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这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璀璨印记的传奇人物,有着许多引人入胜的逸闻趣事。
相传王阳明的出生便充满了神奇色彩。其母郑夫人怀胎竟达十四个月之久,才诞下王阳明。在王阳明出生前夕,祖母岑太夫人做了一个奇异的梦,梦中见神人自云端翩然而下,送来一个可爱的婴儿。祖父王伦得知后,便为这个新生的孙儿取名为王云。然而,王阳明在五岁之前一直不会说话,这可急坏了家人。一日,一个癞头和尚来到家中,他目光如炬,指着王阳明大声说道:“好一个孩子啊,可惜被说破了玄机!”祖父王伦在旁听闻此言,仿若醍醐灌顶,瞬间恍然大悟,于是将王阳明更名为守仁,说来也奇,自改名之后,王阳明便开口说话了。
王阳明的少年时代,恰似一匹脱缰之马,充满了不羁与随性。他热衷于遛狗斗鸡,整日在市井之间游逛。有一次,他在市场中闲逛时,看中了一只黄雀,那黄雀毛色鲜亮,灵动可爱,王阳明满心欢喜,想要买下。可不知为何,与摊贩起了激烈的争吵。就在这时,一位相面之人路过,他细细打量了王阳明几眼,眼神中流露出一丝惊异。随后,他二话不说,掏钱买下那只黄雀,特意送给王阳明,并神色凝重地对他说道:“你要懂得自爱,你这孩子将来会是万户侯也!”接着,相面人又似乎看穿了王阳明的命运,继续说道:“你要记住我的话,当你胡须飘拂衣领的时候,就会进入圣贤之境;当胡须长到上丹田的时候,就会结成圣贤之胎;当胡须长到下丹田的时候,就会修满圣贤功果。”这番话,在王阳明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一颗神秘而又充满力量的种子。
在王阳明读私塾之时,便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思想。一日,他问塾师:“何为人生第一事?”塾师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是读书考取功名啊!”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考取功名几乎是所有学子梦寐以求的目标,是通向荣华富贵和光宗耀祖的康庄大道。然而,王阳明听后却不以为然,他当即辩驳道:“考取功名怕不能算第一等事,学做圣贤才是头等大事。”这一句话,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在私塾中掀起了一阵涟漪,也彰显出王阳明自幼便有着超越常人的志向和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
十一岁那年,王阳明跟随祖父赴京师探望父亲王华。其父高中状元,授官翰林院修撰,这在当时是极为荣耀之事。在路过金山寺时,祖父王伦与朋友们相聚,众人在酒宴上兴致勃勃,以金山寺为题赋诗。一时间,众人都在苦思冥想,试图吟出绝妙之句。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王阳明却已先一步口占而成:“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萧吟彻洞龙眠。”此诗一出,四座皆惊,众人都为这个小小少年的才华所折服。但大家还不满足,又让他以“蔽月山房”为题再作一诗。王阳明依然不慌不忙,随口应道:“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其诗句意境深远,展现出了超越年龄的哲学思考和文学素养。
