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莲 | 2022—2023 年辽金史研究述评

学术   2024-10-06 10:44   广东  

2022—2023 年辽金史研究述评

李秀莲

 

作者: 李秀莲,燕山大学东北亚古丝路文明研究中心;文章原刊:《中国史研究动态》2024年第2期。

2022—2023 年国内辽金史研究收获颇丰 ,  据不完全统计 ,  刊发学术文章近千篇 , 其中考古与文物相关的文章几乎占半数以上 。出版学术专著 、考古报告 、文集等 50 余部 。涉及的问题广泛而深入 ,  有宏大叙事 ,  有微观精研 ,  有旧问题的深挖与再发 现 , 有新研究领域的拓展 , 有质疑争鸣 , 有新史料的发掘 , 等等 。面对推陈出新的学 术成果 , 万字的述评挂一漏万已是必然 , 努力尝试以点带面 , 管窥全豹。


一 、北族文明的演进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研究


辽金历史是民族交融 、汇聚成中华民族历史的重要组成 , 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  的重要环节 。诚如刘正寅所言 :  隋唐大一统后 , “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背景下各  民族进一步交融发展 , 华夏认同发展为超越族类文化认同之上的更高层次的认同 ” (《 中国历史上华夏认同的演进与升华》, 《 历史研究》 2022 年第 3 期) 。 中华民族共  同体形成于契丹 、女真等民族认同的历史长河中 ,  民族认同是由不同走向大同 ,  民族  认同 、“ 中国 ”认同是历久弥新的议题 , 需要多层面 、多视角的探索。


国家社会科学重大项目“ 中国古代的‘ 中国 ’认同与中华民族形成研究 ” 立项  前后 , 首席专家赵永春围绕“ 中国 ” 认同 、正统王朝等相关问题的研究近二十年 ,  学术成果丰富 , 并产生深远影响 。赵永春 《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金人的“ 中国 ” 历史认同— 以〈 大金德运图说〉 为中心的讨论》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2022 年第  1 期)  认为 ,《 大金德运图说》 反映了金人对“ 中国 ” 历史的认同观念 , 将“ 五德终  始 ”说的单线性发展模式改为复线性发展模式 , 认同汉族和少数民族都可称正统 ,  正统和非正统都是 “ 中国 ”。张林 《 宋 、辽 、西夏 、金德运与正统关系比较刍议》(《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23 年第 8 期)  研究辽 、西夏 、金利用德运来构建自身正统 地位 , 认为这反映了汉文化对少数民族政权的影响与“ 中国 ”认同观念的形成。


叙述“ 中国观 ”“ 中国认同 ”等是历史的“ 完成时”,  回望历史过程丰富而曲折 , 关键问题要研究“ 为什么”, 要将历史的阐释升华到论证层面 。接续中国历史谱系是 历史发展的自然过程 , 受时空限定 , 与自称中国 、“ 中国 ”认同没有关系。


邱靖嘉有两篇关联“ 正统 ” 的文章 。其一 ,《 解观与元修三史的正统之争》 (《元  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 2022 年第 2 期)  梳理解观于元顺帝至正年间受召参与辽  金宋三史的纂修 , 因上书言尊宋正统 , “ 大忤群公 ” 而归 。解观 《 正统辩》 隐含的正  统思想具有另一重学术意义 。其二 ,《 宋金盟誓岁输“ 绿矾 ”解—兼论金初的尚色  与德运》 (《 中山大学学报》 2023 年第 1 期)  强调金初军中旗帜 、服饰尚黑 ,  源自北  方民族固有的尚色习俗 ,  与中原王朝德运之说无关 , 后世学者不应将此类“ 尚黑 ” 现象视为“ 水德 ”表征 。邱文试图给予宋辽金“ 正统 ” 问题本源性的呈现 , 解观修  史遭遇及其《 正统辩》 说明元人修三史各与“ 正史 ”是长期争论的折中和权宜之计。 修史者的意见并不统一 ,“ 正史 ” 不一定代表“ 正统 ” 的存在 。同样 , 金人“ 尚黑 ” 与“ 水德 ”无关 。何为“ 正统”, 没有客观标准。


