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陆埠镇蓝溪李氏:历史渊源、人物风采与家风传承

时尚   2024-10-29 19:55   浙江  

余姚市陆埠镇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存在着两个引人注目的李姓集聚区域。其一,是沿洋溪的江南村花门头、石弄、应家闸等一系列宛如明珠般散落的自然村落。这里,山清水秀,洋溪潺潺流淌,仿佛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花门头,以其独特的门头装饰风格而闻名,每一处门头都承载着家族的荣耀与记忆;石弄则因那蜿蜒曲折、充满古朴韵味的石径而别具一格,让人仿佛穿越回了过去;应家闸,作为水利设施,见证了无数个丰年与灾年,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安宁。

其二,在古乍线附近,归属郭姆和五马两村管辖的仓前、老八房、祠堂跟、十二房、严七房、老四房等一片自然村落也别有一番风貌。仓前村,仓库众多,曾经是物资储备的重要之地;老八房,房屋错落有致,每一间都蕴含着先辈们的智慧;祠堂跟,庄严的祠堂矗立其间,成为族人凝聚精神的象征;十二房,规模宏大,展现出家族的繁荣昌盛;严七房,严谨的家风代代相传;老四房,承载着悠久的历史传承。

一直以来,人们普遍存在着一种观念,总以为天下李氏皆为一家,皆由一个祖宗繁衍发展而来。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即便这两个李氏村落相距不算遥远,但它们的历史渊源却存在着显著的区别。

位于江南村的李氏,有着一个响当当的名号——“蓝溪李氏”。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它一直隶属于余姚县的管辖范围。这里的李氏家族,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们重视文化传承,培养出了众多的文人墨客,其诗词文章在当地广为传颂。

而郭姆、五马一带的李氏,则被称为“十九都李氏”,在历史上一直归属慈溪县管辖。尽管同样有着深厚的底蕴,但在发展历程中,与“蓝溪李氏”相比,还是略逊一筹。

若深入探究其发展历史和历史上的成就,“蓝溪李氏”无疑更胜一筹。“蓝溪李氏”在商业领域曾经取得过辉煌的成就,他们的贸易网络遍布大江南北,积累了丰厚的财富,为家族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在教育方面,“蓝溪李氏”也极为重视,兴办私塾,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相比之下,“十九都李氏”虽然也有自己的特色和成就,但在规模和影响力上,终究稍显逊色。

在历史的长河中,蓝溪李氏的历史渊源深深扎根于陆埠镇江南村的花门头。这里,无疑是三江李氏的发祥之地,居住于此的李氏族人被尊称为“蓝溪李氏”,且是“三江李氏”中举足轻重、最为关键的一支。这里所提到的“三江”,分别是奔腾不息的奉化江、波澜壮阔的甬江以及源远流长的姚江,它们乃是宁波市境内规模最为宏大的三条河流。正因如此,李氏宗谱之前冠以“三江”之名,这一显著的标识足以彰显其蓬勃发展的昌盛景象,以及所产生的影响之广泛、意义之深远。

李氏在蓝溪畔花门头定居的时间,依据《三江李氏宗谱》的详实记载:“讳信,行贰一,任颍阳刺史。致仕之后,侨寓兖州。其家族原先世出于蓬莱,越地会稽之望城所谓余姚,就在治南大约二十里的地方,将此地命名为:‘蓝溪’。在此开基筑室,只为包揽此地的优美胜景。”“当时正值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庚寅,兖地士兵突然暴乱兴起,府君为避祸乱,携带妻子儿女渡江向南,寻觅姚地的祖基,最终又回归蓝溪故里——金泾沙阜定居下来。”由此可见,李氏定居的时间若追溯起来,最早或许能够抵达李信的先祖,粗略计算距今将近 2000 年。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缺乏足够充分且确凿的佐证材料,这一说法难以被完全确信。所以,相对而言较为可靠可信的定居时间应当是南朝宋元嘉二十七年(公元 450 年),也就是李信在花门头正式定居的时间。

