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裕起于卑微,后投身北府军为将。
对内平定孙恩叛乱,曾带着十几人,反杀对面数千人。
对外积极北伐,一度收复长安,为东晋立下不世之功。
晋祚渐微,宋王独大。
索性学了司马家,逼着晋恭帝禅位,自己坐了天下,建立刘宋。
三年后,刘裕病重,托孤于四大臣。
分别是司空徐羡之、中书令傅亮、领军将军谢晦,以及镇北将军檀道济。
徐羡之同样出身寒门,是刘裕创业的小伙伴,跟他一起平定过桓玄,过命的交期。
傅亮博涉经史,尤善文辞,当初逼着晋帝禅位,便是傅亮一手操办。
谢晦是谢安的侄孙,江左大户陈郡谢氏的代表人物。
檀道济则是北府最能打的将领,军队里的灵魂人物。
选定这四位,刘裕是花了心思的,出身不一,有文有武,应该能辅佐好新君。
刘裕还是不太放心,又挣扎着叫来太子刘义符。
跟他说,檀道济这人本事很大,但很单纯听话,没有什么野心,很容易控制。
徐羡之、傅亮忠心耿耿,不会做背叛我们的事情。
而谢晦这人,善于随机应变,将来若是有问题,一定是他在闹事。
交待完后事,武帝离世。
年仅十七岁的太子继位,是为宋少帝。
刘裕前半生忙忙碌碌,无心家事。
到了四十来岁,平了桓玄叛乱,掌领朝政后,这才开始生儿子。
一共生了七个儿子,其中长子刘义符,次子刘义真,三子刘义隆。
刘裕是一代雄主,但几个儿子却不太争气,尤其是长子与次子。
当年北伐收复长安,留给次子刘义真镇守,搞出了一场武将内讧的惨剧(详见:还未功成,先杀良将)。
夏王赫连勃勃趁机攻打长安,刘义真全军覆没,只身逃回江南。
太子则轻浮任性,喜欢嬉戏游乐,天天跟太监弄臣混在一起。
创一代与富二代起点不一样,心气本就不同,刘宋这里格外明显。
太子继位为帝,仍不改性。
先皇新丧,依旧肆意妄为,行游狎之事,望之不似人君。
几位顾命大臣频频摇头,好不容易建立的南朝江山,别给这小子二世而亡。
于是密谋着要学霍光,换一个皇帝。
按照年序排下来,长子拿下,继位的应该是次子。
但次子更不靠谱,大家把眼光于是看向了三子宜都王刘义隆。
宜都王宽厚仁慈,行止有度,风评颇佳,是个不错的新皇人选。
在京的徐羡之等先利用太子与刘义真之间的积怨,将刘义真贬为平民,放逐到新安郡。
接着把檀道济召回京师,说了要废帝的事情,换个皇帝更利于刘宋。
大家有了拥立之功,地位更牢固,檀道济便答应了。
檀道济带人冲进禁宫,兵不血刃,完成政变。
随后以皇太后的名义,将刘义符废为营阳王,由宜都王刘义隆继位为新皇帝。
刘义符刚被送到封地,徐羡之便派人跟过去,杀死了刘义符。
一不做二不休,又派人到新安郡,刺死了刘义真。
接连杀了二位皇子,几位顾命大臣如此极端,原因在于,一是想着索性恶人做到底,不脏新皇的手,清清白白地坐稳皇位。
二来既然得罪了二位皇子,便不要留下后患,万一像后世夺门之变清算反复就麻烦了。
三来,隐约着给新皇立威,带血的王冠如此沉重,务必要听话乖巧。
三皇子刘义隆接到消息,请他进京继承帝位,又听说两位哥哥都被刺死,心中更是忐忑不安。
天下之主,无比的权势与荣耀就在眼前,不去实在是太可惜。
去了呢,万一是个陷阱,身死名裂,还不如就做个省心王爷。
当年代王入长安,也是一样复杂微妙的心路历程。
亲信王华说,去,干嘛不去,这四位大臣忠于先帝,没有司马宣王的野心,不会做出背叛的事情。
况且这四位威望差不多,谁也不服谁,就算有人想反叛,其他人也不会答应的。
刘义隆说,你说得对,你真是我的宋昌啊!
于是带着人马前往健康,一路之上,让下属严加防范,不允许京城来的任何人走近。
在路上接见了迎驾的傅亮,说起二位哥哥不幸遇害的经过。
说着说着就哭了,越哭声音越大,痛不欲生,满地打滚,随行人员纷纷跟着落泪。
刘义隆继位,时年十七岁,是为宋文帝。
大赦天下,所有官员一律加官二等。
拜谢晦为卫将军、荆州刺史,进檀道济为征北将军,提升徐羡之为司徒,傅亮加授开府仪同三司。
然后说,我还很年轻,朝廷事务如故,还是由徐羡之、傅亮等主持。
徐羡之、傅亮则一再上奏,希望能归还权力。皇帝亲临政事,我们几个老朽好退休了。
皇帝只是不许,如此退让数次。
当初,刘义隆进京时,百官跪在路边郊迎。
徐羡之问傅亮,宜都王像谁?
傅亮回答,比司马师、司马昭还要厉害!
