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史学研究公众号已有16.5万的订阅者,2024年继续设立新书单栏目,推介本年度高质量的史学研究著作。第一季度适当推介上年度的图书。另外公众号也常年推介新出版的高质量学术论文,期待各位学人的推荐与支持。word版论文一般收到后,经过简单的技术性审核、编排在一周内推送。已经授权其他公众号发布且标注了原创的论文无法推介。投稿邮箱:shixueyanjiu2015@163.com。请勿通过微信发给编辑。感谢您的关注。本期书单为2024年第33期新书单,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欢迎转发,注明出处。
1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殷人尚声
作者:屠志芬
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
副标题:甲骨卜辞中的商代祭祀乐舞
出版时间:2024年08月
定价: 80
商乐舞是先秦礼乐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古代乐舞史上尤为渺茫难寻的时期,材料的匮乏成为长期以来制约商乐舞研究向前推进的瓶颈。该著立足于材料的发掘与开拓,首次从乐舞研究的角度对殷墟甲骨卜辞进行全盘搜检,发现并整理出大量与乐舞相关的卜辞;并以此为基础,结合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物,对商代祭祀乐舞的致祭对象、应用方法、祭祀功能、时空场景、风格特征、文化意蕴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同时考证了诸多乐舞事项;继而从发生学的视角,对商周之际乐舞传承与嬗变的文化表征及历史动因进行考察,阐发了商代祭祀乐舞对西周礼乐形成的重要影响,重新审视了商乐舞在华夏礼乐文明中的地位与价值。
屠志芬,舞蹈学博士,吉林艺术学院教授,艺术学研究所副所长,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先秦乐舞、先秦文学。学术代表作:专著《西周雅乐》、论文《卜辞所载商代祭祀乐舞及其流变》《商周万舞考》《商乐舞研究百年》等。
2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魏晉服議之經權研究
作者: 狄君宏
出版社: 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出版年: 2024-7
页数: 490
「服議」是指學者討論喪服相關議題之言論。本書研究魏晉服議中守經與行權之議論,及其與當時政治、社會、學術的關係,探討服議產生經權論辯的原因。魏晉服議受門第社會、經學思想以及時代思潮影響至深,服議內容可謂魏晉時代現象之縮影。其中與「經權」相關的論辯彰顯學者利用經典應世或欲擺脫經典、重新建立人倫秩序的努力,其生動、靈活且務實的思維,足資後人更細緻地觀察魏晉時代
狄君宏,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學士,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博士。現任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主要著作:《饗禮、食禮、燕禮比較研究》、《魏晉服議中的經權研究》。
3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歌谣风议与汉唐社会
作者:李传军 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24年08月
定价: 98元
作者在充分掌握汉唐史籍中的歌谣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汉唐歌谣所反映的政治、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及其传播、作用进行了专题式研究。认为汉唐时期广泛存在的歌谣风议是民众和一部分官僚士人对现实政治和生活的批评和意见,是普通民众参与社会政治的一种特殊手段。汉唐统治者意识到歌谣风议的下情上达作用,经常根据歌谣风议对地方官进行监督甚至黜置,有的统治者也会根据歌谣风议调整统治措施和统治方法。汉唐统治者对歌谣风议的采纳和有效回应,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唐社会治理的水平。
李传军,历史学博士,历史民俗学博士后,现任青岛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教授,兼任山东省民俗学学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史、历史民俗学,出版专著两部,编著一部,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一项,省、市社科规划项目等三项,横向科研课题多项。曾获山东省优秀社科普及作品二等奖。
4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律令国家与隋唐文明
作者: [日] 大津透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译者: 刘可维
出版年: 2024-9
以律令制度为切入口,涉及大化改新、吉备真备、鉴真来日、唐招提寺等在唐风浸润下的日本发生的重大改变。大唐盛世,多国取之,此时的日本正处于政治交替状态,社会动荡不安,于是取法唐朝,吸收了以律令法典为代表的一整套典章制度,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国家。因此,这一时期在日本历史上也被称为“律令制时代”。可以说,律令制构成了日本古代的立国之基,也是理解日本古代社会历史的关键线索。而唐、日律令异同比较,利用日本保存的律令复原久已亡佚的《唐令》等等,对于研究唐朝法制史乃至中国古代史都有重要意义。
