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水岸,黄河岸边一个小村子,也不过是石窑八九座、乡民十来家。仅仅是由于延河与黄河在此交汇,冲积出了一片平缓的河滩,而让它成为秦晋峡谷中游一个重要的渡口,千百年来过往了无数的游民商贾,经历了无数的寂寞与繁华。但它总不过是一个历史悠久、村容古朴、民风淳朴的小村子。
到了20世纪初期,有一场战争漫延到了此地,才让它的名字在许多人的回忆里闪现。我们知道,历史上在壶口一带发生的战争都是中华民族内部的冲突,外敌侵入到华夏腹地壶口是第一次。所以这次抗战是一次殊死的决斗,在民族存亡之际,中国人前所未有地团结起来,向着日寇发出了怒吼。在这场伟大的抗日战争里,中国军队坚持战斗在黄河两岸。在秦晋峡谷里,以宜川的云岩河为界,北至府谷的河防由八路军守卫,南至韩城的河防由国民党部队守卫。凉水岸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引得日军觊觎,寇敌犯境。阎锡山率部在河东岸的平渡关驻守,八路军在河西岸的凉水岸驻守。
为了巩固河防,1938年2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指示将河防划分为六个防区,由白志文指挥。其中,马头关至凉水岸为第六河防区,由陈先瑞负责。正是因为凉水岸为八路军驻守,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凉水岸成了八路军一个重要的交通线,也成为陕甘宁边区和第二战区联系的一个重要通道。它,在八年抗战以至其后的解放战争里,一度成了陕甘宁边区的东大门。因了几多英雄俊彦在此停驻、过往,让小小的凉水岸在历史的烟云中充满了更多的温暖之色。
民族革命大学与凉水岸
1938年1月,失了太原退居临汾的阎锡山几经周折在共产党人和民主人士的支持下,创办了一所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战时大学——民族革命大学。阎锡山自任校长,代表他负责的是第二战区政治部副主任梁化之,但实际上具体负责的是政治处主任、共产党员杜心源和教务处主任、共产党员杜任之。杜任之是阎锡山的高干,更是中共高级情报人员。抗战胜利后他加入并参与开创了民盟在山西的工作。民大的师资大多是来自全国各地声望素著的进步学者、教授和专家,先后到校任教的有李公朴、江隆基、侯外庐、施复亮、陈唯实、何思敬、温健公、秦丰川、刘潇然、胡磊、周巍峙、徐懋庸、肖三、萧军、萧红等。学生来自全国18省共约5000余人。
办学初期,民大的教学内容是以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主,成为一所具有抗日统一战线性质的干部学校。许多共产党人和进步民主人士在学校授过课,像施复亮和何思敬讲政治经济学,陈唯实讲唯物辩证法,侯外庐讲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江隆基讲苏联研究。薄一波也在民大讲过课,赢得学员们的热烈欢迎。丁玲领导的“抗敌宣传队”从延安经凉水岸赶赴山西敌后时也在民大作过宣传工作。
2月底,日本侵略军大举进攻临汾,民大师生冒着日军飞机低空袭扰和疯狂扫射向吕梁山腹地撤退。3月12日,日寇纠集一万五千余步炮联合的优势兵力,兵分三路向黄河之滨追击而来。其中,日军第11师团及所属25旅团步骑四千余人在飞机掩护下,妄图抢占马头关渡口,借以窥视延安;日军第20师团围攻乡宁、吉县,进抵七狼窝渡口;日军第118师团、谷口园二郎部,向吉县人祖山追击。战火纷纭之中,民大师生向晋西转移。
19日,日军攻击陷乡宁、吉县,民大接命令继续向黄河以西转移。20日,在吉县山沟里奔波了一夜的民师生3000余人也到达小船窝渡口,恰遇阎锡山的总部和溃兵拥堵在河边。阎锡山倒是坐着小船带着如夫人徐兰森等家属过河住在宜川的圪针滩了。河东的5000多人却只能眼望着近在咫尺的对岸叹息,仅有的几只船让每个人都心凉如崖下的河水。身后人祖山的炮声清晰地传来,让河滩里的气氛更加紧张。前有黄河天险阻,后有日寇虎狼追,阎锡山的日记里是这样写的:“三千学生只一舟,渡河未毕云雨稠,冒雨高歌野立夜,翌晨一舟顺水流。”
在危急的形势下,阎锡山命令让女学员和病人留下候渡,其余师生再沿河北上自己想办法渡河。阎锡山3月20的日记里给我们留下了真实的记载:“人马万余阻黄河,渡舟一只小船窝,伤病学生可西渡,其余一律不准过。”民大西渡黄河后,国内盛传在渡黄河时,学生死伤很多,阎锡山听了很是生气,在5月17日的日记里写的《固县•会客有感》中专门澄清了此事:“民大学生殒八个,遍地宣传死三千,谁说不怕云遮日,四川齐年不见天。”
22日一早,民大师生沿河上行到达壶口瀑布附近时,见两岸相距不远,都想从此处渡河。一位来自湖北的学员苍振东,看着黄河中间有些石头露出水面,他以为河水不深,加之他是一位游泳能手,曾经横渡过长江,就自告奋勇地想游过河去用绳索引渡大家。大家在河滩里捡拾了些散兵留下的电话线,苍振东泅水过对岸去拴绳子,快到河中心时,突然被坚冰撞击不幸沉没牺牲。师生们擦干眼泪继续北上。
中午时分到达平渡关,平渡关的对岸就是凉水岸村。一行人望见对岸山坡上红旗猎猎,军容整肃,原来是八路军的一个连在此驻守。大家一番呼喊,八路军很热情地派过来两只渡船,用了4个多小时,在暮色苍茫前,终于将1500多名师生全部安全地渡过黄河。
晚上,经过杜任之的联络,八路军安排大家住在山坡上的各家村民的石窑洞里,住不下的分散到附近村子去自找食宿之处。师生们围住杜任之询问:民大到底往哪里去?杜任之是接受周恩来直接领导的地下党员,需要长期在阎锡山身边做情报工作,更需要为党的抗战事业积聚一批年轻的人才。他告诉大家说:“我们奉命到南边的宜川县。从这里到宜川,有一天的路程;往北去延安,有两天的路程。南下,是宜川;北上,是延安!”师生都没吃的,要他想办法。杜说:“现在困难很多,要饿肚子抗日。受不了艰苦的,可以去西安;愿意走的,可以到延安;愿意留下的,我带你们到宜川。”
第二天集合时已不到1000人,约有四五百人奔赴延安。到宜川桃曲村后一分校也和本校合并,全校只设政治、军事两系,由杜任之、杜心源分别兼任系主任。随着战争的形势的变化,民大活动在壶口两岸坚持办学。让阎锡山不曾始料的是,在他开始反共的时候,学校的学生会纷纷离开他投奔延安,成为反动势力的掘墓人,而民族革命大学在凉水岸短暂的一次过往也成了黄河两岸长久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