徐羡之吓出一身汗,说道,那他应该明白我们的苦心吧。
傅亮说,未必!
二人为了自保,谋划着让谢晦占据荆州上游,檀道济镇广陵,徐羡之、傅亮居中秉权。
四大臣里,谢、檀二人在外掌兵,徐、傅二人在朝掌权,就算有事,大家也能互相呼应。
文帝继位二年后,终于答应亲政。
花了一年时间,文帝将自己几个弟弟以及亲信,陆续安置到紧要职位。
等到羽翼渐丰,开始着手清算徐羡之、傅亮等人,以及准备兵发荆州,攻打谢晦。
动手之前,文帝将檀道济叫来身边。
跟他说,我知道当初废帝之事,不是你的本意,只不过是听从徐羡之等人,后来的谋杀就更跟你没关系。
这些事情我打算到此为止,以后再不追究,但你必须先做一件事情,去攻打谢晦。
说服檀道济后,文帝以杀害二位皇兄的罪名,诛杀了徐羡之、傅亮。
谢晦收到消息,上书朝廷辩解道,我们一片忠心,天地可鉴。
若真有私心,我们立个娃娃傀儡皇帝不好么,为什么要费尽心思迎接您来继位呢?
您听信朝中奸人谗言,故而诛杀了徐羡之、傅亮,我现在要带着人马进京清君侧。
谢晦大军自江陵东下,所向披靡,直到听说朝廷派檀道济来攻打自己,谢晦这才慌张了。
一来的确打不过檀道济,二来当初说好的接应没有了。
士气大落,一败涂地。
这四位大臣里,最不可替代的人便是檀道济,手握重兵,中流砥柱。
站在檀道济的立场,皇帝已经示好,朝中的二个盟友没了,谢晦又真的反了,投名状也好,做好本职工作也罢,领兵攻打谢晦,便成为唯一的选择。
清算其他三人,放过檀道济,然后让他打谢晦。
分而化之,借力打力,很快瓦解了四位顾命同盟,二十岁出头的文帝下了一步好棋。
一晃十年过去了,宋文帝果然不再追究这事。
檀道济这些年操持着北伐,又立下了不少功绩,进位司空,持节、常侍、都督、刺史并如故,还镇寻阳。
文帝生了一场大病,一直不见好,想着怕是要不久人世。
于是,把目光又对准了檀道济。
这人立功无数,军中威望极高,心腹将领都身经百战,几个儿子又特别能干,这不是又一个司马懿么?
身边有人也说,皇帝您一旦去世,檀道济将不可控制啊!
皇帝下令征召檀道济入京,把他放在身边看着。
檀道济夫人说,功高盖世,易被猜忌,如今没有战事,却召你入京,只怕是凶多吉少。
檀道济说,天子诏命,我能不去么?
再说了,皇上病重,或许是有托孤遗命,未必有你说的这么凶险。
檀道济到了健康,皇帝留了他一个月。
后来,感觉病好一点了,便放他回江州。
走到渡口时,还未上船,皇帝又病重,于是将檀道济追回,抓进了监狱。
二天后,皇帝下诏,说檀道济散发财宝货币,招诱狡猾之徒,趁着皇帝病重,图谋造反。
将檀道济连同其子等十一人,以及心腹爱将等数人,一并诛杀。
南朝军事指挥中枢,就此彻底废掉。
檀道济见有司来逮捕时,怒不可遏,脱下头巾狠狠掷到地上说,你们这是在毁坏自己的万里长城!
北魏鲜卑人听说了檀道济被杀,高兴地手舞足蹈。
都说,檀道济死了,南边的那些家伙里,再也没有我们惧怕的人物了!
文帝执意杀檀道济,一是担心自己死了,儿子们控制不了檀道济,刘宋权柄旁落。
二是一直恨着他,十年前的事情皇帝一直没忘,等着机会清算。
檀道济死后,刘宋大赦天下,浓浓的庆祝意味。
又过了十四年,宋文帝酝酿着北伐,大臣们都纷纷赞同,甚至鼓吹着封狼居胥,文帝龙颜大悦。
步兵校尉沈庆之劝谏道,我们是步兵,北魏是骑兵,攻势上我们不如对方。
先前檀道济两次北伐,都没有打赢,如今的将领,能力也不会超过檀道济,恐怕不是作战的好时机。
文帝道,檀道济北伐不成功,是为了养寇自重!
这或许是文帝杀檀道济的第三个理由。
这场不合时机的北伐以刘宋大败告终,北魏军队长驱直入,一度攻打到了长江北岸。
建康哗然,人们收拾好东西,随时准备出逃。
京城周边所有壮丁以及百官子弟,全都征召入伍,保护都城。
江面排列着无数船只,从采石矶一直到暨阳,长达六七百里。
宋文帝登上石头城北望,满面忧色,长叹道,如果檀道济仍然在世,怎会让胡人兵马到这里!
三年后,宋文帝被皇太子刘劭所弑。
刘劭在位七十二天后,被弟弟刘骏杀死。
二十七年后,右军将军萧道成迫使宋顺帝刘准禅位。
自立为帝,建立南齐。
刘裕走过的路,南齐跟着走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