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美文|杨旭:我的延安十二时辰

文摘   文化   2024-09-27 07:25   陕西  

天有多蓝,云彩知道;地有多厚,大海知道;山有多高,道路知道;水有多柔,鱼虾知道;我多平凡,只有每天那十二个时辰知道。

[卯时]

5:00-7:00

每天5点05分,我家里就会准时响起一阵清脆的闹铃声。这个时候,妻子悄悄起床,轻手轻脚地走进厨房,开始准备早餐。她知道,一顿简单实惠、口感舒适的早餐对于孩子来说是“一天中最初的期待”。高压锅的呲呲声、豆浆机的轰鸣声、铲子与锅底的叮当声,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宛如一曲交响乐,温柔地穿透了寂静的早晨,唤醒了沉睡中的我们。

煎蛋、牛奶、豆浆、菜卷……每一口都蕴含着对孩子深深的爱与期盼,也是身心健康、快乐的源泉。孩子一般是6点左右起床、穿衣、洗漱、吃饭。与此同时,参与辅助性工作的我也有“晨间任务”,要么整理房间,要么拾掇碗筷,还不忘习惯性地打开手机翻阅着班级群里的最新消息和天气预报,随时为孩子准备好适合的衣物和雨具,以防不测之需。等孩子吃完早餐后,我一路驱车狂奔,要赶6点30分之前到校,孩子说对时间的管理就是自我管理,路上还不忘收听《中国之声》的时政要闻和报纸摘要。送达学校后,原路返回,这时路上车辆逐渐多了起来,交通压力很大,一些开车不文明的司机爱抢道、占道、逆行。说句实话,以前看到这种司机我嘴里总爱嘟嘟囔囔一阵,现在我改过自省,用《菜根谭》里的这句“每临大事有静气”来告诫自己,遇事要冷静思考,正确判断,平和处之,坦然面对患有严重路怒症的各种挑战。我想静气是一种修养、一种气质、一种境界、一种智慧。犯不着与他们一般见识,因为我有我的美好。

[辰时]

7:00-9:00

一到办公大楼,习惯性去收发室拿单位征订的报纸,然后快步进入办公室,一边打开电脑,一边用热水器接水烧热,去卫生间洗拖把、抹布,拖地、擦桌子,一整套行云流水的操作,是多年养成固定动作。身为一名的文稿爱好者,丰富精神食粮的目的是增加茶余饭后的“谈资”。“一杯茶一盒烟,一张报纸看一天”极具讽刺意味的顺口溜,对大多数人来说,也许是因为对前途和未来可以一眼看到底,表现出的精神涣散,躺平懈怠。对我而言,是因为不甘心现状,对未来充满渴望。每日坚持读报纸15分钟,喜欢手指触摸纸张的感觉和爱闻报纸散发出特有的墨香,看完报纸还要把高质量的内容,用剪刀剪下来,张贴在自制的剪贴本上收藏,这些剪贴资料是知识的宝库,是写材料的拐杖,让我受益匪浅。同时,我还有“癖好”,爱在读完的报纸上用笔写上雄健洒脱的“已阅”二字。目前这二字已经有笔走龙蛇、颜筋柳骨之势,极像书法大家所为。阅读报纸除了减少手机或电脑屏幕对人辐射之外,更重要的是报纸给我提供了一个相对宁静的阅读环境,有助于我深度思考。避免了数字化信息碎片化的困扰。因为网上自媒体传播的信息过多过滥,虚假难辨,让我反感。为读报我也得罪过领导,前任领导曾说过单位的报纸是我给一个人订的。我回应道:我发觉单位里好像只有我一个人在看报纸呀!不论如何,阅读已经成为我这个文稿写作者的生活习惯和常态。8点之后的办公室的氛围与宁静的晨读截然不同。电话铃声此起彼伏,电子邮件的提示音不断响起,手机上有“党建办公群”“会议通知群”“业务交流群”“问题整改群”“部门专用群”等几十个工作群,这些群有上级的、下级的还有平级的,有省里的、市里,还有县里的。在电脑上登录微信后,迅速浏览群里的各项通知确保不遗漏重要信息、及时回复以示自己获悉情况。就这样办公室“兵慌马乱”的一天已经打响了。

