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史学研究公众号已有16.5万的订阅者,2024年继续设立新书单栏目,推介本年度高质量的史学研究著作。第一季度适当推介上年度的图书。另外公众号也常年推介新出版的高质量学术论文,期待各位学人的推荐与支持。word版论文一般收到后,经过简单的技术性审核、编排在一周内推送。已经授权其他公众号发布且标注了原创的论文无法推介。投稿邮箱:shixueyanjiu2015@163.com。请勿通过微信发给编辑。感谢您的关注。本期书单为2024年第25期新书单,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欢迎转发,注明出处。
1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无声胜有声
作者: 周杨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副标题: 中古中国墓葬音乐文物与礼乐文化
出版年: 2024-6
定价: 158.00元
本书以中古中国墓葬所见音乐文物为研究对象,在礼乐制度与礼乐文化的视野下,从墓葬与现实礼俗的互动、中外文化的交流、时代风尚与观念的形成等不同视角,全景式地呈现了中国中古时期音乐的发展与变迁。通过考古学方法综合梳理,本书将这些音乐文物归纳为鼓吹乐、燕乐、百戏—散乐、高士雅音等不同类型,并指出其音乐属性和功能指向。在此基础上,本书结合文献史料,进一步归纳了各类音乐组合的形成逻辑、不同类型组合出现、发展和消亡的历史契机与内在原因,由此提出了中古时期礼乐文化发展的“雅俗关系”与“胡汉关系”两条线索。循此线索,本书围绕“礼制”与“礼俗”这两个用乐传统,总结了中国礼乐文化在中古时期经历的重塑与转型。
周杨,受业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现任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助理教授,专业方向为历史时期考古。曾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考古学报》《考古与文物》《敦煌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古代文明》等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十数篇。
2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西周巫文化演化形态研究
作者:蔡先金 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07月
定价: 76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为指导,注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征引参考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多学科领域的材料,系统梳理西周巫文化形态的演化过程,深入总结西周巫文化演变的基本规律,深刻揭示西周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具体呈现华夏文化“内圣外王”“天人合一”“礼乐秩序”“学在官府”等等单元结构,充分阐发了巫文化对中华文明的重要贡献。
蔡先金,1965年生,江苏宿迁人,历史学博士,曾入古典文献学博士后流动站,并任职多所大学教授及博士研究生导师,先后担任过聊城大学校长、济南大学副校长,兼任过国家和地方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和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以及多个学术团体会长或副会长,现任山东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学术研究方向主要是古典文献学领域的出土文献学,曾承担国家和山东省社会科学重大招标或委托项目,曾获得国家或山东省教学成果奖、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出版学术专著或译著近30部,《简帛文学研究》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获评山东省“从事高教研究工作逾二十年有重要贡献学者”和“社会科学名家”等荣誉称号。
3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汉代四家《诗》比较研究
作者:赵茂林 著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05月
定价: 68元
本书以十五篇论文的形式探讨了以下两方面主要内容:一是《毛诗》与三家《诗》的比较,包括文本来源、文本面貌、诗说来源、诗说异同等方面;一是在《毛诗》与三家《诗》比较的视野下对一些重要问题进行的专门讨论,如《毛诗序》的作者与时代问题、《毛诗》《序》、《传》的歧异原因、《诗经》传播的四言化倾向等等。两个方面内容不是截然分开的,更多的时候是糅合在一起,以专论的形式表达。而对《毛诗》与三家《诗》的比较也不追求泛泛而论式的全面,而是结合特定的问题就其某一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
赵茂林,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诗经学会常务理事、甘肃省古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文献》《孔子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二十多篇,获得国家社科项目一项.