李玉君 、孔维京《 儒风北渐—辽代孔庙与祭祀考论》 (《 孔子研究》 2022 年第 1 期) 、苗霖霖《 金朝的儒家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 以衍圣公的封授为中 心》 (《 烟台大学学报》 2022 年第 4 期)  二文述及辽金儒家文化的传播及其构建中华 民族共同体的存在。


隐形的学术对话能表达出对学术自身的评价 。相比较 , 李继锋 《 金代女真文化  儒化述论》 (《北方文物》 2022 年第 5 期)  就突显了研究女真人接受儒家文化的学术  价值 。姚雯雯等《 论金朝进士群体在私学教育中的儒家文化传承功能》 (《 西部学刊》 2022 年第 3 期)  注意到汉人进士群体与女真进士群体在传播儒家文化 、促进女真人  接受汉文化过程中的不同角色 。 肖爱民《辽朝皇帝尊号的特点及辽人重视尊号原因探  析》 (《宋史研究论丛》 第 30 辑 , 2022 年) 结合典籍和碑刻记载 , 研究契丹皇帝上尊号  仪式的民族性及其对儒家文化的认同。孙久龙、迟安然《 契丹文化与北疆文化研究浅  谈》 (《内蒙古大学学报》 2023 年第 6 期)  以研究契丹、女真接受汉文化为中心。


辽人 、金人是特定历史时期的集合概念 , 是包括契丹 、渤海 、女真和汉人等在内  的统称 , 尤其是金人中汉人占的比例很大 , 谈金人的民族认同 、“ 中国 ”认同需要区  分不同族群在认同之路上扮演的不同角色与作用 。赵宇 《 金至元中叶北方儒士群体  的思想转型》 (《历史研究》 2022 年第 5 期)  指出辽金文化发展与中原存在差距 ,  唐  宋发生的从“ 文 ” 到“ 道 ” 的思想转型 ,  在北方金元时期才出现在儒士群体身上。 张帆等《 辽夏金元史 :  冲突与交融的时代》 ( 中信出版集团 , 2023 年)  梳理多民族  国家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 , 揭示了民族认同 、“ 中国 ”认同及“ 三交 ” 历史的客观性 。辽金政权的建立是族群部落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 , 也是民族认同的新起点 。在辽  金政权之下 , 政权 、民族 、族群部落之间出现有秩序 、有规模 、有目的的 “ 三交 ” 是历史的必然 , 关键问题要弄清楚“ 三交 ” 的途径 、深广度及交往中的排拒 、曲折  等问题 。多元族群在冲突中交融 , 交融中也包含冲突 , 展现了历史的真实与凝重。


同样 , 辽金政权之下研究儒家文化的传播与接受 , 有地域 、人群之分 , 汉人是传 承儒家文化的主体 , 契丹 、女真是在认同 、接受汉文化基础上 , 接受儒家文化 , 甚至 是形式上的接受 。所以 ,  阐释儒家文化的传播与发展需要有区分度与限度 ,  毕竟 《 辽史》 无《 忠义传》,《 金史 ·忠义传》 叙事内容“ 羸弱”。


苗润博《 辽朝前期自称轩辕后裔说献疑》 (《 中国典籍与文化》 2022 年第 4 期) 是与研究契丹  ( 辽人) “ 自称轩辕后裔 ”者的学术对话 。该文指陈论证辽朝前期已自 称轩辕黄帝后裔的直接 、间接史料主要有五条 ,  皆无法支撑他们的观点 。如果说苗文 所揭示的五则资料需要考证 、辨析 , 需要一定学术水平 , 那么 , 持女真自称黄帝之后 裔观点错误则是由于不足三百字的资料没有读完 , 断章取义。


