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忠孝不能两全

文摘   2024-11-11 22:13   上海  

赵苞是河北甘陵人,大宦官赵忠是其堂兄。

赵忠是十常侍之首,深得圣眷,在朝中呼风唤雨。赵苞却以为大耻,果决割席,从不跟赵忠来往。

凭学识仕州郡,后举孝廉,再迁广陵令。

不久,又升任辽西太守。

辽西郡为幽州刺史所辖,治所阳乐,主要防范北方的鲜卑人。

赵苞先就职,安顿好后,派人去将母亲妻儿接来。

途中出了意外,刚入郡境时,撞见一万多鲜卑人内犯侵袭,赵苞的母亲和妻儿被抢走,作了人质。

鲜卑人用车载着赵苞家属,顺势过来攻打辽西郡。

赵苞出城迎敌,鲜卑人将其母推到阵前,说,你不投降,便杀了你母亲。

赵苞肝肠寸断,哭着跟母亲说,儿子不孝,没有多少积蓄,不能让您在老家颐养天年,这才想着把您接到身边,没曾想给您带来大祸。

在私我是您的儿子,在公我是皇帝的臣子,公义不得顾及私情,毁弃忠节,我只有拚死一战,否则没有别的办法来弥补我的罪恶。

母亲远望着儿子,用力喊道,赵苞,人各有命,怎能为了顾及我而亏损忠义?

当初王陵母亲在汉使面前自刎,以巩固王陵归汉之志,难道我就不能成为王陵之母么?

赵苞立即进攻,击败了来犯的鲜卑人,但其母亲妻儿也被敌人杀死。

赵苞上书朝廷,请求离职,护送母亲妻子棺柩回故乡安葬。

灵帝派使节前往吊丧和慰问,又册封赵苞为侯。

赵苞安葬好母亲后,对乡人说,食国家俸禄而逃避灾难,不是忠臣。使母亲遇害而保全忠义,不是孝子。

如此,我还有什么脸面活在人世?

不久,赵苞吐血而死。


周飏是河南汝南人,东晋安南将军周访之后。

初仕为州中祭酒,后为西夷校尉,兼任梓潼太守。

前秦攻打益州,梁州、汉中、剑门接连被攻下,兵锋直指梓潼。

周飏一边加固城防,一边派数千士兵护送母亲、妻子自汉水去江陵。

前秦半路截击,擒获了周飏家人,挟至城下,周飏不得不开城投降。

最终,梁益二州陆续被克,巴蜀之地尽归前秦。

苻坚爱才,准备重用周飏,任命其为尚书郎。

周飏坚决不从,说,我蒙受晋朝厚恩,只因老母被擒,这才丧失气节,落身秦国。

你保全了我母亲性命,这是莫大恩惠,我很感激。但心不在此处,纵然给我公、侯,也不在乎,何况一个郎官呢。

见到苻坚,周飏便叉开双腿而坐,傲慢又随意,有时候,还直接称呼苻坚为氐贼。

苻坚只是微微一笑,不以为然。

反而觉得周飏有气节,又有人情味,留在身边以图大用。



忠孝两难全时,赵苞选择了尽忠。

这种做法,引来后世极大争议。

北宋程颐认为,赵苞应当降敌,然后伺机救母,而不可一昧求战,导致母亲身死。

明代方孝孺也认为赵苞不知变通,冲动蛮干,最终忠孝双失。

他甚至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先用大量金钱贿赂鲜卑人,换回母亲性命。

如果鲜卑不同意,可以把辽西城献出去,换回母亲后,再想办法夺回来。

至于一贯清贫的赵苞是否能临时凑出来巨额赎金,鲜卑人会不会接受,赵苞能不能做主把城献出去,以及后续能否夺回来,方孝孺在所不问。

总之,按照上述方案,赵苞便能忠孝两全。

还有人说,这事当然是赵苞的不对,作为一位去边关任职的官员,就不能带家属前行。

如果赵苞只身戍边,便不会出现忠孝取舍的难题了。

甚至有人说,赵苞应当阵前自杀,彻底避开忠孝两难境地。



解读一个历史事件,必须回归到彼时彼刻,不仅要了解当事人行事的主观动机,更要充分考虑外部环境带来的客观影响。

即使再伟大的人物,也无从跳出其时现实的局促。

人们事后认为的不合理,可能是其权衡后的最佳选择。


赵苞为官清廉,没有多余银两寄给母亲,便想着将其接到身边朝夕奉养。

途中正巧碰到鲜卑被俘,这是个意外事件。

敌人以此要挟,逼迫赵苞献城。

但赵苞绝对不能献城降贼。

第一,赵苞客观上做不到,就算赵苞愿意,阖城军士也不会同意,赵苞刚刚就职,他没有能力压服麾下。

第二,献城不是最优解,很可能敌人得城后,照样杀了他的母亲。奋起杀敌,却有可能救下母亲。

第三,母亲也说了,人各有命,你不要有太多顾忌。听母亲的话,既是尽忠,也是尽孝。

赵苞猝临绝境,一时无周全之策。

极端情况下不得不作出取舍,绝不能太过苛责。



至于东晋人周飏,这道题便相对易解。

对面的苻坚跟辽西城下的鲜卑人不一样,充满着确定性,总想着千金买马骨。

投降过去,肯定能换来母亲安全。


以及,司马氏得国不正,满是原罪。

高平陵之变,指着洛水发誓,旋即又推翻。

当街刺死天子,放过首恶,试图堵住天下悠悠之口。

欺负孤儿寡母,大搞阴谋手段。

整个晋朝,都不敢喊忠君爱国的口号。


周飏献城,故而毫无心理负担。

李怡楚
读书、写字、阅己、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