4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从东夷到华夏
作者:庞小霞
副标题:海岱地区考古学文化的互动与族群变迁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05月
定价: 158.00
《从东夷到华夏——海岱地区考古学文化的互动与族群变迁》从人文地理学视角出发,在文化互动、族群认同等相关理论指导下,利用考古、文献、古文字等材料,长程考察了海岱地区先秦时期的社会发展历程,揭示了海岱地区纳入中原“华夏”的历史和地理进程,展现了海岱东夷族群形成、分化并最早融入华夏族群的过程,探讨了考古学文化互动和族群变迁的复杂背景和多重原因。海岱地区长程时段考察表明,这是一个极具文明起源意义却最终丧失其地位,长期保持*立发展却又最早失去自身特征的社会发展进程,这是一个立足于边界来回溯区域文明从*立发展到走向衰落的社会发展进程。对海岱地区数千年社会发展进程的分析尤其是对空间地理特征的揭示和边地研究视角的选取都是以往研究中所没有的。毫无疑问,这种个案研究的深入对于促进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这一重大课题的纵深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庞小霞,硕士生导师,副研究员,1999年郑州大学文博学院历史系历史学专业毕业。2001-2007年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专业毕业,师从张国硕先生学习夏商周考古,分别获硕士、博士学位。2008年-2010年,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所跟随唐晓峰先生作博士后研究。2010年2月至今在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工作,主要负责中国考古学年鉴、中国考古学文献数据库等工作,现任中国考古学年鉴责任编辑、执行主编。研究方向:夏商周考古,先秦历史地理,近期重点关注早期中国的资源、道路和区域文化互动研究,也关注学术史。
5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唐宋儒家道统系谱建构研究
作者:郭畑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24年07月
定价: 96.00元
作为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统”的观念自韩愈倡导之后就深刻影响着中国古典文明的延续、转型与发展,而对儒家道统论以及道统人物系谱的研究,也一直是中国古代哲学史、思想史研究的焦点。本书在对学界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搜集和梳理的基础上,全面追溯了唐宋儒家道统系谱萌芽、建构、分裂、解构与重构的过程,涉及孟子在宋代的升格运动,曾子和子思道统地位的确立,两宋时期新儒家各学派在思想和政治上的论争等儒学研究中的重要议题,呈现了中唐至南宋汉唐儒学向程朱理学转型的历史过程,以及儒学以道德性命之学连接“内圣”和“外王”的宝贵尝试。对于重新思考和激活儒学在当代社会的价值,或有一定的启发。
郭畑, 1982年生,重庆大学历史学副教授,于四川大学先后获得历史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唐宋学术思想史。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唐宋道统论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宋代儒家道统系谱的建构与争论”。
6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文本、概念与政治过程
作者: 李大海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金元明清时期政治地理新探
出版年: 2024-5
页数: 387
本书尝试从历史文献本身、古人记录和今人研究所常用的概念术语,以及政治活动和行为在空间的展开过程等专题入手,在现有元明清以朝代为单位的断代式政区地理研究基础上,进一步采用“纪事本末”的垂直要素分析方法,以统县政区省路府州等主要地方行政区划类型对象,展开长时段的连续政区地理研究,复原具体政治过程的地理区域变迁,总结和归纳我国历史时期地方行政区划体系演变的基本历史规律与重要阶段性特征,对进一步深化和细化历史政治地理学的学术研究发挥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
李大海,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曾获第四届谭其骧禹贡基金会优秀青年历史地理学论文三等奖,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曾在《中国史研究》《文史》等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
7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明代河西走廊与丝绸之路研究
作者:田澍 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06月
定价:90
河西走廊除具有国家建构、“大一统”国家安全稳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政治功能之外,还扮演着联通中外的重要角色,是古代丝绸之路的核心通道。正因为如此,河西走廊凸显着强烈的世界意义。可以说,伟大的河西走廊造就了辉煌的丝绸之路。长期以来,学界谈及河西走廊与丝绸之路,过于强调汉唐而不及其余,有的甚至认为唐以后就没有了丝绸之路,这种十分片面、偏颇的观点严重影响着对丝绸之路整体史的认识。本书在界定河西走廊与丝绸之路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对河西走廊在明代管控西北边疆的重要作用,陆路丝绸之路上的明朝角色,构陆路丝绸之路秩序的路径选择,明代绿洲丝绸之路在维护国家安全上发挥的作用,河西走廊在明代陆路丝绸之路中的地位与作用等进行了考察。
田澍,男,1964年4月出生,甘肃通渭人。1986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同年,师从郭厚安先生攻读明清史。1989年获西北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3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师从著名历史学家蔡美彪先生攻读元明清史,1996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曾担任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文学院分党委书记、文史学院院长、人事处处长。现为西北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中国历史研究院田澍工作室首席专家,西北师范大学中亚研究院院长,西北师范大学简牍研究院院长,甘肃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主任,历史学国家特色专业带头人,中国古代史国家级教学团队带头人,甘肃省中国史重点学科带头人,西北师范大学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历史学专业负责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8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政治仪式与近代中国国民身份建构 (1911-1929)
