前 言
史学研究公众号已有16.5万的订阅者,2024年继续设立新书单栏目,推介本年度高质量的史学研究著作。第一季度适当推介上年度的图书。另外公众号也常年推介新出版的高质量学术论文,期待各位学人的推荐与支持。word版论文一般收到后,经过简单的技术性审核、编排在一周内推送。已经授权其他公众号发布且标注了原创的论文无法推介。投稿邮箱:shixueyanjiu2015@163.com。请勿通过微信发给编辑。感谢您的关注。本期书单为2024年第34期新书单,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欢迎转发,注明出处。
1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先秦两汉都城礼制文明研究
作者:高崇文 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09月
定价: 118
中国古代城市文明是一种礼制性的城市文明,它既是物象的行政规划形式,又是政治和意识的体现,构成了中国古代城市礼制文明的显著特色。从史前时代到东汉,都城逐渐成为国家最重要的礼仪中心,都城的礼制建筑不仅体现了当时的建筑水平和规划形式,更重要的是蕴含着丰富的礼制思想,是礼仪制度、政治制度、等级观念、意识形态等多方面的反映。《先秦两汉都城礼制文明研究》运用考古类型学、聚落考古等方法,结合甲骨文、金文、古代文献及考古发掘资料,对我国古代早期礼制遗存进行系统梳理,研究聚落的形成、聚落的社会形态,都市的形成、都市的社会形态,由聚落到都市的演变,并阐述从新石器时代晚期氏族部落联盟性质神权国家的出现,到夏商周三代强势宗族性质礼制国家的形成,再到秦汉时期统一集权帝国确立的全过程,深入探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及其深远影响,揭示了中华文明发展演变的独特轨迹。
高崇文 , 1948年生,河北盐山人。197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留校任教,从事战国秦汉考古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曾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湘鄂豫皖楚文化研究会理事长。1997年、2010年曾先后两年任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日本京都)客员教授,合作进行“中日古代都市文明研究”等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代表著作《古礼足征——礼制文化的考古学研究》获2016年第二界全球华人国学成果奖。
2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里耶秦简新研
作者: 何有祖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年: 2024-8
定价: 128.00元
里耶秦簡包含秦遷陵縣官府文書簡牘資料,數量眾多、價值重大,對研究秦文獻、秦史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但由於埋藏年代久遠,該批材料存在不少殘斷缺損的簡,頗不利於其研究價值的發揮。殘簡的綴合及字詞考釋對於充分發揮出土材料的作用是一項基礎且十分必要的工作。本書集結作者多年來研究里耶秦簡的成果,嘗試從形制、文意等方面分析所綴殘片之間的關聯性,論證綴合的合理性,新釋字詞,並比較秦漢簡牘、傳世文獻,對相關簡文加以疏解,爲學界利用該批簡牘資料提供良好的文本基礎。
何有祖,1978年生,歷史學博士,現任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副教授,首批中國歷史研究院蘭臺青年學者(2021年)。主要致力於戰國秦漢簡帛文獻的整理與研究,出版專著《新出秦漢簡帛叢考》(2021年),參與編撰《里耶秦簡牘校釋(第一、二卷)》(2012、2018年)、《荊州胡家草場西漢簡牘選粹》(2021年),發表論文90餘篇。
3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明伦弘愿
作者: 陈超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副标题: 北朝佛教与经学交涉研究
出版年: 2024-8
页数: 447
定价: 70.00
汤用彤先生曾谓,佛法与经学在北朝的相遇乃“一大事因缘,实甚可注意”。本书从这一判断出发,通过对核心文本的再解读、对典型事件的发掘,拓展了北朝佛教与经学交涉研究的视域。通过发掘北朝僧众反思“修多罗”译名、重构佛教典籍整理方式以及三教存废论辩、征辟沙门、太后出家重构北朝的经学语境,指出经学对佛教中国转化的方向、致思理路与表达方式的真实影响。
陈超,1988年生,辽宁丹东人,清华大学哲学博士,现任教于山东大学哲学系,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经史传统与佛教中国化、儒释道三教关系、古典政治哲学。曾在《宗教学研究》《中国哲学史》等刊物发表文章。
4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井邑无衣冠
作者: 周鼎 著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地方视野下的唐代精英与社会
隋唐之际,士人阶层从乡里关系中脱嵌而出,世代著籍、营葬两京,成为“中央化”的官僚家族。随着乡里语境的消解,在官修史书撰述中,“地方”的历史世界也趋于黯淡。本书活用笔记小说与出土墓志等史料,着力勾勒出如下历史图景:中唐以降,在仕途竞逐与家庭生计的双重压力下,大批士人转而从两京迁徙、侨居地方州县,经营地方重新成为其生活世界的重心。围绕藩镇体制下的资源再分配,侨寓士人与地方人群展开激烈博弈,而唐宋之际的精英转型、乡里秩序重构等历史命题,也可置于这一历史脉络下重新理解。
周鼎,1987年生,江苏扬州人。2016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近年关注石刻文献与中古地域社会等课题。先后在《中国史研究》《文史哲》《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华文史论丛》等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5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南宋馆阁与文学研究
