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佩古村:秋时美景中的历史韵味

时尚   2024-10-25 14:31   浙江  
在这秋高气爽、金风送爽的美好时节,我怀着满心的期待,自驾踏上了前往冠佩古村的愉悦旅程。我从南庙出发,沿着蜿蜒的雁湖南路徐徐前行。道路两旁的树木宛如大自然精心绘制的画卷,相互掩映,色彩斑斓得令人目眩神迷。一丛丛芒草在微风中轻盈地摇曳着身姿,仿佛在低声诉说着秋天的故事;一片片黄叶宛如翩翩起舞的蝴蝶,悠悠飘荡,缓缓落地,真是应了那句“秋意惹人醉”,让人沉醉其中无法自拔。

当我驶至梁辉水库凤翔桥时,车窗外的景象瞬间吸引了我的目光。山峦如同排列整齐的屏风,苍郁而凝静,散发着一种沉稳而神秘的气息。水面好似一面巨大的明镜,波光粼粼,清澈得能倒映出晴空的湛蓝和白云的飘逸,共同构成了一幅美轮美奂、如诗如画的“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绚丽图景,仿佛是大自然这位艺术大师最得意的杰作。
过了雁湖村,在岔路口处,一座庄严肃穆的石牌坊昂然矗立,其上醒目地刻着“金冠胜境”四个大字。2001 年,原“金岙”和“冠佩”这两个承载着悠久历史与深厚文化底蕴的古村合并,各取一字,组成了如今的“金冠村”。而冠佩则成为了其下辖的一个自然村。

据《余姚朱氏宗谱》详细记载,来自山东琅琊的朱瑞,肩负着明州录事参军的重任,而后迁到鄞县定居。他的孙子朱廷碧(1019—1077),字美甫,在北宋熙宁年间担任兵部尚书。致仕之后,他游历至余姚双雁乡,被这里的“石仓之美”深深吸引,于是决定在此卜筑,从此世代居住于此。因为石仓的形状如同帽子和玉佩,所以将此地命名为“冠珮里”。
然而,关于冠珮(今作冠佩)村名的来历,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朱廷碧的后人在面对南宋灭亡的悲痛时刻,坚守着高尚的民族气节,“义不仕元,埋冠裳珮玉于山,遂名其山曰‘冠珮’”,村庄也因此而得名。从历史的长河中回望,这两种说法都为冠佩古村增添了一抹神秘而迷人的色彩,让后人在探寻其根源时,不禁为古人的智慧和情怀所折服。在岁月的流转中,冠佩古村始终承载着这些珍贵的记忆,成为了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见证。

由金岙缓缓而入,再行进大约一公里的路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古木扶疏的景象,那些古老的树木枝叶交错,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溪谷幽深静谧,宛如一条通往神秘世界的通道,吸引着人们深入探寻。往里绕去,只见竹影幢幢,修长的竹子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清澈的溪水潺潺流淌,那悦耳的声音如同大自然奏响的美妙乐章。在峰回路转之间,冠佩古村半隐半露地出现在青峦夹峙之中,犹如一颗被尘世遗忘的明珠,恍若世外桃源般令人心驰神往。

村道口建有一座独具特色的廊式牌楼,棕色的圆柱粗壮而坚实,给人一种稳重之感。飞檐翘角高高扬起,宛如展翅欲飞的鸟儿,灵动而富有生气。这座牌楼取名为“金玉亭”,名字中蕴含着对村庄的美好期许和祝福。亭的左侧有一座古庙,黄墙灰瓦的外观显得古朴而庄重,朱门黑匾更是增添了几分肃穆的氛围。匾上“邓公庙”三个大字醒目而庄严。庙门两旁各勒石一方,右边刻着“除虎安民”四个字,这是光绪甲辰联捷授翰林院编修朱元树所题,字体刚劲有力,透露出一股正义之气;左边镌刻着《邓公序文》一篇,乃是民国八年罗汝渊书写,其文笔流畅,详述了邓公的英勇事迹。

关于此庙的由来,当地流传着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相传在清康熙十五年,有一名姓邓的樵夫在冠佩山辛勤砍柴。在这平凡的一天,他意外地遇上了一头凶猛的猛虎。然而,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危险,邓樵夫没有丝毫退缩,他凭借着手中的斫斧,勇敢地与猛虎展开了殊死搏斗,并最终奋力将其扑杀。他的英勇行为保护了一方百姓的平安,为了感恩和纪念他,当地百姓立庙供奉,将其视作除暴安良、逢凶化吉的象征。这个感人的故事经过清代著名文学家王士祯的“神化”,被记载进了《香祖笔记》,从而得以流传至今。并且,它还以《樵夫毁山神》的篇名,被选入了当代的古文教材,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段英勇的历史。

金玉亭的另一侧,径直通向茭湖古道(原称“茭湖岭”)。这条古道在早年是姚南山民进城的必经之路,以其陡峭险峻而闻名。光绪《余姚县志》中有记载:“其岭特峻,语云:事好省,莫上茭湖岭。”明代邑人管浦也曾作诗描绘:“路险盘盘曲,天低事事幽。日从山背落,云向脚跟浮。白酒三家市,丹枫半壁秋。回头望城郭,咫尺舜江流。”生动地展现了茭湖岭的艰险与独特的景致。

走进村庄,放眼望去,一片整洁、宁谧、朴素的景象展现在眼前。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与繁华,有的只是那份返璞归真的宁静与祥和。田坎间几株银杏在阳光的照耀下黄灿灿的,那鲜亮的色彩犹如金色的火焰,引起了游人惊艳的目光。路肩的楝树萧疏的枝头,缀满了串串果子,小巧玲珑,显出几分娇俏可爱的姿态。溪畔的栗树,叶片已经枯焦卷曲,风一吹,便纷纷飘入涓涓溪水之中,宛如一艘艘小巧的小舟,顺流而去,为这宁静的画面增添了几分灵动之美。
冠佩溪宛如一条蜿蜒曲折的丝带,轻盈地萦纡在这片土地上,那清碧的溪水恰似温润的美玉,澄澈而迷人。在古时,它被称作横溪,其源头来自分水冈,由茭湖一路流淌而来,浩浩汤汤地贯穿冠佩,最终流向金岙桥。