[巳时]

9:00-11:00

办公室是单位运转的总台,是一个部门的柜台门面,作为办公室一员的我,时刻提醒自己,言谈举止事关单位形象,所以认真接打每一个电话,热情接待每一位来访人员。干过办公室工作的人都知道,无非就是起草文件、工作计划、总结请示;还有收发传真、考勤登记、文件整理、签约归档等等。其实,我的一天像陀螺一样原地打转。本想尽快把问题整改报告写完,正如俗话所说:把这撮麻绳挽起来就万事大吉了。正噼里啪啦敲打着键盘时,办公室来了一位需要开具建档立卡贫困户证明信的大哥,一番查档案、审核、写信、签字、盖章流程之后。送走大哥,刚坐下,就接到一个紧急电话,说是市上想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召开一个推进会议,区级领导参加并有经验交流发言,需要汇报材料,而且必须在今天之内完成。刚刚有点思路的问题整改报告,又陷入了一片空白。与此同时,其他科室的同事急需要扫描打印文件,不料服务多年的打印机出了问题,我一边联系质保人员,一边安抚因为设备陈旧无法打印而开始抱怨的同事。

微信群里的艾特提示音会不间断地响起,我要随时关注群里的动静,这些原本旨在“提高效率”的工作群演化成聊天群、吐槽群,更有甚者,一些工作群还成为“吹吹拍拍”的作秀场,领导随意发点感慨就能贏得点赞一片。要不参与进去夸几句,仿佛成为了异类。

快到中午饭点,想到我要写文还有没写完,需要的数据和相关资料还没有从其他部门那里传来。我不停地发微信、打电话催促,但似乎每个人都比我还要忙。

我起身,推开窗户,一股沁凉的风忽地吹了进来,不禁让人打个激灵。窗外的树叶涂上了金色,满树叶之绚烂,心境也有所好转,何必为难自己。此时我想起莫言所说:“不要以为世界上的人都在关心你的事,你是不是以为人人都在盯着你?其实,各人有各人的烦心事。”

[午时]

11:00-13:00

在单位食堂用餐,是我每日必访的。普通的食材经过高端的烹饪之后,如今6块钱的工作餐与几个月前相比,简直是好的不能再好了。对我来说,食物最大价值就是填饱肚子。吃完午饭,半倚在沙发上眯一会,要不然下午上班会疲倦瞌睡。半睡半醒中,突然街道上传来男女的撕心裂肺的互骂声,推窗望去,只见两男一女和一名戴头盔的男子扭打在一起,原因是出租车司机在骑摩托车男子的身后不停地按喇叭,惹恼的摩托车司机,便由起初的对骂,演变成了一场血腥的肉博,戴头盔的男子因寡不敌众,夺路而逃,而疯狂追赶的那几个人,面孔变得更加狰狞与凶狠,要不是警察闻讯及时赶到,戴头盔的男子还不知会被打成什么样子。打斗中,除司机之外,为什么另外的一男一女也参与其中,具体原因不得而知。看到这一幕,我拿起手机随手拍了一张照片,这情景让我想起了鲁迅在《华盖集》里的那句话:“社会底层的人,也会经常互相伤害着。他们是羊,同时也是凶兽,但是遇到比他们更凶的兽时便现羊样,遇到比他们更弱的羊时便现凶兽样。”结合鲁迅的话,对此事进行了一番点评和感慨。刚发到朋友圈,就收到一老师的回复:请不要站在高楼上,俯瞰着大地,批判着那些条件不如你的人。我犹豫了一下,立即删除,想了一会,恍然大悟,觉得老师说的对,如果你不了解,你就闭嘴,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别人经历过什么。

