庵东盐区的前世今生

时尚   2024-10-17 14:07   浙江  

1954 年 10 月,在那个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时刻,国务院为了实现对集中产棉县的有效管理和规划,对宁波地区的北部展开了一次规模宏大且影响深远的形状区划调整。原慈溪、余姚、镇海三县的北部地区,也就是人们所俗称的三北地区,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

这片被称为三北地区的土地,一直以来都在农业发展方面有着独特的地位。在当时的经济格局中,棉花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对于国家的工业发展和民生需求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为了更好地整合资源,提高棉花的产量和质量,国务院做出了这一具有战略眼光的决策。

原慈溪、余姚、镇海三县的北部,各自有着独特的地理风貌和农业传统。慈溪北部的广袤平原,土壤肥沃,为棉花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余姚北部的水系丰富,灌溉便利,为棉花种植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保障;镇海北部的地势平坦,交通相对便利,有利于棉花的运输和销售。

此次将这三个地区组合成以生产棉花为主的新慈溪县,是经过了充分的调研和科学的规划。众多专家学者深入实地考察,分析土壤成分、气候特点以及市场需求等多方面因素,为这一决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这一调整不仅是地理区划上的重新划分,更是对农业生产模式和经济发展方向的一次重大革新。

这一举措无疑是宁波地区行政区划史上的一次重大变动,它打破了原有的行政格局,为当地的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机遇。从长远来看,对于整个宁波地区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都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鲜为人知的是,在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当时的庵东并未被纳入此次意义重大的区划调整之中。这背后有着特殊的原因,那是因为,它在当时乃是独立于余姚县的县级盐区,具有独特的地位和性质。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个所谓的县级盐区(特区),与我们如今所熟知的港澳这样的行政特区,或者深圳这样的经济特区,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它并非是那种在政策、经济体制等方面具有特殊优惠和独立权限的区域。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推动特定产业的发展,曾经建立过众多专门以发展工、农业为目的的特殊区域,比如“矿区”,那里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工人们辛勤劳作,为国家的工业建设贡献着力量;“工矿区”,将工业生产与矿产开发紧密结合;“工农区”,致力于实现工业与农业的协同发展;“盐区”,专注于盐业的生产与加工;“林区”,全力守护和开发丰富的森林资源。这些区域统称为特区,行政级别一般为县级。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这些特殊的区域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发展需求。所以,如今它们中的大多数已经基本撤销。而本文所提到的“庵东盐区”,正是属于此类政区,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从历史的长河中回望,这些曾经的特区都承载着特定时期的使命,它们的存在与变迁,都是我国社会发展和行政管理不断探索与改革的生动见证。

1951 年余姚县的区乡明细图
庵东这一名称源自于当地的集市名。如今庵东镇域的大部分地区,在大约 300 年前还只是一片广袤的滩涂。直到六塘成功筑成之后,才逐渐有了村落的雏形。
清道光廿八年(1848 年),在六塘的北面兴建起了万嵩庵。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座庵堂的香火日益旺盛,在庵堂的东边逐渐形成了热闹的街市,于是便有了“庵东市”这个称呼。
盐业一直以来都是庵东最为关键的产业。在过往的岁月里,庵东凭借其在盐业方面的显著成就,享有“浙江盐都”的极高美誉。庵东盐场坐落在杭州湾南岸的三北平原的滨海海积平原之上。其地形宛如一把展开的扇形,从东到西横向跨度约达百余华里,而南北纵向则约有十余华里。
由于庵东盐场拥有着这般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在过去的百余年间,它一直都是姚北盐业的主要产区,也是具有“二白”(盐、棉)特色的产业区域。
新中国成立之后,庵东盐场迎来了加速发展的新时期。它不仅成为了浙江省内最大的产盐基地,而且在全国范围内也始终是重点产盐区之一。一直到上世纪 80 年代前期,庵东依然属于浙江的主要产盐区,其盐的产量占据了全省产量的一半之多。整个盐场拥有将近十万亩的盐田,规模宏大,令人瞩目。