关于李信的行踪,《三江李氏宗谱》有着明确无误的记载。不仅如此,清朝乾隆年间的《绍兴府志》也同样载入了李信的喷珠池亭诗并序:“山峰从绝顶处分出条条山涧,数十条山涧相互交汇,中间的山隈汇聚成为水池,水池之中有一块孤石独自凸出水面,池水清澈且碧绿,四周环绕着孤石,望着石间的缝隙向下流淌。当处于隙地的口子处,徘徊站立,就会看到悬崖在百丈之处展现出奇特的景象于脚下。俯瞰山趾之前,膝盖无法伸展哪怕一点点尺寸,然而高处与低处相互映衬成景,仿佛从天空的缺口看到平地。兖地的客人南迁而来,登上此处游览感到快乐,在石头之上构建一座亭子,读书以追求志向,面对美景感慨万千,幽远的思绪绵绵不绝,于是写下这一章节。‘山巅瀑布悬龙吟,冲入山根无极深。若个手持千斛杓,挽升云汉作甘霖。老夫结茅消白昼,坐待后人慰我心。’”显然,地方志书对于李信行踪的这一记录,极大地增添了他的可信度。

《三江李氏宗谱》不仅详细记述了李信“建造李家闸,又在撺水山岭构建游亭,登高览胜吟诗作读,其《序》、其《诗》屡屡被载入郡县志。”同时,对于他的家人以及去向也做出了全面的介绍:“夫人,乃是赵府季二郡主,名号端英。育有二子:长子恳,曾经居住在金泾;次子憩,入赘叶光禄大夫之女,因而寓居其家,也就是叶家岙。年七十九时为楚文王所灭,因其有仁有义,被敕封为越地望城蓝溪王。”从中我们能够清晰地知晓李氏在余姚境内的发展去向——花门头和叶家岙这两个地方,也正因如此,他们又被称作“姚江李氏”,这一称呼同样反映出了李氏祖先的尊崇地位——越地望城蓝溪王。

那么,李氏三大支的分布究竟是在何时形成的呢?这一问题引人深思。据《三江李氏宗谱》的详细记载:“蓝溪旧谱系图最初所记载的是遥祖贰一府君,他育有恳、憩二公。恳公世代居住在蓝溪,也就是如今的刺史、提刑派。后来,其中一支迁徙到了闽地,之后又迁回明州,便是如今的奉鄞派。憩公则一直居住在叶家岙,也就是当下的叶岙、东张派。仔细核查奉鄞的旧谱,所留存下来的仅有源、滋二公,源也就是严,他们都是恳公的后代,即行传中所说的贰一信公的十五世孙。另外,还有孝祥公,乃是憩公的后裔,同样也是行传中所谓贰一信公的十五世孙。正是这三大支汇成了一部宗谱,往上追承祖先的功绩,往下惠及子孙后代,世世代代相互传承,永远坚守,绝不更改。”

从这段记载中我们自此可以知晓,三江李氏发端于李严,在此之后,其分布的格局大致上便已确定下来。这种分布格局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沉淀和家族发展的演变。它承载着李氏家族的历史记忆和传承使命,每一支都有着独特的发展脉络和故事。在岁月的长河中,这些分支或许经历了风雨的洗礼、时代的变迁,但始终坚守着家族的根脉,延续着家族的荣耀。这种传承不仅是血脉的延续,更是文化、精神和价值观的传递,成为李氏家族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的坚实支撑。

蓝溪李氏人物考略

三江李氏在历史的长河中向来为世人所瞩目,其备受关注的原因,不仅在于其发祥之早,拥有庞大的人口规模,更为关键的是,其涌现出的名人官宦数量众多,且声誉卓著,声名远扬。

当踏入花门头,那一个个独具特色的地名令人不禁浮想联翩,“考房”“大园”“牌轩下”“石弄”等等。这些名字仿佛散发着浓郁的书香气,与那官宦世家有着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提及过往的岁月,人们总是满怀自豪地讲述起李阁老的传说,甚至将其与越剧《碧玉簪》中的李阁老相互关联起来。从中足以可见,在人们的内心深处,对祖先怀着深深的怀念以及那份无比浓烈的崇敬之情。

而当笔者在仔细查阅《三江李氏宗谱》时,确实在人物传赞当中,发现了有名叫李必立之人。在宋宁宗开禧初元,他成功考中进士,先是从闽县尹晋升为宁国府尹,而后又辗转至节度使一职,最终官至礼部尚书。而在他之前,还有一位李梓,于宋绍熙三年进士及第,先是由节度使升任吏部尚书。文天祥曾经给予称赞:“李节度德政流播,化洽苍生,名宦也”。联想民间流传的种种传说,似乎应当属实。