窗外的风景世态,无意中成了我午间休息的一道作料。

[未时]

13:00-15:00

我的办公室属于临街西晒的位置。午后,半阳半阴的阳光透过薄薄灰灰的云层慵懒的投射到我的办公桌上。桌子上一片凌乱,我刚寻思动手拾掇一番,手机收到一领导发来信息:下午2点半,有个企业培育专题会,要我代之参会。我一看时间紧迫,立即跑到洗手间用凉水洗把脸,清醒了一下,拿起会议记录本,一路小跑,坐在会场里,我还“呼哧呼哧”大喘气呢。企业办会,会场布置的果然不错,温暖的灯光、柔和的空调风、舒适的座椅,这一切都为打盹提供了完美的条件。我坐在会议室的后排,我能看清许多人既是用手支撑着下巴,那头却不受控制地点啊点啊,像小鸡啄米似的,我尽量像小品《投其所好》里,马冬梅科长说那样:“领导讲话时,要用眼睛盯着对方,手要不停地写,还要不停地点头示意听懂了。”即便是这样操作,也不免心生困意。我努力睁大眼睛,试图跟上会议的节奏,但眼皮却像有千斤重,恨不得找两根棍把眼皮撑起来。开会打瞌睡是一种既尴尬又无奈的经历,也是一场关于“清醒与梦境”的较量。开会是为了解决问题,可如今的会议也成了问题,台上的人五马长枪,口若悬河,不厌其烦的反复演讲着一碗豆腐的问题,台下的人满满当当,正襟危坐,灵魂却在游走,台上有理想是热,台下有对策是凉,又长又胖的会议结束了,问题只是由一碗豆腐,变成了豆腐一碗。正如:春花秋月何时了,开会知多少?

[申时、酉时]

15:00-19:00

“铃……”

办公室电话急促地响了起来,我连忙接起,“您——”“好”字还没说出口,就听见电话那头劈头盖脸地传来训斥声:省上要的问题整改报告,你们咋还没有报上来!?“我开了个会,报告弄了一半——”我的话还没有说完,电话那头就“啪”的一声挂断了,我苦笑着摇摇头。市级部门问我们要材料,要是提交的晚了,理由不容分说。动不动就会把电话打到局长那里,市上一贯做派我们也是知道一些,不管是不是紧急事项都说是市领导要求的,就像立马等套,要立即上报,我们都习惯了。

常言道,“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我把收到各个行业部门的工作总结、汇报材料,一边整合修改,一边敲字如飞,经过一顿curl+C和curl+V就转化成了一份问题整改报告,值得注意的是,这个份报告不能弄虚作假、不能直接照抄,要按照报告格式,要修改文体和表达语句。重点从“上”“下”“内”“外”四个方面丰富内容。一是吃透问题上情、二是摸准问题下情、三是熟知问题内情、四是了解问题外情。只有这样才能深化认识、拓宽思路、规避风险、少走弯路,在横向对比中捕捉问题新动态、提炼整改新观点、形成措施新思路、谋划工作新举措。距上级最后通牒的时限还剩几分钟,我在工作群里按下了“发送”健,终于长长地松了一口气。我从文字岗位转入综合岗位,做事没有计划、工作没有主次,在忙碌中焦虑着,在忙碌中空虚着。

下班了,领导走进我的办公室,看见我的电脑键盘已经摸秃,字母都看不清了,很有感触地说:这个键盘让他想起了农村人干活使用过的镢头把。我呵呵一笑,说:别人干活靠嘴巴,我干活靠指头,手劲大。

