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关于乡村振兴方面的报道频繁出现,一些部门围绕“乡村振兴我们如何干?乡村建设我们村怎么办?展开大讨论,在讨论中,不少人旁征博引了大量的典型经验,尤其是咸阳礼泉袁家村的成功模式被提及的次数最多。笔者认为在乡村振兴的起步阶段,借鉴袁家村相对成熟的发展模式,的确省时省力能达到立竿见影效果。但是,如果你对袁家村的发展思路、产业路径和特点、成功的原因、袁家村乡村生活综合体等等不完全了解,不立足实际,靠照抄照搬的“拿来主义”,进行简单的“复制粘贴”,流于表面,就可能会导致“水土不服”。
笔者曾在袁家村驻村调研一月之余,对其沉没与新生略知一二。今天梳理分享袁家村典型案例,实际上就是学习借鉴、开拓思路,去了解和思考乡村。
袁家村的过往与新生
今天,绝大多数游客知道袁家村,缘于它特色旅游的旺盛人气。其实,很多人并不知道,袁家村还有一段辉煌的过去。在咸阳礼泉,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七十年代,袁家村在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就是全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村办企业的典型标杆在陕西也是屈指可数的。但在九十年代末,袁家村正面临着一个危机时期,村里的砖瓦厂、养牛场、水泥厂等企业不是因污染严重倒闭停产,就是因技术设施落后而经营惨淡。有过多少桂冠和荣耀的袁家村此时开始凋敝破败,现状不容乐观。通过一沓老照片,我们可以“认识”昔日的袁家村,但我们分享的或感兴趣的也不再是这段历史。袁家村面对经济社会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袁家村不得不认真思考一个问题。坚持走集体化道路的还能持续多久?如果没有了这些企业,袁家村该何去何从?袁家村站到了变革的前沿,该实现怎样的转型呢?
袁家村地缘之特
上世纪80年代前,很多中国人都没有“旅游”的概念,直到90年代,百姓才开始有了旅游的意识,国内游逐渐兴起并日益红火,当时景点不多,北京、西安等名胜古迹多的地方成了少数几个热门的旅游城市。盛唐长安郡,帝王咸阳墓。自周、秦至汉、唐,方圆800平方公里的咸阳原上,分布着27座帝王陵墓和2000多座陪葬墓,其中唐18陵中,有9座帝陵位于咸阳境内。袁家村就坐落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栖息地——昭陵的脚下,唐昭陵旅游专线从袁家村而过,这是袁家村的幸运。随着旅游热的出现与兴起,袁家村在这条旅游专线上的仅仅是一个客流点,他们也在效仿其他景区的做法,组织村民把发展农家乐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村子原本不大,只有62户,不到300人。起初发展农家乐也只有两三家人。张文西是最早经营农家乐的村民,回忆当时开农家乐的初衷的他依旧很激动:“一到周末,村口停放着大量的旅游车辆,吃饭的人都排着队,我就是看到这样的场景,才毅然决然的辞掉广州待遇不错的工作,回到村里和妻子一道经营农家乐。咱打工一月挣几千元,这农家乐一天就挣几千元。”
袁家村在选择做农家乐的时候,也是做过市场调查的,他们注意到大部分农家乐还处于发展无规划、建设不规范、管理无规章随意性阶段,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如恶性竞争、菜品质量、环境卫生等。这也是袁家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把袁家村的农家乐引入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袁家村把农民发动起来,组织起来。他们的村组织在统一监管和必要的指导服务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特点是难能可贵的。农家乐由村组织统一安排菜单,统一定价,走到任何一家,吃到的东西都一样,标准化管理省去游客的选择。但正是这种组织管理体系解决了经营农家乐都会面临的无序竞争、恶性竞争的问题。也许有人会认为,袁家村采取“一刀切”的管理体系,让农家乐在风格上雷同,在个性色彩上一致,与倡导的走差异化路线格格不入。你看到的是他的表象,实际上袁家村是通过这种管理体系建立了一个食品安全诚信体系。解决了游客来农家饭所担心的服务水平、消费环境、食品安全的问题。他们经营的农家乐突出“农”味和“土”味,所用的面用石磨碾,醋用粮食酿、辣子不掺杂、时令野菜地里采摘,正是用这些用传统手工和良心,让游客吃出新鲜、吃出绿色,回味无穷、念念不忘,这种农家乐更有魅力和吸引力。用了5年时间,农家乐由起初的2家发展成39家,客流量由100万达到300万。
