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茶香:从传统珠茶到扁炒青的变迁与展望

时尚   2024-11-17 19:31   浙江  

《高山茶香》

家乡,那是一座隐匿在四明山区的世外桃源般的高山村,海拔足有五、六百多米。这里仿若大自然精心雕琢的一处仙境,山高林密,层峦叠嶂的山脉像是卫士一般守护着这片土地。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枝叶交织在一起,阳光透过缝隙洒下,形成一片片金色的光斑,宛如梦幻的画卷。这里的气候温润得恰到好处,就像母亲温柔的怀抱,滋养着万物。那肥沃的土壤,松软而又富含养分,仿佛是大自然为高山茶量身定制的温床,一切条件都像是天作之合,最适宜高山茶的生长。

早年,家乡主要出产的是“珠茶”,这是绿茶中别具一格的“圆炒青”的一种。这种茶在经过精心加工后,外形呈现出独特的颗粒状,每一颗都宛如圆润的珠子,故而又被亲切地称为“圆茶”。据村里的老人们讲,此茶品最早起源于绍兴平水镇,所以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平炒青”。当它被精制成出口茶时,便有了“珠茶”或“平绿”这样雅致的称呼,更是获得了“绿色珍珠”的美誉,这美誉就像一顶璀璨的皇冠,戴在珠茶的头上,彰显着它的独特魅力。

每年清明前夕,天空像是被洗过一样湛蓝,一场春雨过后,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泥土气息。此时,雾气如轻纱般在山间缓缓升腾、弥漫,整个山坡上那起伏的茶园像是被赋予了生命一般,呈现出蓬勃的生机。远远望去,那一片片嫩绿的茶园就像一片绿色的海洋,波涛汹涌,绿波浩荡,那是大自然用绿色颜料绘制出的宏伟画卷。茶园里,男男女女的身影穿梭其中,他们簇拥着一垄垄茂密的茶树丛,欢声笑语回荡在山间。他们的两只手像是灵动的精灵,又像鸡啄米般忙不迭地采摘着嫩绿的芽叶,眼睛里闪烁着对丰收的期待。嘴上自然也不闲着,时不时地响起阵阵欢快的笑闹声,还有那悠扬的越剧和民间小调从茶园里飘出,萦绕在山谷之间,仿佛是茶园的背景音乐,为这繁忙的采摘场景增添了几分欢乐和诗意。

采茶是一项精细活,一般以“一芽两叶”为主,不过也会兼采“一芽三叶”和幼嫩的“对夹叶”。在采摘过程中,大家都小心翼翼的,尽量避免老叶、“蕻梗”、茶籽混入其中,因为这些杂质一旦混入,就会像破坏美玉的瑕疵一样,影响茶叶的品质。茶农们摘满一筐后,有的用箩筐、竹篮挑回家,那沉甸甸的箩筐和竹篮里装满了嫩绿的希望;也有的直接挑至茶厂,迫不及待地想要开启茶叶加工的旅程。到家后,把采摘的茶叶轻轻地撒在竹簟上进行阴晾“摊青”,这一步至关重要。在这个过程中,茶叶上的潮气和露水会慢慢地散去,就像清晨的薄雾在阳光的照耀下逐渐消散一样。同时,这样做也能防止叶片因为挤压或者受到日晒而造成“烧焦”的情况,保证茶叶的原汁原味。之后,这些经过摊青的茶叶就会被送往茶厂,去迎接它们的蜕变之旅。

那时候,村子里各个角落都分布着茶厂。每到制茶时节,茶厂就成了村里最热闹的地方,灯火通明,宛如白昼。机器“轰隆轰隆”地响个不停,那声音像是茶厂的心跳,昼夜不息,奏响了一曲茶叶加工的交响曲。珠茶的加工通常分三道大的工序,即“杀青”、“揉捻”、“烘炒”,而每一道工序又具体包含着多个精细的步骤。“杀青”的时候,工人们将鲜叶小心翼翼地倒进杀青机里,先闷上三、四分钟,此时杀青机内像是一个神秘的魔法世界,水蒸气在里面翻腾。待水蒸气排出后,再揭开盖子抛炒,这个过程中,茶叶在机器里上下翻滚,像是在接受一场洗礼。直到叶色逐渐变成暗沉的绿色,茎梗也变得柔软起来,这道工序才算完成。

