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骚”一词的历史演变
杨楠
◇
基本信息
摘要:“风骚”连用最早见于汉代,后经历代更迭,应用领域逐渐由文学领域扩向更为广阔的领域,除此之外,其语义的感情色彩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本文借助北大古代汉语语料库及国家语委语料库,可清晰窥见“风骚”词汇化进程,由此进行古代释义和现代释义的对比,了解词汇的演进过程。
作者简介: 杨楠,江苏大学文学院。文章原刊:《汉字文化》2024年第18期。
“风骚”这一词汇的组合使用,最早在汉代时便已有萌芽。然而,它真正作为一个固定的双音节词被广泛使用,则是在隋唐时期。在宋元之前,“风骚”表示“《诗经》与《离骚》的合称”或“泛指诗文”,皆为中性名词。至宋元,该词的语体色彩发生明显变化,褒义语义“表示文人有才华”“作为美好品质的风雅”出现。在明清时期,在继续沿用前三种词义的基础上,“风骚”不仅发展了新的词义,其情感色彩越发浓厚,衍生出消极负面的词义,用来形容男女行为放荡、生活不检点。除此之外,对于“风骚”一词的运用也逐渐从文学领域扩展到政治、经济等领域中来。在当代社会,“风骚”一词并未获得更为丰富的社会意义,反而其两极化现象变得愈发明显。该词在娱乐文化中被广泛使用,其娱乐性远超其原有的历史性,其贬义色彩在某些语境下也愈发突出。这种现象反映了当代社会对“风骚”一词理解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一、“风骚”词汇化过程
(一)汉语中的“风”与“骚”
在“风骚”一词组成之前,“风”和“骚”有着不同的内涵。
1.“风”的词义演变
随着历史的演进和意义表达的日益丰富,“风”这一词汇在保持其初始意义“自然层面的空气流动”的基础上,不断地被引申和拓展,衍生出更为丰富和深层的含义。具有十分丰富的语义。经对北京大学CCL语料库中关于“风”的语料分析后,发现先秦时期“风”的语义大致有如下几种:“空气流动的现象”“借风力吹,使东西干燥纯净”“婉辞劝谏” “习俗、风气”“形容人的品行、行为”“《国风》”和“指乡土乐曲、民间歌谣”等。
自先秦之后,“风”的词义不断扩展,通过直接引申和间接引申发展出更为丰富的含义,如“收采、收集”“流传的”“风度、风操”“男女之间的情爱”等,更进一步地说,“风”这一词汇的词义已经从最初的自然意义范畴跨界至其他多个语义范畴。
2.“骚”的词义演变
骚的本义为用手指为马梳理毛发或挠痒,后来泛指梳理毛发或挠痒。《说文解字》:“骚,摩马。”段玉裁注:“人曰搔,马曰骚,其意一也。”骚作为一种病名存世的文献最早见于《山海经·北山经》:“食之不骚。”之后词义有所变化,这个变化源于屈原,也使得“骚”字“忧患、愁”的语义成为主流。在先秦之后,“骚”字又引申出很多如“作为一种诗体”“诗文”“特指《离骚》”“雄性牲畜”等含义,为后世所应用。
(二)古代“风骚”
“风”“骚”两字并称最早萌芽于汉代,此时“风骚”还未成为一个单独的词语,魏晋六朝时期“风骚”一词正式产生。自此之后,隋唐时期衍生新义,宋元时期语体色彩发生变化,明清时期产生新的形容词性意义。
1.起源
在古代汉语中,单音节词占据主导地位,“风”和“骚”单独出现在书面文献中时才表示其本来的含义。在现存的文献中,“风骚”作为一个完整的词,其初始含义就是《诗经》和《楚辞》的代称。
西汉刘安在《离骚传》中有所记载:“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其最早将“风”和“骚”并称,取“风”“骚”二字合为一词来表示先秦诗歌的双壁。因为十五国风最能代表《诗经》之思想价值和艺术成就,故古代学者常以“风”概指《诗经》,《离骚》是《楚辞》中最具代表性的篇章,故古代学者亦常以“骚”概指《楚辞》。
由此可知,在汉朝时,“风骚”并未正式成为一个词语,仅是将《诗经》和《离骚》两部作品并举。本阶段作为正式词语的“风骚”并未形成,但其为魏晋六朝“风骚”一词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2.发展
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才开始有“风”“骚”连用的范例,随后,“风骚”一词在保留原有意义的基础上,不仅出现了名词与形容词两种词性,而且在语义上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在用法上,它更是以复合词的形式呈现,展示了其词汇功能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1)语义