作者:成明明 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24年08月
定价: 68.00
本书从制度层面,讨论了南宋馆阁的历史沿革及馆职设置,馆职选任和作为初级馆职的正字、校书郎召试除职状况,呈现了南宋馆阁图书之府的重建过程与策略功效;以详实的数据论证南宋馆阁的育才功能,揭示了南宋馆阁文人与国家科举之诸种关系。比较论述了两宋馆阁制度的继承与差异;从文学层面,重点考察了南宋馆阁策论的要求和对策实状,以及对南宋社会风气的影响。本书的研究,揭示了即便在半壁河山、军事压力激增、民族矛盾尖锐的情况下,南宋馆阁选拔仍任用了大批优秀人才,对南宋政治、文化、文学的贡献依然不容小觑。
成明明,四川大学博士,大学博士后,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宋辽金史研究院兼职研究员,韩国东国大学交换教授。主要从事宋代文学与、馆阁制度等研究。主持社科项目2项、博士后资金一等资助项目1项,参与社科项目、项目多项。出版专著北宋馆阁与文学研究(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参编教材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等。获陕西省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西安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陕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等。
6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画艺循谱
作者: 朴锺弼(J. P. Park)
出版社: 上海书画出版社
副标题: 晚明的画谱与消闲
原作名: ART BY THE BOOK: Painting Manuals and the Leisure Life in Late Ming China
译者: 江秋萌
出版年: 2024-8
页数: 232
定价: 128.00
晚明时期,生活在浙江嘉兴的文人、艺术家兼出版商周履靖出版了一系列图文并茂的书籍,包括《绘林》《画薮》等,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多源画谱。这些作品立即大受欢迎,其内容和形式被当代出版物广泛袭用、传播。本书描述了此类出版物如何适应大众的文化品位与需求,并勾勒出画谱作为一种形式,如何满足与塑造日益增长的读者的情感,又如何从流行文化的标志,转变为陈陈相因的图文。当对文人品位的掌握程度,成为衡量个人文化品位的标尺时,画谱作为现代早期中国的一种特殊商品,为非精英的读者提供了一种增加其社会资本的手段。
朴锺弼(J. P Park),牛津大学艺术史系教授(June and simon Li Professor),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博士。研究方向涵盖早期现代中国视觉文化、中国印刷文化、朝鲜艺术(1392-1910)、东亚艺术交流等。著有《画艺循谱:晚明的画谱与消闲》(Art by the Book: Painting Manuals and the Leisure Life in Late Ming China)《新中王国:朝鲜晚期(1700-1850)的绘画与文化政治》(A New Middle kingdom:Painting and Cultural Politics in Late Chosón Korea(1700-1850))《保持真实:多媒体时代的韩国艺术家》(Keeping It Real!: Korean Artists in the Age of Multi-Media Representation)伪造者的信条:早期现代中国的艺术史再造》(The Forger's Creed: Reinventing Art History in Early Modern China)。
7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治盗之道
作者: 谢晶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副标题: 清代盗律的古今之辩
出版年: 2024-7
页数: 339
定价: 109.00
“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盗,作为一类罪名,在古今中外法律史上都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清代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亦是传统法制发展的最后阶段,《大清律例》中的盗律尤能展现传统治盗法制的内容和特色,乃至整个传统时代治理之道的精神与命脉。清代盗律及其实践反映出传统时代已经形成了较为发达的立法、司法技术,在严定并恪遵律例的同时,又能不局限于制定法的形式逻辑,以实践为面向,纳入礼范畴内的伦理、情理等,矫正纯粹逻辑机械、僵化的弊病,综合发挥刑政与礼乐的作用。但同时也需注意,“法之所用易见,而礼之所为生难知也”,清代统治者往往难免倾向于重视刑政而忽视礼乐,让律例愈加繁复、严苛,甚至以刑罚之威与民争利。
“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治盗之道,律与刑是治标,治本则在乎治理者厚德敛欲,切实做到养民、富民、教民、亲民。清代治盗法制及实践的利弊得失可提供镜鉴。
谢晶,1987年出生,四川西昌人。清华大学法学博士,现为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曾作为访问学者赴东京大学、台湾大学访问学习,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法律史。已出版古籍点校作品《府判录存》([清]邱煌撰,商务印书馆2023年版)、主编《中国法律史研讨课》(法律出版社2021年版),在《法学研究》《学术月刊》《法商研究》《现代法学》《法制与社会发展》《政法论坛》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其中多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司法部青年课题、全国高校古委会课题等科研项目多项。
8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东法西渐