大津 透(おおつ とおる),1960年生,现为東京大学大学院人文社会系研究科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日本古代史。
5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宋代的学术文化与辞赋创作
作者:刘培著
出版日期:2024-09
出版社:中华书局
页数:420 页
定价: 80.00
本书将辞赋史与学术史融会贯通,深入勾画宋代文化的发展以及转向内在的演进历程,对揭示“近世”传统中国的面貌具有探索性的学术价值。作者通过对辞赋作品的分析,揭示宋人对“盛世”的理解和国家形象塑造方面的特点,探讨北宋中期以来宋人在构建宇宙秩序与心灵秩序方面的努力,追寻耕读传家观念和乡土中国的生活范式,发掘华夷之辨观念的发展与民族精神、华夏传统的重新认识与塑造等,这些研究在“预流”当下学术、弥补学界研究之不足方面具有启发意义。
刘培,山西应县人,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1994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文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学术兼职有:中国辞赋学会副会长、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常务副会长等。
6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混一礼俗
作者: 马晓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 2024-09
定价: 168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政权,其制度具有鲜明的蒙汉二元特征。蒙古统治者入主中原后,其自有礼俗与传承千年的中原礼制产生了剧烈碰撞,而这一点尤其在元朝的国家祭祀制度中得以呈现。因此,研究元代国家祭祀的继承与变通,对于探索元朝蒙汉二元制度之冲突与调和具有重要意义。本书突破以往研究对于元代国家祭祀体系的认知,以蒙汉二元文化为中心,兼顾多元文化,注重多语言文献的发掘利用和文本批判,综合考量元代国家祭祀与宗教、政治、社会的互动关系,立体展现了元代国家祭祀的形成与发展。
马晓林,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元史研究会副秘书长。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硕士,天津大学工学学士。曾于北京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著有《马可·波罗与元代中国:文本与礼俗》,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民族研究》《文史》等期刊发表中文、英文、意大利文、俄文学术论文40余篇,译著《世界历史上的蒙古征服》,参与整理《郑天挺元史讲义》,另有学术译文多篇。
7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晚明文本插图研究
作者:田威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08月
定价: 98.00
本书透过对晚明社会经济、文化、思想等多方面的考察,旨在探究晚明文本插图的制作、生产及延伸的世界。作者以开阔的视野,务实的史学观念,多学科交叉的方法,揭示晚明文本插图作为不同阶层人员交流的“边缘地带”与晚明社会的互动关系,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图里图外的晚明世界。
田威,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现为大理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书籍插图研究、民族民间图像研究,主要研究成果有专著《荆楚文库——荆楚传统纹样》《东京一年》《田威插画集》,并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8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清代鸦片问题探究
作者: 王宏斌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24-6
页数: 410
定价: 156元
清代鸦片走私贸易与禁毒运动,既是近代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也是国际禁毒史上的重大事件。针对这一复杂课题,中外史学家发表了许多论著,在许多问题上达成了共识,然而仍有一些重要问题值得深入讨论。近三十年来,本书作者积极参与了这一课题的讨论,围绕以下问题展开学术探索和争鸣:19世纪以前罂粟和鸦片传入中国年代及其医药价值;1839年禁烟运动中有无弛禁派;战前鸦片输入与银钱比价变化的关系;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清廷在“重治吸食”问题上陷入的法制困境;英国外交官在弛禁鸦片问题上展开的各种外交活动;传教士在华早期禁烟活动;19世纪晚期中、英、印三国围绕鸦片税厘并征展开的外交博弈;清末广东禁烟运动与中英外交官争执问题;清末禁烟运动的成败得失。本书即是这些专题研究的集结,清楚地勾勒了清代鸦片问题渊源和流变,从问题的各个角度审视清代禁毒史,观点鲜明,论证精详,逻辑严密。