王阳明一生的功业中,最为卓著的当属平宁王朱宸濠叛乱。在那惊心动魄的三十五天里,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当时,王阳明本是前往福建剿匪,刚至江西丰城,却突然听闻宁王朱宸濠举兵叛乱的惊人消息。形势危急,刻不容缓,王阳明临危不乱,迅速展开行动。他一面积极筹备战事,亲自监督修治器械,确保军队装备精良;一面发布讨贼檄文,文中详细公布宁王的种种罪状,义正词严地要求各地起兵勤王。在这复杂的局势中,王阳明深谋远虑,他最为担心的是宁王挥师攻占南京,一旦南京失守,局势将更加危急。于是,他巧妙地运用智谋,虚张声势,利用虚假宣传和假情报,迷惑宁王,诱使他做出错误的判断,从而坐失良机。宁王率领六万人马,气势汹汹地攻下九江、南康,而后渡长江进攻安庆。此时,王阳明的部下纷纷要求出兵援助安庆,王阳明却冷静地分析道:“不可以。今九江、南康已为叛军占领,若我军越过南昌与他们相持江上,如果九江、南昌的叛军来断绝我后路,则我军必将腹背受敌。不如直捣南昌,此时叛军精锐都已出征,南昌守备空虚,而我军刚聚集,士气正锐,必能攻破南昌城。叛军闻悉我军攻破南昌,必来救援,我军可在鄱阳湖中设伏,对他们迎头痛击,如此便能大获全胜。”果不其然,王阳明的军队一举攻破南昌,叛军得知后匆忙赶来驰援。王阳明派遣诸将奋勇迎击,并且一路上巧妙设伏,宁王的大军在王阳明的精心谋划下,溃败而逃,宁王最终也被生擒。
在激烈的鄱阳湖会战中,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王阳明作为主帅,在战船中指挥战斗,镇定自若,颇有大将之风。令人称奇的是,他在紧张的战斗间隙,还能与学生们探讨学问。众人正论学至酣处,忽然有士兵来报,说大将伍文定在战场上被战火烧着了胡子,战况似乎对己方不利,有落败之象。此消息一出,众人脸色惊变,都为战局担忧起来。然而,王阳明却气定神闲地笑着说:“这是兵家之常,用不着担心。”他的镇定仿佛有一种神奇的力量,稳住了众人的心。过了一会儿,又有士兵回报说战局好转,快打胜了。王阳明依旧平静如初,他对众人说道:“等一下如果来报告宁王被擒,应该不会有假。”其自信和从容,尽显名将风范。
据说当年王阳明在南昌与宁王朱宸濠初次见面时,便心怀警惕,故意说假话迷惑朱宸濠,试图探窥他是否有不轨图谋。在一次宴会之上,朱宸濠的谋士李士实陪坐。席间,朱宸濠历数明武宗朱厚照的种种失德败政之举,他满脸忧心忡忡的样子,似乎对朝廷现状极为不满。李士实趁机说道:“难道世上就没有商汤、周武王这样的人来顺天应人吗?”其话语中暗藏玄机,有煽动之意。王阳明听后,回答道:“商汤、周武王也需要伊尹、吕望这样的贤才辅助。”朱宸濠紧接着说:“有了商汤、周武王,自然会有伊尹、吕望。”王阳明便不慌不忙地回应:“如果有伊尹、吕望,还怕没有伯夷、叔齐这种坚守气节的人吗?”通过这次交谈,王阳明敏锐地看穿了朱宸濠怀有谋逆之心。此后,他派遣门生冀元亨常常往来朱宸濠府邸,不动声色地将朱宸濠的一举一动尽悉掌握,为应对可能发生的叛乱做好准备。
在武宗一朝,奸佞当道,朝堂之上嫉贤妒能之辈横行。王阳明虽立下平叛大功,却未得到朝廷应有的封赏。这对王阳明来说,无疑是一种不公。然而,命运的转折出现在明世宗嘉靖皇帝继位之后,嘉靖皇帝深知王阳明之功,封他为新建伯。王阳明被朝廷封伯爵后,身着冕服入朝。这原本是无上荣耀之事,却引来了同僚中一些眼馋嫉妒之徒的嘲讽。他们看到王阳明戴的礼帽两边有垂帛遮耳,便取笑说:“先生是耳朵冷吗?”王阳明却不恼不怒,回答道:“我耳朵不冷,是你眼睛发热。”其言语犀利,巧妙地回击了那些心怀嫉妒之人。
王阳明以“致良知”三字概括了一生的学说核心。他深刻地肯定学习就是致良知,在他看来,致良知就是挖掘和发挥自身的潜能。他认为,如果一个人自身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便可以成为圣人;如果发挥得不够完全,那便是贤人。而那些愚夫愚妇与不肖者,虽然暂时不能发挥他们的潜能,但这种潜能并非不存在,只要有朝一日能充分地发挥出来,“即与圣人无异”。据说有一次,一个士子初闻“良知”之说,满心疑惑,他站出来问王阳明:“良知是什么东西?黑的还是白的?”众人听闻,哄堂大笑,觉得这个问题太过幼稚。然而,王阳明却朗声说道:“良知不是黑的,也不是白的,它的颜色一片赤红!”这一句回答,掷地有声,将良知的本质以一种独特而形象的方式展现出来,也让人们对他的学说有了更深的思考。王阳明的一生,无论是其传奇的经历还是深邃的思想,都如同一颗璀璨的明星,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永恒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