袁家村创新之魂
面对传统农家乐相对单一的经营模式,容易使消费者体验几次后便失去新鲜感,农家乐该如何常新常乐,袁家村找到了不同其他地方的独特风格,他们把农家乐嫁接关中生活形态,植入特色主题,让农家乐充满了关中民宿风情和“家”的味道。于是在2007年9月29号,袁家村不失时机地推陈出新向全国乃至世界递出了“关中印象体验地”乡村旅游的名片。但在当时,这个新颖的概念并没有在陕西旅游界引起关注。游客来袁家村除了吃点农家饭还能体验什么?怎样体验?袁家村抓住了乡村旅游的核心关键词是“农民”,体验乡村旅游的主体是农村。于是袁家村把农村的传统习俗和村民的日常生活作为旅游资源,把资源变成乡村资本,用关中文化特色来增强活力和魅力来吸引城市人,他们以家庭为单元让村民成为创业主体和经营主体,恢复了传统关中民俗,重建了关中乡村生活,让游人在这里找回小时候的乡愁与记忆。
走进袁家村,时光仿佛在一瞬间重回到几十年前的关中农村,一间间的传统老作坊让年轻人感到稀奇,让上了年纪的人觉得亲切。油坊、豆腐坊、老酸奶、织布坊、酒坊等具有关中的传统工艺在袁家村得以重生,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乡村旅游。越来越多的人涌向这里,来找乡愁,来体验民俗,来体验和村民交流的那种人情味儿。袁家村的乡村生活推动乡村旅游升级,让游客每次游览都有不一样的体验和韵味。这就是袁家村区别于其他所谓乡村旅游的最本质的属性和特征,是袁家村活的灵魂。
袁家村动力之源
今天,很多人慕名走进袁家村,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极具特色的餐饮休闲,纯朴厚道的手工作坊和农家客栈,看不见的是它不断创新,不断提升的内在驱动力。在袁家村经营小吃的有200多家,小吃街是一个农民创业平台,经营主体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当地农民,小吃街所有食材都来源于村里的加工作坊,一碗面,一根麻花、一瓶醋,游客都可以看到所有食材来源。一店一品,经营的东西不重样,这种“独一份”的特殊经营模式使每家店把产品做到极致。宁可让一人吃百回,不要让百人吃一回。笑迎来客,服务至上这是袁家村村委会要求每家商铺必须遵守的宗旨。在袁家村开店都不需要交租金,进门的唯一条件是产品有特色、有潜质、有吸引力,如果门庭冷清、掺杂试假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关门歇业。袁家村尽管是个村,但这里的村干部非常明白,要想让袁家村要火下去,必须诚信待客,每一步必须扎实,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吃街不仅是一条亮丽的风景线,更是传承关中农村文化、传递人文价值,进而成为乡村记忆的精神家园。从旅游角度来说,小吃街是吸引眼球的地方,有体验感的地方。从商业角度来说,小吃街总会有生意红火的也有生意不好的,如卢氏豆腐一天能挣两到三万元;酸奶店一天能挣十几万;传统爆米花一天能收入几千元等。但面对收入不均衡的问题,大家都能友善、和谐的相处,原因何在?袁家村把农民组织起来通过合作化二次分配来解决利益不均衡问题。这是袁家村与众不同的地方。袁家村有很多合作社,像辣子合作社、油坊合作社等,各个合作社之间都是交叉持股的,各个商家不单单要关心自己生意,还要为别的商家着想。在袁家村乡村生活的业态、产品和投资项目里,凡是农民做的和乡村生活相关的,和当地产业相关的,和土地产出相关的,都能挣钱。相反,纵观其他地方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基本上都是外来资本投资,城市的商业带入,尤其那些过剩商业和同质化商业的带入,基本都失败了。而袁家村的探索和实践证明,只要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尊重不同乡村的个性,有效避免同质化竞争,就能推进乡村旅游的发展,提升乡村旅游的综合效益,真正实现共同富裕。
袁家村的关中印象是全方位的,味觉的体验往往伴随着视觉的享受,这里每天都在上演着原汁原味的农村景象;传统戏曲、关中说书、茶楼艺唱等文化遗产在村落里得以传承延续。
事实上,袁家村每天都在变,袁家村人知道,自己要做的不仅是创造,更是创新,唯有更真更纯更好才能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只有永远新鲜,常来常新,袁家村才能走得稳、走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