王宏斌,河北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年,被评为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2010年,被评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为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科学高等研究院驻院研究员。专著有:《晚清货币比价研究》《禁毒史鉴》《近代中国价值尺度与鸦片问题》《清代前期海防:思想与制度》《鸦片:日本侵华毒品侵略政策五十年(1895—1945)》《晚清海防:思想与制度研究》《晚清海防地理学发展史》《赫德爵士传》《清代价值尺度:货币比价研究》《晚清边防:思想、政策与制度》《清代内外洋划分及其管辖权研究》《中国海域史(总论卷)》等。在《历史研究》《世界历史》《近代史研究》《中国历史研究院集刊》《光明日报》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10余篇。
9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御容”与真相
作者: 董丽慧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副标题: 近代中国视觉文化转型:1840-1920
出版年: 2024-10
页数: 347
定价: 99.00元
这是一本深刻剖析了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中国视觉文化领域发生巨变的力作。依托丰富的史料支撑与近二百幅珍贵图片,作者从绘画、摄影、画报、工艺美术等多个维度出发,全面审视了近代中国肖像艺术的演变轨迹,以及“写实”与“真实”观念在这一过程中的深刻重塑。书中尤为聚焦于两大视觉文化现象:一是传统“御容”艺术如何跨越宫廷界限,实现向民间的视觉转型;二是现代“真相”观念如何在视觉文化中确立,并影响深远。
董丽慧,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匹兹堡大学艺术史博士、清华大学艺术学博士。研究领域为视觉文化、跨文化艺术学、当代艺术理论等。出版专著《西洋图像的中式转译》。近年在《文艺研究》《美术》《艺术设计研究》《装饰》《美术研究》《文艺理论研究》,Global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ino-Western Studies 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多篇,“人大复印资料”多次转载。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北京大学人文社科项目三项。曾获北京大学黄廷方/信和青年杰出学者奖、《艺术设计研究》和《国学与西学》国际学刊年度优秀论文奖等。
10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铸典宣化
作者: 章永乐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副标题: “文明等级论”之下的“旧邦新造”
出版年: 2024-10
页数: 284
定价: 69.00元
近代以来,伴随殖民扩张,以西方为中心的“文明等级论”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凭借工业革命带来的“先发优势”,西方列强的“文明”话语将社会的组织力置于视域的中心,从知识与意识形态层面加固其在实力与利益上获得的主导地位。在外力冲击之下,中国传统的“夷/夏之别”话语渐趋衰落,许多仁人志士致力于抹去列强贴在中国身上的“半文明国家”标签,但其种种努力,往往又以承认列强带来的“文明等级论”为前提。“制宪/立宪”被广泛视为从“半文明国家”向“文明国家”迁跃的必经之途,“铸典”的首要目的,在于“宣化”。本书以“文明”与“立宪”的“双重变奏”为主题,探究19—20世纪之交至“一战”前后,中国的历史行动者如何从以“文明等级论”为前提寻求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过渡到反思“文明”之意涵,以更为多元与平等的文明观重塑宪法话语,形成“20世纪之宪法”的自觉,并开启中国宪制变革的新路径。通过以内外互动的视角,追踪近代中国宪制思想与“文明”观念的共同演化,阐述20世纪中国宪制探索的文明史意义,并展望未来,倡导在知识生产上告别“铸典宣化”心态,继续推进20世纪所开启的、朝向“自成体系,自建光荣”的艰难探索。
章永乐,浙江乐清人,北京大学法学学士(2002),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政治学博士(2008)。现为北京大学法学院长聘副教授,兼任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长期从事问题导向的法学、政治学与历史学的跨学科研究,思考全球秩序的变迁与中国道路探索实践的理论化,尤其关注国家建构与宪制变迁、帝国与国际法、政党与代表制、政治伦理与法律伦理等议题。著有《旧邦新造:1911—1917》《万国竞争:康有为与维也纳体系的衰变》《此疆尔界:“门罗主义”与近代空间政治》《西途东归:朝向中国道路的思想突围》等,在中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百篇。
11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人类世界的历史化展开
作者: 王莅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副标题: 马克思与西方人类学传统的思想关联研究
出版年: 2024-8
页数: 542
定价: 88.00
本书全面考察了马克思思想历程中的人类学因素,指出人类学视角为重建马克思思想的整体性及其与西方思想传统的关联,提供了有益的线索。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学这两种致力于解释人类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在根本上都基于自然主义与人本主义相统一而对人展开认知,二者的结合描绘出一幅“人类世界的历史化展开”的思想图景。本书尝试将“人类学马克思”从一种身份界定上升为一个理论标识,聚焦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人类学向度问题,系统说明西方人类学传统对重新理解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思想价值。