而依据《三江李氏宗谱•李氏族谱序》永乐庚子岁(1420),赐二品服、直内阁事,建安杨荣题写道:“谱载王爵侯封者二人,相者五,尚书三人,观察使一人,提刑者一人,节度使三人,元帅、总管如同尚书之数量,刺史、郡守与节度使数量相当,进士二十二人,尹尉、簿判之类的有二十八人,皆系出余姚蓝溪。”由此清晰可见,蓝溪李氏的名人官宦数量之繁多。当时与杨荣相熟的李贵昌,正是蓝溪李氏的后裔,在明永乐二年考中进士,后来官至吏部主事。杨荣能够为李氏宗谱撰写序言,应当是认同李贵昌的为人品行,也必然是尊崇李氏家族那辉煌荣耀的历史。

蓝溪李氏的辉煌成就,不仅是个体的荣耀,更是家族传承和文化积淀的体现。他们在各自的时代,凭借着卓越的才能和不懈的努力,为家族赢得了崇高的声誉和地位,成为了后人敬仰和学习的典范。这种荣耀的传承,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蓝溪李氏后人,不断追求卓越,为家族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笔者深入细致地探究《三江李氏宗谱》中“蓝溪李氏”这一支系,以居住地在花门头、李宅一带作为统计的基准,那些考中进士和举人的先祖可谓是星光熠熠。二世祖中,李严的长子李班,在宋政和三年进士及第,此后历任剑州、杭州刺史,获赠中侍大夫之衔,被封为上骑都尉;次子李迪,于宋宣和四年考中进士,官至浙东提刑,获赠中奉大夫之位,被授予骁骑都尉之爵。

南宋开禧初年的进士李必立,以及宋绍定戊戌科进士李必方兄弟,皆是家族的荣耀之光;宋淳熙二年进士李友直,同样为家族增光添彩。明永乐二年进士李贵昌,其孙李居义,在明景泰七年中举;贵昌的六世孙李槃,于明万历八年进士及第,出任湖广省推官;李槃之子安世,在明万历四十三年中举,又于崇祯十六年进士登科;安世之弟盛世,在崇祯三年成为顺天举人。另有李时新,在成化十二年中举,戊戌年进士登榜,等等。

当然,《三江李氏宗谱》中所罗列的名人官宦的数量,或许存在蓝溪李氏家族自我炫耀和夸大其词的嫌疑,不能完全深信不疑。然而,不少人物及其事迹记载于地方史志之中,自然应当予以采纳和相信。例如,被三江李氏共同尊认为遥祖的李信,官至颍阳太守之职,他在化安山撺水瀑布之上构建亭台、修筑屋室,在此休憩游览,并写下的《喷珠池亭诗》及《序》被载入乾隆年间的《绍兴府志》。

被府县志立传记载的还有宋淳熙二年中进士的李友直,他是丞相史浩的女婿;中明永乐二年进士的李贵昌、李居义父子,以及李贵昌的六世孙李槃、李安世父子等等。而在《光绪余姚县志》的进士名录中,明成化戊戌科进士李时新的名字赫然在列,李盛世的名字也出现在举人榜单之上。综合家族谱牒的记载,上述这些人物确为蓝溪李氏无疑。

这些人物的成就和事迹,不仅彰显了蓝溪李氏家族的辉煌过往,也为地方历史文化增添了璀璨的篇章。他们在各自的时代,凭借着卓越的才华和不懈的努力,在政治、文化等领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成为了家族和地方的骄傲。同时,对于这些历史人物的研究和传承,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底蕴。

蓝溪李氏家风传承

李氏先祖始终坚定不移地秉承祖训,以诗礼传家,正因如此,家族之中人才济济,层出不穷,实可谓是簪缨世族,声名远扬。

在《宗谱·祖训》的首篇,那便是《庄简公家训》:“少年若欲励志修身,操行端正,当见世间那些膏粱子弟时,应当凭借俭素之德胜过他们,绝不起丝毫羡慕之心。倘若见到他人的居处华丽整洁,过度奢华,有清凉的台榭、温暖的温室,幽深而美好的洞房,就应当想到颜氏居于陋巷之中的安然自若;当看到别人享用丰盛的美食,甘甜脆嫩、肥腻浓厚,就应当想到孔子以饭蔬饮水为乐的豁达;当看到别人身上的服饰佩饰、乘坐的车舆、犀角象牙、珍珠美玉之类的珍贵物品,就应当想到子路穿着破旧的縕袍却依然温暖的心境。若能将我这番言语放置于座右,常常如此观察思考,或许便能免除被称为鄙夫陋人的称呼。见到贤能之人要想着向其看齐,见到不贤之人则要惕然自省,古人所达到的境界并非难以企及,关键在于努力践行的程度如何罢了!”