作者: 李栋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副标题: 19世纪前西方对中国法的记述与评价
出版年: 2024-8
页数: 580
定价: 180.00
鸦片战争以后,由西方法支配中国法的西法东渐历史拉开了序幕。与此相对,在19世纪之前,中国法之于西方还存在着东法西渐的历史。这段历史表明:第一,近代以来西法东渐的叙事框架不能完全定位中国法,应将中国法放置于整个东法西渐的历史进程中看待;第二,中国法在历史上并不只是传播于东亚儒家文化圈,在很长一段时间也参与到西方法的构建之中,是西方法发展的重要参照资源之一;第三,中国法在东法西渐过程中的正反例证,构筑了一种跨文化法律交流的应有范式。重视并反思这段历史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走向世界,扩展自身影响力。
李栋,陕西省西安市人,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国法与比较法研究所所长,《中西法律传统》执行主编。
9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从天下到世界
作者: 何俊毅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副标题: 国际法与晚清中国的主权意识
出版年: 2024-7
页数: 279
定价: 68.00
本书以晚清国际法传入为线索,以主权国家的核心要素为架构,结合晚清主权意识生成之历史特性,从司法主权意识、领土主权意识、国民意识和国际社会意识四个维度出发,对晚清主权意识的生成进行微观考察。不仅史实性地呈现出晚清中国世界秩序观从传统帝国向现代民族主权国家、从“中国之天下”向“世界之中国”的巨大转变,而且还通过揭示19世纪实证主义国际法与殖民扩张的共谋,揭露了殖民扩张时代的实证主义国际法对形式平等的主权理论的扭曲和重塑。
何俊毅,甘肃榆中人,法学博士。现任西北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致力于法理学、立法学和法学方法论领域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主持和参与多部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的起草、论证以及立法后评估工作。出版译著《帝国的辩解:亨利·梅因与自由帝国主义的终结》《霍布斯与自然法传统》,在《现代法学》《读书》《人大法律评论》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10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饮食的怀旧
作者: [美] 马克·斯维斯洛克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上海的地域饮食文化与城市体验
译者: 门泊舟
出版年: 2024-10-1
页数: 420
定价: 98.00元
在《饮食的怀旧》出版之前,西方世界还没有一部学术著作能系统性地探讨中国人赋予本国地域饮食文化(包括被“规训”的西餐文化)的丰富历史意义。作者将上海这个美食天堂作为观察中国人实践都市生活、探寻地方身份、构建国家认同的田野,认为各种“风味”在这里的此消彼长,既是上海风云变幻中最灵敏的风向标,也是世事沉浮里赓续城市精神的定海针,为研究者观察中国都市文化生活提供了重要切入点。从最早记载上海地区物产的文献,到当下汇聚在这座城市中的地方菜品和风味餐馆,本书不但史料翔实厚重,更确立了一种原创性的研究框架,系统剖析了饮食何以成为中国人追忆过往、活在当下、想象未来的载体,中国人又如何通过对一饮一食的书写和想象,与故土、城市、国家甚至整个世界建立起深刻的联系。
马克·斯维斯洛克(Mark Swislocki),斯坦福大学历史系博士,曾在布朗大学等世界知名大学任教,目前任纽约大学阿布扎比分校艺术与人文系副系主任,主持该校环球亚洲研究计划。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史、环境史、饮食史以及人类世时期的全球史书写。
11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王权、法律与神祇
作者: 张小贵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副标题: 萨珊波斯与古代中国
出版年: 2024-8
页数: 284
定价: 98元
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包含十篇论文,对萨珊波斯的政教关系、法律文书和祆教风神等进行了考察。同时对穆格山粟特文婚约及中古粟特女性的法律地位进行了研究。文章也兼及同样源于波斯的景教、摩尼教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土的问题。开篇纪念蔡鸿生先生的文字,以及下编所包含的十篇书评和会议综述,主要对涉及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尤其是有关古伊朗文明向东传播的若干著作进行评述,以志作者研习波斯文明与古代中国这一课题的学缘。
张小贵,先后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先后赴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德国图宾根大学访学进修。主要研究领域为古代外来宗教文化史。曾在《文史》《世界历史》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公开出版《中古华化祆教考述》《祆教史考论与述评》《中古祆教东传及其华化研究》等专著。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
12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从罗马人到罗马尼亚人
作者: [罗] 伊昂-奥莱尔·波普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为拉丁渊源而辩
译者: 李昕 / 杨颖
出版年: 2024-9
定价: 48.00元
