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往昔:余姚西石山和接待寺的漫长悠悠岁月故事

时尚   2024-10-16 14:13   浙江  


余姚西石山,又名断山,这独特的称谓背后蕴含着一段饶有趣味的故事。据史料记载,西石山原本有紧挨着的两座山,从远处眺望,仿佛浑然一体。然而,走近细瞧,两山之间竟有一十几米宽的断裂,恰似一座山从中断开,故而得名断山。虽然在县志上,它被正式命名为西石山,但附近的老百姓却习惯称呼它为寺山。这是因为在两山之间,建有一座古老的寺庙——接待寺。
这两座山虽规模不大,却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山。它们并非寻常的土丘,而是岩石嶙峋,石崖陡峭壁立。其高度大约三四十米,或许在旁人眼中不算巍峨高耸,但在江边傲然雄踞,四周皆是平坦开阔的平阳之地,反倒凸显出一种独特的气势。它的东南方向紧挨着奔腾不息的姚江,遥想 56 年前,这里还保留着一处重要的渡口,被称为西石山渡,简称西渡。在新江桥尚未建成之时,姚江上仅有通济桥可供南北通行,其余地段,皆依赖渡口的摆渡来实现交通往来。西石山渡距离通济桥约二里之遥,是城西的第一个渡口,对面便是许家仓前。随着新江桥的顺利建成,交通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西石山渡也自然而然地被废弃。
紧靠渡口的江边,建有一座三间宽的凉亭,由坚固的石柱支撑,配备着石凳,为过往行人提供了一个休憩歇脚的好去处。凉亭略微往东的位置,便是西石山庙。庙前的台阶高高耸立,南向开设着两个大门,大门之上精心雕刻着威风凛凛的哼哈二将。东西两侧各有一个大殿,每个大殿前都有宽敞的天井,皆用石板精心铺砌而成。两边是三间长的厢房,两个大殿之间虽有厢房相隔,既相互连接又彼此独立,中间有大门阻断。走进东边的大门,是一所名为“西渡小学”的学校。五十年代,我就在这里开启了求学之路。那时,大殿上的塑像早已消失不见,这里已转变为学生们活动和集会的场所。但曾经,这里是西石山庙,供奉着土地之类的神灵。只因姚江到了这里形成一个湾头,涨潮落潮时水流湍急,过往船只常常在此遭遇危险,所以建庙以祈求平安镇邪。西边的大殿上仍保留着塑像,正中端坐的是红脸长须的关公,这里是一座关帝圣庙。庙门里侧立有高大的石碑,上面密密麻麻地刻着众多名字,想必是建庙捐助者的姓名。东西大殿居住着三户人家,东边靠南住的是汪纪炎,他来自淞厦,跟随父亲捕鱼至此,因无处居住,便在庙里安了家。恰逢解放,土改时就把东庙的前进三间分给了他。东大殿的东侧住着一对老年夫妇,他们来自宁波,大家亲切地称他们为“码头工人”。西大殿西侧住的是汪纪炎的父亲,他须发皆白却精神矍铄。在他的房间里,堆积着许多从东大殿搬过来的塑像,有些塑像面容狰狞,令人心生敬畏。
彼时,东山上已不见树木的踪影,被开垦成种植番薯的山地。然而,这看似平静的山地,到了晚上却并不安宁。山上有獾猪出没,它们会出来拱食番薯,给番薯的生长带来了不小的破坏。
令人惋惜的是,西石山历经了两次大规模的挖运,如今已基本消失,变成了如今这般模样。第一次是在农业机械化大力推进、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的时期,富巷村里购置了拖拉机,各自然村之间需要修筑机耕路,为了就地取材,这东山就被基本挖平。第二次则是在建造西石山路的时候,为了填河填池铺路,西山也被全部挖完。在其原址上,建起了厂房和新村,仅剩下一块小得可怜的杂地,被租给了原森防站的退休干部。
回首往昔,西石山的往昔景象仿佛还历历在目,然而如今的变迁却又让人感慨万千。它不仅是地理风貌的改变,更是时代发展的一个小小缩影,见证了社会的进步与变迁。

余慈姚江文化
了解余姚慈溪本土文化、姓氏溯源,打造余慈地区最接地气、老百姓喜欢的文化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