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范是沛郡龙亢人,早年任职于曹丞相府中。
入仕时,曹丕与曹植已然分出胜负,桓范并无拥立之功。
终魏文帝一朝,桓范未有境遇,做了个闲散的羽林左监,日常工作是修书撰文。
魏明帝时,桓范迎来转机,开始担任中领军、尚书,跟皇帝能够直接对话。
桓范向明帝举荐了一些贤才,皆能堪重用,皇帝擢其为征虏将军、东中郎将,使持节都督青、徐诸军事。
离开京城,去外地独当一面。
桓范先前从无处理政事的实务经验,就任地方后,不能称职,进退失据。
因琐事与同僚生隙,桓范竟然准备行使持节职权,斩杀同僚,同僚告到中央,桓范被免职。
朝廷又派桓范为兖州刺史,仍是经略不当,干得一塌糊涂。
朝廷再将其迁为冀州牧,桓范拒绝上任,原因在于,冀州牧的上司镇北将军吕昭比他迟出仕,说起来是他晚辈。
自己给一个晚辈做下属,颜面全无,决计不行。
朝廷诏令送来时,桓范在家跟妻子抱怨,说,我宁愿待在朝中,每天给三公下跪,也不可能去冀州上任,屈居于一个晚辈之下。
妻子不给他脸,直接怼道,你在青州、徐州就职,总是跟州内官吏发生冲突,甚至还被人家控告丢官,人们都说你没能力做上司。
现在又不肯屈居吕昭之下,觉得很丢脸,这说明你不会做下属。
杀人诛心,桓范气急败坏,拿起手边的环首刀,用刀柄猛击妻子腹部。
很多年后,司马师杀死政敌李丰,用的也是这个操作。
妻子当时正有身孕,受重击后流产,不治而亡。
曹睿过世后,太子曹芳继位。
明帝临死前,托孤给司马懿和曹爽。
大将军曹爽独揽朝廷,肆意提拔党羽,司马懿称病,不再上朝参与政事。
曹爽派人去司马家查看,回来说司马懿“尸居余气,形神已离”,快死的人了,不足为虑。
曹爽更加肆无忌惮,不再对司马懿加以防备。
曹爽也是沛郡人,念着同乡情谊,任命桓范为大司农,掌管国家钱粮用度。
桓范想跟曹爽走得再近些,故而进言道,你们兄弟总揽大权,掌管禁兵,不宜一起出城。
万一哪天你们都出去了,有人关闭城门,该如何应对?
曹爽说,谁敢做这种事!
觉得桓范这人很扫兴,于是跟他拉开了距离,不再亲近。
高平陵之变时,司马懿率死士占领武库,关闭了洛阳所有城门。
司马懿猝然出手,如桓范所言,将曹爽、曹曦两兄弟隔绝在城外,占据了上风。
为了确保胜势,司马懿以太后名义下诏给桓范,任其为中领军,接管曹羲的军队。
不管桓范真实能力怎样,司马懿为防有变,也决定把他拉拢过来。
兹事体大,桓范一时不知如何选择。
跟儿子商量,儿子说,皇帝在大将军那里,应当投奔曹爽。
桓范觉得有道理,准备前往高平陵,大司农属官都来劝阻。
桓范不听,带着大司农印连夜奔向曹爽。
曹爽是官二代,顺风顺水长大,并未遇到过大的挫折。
与历经四朝、狠稳辛辣的司马懿直面抵抗,曹爽赢面极小,除非出现意外变数。
在儿子的语境里,桓范觉得自己便是那个变数。
投靠司马懿,不过是顺势而为,司马家事后不会给太多的对价。
如果选择支持曹爽,能在危难之际力挽狂澜,那可是天大的功劳,事成必有丰厚回报。
曹爽光速落败,魏国风起乍停,桓范毫无收获。
如果能够让双方势均力敌,来往厮杀,魏国陷入混乱,才有桓范幸进的机会。
对投机者来说,混乱不是深渊,混乱是阶梯。
曹爽手中有天子,若真的鼓起勇气,回攻都城,诛杀反贼司马懿,鹿死谁手仍未可知。
司马懿故而不断派说客劝降曹爽,指着洛水发誓,只要兵权,绝不伤害其性命。
听说桓范投奔曹爽,司马懿亲信蒋济很慌,说,有麻烦了,曹爽来了智囊。
司马懿说,不用紧张,曹爽一向都看不上桓范,不会听他意见的。
桓范到了高平陵,高举大司农印,劝说曹爽,你可千万别降,咱们回许昌,召集兵马,与司马懿好好斗一场。
有我在,粮草绝对不会有问题。
曹爽犹豫了一整晚,决定交出兵权,认怂投降。
桓范大哭道,曹真这样的大英雄,生的儿子都是蠢猪,你们会连累我被灭族啊。
其时局面下,选择曹爽,收获更多。
但收获越多,意味着承受的风险越大。
对于桓范而言,基于本心作出的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无所谓对错,只要承受相应的结果就行。
曹爽秒降,连带着桓范一败涂地。
皇帝带着众人回京,走到洛水边,远远望见司马懿。
桓范跪下叩首,一言不发。
司马懿看到了,大声喊道,桓大夫这是干什么呢,快快起身。
一切似乎回归了正常,朝廷决议桓范官复原职,让他待在家里等旨意。
正在走流程时,洛阳平昌门守将跑来举报,说事变那晚桓范出城,口里叫着,司马懿老贼造反了。
司马懿很生气,说桓范诬蔑我谋反,依律该如何处罚?
廷尉奏对,该当死罪,并诛三族。
桓范案牍文书出身,不长于政务,汲汲于幸进。
能力不足,心胸狭隘,行事偏激,又醉心权欲,这样的人如果向往上爬,只能靠走捷径,借助混乱带来的信息差,搏一把大。
沙丘之夜的赵高,便是成功案例。
桓范与曹爽一起,最终以谋反之罪被灭族。
只有一子桓楷逃脱,后生子桓颢,又生孙桓彝,再有曾孙桓温。
桓温这人,是个不太成熟的枭雄,心头总荡漾着不合时宜的柔弱。。
乱世飘摇里,一直写不出那个狠字。
与乃祖相比,少了份豁出去的赌性。
处处想着要体面,要水到渠成。
犹犹豫豫里,便失去了时机。
桓范泉下有知,说不定会啐道,竖子无谋,真是辜负一场乱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