二 、契丹早期历史研究


二十多年前 , 有研究者困于辽金史研究的“ 孤寂”, 缺少同志 , 缺少对话 ,  围绕一家 之言重复解说 , 甚至错误的资料在学者之间沿袭引用。近年来 , 随着史学研究工作的被重 视 , 在基础研究质量、数量整体提升的前提下 , 出现了契丹早期历史研究的争议热点。


( 一)  契丹早期历史的解构与建构。契丹建国前的历史绵延五百余年 , 历史记载多  形成于传闻中 ,  间接的历史记载时断时续 , 族群迁徙、分合 , 源流关系扑朔迷离。苗润  博《元修〈辽史〉 契丹早期史观解构》 (《 中山大学学报》 2022 年第 4 期 ,  简称“ 解  构” 文)  从探索史源始 , 解构、批评元修《 辽史》 的契丹史观 , 指出将契丹与宇文鲜  卑捆绑在一起是元修《辽史》 契丹史观的突出表现。学者讨论契丹族源问题多从宇文  氏讲起 , 相关成果以杨军《契丹始祖传说与契丹族源》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2014 年  第 6 期)  为代表 , 研究宇文与契丹的关系。“解构” 文认为 ,“ 此种叙述” 有商榷空间。


契丹“ 古八部 ”争论在有无之间 , 有研究者提出“ 古八部 ” 是没有史学依据的  文学故事 。苗润博《 契丹建国以前部落发展史再探—〈 辽史 · 营卫志〉“ 部族上 ” 批判》 (《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22 年第 1 期)  基于文本提出 , “ 更没有证据表明契  丹在北魏时期已经形成部落联盟 ,‘ 古八部 ’之说纯属无稽之谈”。

《 辽史》 将“ 东北群狄 ” 与“ 古八部 ”拼缀在一起没有问题 ,  问题出在把契丹与  “ 古八部 ” 的联合说成是以契丹为主 、为父的联盟关系 ,  这是一个实在的“ 把柄”。 苗润博等否定“ 古八部 ”存在 , 貌似基于史源学分析 , 实际是“ 古八部 ” 地理位置尚不能确定 。如果能确定“ 古八部 ”存在空间 ,  以及其历时性继承关系 、共时性并 存关系 , 就能佐证“ 古八部 ” 真实存在。


在史源学视野下 , 苗润博质疑大贺氏的存在 , 认为中原文献所记“ 大贺氏 ” 本 就是莫须有的 。这个质疑很快得到学界。董永强 《 论 早 期 契 丹 与 唐 朝 的 关 系— 以新见〈 李范墓志〉 为中心》 (《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22 年第 3 期 ,  简称 “ 董永强文”) 、铁颜颜《 北方民族政权融入统一国家的基本路径探析— 以〈 唐故左 屯卫郎将李公墓志铭〉 为中心的研究》 (《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2022 年第 3 期)  二文 揭示志主李范是大贺氏酋长摩会之子。


吴翔宇《 鸠占鹊巢 : 奚人集团与契丹建国—兼论辽政权对皇族祖先身份的重 塑》 (《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23 年第 2 期 ,  简称“ 吴翔宇文”)  再度暴露安置在西 拉 、老哈河流域的奚人集团与契丹建国历史研究的窘困 。奚人与契丹关系属于契丹早 期历史 , 无法回避潢河与土河的存在 。“吴翔宇文 ”直面潢河与土河 , 不是依据资料 研究问题 , 而是篡改资料以适应自己的研究思路 。按作者所言 , “ 《 皇朝实录》 中 , 奇首可汗自‘ 潢河之西 ,  土河之北 ’而来 。潢河为东西流向 ,  土河为西南—东北流 向 , 所谓‘ 潢河之西 , 土河之北 ’, 意即潢河上游 。此‘ 奇首可汗故壤 ’的方位 ,  明 显有异于奇首可汗真正的故壤—都庵山 。而在青牛白马传说中 ,  自潢河上游而来 的 , 是‘ 由平地松林泛潢河而下 ’的青牛仙女”。作者必须篡改“ 潢河为东西流向 , 土河为西南—东北流向”, 才能对应西拉 、老哈河 。潢河 、土河对应西拉 、老哈河使 契丹早期历史研究陷于困境 , 不止“ 吴翔宇文”。