接着便是“揉捻”工序,这一步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它的目的是破坏茶叶的细胞组织,就像打破禁锢茶叶精华的小盒子一样,让汁液挤出并附着于叶面,这样不仅可以增进茶汤的浓度,还能为茶条塑造出优美的造型。“揉捻”有专门的揉捻机,那揉捻机的形状十分奇特,状如北方的碾盘,它由揉桶和揉盘(莲花座)组成。当揉桶装上经过摊凉的半熟软叶后,把盖头掩下,工人们只需轻轻一按驱动电钮,揉桶便贴着揉盘表面那精美的莲花齿“嗦嗦”地旋转起来。在这持续不断的旋转和来回揉搓中,茶条逐渐紧缩卷曲,像是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变得更加紧实而富有弹性。

完成“揉捻”后,就进入了关键的“烘炒”环节。“烘炒”时,首先要滚“二青”,工人们把卷叶放入“二青机”那火烫的滚筒内,滚筒内的温度很高,茶叶在里面上下翻滚,连烘带炒。在这十余分钟的过程中,茶叶在高温的洗礼下,逐渐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之后,就要更换铁锅进行炒制,这可不是简单的炒制,而是要按照小锅、中锅、大锅“三步走”的顺序,依次翻炒。在这一系列复杂而精细的操作下,茶叶在锅中不停地舞动,直到它们变得紧实圆亮,香气扑鼻,那浓郁的茶香弥漫在整个茶厂,像是在向人们宣告着珠茶制作的大功告成。

茶叶制成后被挑回家里,还有一道重要的工序——“筛分”,这是完成品质分类的关键步骤。筛茶可不像筛稻米那般随意,这需要请有经验的老茶农亲自上手。这些老茶农就像是身怀绝技的艺术家,他们端着不同筛号的竹筛具(唤作“茶筛”),动作轻快得如同翩翩起舞的蝴蝶,力度又拿捏得恰到好处。他们边抬边转动筛子,那熟练的手法就像耍杂技一般精彩。在这一过程中,油亮的茶珠在筛子里跳动,恰似“大珠小珠落玉盘”,又仿佛是波浪在跳跃,有节奏地发出“嚓哒嚓哒”的旋律,那声音如同美妙的音符,在空气中飘荡。末子、碎渣或细粒会钻过筛眼,纷纷落于团匾之中,像是在完成一场精准的筛选比赛。“筛分”完毕后,那些碎末子、莲子大小的“茶蛋”和带有明显“烧疤”的残次品,照例留下自用。而成茶则被小心翼翼地装进白布袋里,这些白布袋是统一定制的,它们又长又厚,经久耐用,外面写着斗大的红色“茶”字,那红色的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有的布袋上还印有毛主席的最高指示:“以后山坡上要多多开辟茶园!”这句话就像一道神圣的使命,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茶农。

然而,随着市场需求如风云变幻般的改变,以及人们消费观念的巨大转变,二十多年前,家乡曾经红火了半个世纪的“圆炒青”绿茶正式停止出产。为了适应市场变化,家乡转产经济价值更高、炒制更简单的“扁炒青”绿茶。刚推行伊始,通过“贴牌”“傍名牌”这种看似捷径的销售模式和运用人际关系推销“人情茶”“关系茶”的方式,扁炒青绿茶曾一度兴盛,在市场上掀起了一阵热潮。但是,近几年由于缺乏质量意识,没有自己的自主品牌,也不懂得运用现代营销手段,这种繁荣就像泡沫一般逐渐破灭,扁炒青绿茶渐渐失去了市场竞争力,在市场的边缘苦苦挣扎,面临着被淘汰的困境。如今,勤劳智慧的乡亲们并没有被困难打倒,他们正积极寻求新的破解之道,趁着当前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机遇,大家齐心协力,加快推进山区茶叶的转型升级。他们参加各种培训学习,了解市场动态,努力提升茶叶品质,打造自主品牌,探索现代营销模式。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家乡“色泽翠绿,香高味醇”的高山绿茶,一定可以实现蝶变跃升,就像凤凰涅槃一样,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再次在茶叶市场上绽放光彩,让那高山茶香飘得更远,传遍大江南北。

余慈姚江文化
了解余姚慈溪本土文化、姓氏溯源,打造余慈地区最接地气、老百姓喜欢的文化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