从文艺复兴之初,历史学家们就开始着手研究罗马尼亚人的命运,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其扮演的角色、他们的特性及语言。最近一个世纪以来,有关罗马尼亚人的前世今生、他们在欧洲以及世界上的地位等方面的专业且正统的历史论述,更是频频见诸历史教科书和不同渠道的大众媒体。尽管如此,但从一方面来说,这些内容并不具备足够的说服力,因为历史学作为一门研究学科一向很难界定,它总摇摆于科学与艺术之间,在史学与神话传说中周旋,或是真实事件的记录,或是有感而发的随笔,亦真亦幻。另一方面,在探究罗马尼亚民族历史的过程中,总会介入一些超越科学的观点,尤其是那些追逐内部政治利益、同时希望以此来贬低周围竞争对手的内容,甚至有一部分知识分子试图借助观点来蛊惑懵懂的青少年。本书尝试在世界范畴内诠释罗马尼亚人的民族和语言身份问题,考虑到大众读者的阅读需求,行文上力求浅显易懂,因而并非一部纯科学作品。
伊昂·奥莱尔·波普(Ioan Aurel Pop),1955年1月1日出生,1979年毕业于巴贝什博尧伊(Babes Bolyai)大学历史和哲学系,主攻中世纪历史,1989年获得该系历史学博士学位。1979年至1984年,在克鲁日第六工业学校任历史课教员。1984年至1996年,在巴贝什-博尧伊大学从事拉丁语古文字学、特兰西瓦尼亚历史和罗马尼亚中世纪历史的教学工作,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92年,当选为罗马尼亚科学院院士、一级科学研究员,以及克鲁日特兰西瓦尼亚研究中心主任。2012年起,担任巴贝什博尧伊大学校长。曾为美国、意大利、委内瑞拉等国多所大学的访问学者。2015年当选为摩尔多瓦科学院名誉院士。参与了多个全国和国际性的科研项目,撰写了50多部著作、300多篇各类学术论文。
13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南斯拉夫史
作者: [美] 约翰·R. 兰普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副标题: 巴尔干半岛上的聚合分离
原作名: Yugoslavia as History: Twice There Was a Country
译者: 刘大平
出版年: 2024-9
定价: 98.00元
本书是一部较为系统完整地展示南斯拉夫历史的学术专著。旨在从大量可得到的证据、学术研究和外交报告中集合足够的线索,将两个南斯拉夫和它们的起源、将两个南斯拉夫各自的实力及其弱点连接起来,并且将其血腥的失败和完整的历史背景连接起来,从而提供颇具启发性的新的分析或阐释。本书可作为历史学、国际关系学等专业师生的参考书,也是普通读者了解南斯拉夫历史的重要参考读物。
约翰·R. 兰普(John R. Lamp), 美国马里兰大学历史系教授。1971年获得威斯康辛大学博士学位,弗希尼克奖(Vucinich)首届得主。著有《巴尔干半岛的经济历史,1550 -1950:从帝国边境到发展中国家》(Balkan Economic History, 1550-1950: from Imperial Borderlands toDeveloping Nations)、《20世纪巴尔干半岛经济史》(The Bulgarian Economy inthe Twentieth Century)等。
14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法占区的德国公务员
作者: 徐之凯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副标题: 1945—1948
出版年: 2024-2
页数: 412
定价: 139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战败的德国被盟国划分为四个占领区进行分区占领。在盟国管制委员会(ACC)的宏观管控下,德国人民必须服从盟国占领者的指令,四大盟国也竭尽所能在各自占区推行自己的占领政策。出于外交及地缘政治上的原因,法国占领区当局维持着一个相对于其他占区更为独立自主的地位,以追求法国的地缘安全,供战后重建之用的经济赔偿并确保德国在政治上的去中央集权化。于是,法方军政府(GMF)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直接或间接地利用当地的德国人力资源,为占区行政及法国在德利益的实现而服务。在法国这一利用德国人员的典型模式之中,出现了三种标志性的特殊德国雇员群体,他们或直接或间接地为军政府服务,帮助法国占领者有效地实现其对德占领的目标:直接从属于军政府的德国雇员、德国地方政府公务员以及外籍军团中的德国士兵。随着盟国间多项重要决议的出台,以及战后初期诸多重大事件及民众运动(比如非纳粹化,民主化,再教育及非军事化等)在德国的发生,这些特殊群体在占领期间往往面对不同的社会情况。他们的命运直观而深刻地反映了战后法国对德占领政策的演变以及法国人民对于德意志民族态度的转化。
徐之凯,上海大学文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巴黎萨克雷大学政治史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国德国史研究会会员,上海大学马斯托禁毒政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15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免疫接种与隔离
作者: 毛利霞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副标题: 19世纪英国天花防治
出版年: 2024-9
页数: 422
本书从医疗社会史视角探究19世纪英国以免疫接种与隔离”为代表的天花防治举措演变历程。自18世纪人痘接种术传入英国以来以萨顿法和牛痘接种术为代表的医学革新成为防治天花的新举措。在英国政府、医学界和民众各种形式的参与下,19世纪英国天花防治几经变迁,从以人痘接种、萨顿法、牛痘接种为代表的免疫接种为主演变为免疫接种和以莱斯特方法为代表的隔离并行,天花防治成效显著。英国天花防治体现出医学进步与传统观念的碰撞,中央政策与地方自治的权力调整,政府政策与民众诉求的协调,形成渐进性、灵活性与独特性的特点。19世纪英国天花防治,作为传染病防治范例之一,在传染病全球化的今天,仍有其现实意义。