( 二)  契丹早期历史研究的困境 。姚大力 《 契丹早期历史再讨论》 (《 学术月刊》 2022 年第 12 期)  认同 《 辽史》 史源学研究成果 ,  主张摒弃元人在修 《 辽史》 中的  “ 参与”, 期待从元修《 辽史》 中还原契丹人自我记忆 。契丹贺勿于的出发地不是西  拉木伦与老哈河 , 姚大力认同李鹏提出的“ 西拉木伦河改道说 ”没有意义。


苗润博《 “ 青牛白马 ” 源流新论 —一种契丹文化形态的长时段观察》 (《 北京  大学学报》 2022 年第 3 期)  虽探讨“ 青牛白马 ” 传说的源流 ,  但缺少传说发生地的  深入研究 , 或者说缺乏地理定位 。作者承认“ 整个青牛白马说的核心信息在于潢水、 土河 、木叶山”, 但只字未提与西拉 、老哈河的对应关系 。祁丽 《 辽太宗祭祀木叶山  考》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23 年第 5 期)  仅谈祭祀 ,  回避木叶山地理位置问题 。潢  水 、土河 、木叶山没有准确地理定位 , 其周围的族群 、部落关系虚无 , 传说的历史核  心信息成了虚构的故事 ,  流于文学叙事是历史研究的无奈 。李秀莲 、刘家欣 《 契丹  母亲河潢河为今西拉木伦河说献疑》 (《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23 年第 5 期)  指出 ,  潢  河对应今西拉木伦河几成学术定论 , 但梳理史籍 , 发现潢河对应今西拉木伦河存在道  路里程数 、与室韦接界 、河流流向等明显不符的问题 , 潢河不是今西拉木伦河。

苗润博《〈 辽史〉 所见辽朝先世“ 审吉国 ” 考辨》 (《 中国史研究》 2023 年第 2期)  考证审吉国是《 博物志》 所记“ 密吉”, 北朝文献称之“ 勿吉”。该文研究到这 一步 , 无疑是推进了契丹与勿吉源流关系的认识 , 但因传统文献记载族群时 , 历史与 地理“ 两张皮”, 虽有地理位置记载 , 但或是地名关系隐匿 , 或是时空错位 。北魏显 祖时 , 勿吉和与契丹有关系的“ 东北群狄 ” 居于那河以东 。契丹奇首可汗故壤在潢 河之西 , 在和龙  ( 今辽宁朝阳)  之北千余里 。至于那河与潢水的关系 ,  李秀莲在 《〈 敕勒歌〉 中“ 敕勒川 、阴山下 ”地理位置考辨》 (《北方论丛》 2023 年第 3 期)   中 已略论嫩江即是《 金史》 记载的黄水 ,《 辽史》 作“ 潢水”。


潢河 、土河对应西拉 、老哈河 ,  已是辽史学术研究的桎梏 , 研究者从多角度 、多 途径尝试解决这个问题 , 成效甚微 。吴英喆等 《 契丹人方位观念及奇首可汗》 (《 西 夏研究》 2022 年第 4 期)  足以表达研究者要解决问题的迫切心情 。为解决潢河 、土 河与西拉 、老哈河流向不一致的问题 , 吴英喆等试图论证契丹人方位观念与现代地理 学的空间方位观念逆时针相差 90 度 。这个立论能否成立 , 首先要考虑契丹人是否生 存在独立的时空 , 答案是否定的 。契丹人存在于北方民族历时性 、共时性的文化中 , 他们可能有独特的民族文化 , 但方位观念不会独立存在。