作者: [英] 沈艾娣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7月
译者: 吕晶 等
定价:88.00
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结束了中国数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带来近代中国深刻的社会变革。20世纪初的变革如何影响中国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本书关注政治与普通人思想和感情的交集方式,重新审视了这一时期的历史转变。仪式不仅是一种社会融合的方式,也是一种权力倾斜的方式,仪式在建构国民身份和塑造日常生活的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书中从广义的“政治仪式”入手,讨论剪辫、易服、葬礼、历法改革、礼貌问题等仪式的改变,阐释时代变革中中国国民身份和认同感随之发生的变化,以及政治文化对普通民众生活的影响。
沈艾娣(Henrietta Harrison),英国牛津大学博士,曾任教于利兹大学、哈佛大学,现为英国学术院院士、英国牛津大学亚洲与中东研究系教授、英国牛津大学彭布罗克学院何鸿燊中国史研究员等。研究方向为华北乡村、地方宗教与社会、清末以降的社会文化等。主要著作有《翻译的危险:清朝与大英帝国两位翻译家的非凡人生》(The Perils of Interpreting: The Extraordinary Lives of Two Translators between Qing China and the British Empire)、《梦醒子:一位华北乡居者的人生(1857—1942)》(The Man Awakened from Dreams: One Man's Life in a North China Village, 1857-1942)、《传教士的诅咒:一个华北村庄的全球史》(The Missionary’s Curse and Other Tales from a Chinese Catholic Village)、《政治仪式与近代中国国民身份建构(1911—1929)》(The Making of the Republican Citizen: Political Ceremonies and Symbols in China, 1911-1929)等。
9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西北联合大学史研究
作者:梁严冰 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06月
定价:112.00
西北联合大学简称“西北联大”,是抗战时期组建的一所大学共同体。1937年9月,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为基干,设立“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3月,西安临大迁离西安,到达陕南汉中等地;同年4月,改称“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同年7月、次年8月,又分置为五院校。抗战胜利后,主体留在西北。现在的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院校,都与西北联大渊源密切。西北联大创造了辉煌的教育成就,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不仅改善了中国高等教育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的特殊状态,将现代高等教育制度与体系植入西北,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而且彰显了中华优秀知识分子共赴国难的民族大义和高风亮节。
梁严冰,陕西延川人,历史学博士、博士后。现任西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一流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负责人。系陕西省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省文科综合类学科评议组成员,省委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党的二十大精神等宣讲团成员。兼任陕西省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省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副会长、省毛泽东思想研究会副会长。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一般项目2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及一般项目3项,主持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1项、陕西省社科基金及重点项目3项等。在《光明日报》《党的文献》《高等教育研究》《南开学报》《北京社会科学》《人文杂志》《党史研究与教学》等报刊发表论文70余篇,在人民出版社等出版著作、教材3部。曾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3项,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2项等。2019年,获评“全国优秀教师”.
10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汽车与上海城市客运研究(1901-1949)
作者:李沛霖 著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05月
定价: 168.00
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汽车在全世界大规模的生产和使用改变了世界,并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方式产生巨大影响。自1901年汽车输入上海,其成为近代中国最先行驶汽车且数量最多的城市。由此,汽车作为其时上海城市沟通系统的核心,不仅成为民众出行的重要参考,而且带来上海城市社会各界面的嬗变,进而对其城市化进程产生深远影响。因之,本书通过上海汽车这一独特视角,探究近代该业发展的整体脉络和经营管理,并推之其与城市治理、城市文化等维度的交互联系,进而深化汽车与上海城市客运近现代化进程的理解。由长远观之,透过本书不仅可观测近代中国汽车运输及城市发展的演进路径,并可为新时代交通体系和城市发展现代化提供历史借镜和现世价值。