此时太阳偷渡了凤凰山的青峰。华灯初上,夜色渐浓。摆夜市的人们已经开始蒸、煮、烧、烤,变着法子烹饪着各种美味,吸引着来来往往的食客。正当我泡了一杯浓茶准备下一篇发言稿时,手机传来震动,是爱人在习惯了我不能回家吃晚饭后,叮嘱我按时吃饭。我们三言两语就结束了,通话时间看似很短,其实是暖心的。夫妻一场不易,不同成长环境、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性格,不同爱好当初都是吸引对方魅力所在,相处久了,当初的那些优点,有时候可能会因为太过熟悉,而变成了矛盾摩擦的源头。这夫妻俩人就好比两片不同的叶子,却共同组成了一颗树,沟通交流就是阳光和雨露。

[戌时]

19:00-21:00

楼下有一家刚开业不久的饭馆,店主是宜川人。“拨疙瘩”是这里的特色面食,也是黄河沿岸的人们家家都会做的家常饭,说是从对岸的山西传过来的,不知道流传了多少年。一个板子,一根铁棍,做面的工具就全活了。因为在和面的时候掺了豆面,所以用棍往下拨的时候就更利落,不容易粘住。冒着热气的“拨疙瘩”上桌了,可与西红柿酱、肉丁、葱花、香菜等配料拌着吃,也可与酱、醋、蒜泥、辣子汁蘸着吃,“拨疙瘩”对于一个平时吃饭细嚼慢咽的人来说,是有特别大的挑战,对于平时喜欢大口吃饭的我来说,特别合我的胃口,每一块“疙瘩”面吃下去都是那么瓷实,那么顶硬,吃起来带劲,有嚼劲。平日里,每到饭点儿,店里的食客就挤挤挨挨。我是避开高峰去的,只见店里有两三个食客,于是就和店主闲聊起来,我问到:“生意咋样?人多不?”店主叹口气,说:“不行,一天连租赁费都挣不回来,还不算水电费!”隔壁有一家卖子长煎饼的,我偶尔也会光顾一下,同样的问题:“生意咋样?人多不?”对方的回答却是如此的掷地有声:人多的很,你来之前,刚走了一波,生意不错!我很喜欢子长人那种明知艰难还要硬撑,不轻易服输,不轻易言败的倔强性格,也很欣赏宜川人这种行事低调内敛,不喜欢张扬的处世态度。他们流着汗水默默辛苦的工作,无论如何也不放弃自己想要的生活。

走在回办公室的路上,那些街边小店的灯光,倍显温暖。孩子们借着光亮相互追逐着、玩耍着,大人们也围在一起下着棋,我很羡慕他们的悠闲,享受着夜晚的宁静和下棋的乐趣。也许这便是他们忙碌之后一天中最放松的时刻。

街边巷角暖黄色的路灯下,有个略显佝偻的身影正忙碌着,他在约一米半高的垃圾桶旁,娴熟地掀开盖子,俯身伸手翻捡着自己中意的“宝贝”蹒跚的背影,悲怆的姿势,弯下去的后背负载着他的生活。有一酒鬼,迈着醉步,递过来剩下的半瓶子酒,他也不惊慌,不卑不亢,甚至很有礼貌地伸手接过来。我不知道他有多少次在这样的夜晚依然捡拾着生活,也不知道他的生活状态有多少辛酸和悲苦。但是,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那种“工作无贵贱,行业无尊卑”的最朴素的劳动观,还能看得出每一天他都不会放弃。

在光鲜繁华的城市垃圾堆里他是一个拾荒者,而我有何尝不是一个拾荒人呢?我的日常就是在每个文件的角落里转悠,这是一场“淘宝”之旅!就像是在找隐藏的宝藏,把那些能让人关注的信息一一挖掘出来,“揉碎”重写,让它们也体验一把“重生”的乐趣!

为了生活我俩一样,只不过是不同时期在不同地方我们捡着不一样的生活。总之,生存是基本方式,生活好是受苦人的努力方向!