研究潢河 、土河对应西拉 、老哈河问题 , 需要跳出思维陷阱 , 需要学术批评 。按 记载 , 潢河与土河交汇处有木叶山 , 研究者先将潢河 、土河对应西拉 、老哈河 , 再在 西拉 、老哈河之间寻找交汇点与木叶山 , 结果没有找到 。直面现实 , 一面要考证文献 记载是否有问题 , 另一面要反省研究路径是否有问题 , 很可能潢河 、土河对应的不是 西拉 、老哈河。


三 、金朝开国史真伪及相关问题的争鸣


1998 年 ,  刘浦江发表《 关于金朝开国史的真实性质疑》 (《 历史研究》 1998 年第 6 期 ,  以下称“ 刘文”)  揭开了 《 金史》 篡改开国史的幕布 。 以“ 刘文 ” 为代表的 “ 质疑 ” 观点与反对“ 刘文 ” 观点并立辽金史研究领域二十余年 ,  出于对传统观点的 维护 、守望 , 反对“ 刘文 ” 的观点占据学术主流。


( 一) 《 金史》 是否“ 篡改开国史 ” 的争辩 。《金史》 是否篡改开国史及“ 收国 ” 年号是否真实存在是近年来金史学界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


程尼娜《〈 金史〉“ 篡改开国史 ” 辨》 (《 史学集刊》 2022 年第 1 期 ,  简称“ 程  文”)  旨在阐释《 金史》 没有篡改开国史 。另一否定“ 刘文 ” 观点的力作是陈晓伟  《 金初国史叙事与开国史知识的传播—关于收国 、天辅建元问题》 (《 史学月刊》 2023 年第 10 期 ) , 此文认为 , 李秀莲 、邱靖嘉等推进“ 刘文 ” 观点“ 仍未能彻底坐  实”, 并坚持《 金史》 记载确凿无疑 , 试图从根本上廓清此问题。


“ 刘文 ”提出“ 质疑 ” 与赞同“ 质疑 ” 的学者针对称帝 、“ 收国 ” 年号 、“ 大金 ” 国号等具体问题提出质疑 , 著书立说也是质疑具体问题 , 但反对者认为 《 金史》 没  有“ 篡改开国史”, 且“ 建元收国 ” 真实存在 。邱靖嘉《 改写与重塑 : 再论金朝开国  年代及其相关问题》 (《文史哲》 2022 年第 2 期)  在赞同“ 刘文 ”基础上 ,  推进“ 质  疑 ”学说 。引导读者走出“ 思维陷阱”, 参与宋文献所记阿骨打称帝建国史事史源探  讨 , 并论证金建国于辽天庆七年之说成立 , “ 收国 ” 年号真实存在 , 但建元时不在  场 。李秀莲《 金朝社会形态演进的历史书写》 ( 中华书局 , 2022 年)  立足金朝开国  史诸多问题的质疑展开研究。


《 金史》 是否篡改开国史 , 从史学理论分析 : 开国史是客观发生的 , 不以人的意  志为转移 。从客观历史到历史记录 , 历史被“ 篡改 ” 是常态 , 历史记录只能记载客  观历史的局部 、片面 , 甚至篡改 、伪造历史等 , 这是常识 。《祖宗实录》《 太祖实录》 等均有篡改历史的必然 , 但开国史之所以成为争论的焦点 ,  主要是因为有“ 三家之  言”,  即来自辽宋金的“ 三家之言 ”构成争论 、辩论的场域。


( 二)  金朝立国及其发展道路选择的争论 。金朝立国的社会形态及其发展道路的 选择又是学界争论的热点问题之一 , 学者多认为 ,  阿骨打开国 、称帝已进入国家 , 有 专制皇权 、中央官制等 。不同意见者主张 , 金朝立国本质上是高级部落联盟 , 或称酋 邦 。李秀莲《 金朝社会形态演进的历史书写》 一书提出 , 金朝立国由部落联盟进入 酋邦阶段 , 海陵王通过迁都推动酋邦向国家转化 , 但因历史必然与偶然的错综 , 金朝 社会演进止步于半国家 、半酋邦的社会状态。