王莅,云南大理人,白族,北京大学哲学博士。现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副秘书长,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青年拔尖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青年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文本文献学、马克思主义思想史,著有《求解资本主义的史前史——“人类学笔记”与“历史学笔记”的思想世界》,在《哲学研究》《教学与研究》《哲学动态》《世界哲学》《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2项。
12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十七世纪的荷兰与联省共和国
作者: [荷] J.L.普莱斯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副标题: 特殊主义政治
译者: 王涛
出版年: 2024-2
页数: 353
定价: 55.00元
尼德兰联省共和国(1581-1795)的经济奇迹和艺术成就长期备受关注和赞誉。十七世纪被后人称为“荷兰的黄金时代”。它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了政治稳定,缔造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强国,特别是其强大的外海贸易和殖民能力,被誉为“海上马车夫”。但是,这个最早的现代共和政体,其政治体制却让人捉摸不透,甚至饱受诟病。作者基于对荷兰史的深入研究,将静态的制度分析与动态的历史分析有机结合在一起,还原了十七世纪荷兰的“特殊主义政治”语境,认为联省共和国毫无疑问是古今之变下的早期转型国家之一,在许多方面是现代共和政体的先行者。
J.L.普莱斯,20世纪著名历史学家,荷兰史研究专家,赫尔大学(University of Hull)退休荣誉教授,他是国际学界对荷兰史全面和深入的研究者之一,在荷兰研究领域享有极大的声誉。普莱斯的主要著作还包括:《荷兰社会:1588—1713》(Dutch Society: 1588-1713);《黄金时代的荷兰文化》(Dutch Culture in the Golden Age);《十七世纪的荷兰共和国》(The Dutch Republic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参与撰写《荷兰黄金时代剑桥指南》(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the Dutch Golden Age)。
13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海洋、岛屿和革命
作者: 苏吉特·西瓦桑达拉姆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副标题: 当南方遭遇帝国
译者: 黄瑶
出版年: 2024-9
页数: 477
定价: 95
本书作者苏吉特·西瓦桑达拉姆(Sujit Sivasundaram)将带领读者进行一次波澜壮阔的南方航行。跟随着作者的叙述,我们将回到18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叶的历史时空中,走访毛里求斯、汤加、开普敦、新西兰、澳大利亚、爪哇、锡兰、孟买、广州、哈伊马角等地,遇见这些地区的原住民与外来者,了解他们之间的竞争、对抗乃至合作。我们不仅能看到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的战争,更能看到这些地区的风土人情,看到原住民如何以自己的方式主动参与全球化进程,塑造“现代”,定义“文明”。
苏吉特·西瓦桑达拉姆(Sujit Sivasundaram),剑桥大学冈维尔和凯斯学院的世界历史教授。他在斯里兰卡出生并接受教育,于1994年到剑桥,先学习工程学,后学习自然科学、历史和科学哲学。他曾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法国社会科学高等学院、新加坡大学,悉尼大学和剑桥大学任教。他是一位世界一流历史学家,从事世界历史研究,尤其是太平洋和印度洋及其岛屿、种族历史的研究。
14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构建国家
作者: [美] 丹尼尔·齐布拉特
出版社: 格致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意大利、德国的形成与联邦制之谜
译者: 陈立夫
定价:72
本书是关于联邦制起源的政治学著作。德国和意大利在国家统一之前,有着非常相似的意识形态、文化与权力结构的条件,但德国最终建成联邦制国家,而意大利则成为单一制国家。为解答怎样的国家能建成联邦制的问题,本书追溯了德国和意大利在国家统一过程中的多层次因素,既讨论了政治领导人的雄心壮志,也分析了政治体制的延续性在构建国家时造成的限制。本书主张用“以邦国为中心”的视角代替既有的“以国家为中心”的视角,从全新的角度探讨了这两个民族国家的制度起源与欧洲政治发展的特征和本质。
丹尼尔•齐布拉特 Daniel Ziblatt,哈佛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主任兼伊顿政府学教授,2023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齐布拉特的研究重点是欧洲政治和民主比较研究。