从北大古代语料库魏晋六朝时期共检索出4条“风骚”语料,这4条语料中的“风骚”均指《国风》和《离骚》两部文学作品,为中性词,此时的文人士子皆以《国风》和《离骚》为最高创作准则,视其为文学之祖,对其有着极高的赞扬。例如:
(1)夫四言文约意广,取效风骚,便可多得。(钟嵘《诗品序》)
(2)自司马相如、王褒、杨雄诸贤,代尚诗赋,皆体则风骚,诗揔百家之言。(南朝宋檀道鸾《续晋阳秋》)
至此,“风骚”一词正式产生。
除此之外,魏晋的学者常以“风人”“骚人”代指诗人或者文人才子。例如:
(3)是以雍雍穆穆,风人咏之。(曹植《求通亲亲表》)
(4)风人,诗人也。(吕延济)
都可以论证。此时的“风人”“骚人”含义也为后来“风骚”语义的扩展做了准备。
唐朝是诗歌创作的巅峰时期,而古人受到宗法观念的影响,对于先人所开创的事物总抱有推崇和尊敬的态度,加之《诗经》和《楚辞》的成就不容置疑,因此“风骚”在指代《诗经》和《楚辞》的基础上又衍生出新的词义。《诗经》和《楚辞》作为我国诗歌史上的开山之作,在韵律和情感方面都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因此“风骚”在沿用旧义的基础上也被用来指一些优秀的诗文作品,不再作为《诗经》和《离骚》的专属名称。例如:
(5)晚晴催翰墨,秋兴引风骚。(高适《同崔员外綦毋拾遗九日宴京兆府李士曹》)
2)成词
由上文可知,当风骚表示“泛指诗文”之义时,已经标志着其从联合短语转变成较为固定的双音节复合词。依据有二。
第一,搭配方面表现出较高的稳定性。在隋唐时期,“风”与“骚”的连用频率与之前相比并未出现显著变化,但显著的是,它们更多以双音节复合词“风骚”的形式出现。这种双音节化趋势的加强,极大地促进了“风骚”作为一个独立词汇的稳定性和普及性。
第二,从语义角度看,“风骚”在隋唐时期已经超越“风”与“骚”原本语义的简单叠加。它不再仅仅指代自然界的风和诗歌的骚体,而是泛指诗文,成为了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和文化底蕴的词汇。
3.创新
1)宋元时期
宋元时期,重文轻武的政策推行,商品经济发展,文人群体兴起,他们追求在诗词创作中积极表达所思所想,当时的政治环境对文人群体比较宽松,进一步为“风骚”内涵的衍生创造了重要条件。经语料库检索,该时期共出现语料5条,一一分析,可发现以上“风骚”的两个含义仍旧沿用但又有所衍生,更为重要、具有创新点的是该词的语体色彩发生明显变化,“风骚”的褒义色彩出现。宋元以前“风骚”一词仅用来指称“非人”的事物,宋元时期进一步可以用来形容人的某些特质,其成为“表示文人有才华、文学素养浓厚”的抽象名词,以及表示人的一种美好品质、风雅。例如:
(6)珍重幽人诚好事,绿窗聊助风骚。(宋李之仪《临江仙·咏藏春玉》)
(7)陈琳巧书檄,谢客占风骚。(宋杨亿《次韵和光禄黄少卿学士感恩书事十六韵》)
(8)英俊如仲宣子建,豪迈如居易宗元。风骚如杜少陵,疏狂如李谪仙。(元杂剧《苏子瞻风雪贬黄州》)
例(6)指代一般的诗文作品,例(7)表示文人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例(8)中“风骚”与“疏狂”“高洁”等词并列,表示人的一种美好品质。
2)明清时期
前文论述的“风骚”的四种词义都和诗歌创作有关,明清时期,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社会风气发生变化,为“风骚”的繁荣创造了重要条件,因此在明清时期,“风骚”在继续沿用前三种词义的基础上,又发展了新的引申义,词义本身所附带的情感色彩越发浓厚,就其积极含义而言,除了由承接前人的“风雅”出现的“文坛、政坛等方面领袖人物的领先作用”外,还可指女性的体态俏丽和文人的才情风流。除此之外,“风骚”还衍生出了消极负面的含义,用来形容男女行为放荡、生活不检点,且多指女性品行不端。
“风”与“凤”为同源字,《说文解字》中对风的解释为“从虫凡声”,闻一多先生由此对“风”的理解是“风”从虫,虫为“虺”,“虺”即蛇,“虺二首”表示两只蛇交尾,因此“风”本有雌雄交配,异性寻欢之意。“骚”字在《方言》中的记录为:“吴楚偏蹇曰骚。”“蹇”意为跛行,走路不正,由此引出品行不端。汉简中记载:“身病痒,脓出,为骚。”骚为疥疮,病发时人身发痒,动手抓痒则姿态不雅,有搔首弄姿之意。“风”“骚”二词的本义多指异性相慕或行为不正,因此,此时的“风”“骚”二字含义便寻根追源,专指男女特别是女性在两性关系上的放荡风流和不检点行为,为贬义色彩。例如:
(9)李婉儿年纪比张媚姐还小几年,性格风骚,又惊又喜。(明朝冯梦龙《喻世明言》)
除此之外,因“骚”代表《楚辞》中成就最高的《离骚》,而《离骚》又出自南方楚地文化,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杏花烟雨江南’的南方环境,孕育的是南方人灵巧精明的性格和柔婉秀丽的文化。”其暗含了“风骚”在明清时期发展出的“形容女子姿容俊俏”的新义,具有褒义色彩。例如:
(10)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红楼梦》第三回)
经语料库检索,古代时期共出现语料239条,其中“风骚”作为复合词出现的语料共有209条,可知,“风骚”和文学的联系紧密,但是也向着社会领域和政坛领域有所发展。
二、现当代“风骚”
在现代的“风骚”组合中,“风骚”的含义并没有增加,只是不同语义的频率有所变化。在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中,共检索出“风骚”语料1185条。在当代语境下,“风骚”一词已超越了其古典文学中特指《诗经》之《国风》与《楚辞》之《离骚》的原始含义,转而成为了一个富含多重意蕴的文化符号,它不再单纯指代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而是被赋予了更为广泛且深刻的内涵。“风骚”的词义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现代社会中主流媒体需要担当引导民众价值观的角色,因此在一些报纸媒体的文章中“风骚”多表示积极正面的含义,指人在某一领域取得独树一帜的成就或某一主体处于领先地位;而在小说和口语表达则更加通俗化,需要引人兴趣,因此其中“风骚”仍旧沿用了明清时期对女性负面评价的含义。
由此可知,“风骚”一词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不止局限于文学领域。
三、结语
从古老的商周时期一路走来,直至当代的中国,“风骚”一词的演变历程鲜明地展现了旧时代与新时代的文化承接。在这个过程中,其褒贬色彩经历了不断地转化与丰富,从最初的联合短语逐渐稳固为双音节词,词性也从单纯的中性名词逐渐拓展到带有鲜明感情色彩的名词和形容词。
在词义层面,“风骚”沿袭古代,在当今主流媒体中仍保留了“文学”“风雅”“在某一领域独树一帜”的释义,为褒义词,在某些通俗小说和口语表达中也保留了“指男女特别是女性在两性关系上的放荡风流和不检点行为”的含义,为贬义词。除此之外,别的词义并没有广泛用于现代社会,但是其运用范围却逐渐从文学专指扩展到其他领域。
总而言之,“风骚”作为汉语中的常用词汇之一,历经了漫长历史的沉淀与洗礼,不断在时代中推陈出新,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若我们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一词汇,必定能够为文学及其他领域带来丰富的表达与深刻的内涵。
参考文献
北大语料库网站,http://ccl.pku.edu.cn:8080/ccl_corpus/index.jsp
· 董华伟、叶正渤2011《“风”、“讽”的词义演变》,《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 李绪洙1999《港台新词“秀”“骚”漫议》,《语文建设》第3期。
· 刘绍义2013《“风骚”原来无贬义》,《课外阅读》第22期。
· 阮梦茹、林纲2018《历时角度下“风骚”词义变迁折射出的文化嬗变》,《现代交际》第4期。
· 孙俊强2008《“风骚”一词的词义演变》,《中学语文园地》(初中版)第2期。
· 汪文学2009《说“风骚”--关于“风骚”词义引申之考辨》,《毕节学院学报》第3期。
· 王瑶2020《“微”的词义演变及其语法化》,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语料库在线网站,http://corpus.zhonghuayuwen.org/index.aspx
· 张文霞2011《词义演变与字形分化》,《河北学刊》第6期。
· 张心好2005《说“风流”道“风骚”》,《语文知识》第3期。
· 张秀松、刘通2022《“无奈”的词汇化及后续演变》,《语文研究》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