杨军《 从血缘认同到政治认同 : 女真人认同变迁研究—兼论北方民族政治认同  与民族认同的关系》 (《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3 年第 4 期)  述及金朝开国时期  “ 政治共同体 ” 的构成及其向国家演进的血缘认同与地域认同 。作者称无意介入由前  国家社会向国家演进是经历“ 部落联盟 ” 还是“ 酋邦 ” 的争论 , 但研究内容却不能  回避从部落联盟向国家演进的历史 。王善军 《 女真贵种与金代政治文明的演变》  (《 中国社会科学》 2022 年第 6 期)  阐述女真完颜姓族的三个等级与后族群体的两大  集团 、三个等级伴随金朝兴替 , 是维系金王朝女真民族统治地位的基础 , 金政权始终  没有摆脱完颜宗族与后族集团为核心的部落联盟之羁绊 。可以说比较有针对性地回答  了金朝社会形态是酋邦 , 还是国家的问题。


由高级部落联盟转向国家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 需要发展生产力 , 推动血缘关  系转向地缘关系 。部落离散迁徙 , 不一定确立地缘关系 , 很可能是新的血缘关系的再  建 。地缘关系取代血缘关系需要发展生产力 , 生产力发展使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组织不  再迫切需要依存血缘关系网的“ 保护 ” 而生存 。金朝向国家转变不是发展生产力、 变革生产关系 , 而是变革上层建筑 , 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在部落联盟基础上称皇帝 ,  立官制 , 打破旧有的平等 , 人为地确定 、规定等级秩序 , 为维持等级秩序 , 甚至诉诸杀戮 。海陵通过迁都 , 将皇权嫁接在中原农业经济基础之上 , 使上层建筑存在于相适 应的经济基础之上 , 推动国家社会形态发展。


四 、研究的新趋势


2022—2023 年 , 辽金史研究突出“ 争鸣 ” 的学术氛围 ,  具体表现 : 一是问题聚 焦于契丹早期历史研究 、金朝开国史研究 ; 二是研究群体中 , 青年学者是学术“ 争 鸣 ” 的主力 , 思想活跃 ,  打破“ 旧说”,  探研真相 ,  成果丰富 ;  三是为学术真理而 鸣 , 为追求历史真相 ,  叩问古今 , 师生相向论道 ,  同门“ 和而不同”,  学术对话 、争 鸣或隐或现 。总体而言出现了新材料 、新问题 、新方法。


( 一)  新史料的多重发现与研究 。辽金历史研究长期困于资料短缺 ,  近年来 , 考 古成就斐然 , 地下出土资料的丰富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文本资料的不足 。与此同时 , 碑 刻墓志陆续刊布 ,  旧资料精研 , 在旧资料里爬梳出新资料 , 滋养学术研究。


1.  考古发掘简报的发布与研究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二工作 队 、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 《 内蒙古巴林左旗辽上京遗址皇城南部一号街 道发掘简报》 (《 考古》 2022 年第 11 期)  将 2013 年辽上京皇城南部一号街道的考 古发掘成果首次整理发表 ,  为建立皇城遗址年代序列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冯恩 学 《 辽墓初探》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2023 年)  系统梳理了 20 世纪 90 年代以前发 表的辽墓资料 ,  以民族类型与分区分期研究为架构 。首次对辽墓出土物进行类型 学分析 ,  建构辽墓年代判断的序列标尺与三时段分期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金帝夏宫— 崇 礼 太 子 城 遗 址 考 古 发 掘》 ( 文 物 出 版 社 ,  2022 年)  整 理 出 版 2017 —2020 年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对 “ 崇礼太子城遗址 ” 进行的考古发掘 , 资料丰富。