这短短一篇家训,为后世子孙清晰明确地定下了规矩准则。而庄简公自身的为人处事之道,以及那刚正不阿的铮铮铁骨,更是成为了李氏后人学习效仿的光辉榜样。庄简公以其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信念,在家族历史中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后世子孙在其精神的感召下,秉持着俭素、谦逊、自省的品质,不断砥砺前行,努力追求道德的完善和事业的成功。这种家风的传承,不仅在家族内部形成了良好的道德风尚,也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据各类史书记载,庄简公,也就是李光,其字为泰发,乃是越州上虞(今浙江省上虞县)之人。在宋徽宗崇宁年间,他成功进士及第,其后官职一路高升,直至吏部尚书、参知政事之位。

他性情刚直激烈,常常对朝政加以讥讽批评;坚决主张抗击外敌,坚决反对撤销国防设施、向金国俯首称臣并纳贡,甚至曾当着高宗的面,愤怒斥责秦桧的卖国行径。也正因如此,他接连遭受秦桧的打击迫害,多次被贬谪,曾经在琼州谪居长达八年之久。即便被贬之后,他依旧风骨凛然,“论文考史,怡然自适。” 待其离世之后,被赐予谥号庄简。

李光虽说并非蓝溪李氏的直系先祖,但蓝溪李氏却将李光认作宗亲。而且,上虞和余姚相邻紧密,两支宗族之间相互交流往来,彼此认同接纳,相互借鉴学习,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李氏宗族的荣耀所在,也成为了他们看齐的目标。

在庄简公家训的悉心教导之下,蓝溪李氏的后人崇尚《礼记》,注重风骨,重视实用之学。凡是能够为朝廷所用之人,必定兢兢业业,忠诚不二,一心为民。刺史班公的四世孙李友直,乃是丞相史浩的女婿,于宋淳熙二年进士及第。而李友直那不事张扬的个性,在其读书的时候便展露无遗。在太学就学的期间,早已身为丞相史浩女婿的他,就连同学都不知道他的这层关系。故而绍熙庚辰之时,程大昌说道:“友直,澄之不清,扰之不濁,渊乎似有道者矣。”莫子纯也对李友直称赞有加:“龙跃凤鸣,经纬邦国,惟孝惟忠,斯人如玉。”由此可见,他为人处事的方式深得他人的敬佩。

中明永乐二年进士的李贵昌,曾经历任伏羌、江宁知县之职,后来担任吏部主事。在伏羌任职期间,由于县城当时没有城墙,导致盗贼频繁出没,肆意横行。为此,他主持修建城墙,以保障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后来皇帝北上巡视,他又负责主持皇帝的护卫工作,被尚书蹇义所推荐,担任吏部主事,最终殉职于任所。李贵昌不仅在为政方面秉持仁德,而且学术造诣深厚,广博丰富。其一生著有《古文大编》《校正通鉴》《性理四书》《礼记书经纂训》等多部书籍,为后世子孙研究《礼记》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素材资料。

这些杰出的李氏族人,以其高尚的品德、卓越的才能和无私的奉献,为家族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蓝溪李氏后人不断进取,为家族和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他们的事迹和精神,不仅在家族内部传承不衰,也在当地乃至更广泛的地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历史长河中璀璨的文化瑰宝。

贵昌的孙子李居义,于景泰七年中举,并且成为浙江乡试礼魁的第一名。他曾经对《礼记》进行了深入精细的研究,还在乡里开设学堂,传授《礼记》的关键要旨。众多的文人学子都曾在他的门下学习礼仪之道,这其中就包括后来考中状元、担任内阁首辅的谢迁,以及后来考中进士的王海日父子、韩五云、胡日门、韩宪副,还有族侄时新、时畅等等。

李居义曾经主持云南乡试,在此期间,他公正廉洁、清正严明,严格遵守考试纪律。他曾经在驿楼题诗:“分付夜金休进说,老夫端不认颜标。”这句诗充分展现了他坚决拒绝贿赂、坚守公正的决心和态度。此句被云南地方官员刻录在滇南棘院,用以警示后人要秉持公正、廉洁自律。

贵昌的六世孙李槃,字用甫,其天性极其机敏聪慧。他精通六经、诸子百家、史书等各类典籍学说。在万历八年考中进士,被授予湖广推官一职。他一生忠诚坚贞、正直坦率,敢于直言不讳。在推官的任上,他善于处理冤假错案,平反了众多的冤案。尽管受到当朝宦官的排挤和打击,但他始终没有改变为百姓请命的初心。他深切关心普通百姓的疾苦,即便自家家境并不富裕,却也不忘资助贫困之人。他所著的《大蘭公家训》被记载于《宗谱》之中,成为了后世子孙规范自身行为的典范样板。