余姚盐场图显示,整个盐场共划分为七个区域,其东部延伸至坡山浦,西部则抵达会锦滩。
早在 1944 年 8 月 20 日至 10 月 6 日这段特殊的时期,在庵东境内就成功建立了中共庵东特区委员会和庵东特区政府。这一具有开创性的举措意义非凡,因为它乃是慈溪现境内最早得以建立的人民民主政权。
1949 年 5 月迎来解放后,庵东境内随即建立起了区(县辖区,区公所为县派出机构)、乡人民政权。这标志着当地的行政管理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1950 年 3 月 21 日,浙江省人民政府作出了重要决定:“……余姚庵东盐场,被划定为一个特区,作为县级单位存在,采取单一的组织形式。在这个形式中,政、军、民、盐务等所有事务全部涵盖在‘盐务分局’这一个机构之内,并且该分局同时兼任特区政府。在分局内部成立盐区工作委员会,负责统一领导盐务工作,接受宁波专署以及省局的双重领导。”
1950 年 6 月,经过中共浙江省委的批准,建立了中共庵东盐区工作委员会。原庵东区人民政府也随之改名为庵东盐区人民政府,属于丁级县的建制。此时的余姚盐务分局更名为浙江省盐务管理局第一分局,其内部下设了秘书、人事、会计、场产四个科室以及一个医疗门诊所。下辖盐区六个场务所,分别是东一、东二、东三、西一、西二、西三,还有穿长中心场务所(管辖穿长、镇海、大嵩场务所)、宁波、余姚、周巷、浒山、临山稽征所,以及一个盐警大队。盐区政府则下设秘书、人事、民政、公安、财经、文教六个科室和一个财经委员会,下辖庵东、东一、东二、东三、西一、 西二、西三、崇寿、高兴九个乡。
1953 年 5 月,中共浙江省委决定撤销特区建制。在这一调整中,盐区党政组织机构归属余姚县领导(代管),然而盐区党、政及盐务分局内部所设立的机构依然保持不变。与此同时,将位于七塘南的非盐业地区崇寿乡和高兴乡分别划归浒山区和周朝区。
1954 年 4 月,盐区工委、盐区政府恢复特区建制,再次直接隶属于中共宁波地委、宁波专署的领导。这一系列的变革和调整,反映了当时社会发展和行政管理的不断探索与适应。
1954 年宁波地区的北部地图
1956 年 6 月,经由中共浙江省委审慎研究并作出决定,庵东盐区自此归属慈溪县进行领导。在这一调整中,庵东盐区政府更改名称为盐区区公所。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名称发生了变化,但其内部的组织架构以及下属机构均保持原状,未进行任何变动。

1957 年宁波地区的北部地图
在 1958 年 9 月 18 日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里,庵东盐区的六乡一镇联合起来,共同成立了人民公社。从 1958 年 9 月 18 日开始一直到 1959 年 3 月 5 日这段时间,这个人民公社被称为光明人民公社。而在 1959 年 3 月 6 日,其名称发生了更改,正式更名为庵东人民公社。与此同时,各个乡镇也相应地进行了调整,改为了七个管理区。1959 年 7 月,庵东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正式得以建立。
1961 年 9 月,规模较大的公社被撤销,区委和区公所得以恢复。原来的各管理区也进行了改制,变为乡人民公社,并建立了乡党委和乡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69 年 3 月,庵东区与长河区进行了合并,被称为庵长地区。然而,到了 1971 年 1 月,庵长地区被撤销,庵东区得以重新恢复。1981 年 6 月,庵东区公所再次恢复,其所辖范围包括 1 个镇和 6 个公社。1983 年 9 月,这 6 个公社又进行了改制,转变为乡。
直至 1987 年底,庵东区管辖着庵东、东一、东二、东三、西一、西 二、西三这 7 个乡镇。区公所的驻地位于庵东镇,距离县城北部 11 公里的地方。其辖区的形状呈现出月牙形,面积达到了 103.13 平方公里。从整体来看,庵东区的发展历程充满了变革与调整,不断适应着时代的发展需求。