2.  碑刻墓志刊布与考释文章发表 。辽金时期厚葬盛行 , 墓葬文化丰富 , 作为地  下出土资料 , 史料价值较高 , 为研究辽金社会生活提供新资料 。利用碑刻墓志进行的  研究如张国庆《 辽代石刻所见辽朝史事研究》 ( 辽宁教育出版社 , 2022 年) 、周阿根  《 辽代墓志校注》 ( 天津古籍出版社 , 2022 年) 、李明华 《 巴彦塔拉辽墓研究》 ( 人民  出版社 , 2022 年)  等。此外 ,  邱靖嘉《 辽金韩知古家族新证》 (《 中国史研究》 2022  年第 3 期)  利用撰于元至元六年的 《 故宣武大将军韩公墓志》 的相关记载 , 补史文  之阙 , 推进了韩知古家族历史的研究 。周峰 《 金代武元正墓志考释》 (《 黑龙江社会  科学》 2022 年第 4 期) 通过精读 、释读石刻碑文 ,  利用旧资料提出并解决新问题。 前揭董永强与铁颜颜利用 《 唐故左屯卫郎将李公墓志铭》 回应苗润博对大贺氏的质  疑 , 并揭示出“ 契丹乌丸人 ” 的新问题。


( 二)  史学批评与多重“ 史事” 论证法。辽金与中原王朝在历史本体上存在巨大差 异 , 但记载历史的“ 他者” 在中原王朝历史框架下记录辽金历史 , 形成历史记录多不 是直线的历史反映 ,  曲折、扭曲的历史记录充斥文献中 , 史学批评、具有针对性的研究 方法对于辽金史研究意义非凡。张勇耀 《 金元之际的汉唐情结与文史建构—兼论 “ 金源氏典章法度几及汉唐 ” 说的虚实》 (《 中原文化研究》 2022 年第 1 期)  指出 , 元初郝经等文人带着政治期许 , 将“ 金源氏典章法度几及汉唐 ” 的文学叙事载于 《 金史》, 这是含有情感因素的史评 , 属于文学建构而不是历史建构 , 亦非客观历史 陈述 , 理性的史学研究需摒弃此类文献。


针对诸类问题 , 追踪史源 、提倡史学批评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方面 , 另一个方面是  采用史事实证法 。近年来 , 史事实证法多被辽金史研究者宗法 、实践 。邱靖嘉《“ 超  越北南”: 从中枢体制看辽代官制的特性》 (《 历史研究》 2022 年第 3 期)  研究官制  时用“ 本纪 ”“传记 ”“ 墓志 ” 记载的史事佐证宰辅职衔的存在 。陈晓伟 《〈 金史〉 边疆史地校勘问题献疑》 (《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22 年第 2 期)  在诸多史事叙述中  校勘地名 、官职的异文 、复文 、谬文等 。王德鹏《 辽代寺院经济新探》 (《 中国农史》 2022 年第 4 期)  用史事论证辽代寺院财产的主要来源 、经营与管理等 ,  指出辽代经  济发展水平不可能支撑佛教事业的大发展 。反过来看 ,“ 辽以释废 ”是伪命题。


在辽金史研究中需要审视“ 第一手资料”, 评论性的记载充斥 《 辽史》《 金史》,  诸如锐意改革的海陵被书写成暴君 , 碌碌无为的金世宗被誉为“ 小尧舜”, 暴露出评  论性记载与客观历史的悖反 。真正认识海陵 、世宗 , 要研究他们做的事 ,  以“ 史事 ” 为第一手资料。


( 三) 《 辽史》《金史》 史源探讨的新成就 。适应辽金史研究需要 , 引征资料开始  注重探究史源 , 继苗润博《〈 辽史〉 探源》 后 ,  又有曹流 《〈 亡辽录〉 辑释与研究》 ( 巴蜀书社 , 2022 年)  出版 ,  以史源学研究辽代地理 ,  同时探究契丹王朝的政治取径  及背后所反映的北方民族政权为加强中央集权所做的政体转变尝试 。陈晓伟 《〈 金  史〉 丛考》 ( 中华书局 , 2022 年)  从检讨 《 金史》 版本问题及全书纪志表传各部分  的史源入手 , 针对中华书局《 金史》 原点校本和修订本的具体校勘案例提出质疑。


