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寄奴草
在我们浙东山区那片广袤而神秘的土地上,有一味中药草,就像一位低调却深受爱戴的长者,深深扎根在每一位农户的心间。它在这里几乎是妇孺皆知,家家必备,宛如一种特殊的信仰,被视作一剂能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每当家里有人出现头疼脑热的症状,那难受劲儿就像乌云笼罩着整个家庭。这时,家人便会立刻行动起来,从精心保存的地方取出这味药草的干枝叶条。那动作,或用剪刀小心翼翼地铰下几茎,或用手指轻轻折断几枝,然后将其放入杯碗之中。紧接着,滚烫的开水一冲,热气腾腾中,药草的芬芳瞬间弥漫开来。待水稍凉后,患者便会皱着眉头,鼓起勇气,咕嘟咕嘟地将这苦涩的药水喝下去。那苦涩的味道在口腔中蔓延,令人忍不住蹙眉,但大家都义无反顾,因为这是他们心中的希望之水。
尤其是在闷热难耐的三伏天里,这味药草更是大显身手。有的人家会去山林中采撷它的叶条,然后与茶叶掺和在一起泡水。那一杯杯泡好的饮品,就像是大自然赋予人们的特殊礼物。喝上一口,那清爽的感觉便从喉咙直抵脾胃,能有效地消食运脾、除胀开胃,还能清热解暑,成为了家家户户消暑解渴的时令佳品。
这味神奇的药草在浙东的山林中是寻常可见的。它一丛丛地生长着,像是一群亲密无间的伙伴。每一株大约一米来高,那模样,恰似艾蒿的变种,带着一种熟悉又独特的韵味。夏日的阳光洒在山林间,它便在这个季节里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美丽。串串米粒似的花,簇拥在一起,远远望去,仿佛是给草丛铺上了一层晶莹剔透的雪,那是一种纯净而迷人的白色,如梦如幻。凑近了,还能闻到一股淡淡的苦涩气息,这气息中似乎蕴藏着它无尽的药用价值,而这,便是药书上所记载的“刘寄奴”。
翻开厚重的《唐本草》,其中清晰地记载着:“刘寄奴草生江南,茎似艾蒿,长三、四尺,叶似山兰草而尖长,一茎直上有穗,叶互生,其子似稗而细”。在那浩若烟海的中医药古典籍中,“刘寄奴”显得格外独特,它是唯一以古代皇帝小名命名的药草。这位皇帝,便是有着非凡气势,被辛弃疾形容为“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宋武帝刘裕。
刘裕,字德舆,小名寄奴。他的一生,就像一部波澜壮阔的传奇史诗。《资治通鉴》中讲述了他那充满坎坷的童年:“彭城刘裕,生而母死,父翘侨居京口,家贫,将弃之”。在命运的残酷考验下,他就像大海中的一叶扁舟,岌岌可危。幸运的是,姨母伸出了援手,将他救下并寄养在家中,从此,他便有了“寄奴”这个小名。尽管出身贫寒,但他却有着一颗不凡的心。从军之后,他成为了北府军冠军将军孙无终的司马。在战场上,他就像一头勇猛的猎豹,骁勇善战,战功卓著,一路过关斩将,不断升迁。公元 420 年,他凭借着自己的实力和威望,逼迫晋恭帝司马德文禅位,自立为帝,定都建康,国号“宋”,史称“南朝宋”或“刘宋”。
历史上,对刘裕的评价颇高。崔浩称赞他:“奋起寒微,不阶尺土,讨灭桓玄,兴复晋室,北禽慕容超,南枭卢循,所向无前,非其才之过人,安能如是乎!”裴子野也说:“宋高祖武皇帝以盖代雄才,起匹夫而并六合,克国得隽,寄迹多於魏武,功施天下,盛德厚於晋宣。”李贽称他“自是定乱代兴之君”,王夫之赞他“永嘉以降,仅延中国生人之气者,唯刘氏耳”。从这些评价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刘裕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他那令人敬仰的功绩。
然而,令人好奇不已的是,这位皇帝的小名怎么就成了中草药的名字呢?追本溯源,最早有据可查的记录来自南朝刘敬叔的《异苑》。刘敬叔与刘裕生活在同一时代,而且他们还是彭城同乡,彼此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交集。刘敬叔初为东晋南平郡郎中令及长沙景王骠骑参军,在刘裕受禅时,他被召为征西长史,后迁给事黄门郎。他所著的《异苑》十卷,流传于世,其中记载了许多奇闻异事。在卷四中,有一则《刘寄奴》的故事。