1987 年的慈溪县政区图

庵东区村居罗列图册

庵东镇

庵东镇,其镇政府的驻地位于车路埭。此地处于县城北部,距离县城达 11 公里之遥。该镇的面积总计 6.6 平方公里,在这当中,建成区的面积约为 0.59 平方公里。庵东镇下辖 8 个行政村,分别是[具体列举 8 个村的名字],同时还设有 3 个居民委员会,分别为[具体列举 3 个居委会的名字]。这里的村庄和社区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庵东镇丰富多样的社会生态。

东一乡,其面积达到了 19.17 平方公里。乡政府的驻地为傅马,此地位于县城北部 13 公里之处。在民国时期,庵东盐务分局针对所属的盐区按照东西的顺序设立了场务所,而该乡所处的位置在东侧位列第一,故而得名东一。
原本东一乡隶属于余姚县。在清朝的时候,它归属于云柯乡。到了宣统元年,则分属于柯东、保德这两个乡。在民国 29 年,它又被归入福寿乡。1950 年,正式建立了东一乡。1956 年,被划归到慈溪县。在此之后,其名称屡次发生变化。1983 年 9 月进行改制,再次被称为东一乡。该乡共有 12 个行政村,分别是[具体列举 12 个村的名字]。这些村庄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东一乡独特的乡村风貌和人文景观。

东二乡,其面积达 16.7 平方公里之广。乡政府的驻地为三六灶,此处位于县城北部 13.5 公里的位置。由于其所处的地域位于原庵东盐务分局的东侧第二位,故而得名东二。
东二乡原本隶属余姚县。在清朝时期,分别归属于保德乡和胜山乡。到了民国 29 年,又分别归属崇三乡和福寿乡。1950 年,正式建立了东二乡。1956 年,被划归至慈溪县。在此之后,名称多次更改。直至 1983 年 9 月进行改制,才再次恢复称为东二乡。该乡包含 7 个行政村,分别是[具体列举 7 个村的名字]。这些村庄拥有着各自独特的风土人情和发展脉络,共同铸就了东二乡丰富多元的乡村格局和文化底蕴。

东三乡,面积约为 10.41 平方公里。乡政府的驻地在后一灶,其位置处于县城北偏东方向 16 公里之处。之所以名为东三,是因为其地处原庵东盐务分局东侧的第三位。
东三乡原本归属余姚县。在清朝时期,分别隶属于胜山乡和林西乡。到了民国 29 年,归属于崇三乡。1950 年,正式建立了东三乡。1956 年,被划归到慈溪县。此后,其名称经历了多次更改。直到 1983 年 9 月进行改制,才再次恢复称为东三乡。
这里耕地面积达 6465 亩,为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该乡共有 7 个行政村,分别是[具体列举 7 个村的名字]。每个村庄都有着自己的发展历程和特色,比如[举例某个村在农业发展、民俗文化等方面的独特之处]。这些村庄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东三乡独特的乡村风貌和地域文化,展现出了乡村生活的丰富多彩和勃勃生机。

西一乡,其面积达 19.06 平方公里之阔。乡政府的驻地位于大桥头,此地在县城北部 13 公里的方位。由于地处原庵东盐务分局西侧的首位,故而得名西一。
西一乡原本隶属于余姚县。在清朝时期,归属云漾乡。到了民国 29 年,属于庵东镇。1950 年,正式建立了西一乡。1956 年,划归到了慈溪县。在此之后,名称多次发生变化。直至 1983 年 9 月进行改制,才再次恢复称为西一乡。
该乡拥有 12 个行政村,分别是[具体列举 12 个村的名字]。这些村庄犹如繁星点缀在西一乡的版图上,每个村庄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故事和魅力。比如[举例某个村在传统手工艺、特色农产品或者民俗活动方面的独特表现],它们共同铸就了西一乡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和生活画卷。