[亥时]

21:00-23:00

对文稿从业人说,白天是大家的,夜晚是自己的。要我说,夜,是我的伙伴,我对它情有独钟,每熬一次夜都有一次夜的风景。悠长静静的楼道里,孤单的灯散发着冷冷的光芒,走在空旷的走廊里,每一步都伴随着“哐当哐当”的脚步声,这声音在寂静的环境中显得格外清晰,仿佛被无限放大,悠悠地传向走廊的尽头。回声在空荡的空间中回荡,交织成一首孤独的乐章,让人的思绪也随之飘远。这样的场景,既带有一种莫名的寂寥感,也让人感受到一种探索未知的微妙兴奋。越是夜黑如墨,越能挥墨展笔,是因为那夜的田野最适于思想之犁的耕作吧。

办公楼里,别人房间的灯都关了,唯独我办公室的灯还亮着。我与键盘进行深度对话,为讲话材料注入灵魂,每敲一个字有一个字的欢喜。

起草这个材料,我是按照这个风格写的:

“当今中国,贫困和反贫困不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归根到底,其实质是一个人类社会发展问题。回顾过去,农村包围城市是夺取中国胜利的革命道路。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开始。农村消除贫困是牵引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历史发展有惊人的相似都是从农村开始。如何做一名合格的“三农”干部?……”

初稿无论是确定观点下面的小标题,还是小标题后面的开头、论理、举例、收尾,不光要写清主要观点,还要写清具体落实措施,以实际问题的不断解决,推动工作不断发展。

我沉浸在讲话文稿中,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像是时间的沙漏,悄无声息地流逝。当我终于敲出最后一个句号,按下保存键,揉了揉疲惫的双眼,才发现时间已经溜过了晚上11点。我打开手机里的记事本,把今天所有收到的并且已经完成了工作事项一一打钩,这就像打完一场篮球赛,收获的不仅是全身心的酣畅感,还有心灵的洗礼。让人暂时忘记了写稿前奏的所有烦恼。

[子时]

23:00-1:00

十一点半的夜,深沉而宁静,我在校门口静静等待。晚自习下课铃声响起,如同战斗结束的号角。学校大门口的移动拒马护栏缓缓打开,孩子与同级的高三学生一起从大门口鱼贯而出,脸上写满了疲惫。他们的眼神里透露出一丝解脱,仿佛刚刚经历了一场漫长的战役。尽管身体已经感到困倦,但他们的步伐中还是带着一丝轻快,因为这一刻,他们可以暂时放下书本,享受片刻的轻松。校园旁边还有几家小店依然热闹非凡,提供着多样的美食选择。土豆片夹馍、麻辣串、米线、铁板烧串、八宝粥……路灯下,他们的身影被拉得长长的,分享着彼此的美食,诉说着一天的辛劳。车外的晚风从车窗的缝隙中悄悄溜进来,轻拂面颊,带着一丝丝凉爽与惬意,仿佛所有的压力与束缚都随风而散。车内电台响起悠扬的音乐,旋律优美动人。《长安夜书房》是孩子最爱听的一档文化类节目,节目中的主持人,用声音温暖每一颗渴望成长的心,不仅仅是在讲述故事,更是在编织梦想,让思想的火花在夜的静谧中自由碰撞。

回到家洗漱完已过深夜12点,孩子房间的灯依旧亮着,她或低头沉思,笔尖在纸面上跳跃;或凝视书页,眼神中透露出对知识的渴望。偶然有翻动书页,那声音是格外的清晰。我知道,她正在为梦想全力以赴,我坚信,她的这份坚持与努力终究能有所回报。无论结果如何,我都为孩子感到骄傲。

看着熟睡中的爱人,我轻手轻脚躺下了。打开手机里的微信朋友圈,朋友圈是万能的,投票的、集赞的、招聘的,求助的、感慨的……我还要给那些热衷于发美食、晒靓照、转发短视频等等的“圈友”关注点赞。一圈刷下来,时间又滑走了许多。在静躺中,我的脑海开始“自省”一天的得失。“讲话稿标题是不是还可以更鲜活一点”“给领导汇报时,是不是语速太快了”,“与领导说笑时,这样表达是不是更幽默一点,还不失分寸”“给上级交报告的态度是不是很消极”……边想边把手机铃声不仅往前调了10分钟,还调高一些,担心睡过了头。