李沛霖,南京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校医学史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社科优青,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河北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南京市城市治理委员会公众委员(专家代表),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委员,中国史学会城市史专委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孙中山研究会理事;主持并完成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3项;独立著有著作3部,发表论文50余篇;荣获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等。
11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一秩略成
作者: 邵小龙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亚洲艺术与历史研究
出版年: 2024-6
页数: 292
定价: 88.00
本书主要在亚洲艺术与历史及文化交流这一背景之下,汇集相关论文21篇,分三个主题展开。首先对先秦至清民时期的艺术图像的传播与意义有相应的讨论,另外也对敦煌文书中有关社会信仰及文学艺术的部分也有所研究,最后从学术史的角度对现代敦煌学的发展及饶宗颐先生的学术成就有所分析。
邵小龙,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宁波大学潘天寿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敦煌学、史料学等,于《古典文学知识》等刊物发表论文数篇。
12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权力的文化与文化的权力
作者: [英] 蒂莫西·C.W.布莱宁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出品方: 也人
副标题: 旧制度下的欧洲:1660-1789
译者: 李文君
出版年: 2024-8
页数: 587
定价: 138.00元
1660年,“太阳王”路易十四亲政在即;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在这至关重要的百余年中,旧制由盛转衰,启蒙熠熠生辉,公共领域兴起,民族国家登场。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剑桥大学教授蒂莫西·C.W.布莱宁在本书中探讨了改变18世纪欧洲权力格局的文化革命。漫长的一个多世纪中,王公贵族以古典方正的建筑、光辉崇高的绘画、庄严肃穆的歌剧呈现权力的文化,公众人民则在期刊、报纸、小说、图书室、咖啡馆中彰显文化的权力,逐渐显露的新生力量给既有秩序带来了撼动根基的挑战,也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面对纷扰与骚动,法兰西、德意志与不列颠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最终走上了迥异的发展道路,整个欧洲就此迈入现代世界的新篇章。
蒂莫西·C.W.布莱宁(Timothy C.W. Blanning,1942—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剑桥大学历史学荣休教授,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专攻从17世纪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近代欧洲史,对几个世纪中的绘画、音乐、文学、思想等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2016年,荣获英国国家学术院奖章。著有《浪漫主义革命:缔造现代世界的人文运动》《追逐荣耀:1648—1815》《权力的文化与文化的权力:旧制度下的欧洲(1660—1789)》《弗里德里希大王:开明专制君主与普鲁士强国之路》等十余部作品。
13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自由古巴
作者: [美] 艾达·费雷尔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革命、救赎与新生
译者: 林剑峰
出版年: 2024-7
页数: 638
古巴,是加勒比海上面积最大的岛屿,也是1492年哥伦布在首次美洲航行中最先踏足的土地之一。这里丰饶的水土,加之一船又一船非洲黑奴,使得古巴成为西班牙帝国王冠上的明珠,为欧洲带去源源不断的蔗糖、咖啡和烟草。然而财富的背后,是无数土著和黑奴所付出的汗水与鲜血。因此从一开始,追求自由和种族解放就成为了贯穿古巴历史的主线。随着19世纪末的美西战争,西班牙殖民者黯然退场,但新生的古巴共和国(1902—1959年)迅速被美国所控制,成为后者对外扩张政策的战利品,不得不开始了新一轮争取独立和自由的斗争。1959年,卡斯特罗所领导的古巴革命取得成功,古巴人才终于建立了他们渴望已久的独立国家。而美国,这个危险又强大的邻居,从未将目光从古巴身上移开。事实上,这段长达五个世纪的古巴历史,既是古巴人民追求自由和解放的历史,也是奴隶制、糖产业园、殖民主义和民族革命相生相伴的历史,更是一段古巴与美国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的历史。通过近距离阅读古巴的发展历程,我们将见证她从被征服和奴役,逐步走向自由和独立的辉煌历史。而古巴这面镜子,也映射出近一百多年来美国逐渐取得世界霸权的过程。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从未将视角局限于个别伟大人物。那些在奴隶小屋的微弱荧光下缝纫的人,那些在革命中拿起武器的人,那些没有在官方历史中留下姓名的人,才是古巴历史真正的主角。
艾达·费雷尔(Ada Ferrer),纽约大学历史教授,自1995年起在该大学任教,主要关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她是《起义的古巴:1868-1898年的种族、民族与革命》一书的作者,这本书获得了2000年伯克希尔图书奖;她还著有《自由之境:革命时代的古巴和海地》,该书获得了耶鲁大学吉尔德·莱尔曼中心颁发的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图书奖以及美国历史协会颁发的多个奖项。她出生于古巴,在美国长大,自1990年以来一直定期前往古巴并进行研究。
14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香蕉的报复