纵观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的蓝溪李氏家族,没有一个人在为官之时不行仁义之事,没有一个人贪污受贿、违法乱纪;没有一个人慵懒怠惰、松懈散漫,没有一个人奢侈挥霍、铺张浪费。正因为如此,蓝溪李氏家族成就了流传千年的良好声誉,赢得了一代又一代乡民的赞颂和传颂。他们的美名在岁月的流转中经久不衰,成为了当地的佳话和楷模,激励着更多的家族秉持正义、勤勉自律,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贡献积极的力量。

附:

李 槃

字用甫,贵昌六世孙。性绝警敏。通六经、子、史、百家之言。成万历八年进士,授湖广推官。

有中官骄横,郡守、倅皆卑奉之。槃独与抗礼,中官敬惮焉。治狱多平反。以忤直指使者,引疾归。

与张元忭讲学于紫阳、阳明二书院。

父丧,服除,赴京补官。

上书数千言,切中时弊。执政忌之,谪孟县典史,迁知镇原县。韩藩有积逋数千,追呼扰民,槃为请,悉蠲之。

又通风角、占候之术。巡抚阅武,风折大纛,槃曰:“必有下戕上者,亟请申严城守。”未几,刘弁杀帅判镇,以有备,无恐。

内艰,归。荐,不复起。

家无余资。宗族有匮乏,必多方助之。虽田夫牧竖,无不知其贤者。

著有《学正堂集》等若干种(《康熙府志》)。子,安世自有传。

【译文】

李 槃

字用甫,贵昌六世孙。天性机警敏捷。通晓六经、子、史、诸子百家等文章。考中明万历八年进士,授任湖广省推官。

当时朝廷下派的宦官骄横跋扈,郡守和他的下属们畏惧不堪,曲意逢迎。唯独李槃不卑不亢,敢于直言相对,宦官反而心生敬畏,不敢妄为。经他审理的案件公正合理,凡有冤情多得到纠正。因为刚正耿直而触犯了上级官僚,最后以身患疾病之由而回家休养。

归家后,与张元忭一起在紫阳、阳明两个书院讲学。

父亲死后,守孝三年,待孝服解除后,又赶赴北京担任官职。

向朝廷上疏进言达数千字,多数能切中时弊。朝中柄政的权贵十分忌恨,借机把他贬到孟县,担任典史。后调任镇原县,任县令。县下藩镇有数千积欠的赋税,官府连年催讨缴税,扰乱百姓。李槃主动为百姓请求宽宥,后悉数减免了。

又通晓风角、占候等阴阳之术。巡抚检阅武装,大风吹折了军中的大旗,李槃对巡抚说:“一定有以下犯上的人,请赶快下令守城官兵,严守城池。”不久,刘姓士兵杀掉守将叛乱,因为早有准备,没有造成严重后果。

家中亲人死丧,辞官回家奔丧。虽然他人再次举荐,但从此不愿再为官。

家中没有多余的财产。宗族中有困难的人,总是想方设法加以资助。即使农夫和放牧的小孩,都知道他的清正廉洁。

一生著有《学正堂集》等若干种(《康熙府志》)。儿子,李安世独自有传。

大蘭公家训

昔先王制礼,贫者不以货财为礼,故婚礼至重矣。文中子垂训戒于论财,正为贫富不同,当以同德比义为礼,不当以厚费兢奢为礼也。田子方守身淬志,贫贱骄人。

古之君子,贫贱好礼,则志气不慑。子路衣敝缊之袍,与狐貉并立而不耻。孟光,妇人也,慕梁鸿之贤,愿为之妻,释华服于身、新饰于首,安夫之贫,有英杰丈夫之气。举案齐眉,无少悔怨,显有声华,万世称贤,而况男子学问有日者乎!

儒生平时夫妇俭素,力学俟时,自有受用。固不在务外徇俗,失其所重,自迫自促也。

乡中近日如某公者,父本中富之裔,而公登贤书,为邑宰。生子不谙世故,动务称贷奢华,与贵公子兢世俗之观,借债如拾遗,以为父俸可应手也。而父仕清苦,随又早世,其子不但无增于旧,且并祖之田舍,而尽贷之,极其困乏,为邻里笑。

毛仁山,丙戌科进士,山阴令也。父为宪副,身至御史。没身之后,家业清淡。三子生员,皆肖,不干郡邑,不扰故旧,勤励训学,不惟已之。学业不废,而父之清白、志操益彰矣。真孝子哉!