[丑时、寅时]

1:00-5:00

苍茫大山的月下没有小桥流水,没有曲折长廊,没有亭台楼榭,这里有的只是空旷。这空旷,驱走了旅途的劳累,洗净了心境的浮躁;这空旷又触动了我内心积淀已久的对家乡的情愫,于是思绪飘飞,思接千载……

省市最近一直强调防汛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我到乡下督帮检查防汛工作,女儿也想跟着我看看防汛工作究竟是怎么样的头等大事,督查的地点是我熟悉的,因为我曾经在那里战斗过,都是熟人。工作中,外地一朋友托付我,来督查的乡镇代他看看他的老师,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我便带女儿一起去那位老师家,山大沟深,天热路远,半道上,女儿说她不想去了,她想看看沿途的风景,还约好见面时间,说完我俩各自走开。路越走越远,越来越陡,极其难走,路上还不时的有人一笑而过。疲惫不堪的我有过放弃的念头,但觉得答应别人的事总的有个结果,就这样坚持走,快要到那位老师家了,隔一条深沟远远都能望见那位老师家的硷畔。这时候天突然间狂风大作,大雨如注,路面上很快有了积水,两旁的排水渠顿时洪水滔滔,道路泥泞不堪,一步三滑,我有了想放弃看那位老师的想法,但眼看就要到了,我仍然坚持走着滑着,滑着走着,终于到了那位老师的家门口,不料,人没在家,听邻居说到山里干活去了,我掏出200元钱,递到邻居的手里,并叮嘱说是学生谁谁谁给的。这时想起女儿一个人在山下,雨这么大,洪水特急,又没拿伞,我撒开两腿拼命的往下跑去,深一脚,浅一脚,滑倒了再站起来,一直跑,跑着跑着,看见两个警察押一个毛贼,从一辆车下来,我实在是跑不动了,气喘吁吁地恳求警察,说我女儿置身危险当中,能不能用车送一下我,我见警察没说话,急忙又说我跟他们局长很熟。警察关押好毛贼后,同意用车送我,坐在车里,车速很慢很慢,我说警察兄弟能快点不,警察说这辆车有四十年,改革开放时买的,都要散架了,现在能开动都很不错,我无语。雨一直在下,没有停的意思,车越开越慢,几乎原地打转,开不动,山洪咆哮着淹没了整个道路,我心里祷告着祈求女儿能平安无事,在艰难行走中,更让人郁闷的事情发生了,洪水冲垮了道路,车走不了,我给警察说了句谢谢,赶紧下车,不顾一切往山下冲,记不清滑倒多少次,半路上,见一农民大哥家有辆三轮车,我说大哥能不能用一下你的三轮车,我有急事,这位大哥犹豫了一会,慢吞吞地说,行,走到三轮车跟前对我说,给他1000块钱,他就拉我走,我一听火冒三丈,满腔怒火,用手卡住对方的脖子,死死地按在车盖上,凶狠地说,我在危难之中,你这样做是借机敲我的竹杠!无奈之下,我极不情愿地掏出1000元钱,这位大哥的三轮车把我拉到和女儿分手的地方,果然不见女儿身影,我使劲喊叫,听不到回声,一种不祥的预感在大脑里一闪而过。我心急如焚的四下里打听寻找,这时有一村民告诉我,村里有人收留了一个困在洪水中的女孩,我在路人的指引下,快步到了好心人家的院子,并大声喊叫女儿的名字,女儿哭声应到,我一下子瘫软在地!

“娃娃都起来了,你还睡着呢!”一惊,梦醒了!我也该起床了。我又投入到下一个“十二时辰”之中,虽然平凡却更觉得精彩。

杨旭,陕西宜川人。喜欢沐浴在文字之河,记录现在,缅怀过去,展望未来。



圣书房
圣地大家的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