故事中讲到,刘寄奴在新洲伐荻(砍芦荻)之时,突然看到一条数丈长的大蛇。那大蛇在草丛中蜿蜒游动,气势惊人。刘寄奴毫无畏惧,他张弓引箭,利箭如流星般射向大蛇,大蛇受伤后仓皇逃遁。次日,当刘寄奴再次回到原地时,眼前的一幕让他大为惊奇。只见几个身穿青衣的小童正在那里捣着草叶。他心中充满了好奇,便走上前去询问缘故。小童回答说:“我家大王被刘寄奴射伤,用此药敷治”。刘寄奴一听,心中更加疑惑,又问道:“你家大王有神力,怎么不杀死刘寄奴?”小童回答道:“刘寄奴是王,杀不死的。”刘寄奴听后,大声呵斥,将小童赶跑,然后便拿了药回去。
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神异故事,后来被唐朝李延寿录入了《南史》。书中还指出,刘寄奴带回的这种草药,对于治疗枪箭伤口有着神奇的疗效,只需一敷,伤口便能愈合。于是,这个故事便因循沿袭,代代相传。除了苏敬的《唐本草》,宋朝郑樵的《昆虫草木略》、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和张岱的《夜航船》等诸多古籍药典都有类似的记载,都称刘寄奴草是刘裕射蛇所得。
“汉家白蛇入本纪,况是天王旧支子。岂知苗裔在民伍,蛇鬼犹呼帝小字”。这是宋代谢翱《刘寄奴草词》中的句子。仔细品味,我们不难发现,刘裕“射蛇得药”的传奇,与他远祖汉高祖刘邦“斩白蛇”的桥段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说穿了,这些不过是古代大人物们在起事前惯用的舆论造势手段,是对领头者开展的一种神化运动罢了。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样的“套路”屡见不鲜,数不胜举。就像当年抗暴秦的大泽乡义民用丹书在白布上写“陈胜王”放入鱼肚子、学狐狸叫“大楚兴”,又或是后来元末红巾军将“一只眼”石人埋入河底,这些都是为了营造一种神秘的氛围,让人们相信他们的领袖是上天选中的,从而获得更多人的支持和追随。
据《隋书·经籍志》记载,刘裕曾收集民间方药,辑为《杂戎狄方》一卷。而且,刘裕身边还有一位随征的族叔叫刘涓子,此人精通外科方术,尤其擅长治疗金疮痈疽,还著有《鬼遗方》十卷。由此看来,所谓的“刘寄奴草”,也许是刘裕本人在搜集药方的过程中偶然发现的,也有可能是刘涓子发现了这种有着神奇疗效的菊科植物。他们为了成就主子的声望,便推托是刘裕射蛇而得。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射蛇得药”是刘裕和刘涓子及其他核心层人员共同参与、精心炮制的一出戏码。通过这个故事,刘裕不仅赢得了更多人的景仰和拥戴,同时也向世人预示着他是“王”者,刻意营造出一种“天命有归”的舆论氛围,为他最终谋夺东晋江山做好了铺垫。
虞世南曾评价刘裕:“宋祖以匹夫挺剑,首创大业……观其豁达宏远,则汉高之风;制胜胸襟,则光武之匹。惜其祚短,志未可量也。”刘裕披坚执锐,代晋立宋,他的一生可谓辉煌至极。然而,命运似乎总爱捉弄人,他只当了三年皇帝便溘然长逝。就连他苦心孤诣建立起来的刘宋王朝,也仅仅存在了六十年,便被萧道成的南齐所替代。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以他小名命名的刘寄奴草,却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穿越千年的历史长河,至今仍然在医药领域发挥着它独特的疗效。这或许是刘裕在建立王朝之时,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的吧。它就像历史留下的一个奇妙印记,见证着岁月的变迁和生命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