是故志士仁人坚持雅操,彼富以奢,我贫以约;彼骄以荡,我俭以朴,何足为耻。不肖之子,事事争丽,见人锦绣妄思锦绣,见人金玉妄思金玉;曾不念祖父之刻苦,家世之清白。祖父家世疏布朴实以成名,而我独专务外饰,隳其名节,真不肖子也。戒之,戒之。

【注】

1.大蘭公,名李槃,别号大蘭。

2.文中子:王通(584年-617年),字仲淹,道号文中子,隋朝河东郡龙门县通化镇(今山西省万荣,一说山西河津)人,著名教育家、思想家、道家。从小受家学熏陶,精习《五经》,著名的启蒙读物《三字经》把他列为诸子百家的五子之一:“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3.田子方:姓田,名无择,字子方,儒家学者,魏国人,魏文侯的友人,拜孔子学生子贡为师,于道德学问闻名于诸侯。古代传言,魏文侯曾慕名聘他为师,执礼甚恭。

4.孟光:东汉隐士梁鸿之妻,字德曜。夫妻隐居于霸陵山中,以耕织为生。后至吴。鸿为佣工,每食时,光必举案齐眉,以示敬爱。

【译文】

以前,先王制定礼制,贫穷的人不必以财物多少来衡量礼节轻重,所以,婚礼是至关重要的(结婚时的贺礼无需礼尚往来,是单向的)。文中子给后世关于财物的训诫,正因为世上拥有财富的情况各不相同,应当以相同的品德和礼义作为遵守礼节的标准,不应当以摆阔炫富赠送厚礼作为礼节的标准。田子方守住本心,淬炼意志,虽贫穷低贱,但终获骄人的荣耀。

古代的君子,贫贱但喜好遵守礼义,则志气高昂,无所畏惧。子路穿着破衣服、旧棉袄,与穿着狐、貉的毛皮制成的皮衣人一同站立着,并不感到羞耻。孟光,是个妇道人家,因仰慕梁鸿贤良的品德,愿意嫁给他,脱下华美的服装和头上崭新的首饰,安心于丈夫的贫穷生活,有英雄伟岸的大丈夫气概。与丈夫相敬如宾,没有一丁点懊悔怨恨之意。他们有美好的名声,自然得到后世子孙的传颂,何况男子汉学问每天有长进的呢!

读书人平时夫妻生活勤俭朴素,努力学习等待时机,自然有受到重用的时候。固然不要在乎外部社会的事情和随波逐流,以致迷失方向和忘记重要事情,要自我加压自我催促。

乡村里,近日有个像某公的人,父亲本是个中等富裕的后人,他又考中举人,当上了县令。生了个儿子不谙世故,动不动就借债来讲奢侈豪华,与世家子弟比拼世俗的那一套排场,借债像捡拾东西一样便当,以为父亲的俸禄可以应付得了他的开支。然而父亲的官衙清苦,且又碰到早早过世,他的儿子不但没有增加还旧债的能力,反而把祖上的田舍都抵押了出去,极其困难,令同村人笑话。

毛仁山,考中丙戌科进士,当上了山阴县县令。父亲是代都察院副长官左副都御史,一生担任御史。自己死后,家业凋零,三个儿子都是考试合格入各府、州、县学读书的学生,都很孝顺,不干预郡县的事情,不打扰父亲的故交旧友,勤奋刻苦地学习训诂之学,这样持之以恒地坚持着。学业不但没有荒废,而父亲的清廉作风和道德操守越来越得到彰显了。这才是真正的孝子啊!

所以,志士仁人坚守高雅的品格和纯正的操守,对方因为富裕而讲究奢华,我本贫穷则讲究俭约。人家骄奢淫逸,我勤俭朴素,根本不值得自惭形秽。不肖子孙,事事追求华丽,看见人家穿着锦绣华服就想要自己也能有锦绣华服,看见人家穿金戴玉就想自己也能如此。根本不去想祖宗和父辈创业的艰辛,家世的清白。祖祖辈辈以世代粗布素食来成就良好家风,而我辈则讲究排场和名利,最终毁了名声和节操,真的是不肖子孙啊!请大家务必戒骄戒躁。

余慈姚江文化
了解余姚慈溪本土文化、姓氏溯源,打造余慈地区最接地气、老百姓喜欢的文化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