15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血色帝国
作者: [日] 川北稔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副标题: 近代英国社会与美洲移民
译者: 傅羽弘 / 傅千耘
出版年: 2024-7
定价:52.00元
对于近代英国社会的穷人来说,帝国的形成意味着什么?在本书中,作者利用丰富的史料,生动描绘了近代英国史如何用下层民众的血肉建成庞大的“帝国”的社会历史。笔者从近代英国社会平民生活本身,引出了帝国形成的几个世纪以来的以美洲殖民为中心的重要历史问题。
川北稔,1940年生,日本历史学家,主攻英国近代史。京都大学文学部历史系毕业,大阪大学文学博士,大阪大学名誉教授,京都产业大学文化学部教授。在2001至2004年连续担任日本西洋史研究会会长,曾担任大阪大学文学院院长,著书甚丰。其作品《砂糖的世界史》在中国深受读者欢迎。
16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The Army of the Manchu Empire
作者: Michael Fredholm von Essen
出版社: Helion & Company
副标题: The Conquest Army and the Imperial Army of Qing China, 1600-1727
出版年: 2024-5-15
页数: 240
定价: GBP 29.95
This book describes and analyses the Manchu, or Qing, army in all its aspects. The emphasis lays on the Qing army in the seventeenth and early eighteenth century, because this is the time when the Manchu military system developed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reached maturity. Furthermore, having achieved this and in the process conquered one of the largest empires ever gained, the Qing army changed but little before c. 1850, when the Taiping War marked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of the Qing empire, as well as changed the character of the Manchu military system.
Professor Michael Fredholm von Essen is an historian and former military analyst who has published extensively on the history, defence strategies, security policies, and energy sector developments of Eurasia. He currently is the Head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t IRI, an independent research institute. Educated at Uppsala, Stockholm, and Lund Universities, Michael Fredholm von Essen has lectured, including during conferences and as visiting professor, at numerous institutions and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He is the author of a large number of books, articles, and academic papers, including Muscovy’s Soldiers: The Emergence of the Russian Army, 1462-1689 (Helion, 2018); Charles XI’s War: The Scanian War between Sweden and Denmark, 1675-1679 (Helion, 2018); Transnational Organized Crime and Jihadist Terrorism: Russian-Speaking Networks in Western Europe (Routledge, 2017); Understanding Lone Actor Terrorism: Past Experience, Future Outlook, and Response Strategies (Routledge, 2016); Afghanistan Beyond the Fog of War: Persistent Failure of a Rentier State (NIAS, 2018); Eight Banners and Green Flag: The Army of the Manchu Empire and Qing China, 1600-1850 (Pike and Shot Society, 2009); and a large number of articles on early modern warfare in the Arquebusier, the journal of the Pike and Shot Society.
往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