溪上那座唯一的单孔拱形石桥被唤作“双喜桥”,它的外形端秀而简朴,玲珑中透着典雅的韵味。这座桥建于民国十一年,历经岁月的洗礼,已然成为一座百年老桥。桥栏外侧精心刻着“横山曲水”四字,这四个字精妙地概括了冠佩的山水特色,仿佛将这片土地的灵秀之气浓缩其中。
伫立在石埠头,举目眺望,漫山遍野的翠竹映入眼帘。那郁郁葱葱的景象,就像是大自然为山峦披上了一身厚厚的羊羔绒,柔软而富有生机。微风拂过,翠竹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在演奏着一曲美妙的乐章。
村屋依山而建,沿着溪流错落分布,参差不齐却别有一番韵味。大多房屋为石木结构,坚固而耐用。石墙黑瓦构成了主体色调,其间还杂有白墙黄瓦,为整个村落增添了几分活泼的色彩。它们沿着坡势层层铺叠,错落有致,仿佛是大自然随意挥洒而成的一幅画卷,尽现古朴、简素之美。

在村中,随处可见各类风格独具的客栈民宿。它们有的融合了传统的建筑元素,有的则大胆创新,采用了现代的设计理念。独特的建筑风格,为这座古村注入了鲜明的现代化元素,更点缀成一道道新颖别致的游赏景观。“冠佩山舍”,让人仿佛置身于山林之间,与大自然亲密相拥;“听雨轩”,在淅淅沥沥的雨声中,感受那份宁静与诗意;“归园田居”,勾起人们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眷恋;“蔷薇院落”,满院的蔷薇花绽放,芬芳四溢,充满了浪漫的气息。光是听到这些名字,就使人不由自主地产生诗情画意的联想,仿佛能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幅美好的画面。

冠佩不仅有着迷人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建筑风貌,它还是一处意义非凡的红色根据地。当年,浙东主力部队曾在此成立三北游击司令部姚南办事处,作为地方联络、办理军需供应的重要基地。村中央那块“姚南办事处旧址”石碑,静静地矗立在那里,庄重而肃穆,它见证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彰显着那段光荣岁月。每一道刻痕,每一个字迹,都在向后人诉说着先辈们的英勇事迹和坚定信念,激励着人们铭记历史,珍惜当下,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实际上,冠佩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特点,清晰地分为里、外两部分。当穿过“外冠佩”时,起初的感觉就如同“山穷水尽疑无路”一般,眼前似乎是道路的尽头,再无前行的可能。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坡头向右轻轻一拐,瞬间便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里冠佩”宛如一位待字闺中的佳人,羞涩而内敛,深藏不露,等待着有心人的探寻与发现。

在兴隆庙前,一座小巧的桥梁静静地横卧在那里。桥下的潭水中,乱石交叠,显得错落有致。水流清浅,潺潺流淌,波光粼粼。时不时能看到一群群鸭子在水中嬉戏玩耍,它们时而欢快地扑腾着翅膀,时而潜入水中觅食,为这宁静的画面增添了别具一格的野趣。埠边矗立着两棵古老的树木,一前一后,姿态各异。它们宛如一对痴情的爱侣,相对守望,深情而坚定,故而得名“爱情树”。由此,还衍生出了一个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郎君金榜题名、衣锦还乡,娘子思夫成疾、郁郁而亡”。这故事中的悲欢离合,仿佛就刻在了那古老的树干上,令人感慨万千。

在这三三两两的游人之中,有一些老人对路边陈列的“老物件”表现出了格外浓厚的兴趣,他们指指点点,神情专注而兴奋。这些石捣臼、石猪槽,在几十年前的农村是再寻常不过的东西,它们曾经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载着岁月的痕迹和生活的记忆。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它们却渐渐成为了遥远的回忆。老人们兴致勃勃地把它们的名字和用场详细地告诉身边陪伴的年轻小辈们,希望这些曾经的生活印记能够在年轻一代的心中留下些许痕迹。
我沿着崎岖不平的上王岗古道奋力攀登,不一会儿便热出了汗。在半山腰的石阶上,我找了个地方坐下小憩。山风徐徐吹来,轻柔地拂过脸颊,仿佛一双温柔的手,带走了身上的燥热,让人倍感清爽惬意。身旁的流泉飞泻而下,水花四溅,发出的声音犹如漱玉溅珠一般清脆悦耳。在这一刻,一种超然脱俗之感自然而然地油然而生,仿佛整个世界都变得宁静而美好。

放眼望去,在这秋光烂漫的冠佩之中,不由地记起了一阕古词:“窗外横山入画,门前流水堪听。洞天幽处少人行,不是尘寰路径。占得静中风月,却回闹里人情。湛然六识自安宁,一任闲歌闲咏。”冠佩,它就像一本精心绘制的传统画册,每一页都描绘着岁月的故事;又像一段充满怀旧气息的影片,每一帧都承载着往昔的回忆;更像一首悠扬久远的老歌,每一个音符都流淌着时光静好的余韵。让人在这如梦一样的回忆里,不知不觉地唤起了内心深处那份浓浓的乡愁,那是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对往昔岁月的无尽怀念。

余慈姚江文化
了解余姚慈溪本土文化、姓氏溯源,打造余慈地区最接地气、老百姓喜欢的文化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