毛利霞,1979年生,山东省曲阜市人,历史学博士,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教学和研究方向为欧美环境史、世界近现代医疗社会史近年来先后在《世界历史》《学术研究》《光明日报》 ( 理论版 ) 等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部分论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出版学术专著一部,参与翻译《大象的退却:一部中国环境史》 ( 第二译者 )。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一项,曾经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一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一项、省级社科基金项目两项,参与国家级项目多项。
16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Revolutionary Stagecraft
作者: Tarryn Li-Min Chun
出版社: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出版年: 2024-6
页数: 334
Revolutionary Stagecraft draws on a rich corpus of literary, historical, and technical materials to reveal a deep entanglement among technological modernization, political agendas, and the performing arts in modern China. This unique approach to Chinese theater history combines a close look at plays themselves, performance practices, technical theater details, and behind-the-scenes debates over "how to" make theater amid the political upheavals of China's 20th century. The book begins at a pivotal moment in the 1920s—when Chinese theater artists began to import, use, and write about modern stage equipment—and ends in the 1980s when China'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boom began. By examining iconic plays and performan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tage technologies involved, Tarryn Li-Min Chun provides a fresh perspective on their composition and staging. The chapters include stories on the challenges of creating imitation neon, rigging up a makeshift revolving stage, and representing a nuclear bomb detonating onstage.
In thinking about theater through technicity, the author mines well-studied materials such as dramatic texts and performance reviews for hidden technical details and brings to light a number of previously untapped sources such as technical journals and manuals; set design renderings, lighting plots, and prop schematics; and stage technology how-to guides for amateur thespians. This approach focuses on material stage technologies, situating these objects equally in relation to their technical potential, their human use, and the social,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forces that influence them. In each of its case studies, Revolutionary Stagecraft reveals the complex and at times surprising ways in which Chinese theater artists and technicians of the 20th century envisioned and enacted their own revolutions through the materiality of the theater apparatus.
Dr. Chun is Assistant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Film, Television, and Theatre at the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where she holds a concurrent appointment in the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and is a Faculty Fellow at the Liu Institute for Asia and Asian Studies. Her research focuses on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Sinophone theatre, with emphasis on examining interrelationships among performance, technology, and media.
往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