从追问史源出发 , 诸多青年学者就《 辽史》《金史》 记载史事展开讨论 。苗润博  《 契丹建国以前部落发展史再探—〈 辽史 · 营卫志〉“ 部族上 ”批判》,  邱靖嘉  《〈 辽史 ·地理志〉上京临潢府记载辨析》(《辽金历史与考古 》 第 13 辑 , 2022 年) 、 《 论海陵王完颜亮之死—金宋文献记载的叙事版本与源流变异》 (《 隋唐辽宋金元史  论丛》 第 12 辑 , 2022 年) ,  姜宇 、张新朝 《〈 金史 · 百官志〉 姓氏谱的编修与文本  形成述论》 (《 中国边疆学》 2023 年第 1 期) ,  吴同《 伪齐 、金初渑池县更名“ 沔池 ” 考—兼谈新修订本〈 金史〉 之校勘》 (《 历史地理研究》 2022 年第 4 期) ,  陈晓伟  《 祖宗实录编纂与完颜家族谱系建构— 以 〈 金史 · 世纪〉 为主线》 (《 复旦学报》2023 年第 2 期) 、《〈 金史 ·食货志〉 修纂考》 (《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22 年第 4 期) , 等等 , 均从史源入手 , 追问相关史料的由来与真伪。


五 、不足与展望


辽金史研究出现学术繁荣 , 繁荣是过去 , 未来的学术研究需要更上一个台阶 。我 们要弘扬成功经验 , 也要总结不足 , 思考研究创新的可能性。


首先 , 研究方法需要改进。虽说研究无定法 , 但确定方法的原则要明确 , 要根据研究 对象确定具体的、有针对性的研究方法。辽金历史经历了民族起源、发展的历史 , 又经历 了跨向“ 王朝” 的历史 , 辽金“ 王朝”带有民族性 , 史学研究方法需要灵活性、针对性。


其次 , 要加强史学理论的学习与指导 。就 《 金史》 是否篡改开国史的争论 , 刘 浦江提出“ 质疑”, 符合历史唯物史观 。客观历史一经发生 , 研究者没有决定其是否 存在的权利 ,  只能寻找客观证据 , 在被篡改的历史资料中寻找蛛丝马迹。


最后 , 研究辽 、金开国的社会形态 , 需要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作指导 。辽金  立国 , 从高级部落联盟进入国家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形态变革 , 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  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阿保机 、阿骨打称帝并出现相应国家机器等 , 这是上层建筑的变  革 , 也就是说 , 在“ 外力 ” 作用下 , 在经济基础没有变化的情况下 , 先行变革了上  层建筑 , 接下来是经济基础与之相适应的问题 。契丹 、女真社会的经济基础不可能在  短时间内改变 , 辽金皇权与固有的经济基础相矛盾是必然 。将皇权嫁接到中原农耕经  济基础之上 , 是辽金政权进入国家的唯一通道 。高福顺 《 从部族到王朝国家 :  契丹  族群早期政治生态演进模式的道路抉择》 (《 内蒙古社会科学》 2023 年第 5 期) 、耿  涛《 “ 中国之志 ” 与“ 草原本位”: 辽前期统治者的政治抉择》 (《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22 年第 4 期)  认为 ,  辽朝皇权徘徊在“ 南望 ” 与“ 北顾 ” 之间 ,  没有实现与中原  农耕经济的嫁接 。金朝海陵迁都 , 实现了皇权上层建筑与农耕经济基础的统一 , 但女  真猛安谋克户不能成为国家“ 编户”, 又破坏了国家形态的完整性。


总之 , 辽金史学界很多学者的学术研究不同程度地参与了学术争鸣 、对话 , 还有 学者提出新问题 , 期待来者的学术对话 。学术对话是学术发展的需要 , 也是研究者群 体学术实力的展现。

史学研究
分享高质量的史学资讯:shixueyanjiu2015@163.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