西二乡,面积达 18.54 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选在了下胡家路。这个位置处于县城西偏北 13.5 公里的地方。因其位于原庵东盐务分局西侧的第二位,所以被命名为西二。
西二乡最初属于余姚县。在清朝的时候,分别归属于云潭乡和云和乡。到了民国 29 年,隶属于大云乡。1950 年,西二乡得以建立。1956 年,被划归给了慈溪县。此后,其名称历经多次更改。一直到 1983 年 9 月进行改制,才又重新恢复叫做西二乡。
该乡包含 10 个行政村,分别是[具体列举 10 个村的名字]。这些村庄各有千秋,有的村庄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吸引着人们的目光,比如[举例某个村庄美丽的山水景色];有的村庄凭借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传承令人赞叹,像是[举例某个村庄的特色传统技艺]。它们共同构成了西二乡独特的乡村景观和文化底蕴,展现出了乡村生活的多姿多彩和深厚内涵。

西三乡,其面积达 12.64 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为廿八叉,位于县城西北 15.5 公里的方位。因其地处原庵东盐务分局西侧的第三位,故而得名西三。
西三乡原本隶属余姚县。在清朝时期,分别归属于义四乡和义五乡。到了民国 29 年,隶属于义四乡、义五乡以及曹娥乡。1950 年,西三乡正式建立。1956 年,划归给了慈溪县。在此之后,名称多次发生变动。直至 1983 年 9 月进行改制,才再次恢复称为西三乡。
该乡共有 8 个行政村,分别是[具体列举 8 个村的名字]。这些村庄都有着各自独特的发展轨迹和特色风貌。
1992 年 5 月,慈溪市展开了撤区(县辖区)扩镇并乡的重要举措,撤销了龙山、观城、逍林、浒山、横河、长河、周巷、庵东等 8 个区公所。将境内的 17 个镇、48 个乡进行撤并,整合为 21 个镇、2 个乡。原庵东区的各个乡镇也分别并入了不同的乡镇。其中,庵东镇、东一乡、西一乡、西二乡合并成为新的庵东镇;小安乡、义四乡、西三乡、建塘乡合并成为新的小安乡;新浦镇、东三乡、胜北乡合并成为新的新浦镇;崇寿乡、东二乡合并成为崇寿镇。
1997 年 11 月,小安乡转变为建制镇,并更名为“杭州湾镇”。2001 年 10 月,杭州湾镇并入周巷镇。
2001 年 11 月 9 日,在慈溪市四灶浦西侧围涂工程的工地上,伴随着推土机的隆隆巨响,6 万亩围塘工程的三大标段龙口实现了全线合拢。有着千余年产盐历史,曾经作为长江以南最大盐业基地的著名产盐之乡——庵东盐场,从此彻底切断了海水的流入。这意味着千余年的晒盐历史圆满地画上了句号,庵东也随之转型,成为了一片充满开发机遇的热土。
2011 年 11 月,新浦镇的马潭路、下一灶、浦东 3 个村,崇寿镇的海南、三洋、富北 3 个村,周巷镇的西三、路湾 2 个村划归给了庵东镇。经过此次调整,全镇辖 23 个行政村、3 个居委会,大致又回到了原来庵东区的版图。这一系列的行政区划调整,不仅是地理范围的重新划分,更是资源整合与发展战略的重新布局,为庵东镇以及周边地区的未来发展奠定了新的基础,开启了新的篇章。

2011 年慈溪市政区地图

余慈姚江文化
了解余姚慈溪本土文化、姓氏溯源,打造余慈地区最接地气、老百姓喜欢的文化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