作者: [美]约翰·索鲁里(John Soluri)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品方: 中科书院
副标题: 洪都拉斯的环境代价,美国的消费增长
原作名: Banana Cultures: Agriculture, Consumption,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in Honduras and the United States
译者: 余晓娜
出版年: 2024-10
页数: 416
定价: 89.00元
《香蕉的报复》揭示了平平无奇的“香蕉”是如何推动洪都拉斯的环境变迁,并引起美国的消费增长。19世纪70年代起,随着香蕉生产的扩大,美国的跨国公司在洪都拉斯逐渐建立起垄断地位,需要更多的土地,当地人因此被驱逐出他们祖先的家园。不止于此,洪都拉斯人的劳动逐渐被商品化,他们被迫成为出口经济的奴隶。索鲁里将洪都拉斯的环境恶化和单一经济归咎于现代国际资本主义的影响。当时,跨国公司将种植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旨在充分剥削、赚取利润。在洪都拉斯香蕉产业中,美国跨国公司(如联合果品公司)这类组织严密、财力雄厚的企业扮演着决定性角色。国际垄断资本的势力在政治和自然环境方面,对洪都拉斯实行着全面控制。跨国资本控制了当地铁路,改变了景观,甚至把洪都拉斯工人的健康置于危险之中。由于香蕉种植业的单一性,诸如香蕉叶斑病之类的疾病只能通过大量使用化学品来控制。跨国公司为了与“野蛮资本主义”的信条保持一致,未能向洪都拉斯工人提供任何针对有毒化学品的保护措施。长期接触化学喷雾剂导致工人出现呼吸困难、体重减轻等症状,甚至不幸病逝……
[美]约翰·索鲁里(John Soluri),卡内基梅隆大学历史学副教授及全球研究中心主任,其工作旨在与中美洲人合作促进青年教育和可持续农业发展。
15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抽签的政治史
作者: [法] 伊夫·辛多默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译者: 肖宏宇
出版年: 2024-4-30
页数: 460
定价: 109.00
作者在本书中指出,当今世界范围内的政治代表权面临合法性危机,西方自由民主代议制已经无力应对无所不能的金融资本主义、日渐扩大的不平等鸿沟和全球气候变化,以及后殖民时代的世界新秩序所带来的挑战。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各地背景多样化的群体、有识之士、研究者和社会实践者广泛进行了多样的社会试验,自下而上地积极寻求变革。这些试验将历史上世界多数传统政治制度中的抽签做法与商议规范相结合,与更具包容性和异质性的公共领域的话语相结合。作者认为,这种将抽签、代表性抽样和商议相结合的新式民主将是 “民主 3.0 版”,是对古代民主与 19 世纪和20世纪西方选举民主的一种继承与发展。
伊夫·辛多默(Yves Sintomer),知名政治社会学家,法国大学研究院名誉高级研究员,巴黎第八大学政治学系政治社会学教授,法国城市社会学-政治社会学研究中心成员,瑞士纳沙泰尔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成员,洛桑大学政治与国际研究中心成员,曾任马克·布洛赫研究中心(柏林)副主任,英国牛津大学纳菲尔德学院、政治与国际关系系联合会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商议民主、政治代表制等。出版了大量颇具影响力的研究专著及论文,其著作已被译成中文、英文、德文等19种语言出版。
16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Losing Hearts and Minds
作者: KATE IMY
出版社: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副标题: Race, War, and Empire in Singapore and Malaya, 1915–1960
出版年: 2024-7
定价: $32.00
Losing Hearts and Minds explores the loss of British power and prestige in colonial Singapore and Malaya from the First World War to the Malayan Emergency. During this period, British leaders relied on a growing number of Asian, European and Eurasian allies and servicepeople, including servants, police, soldiers, and medical professionals, to maintain their empire. At the same time, British institutions and leaders continued to use racial and gender violence to wage war. As a result, those colonial subjects closest to British power frequently experienced the limits of belonging and the broken promises of imperial inclusion, hastening the end of British rule in Southeast Asia.
From the World Wars to the Cold War, European, Indigenous, Chinese, Malay, and Indian civilians resisted or collaborated with British and Commonwealth soldiers, rebellious Indian troops, invading Japanese combatants, and communists. Historian Kate Imy tells the story of how Singapore and Malaya became sites of some of the most impactful military and anti-colonial conflict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where British military leaders repeatedly tried—but largely failed—to win the "hearts and minds" of colonial subjects.
Kate Imy is a historian and screenwriter, and the author of the award-winning Faithful Fighters: Identity and Power in the British Indian Army (Stanford, 2019).
往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