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美文|杨旭:难忘当“店小二”的日子(二)

文摘   文化   2024-07-11 21:31   陕西  

  三  

西安市东仪路是一条南北路,在沿街两侧的街道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店铺,每家店面都用独有的味道笼络着忠于自己的食客。亲戚大哥经营的面馆位于东仪路中段的西侧,取名为:南泥湾香菇面。店铺不大,只能摆放长一米二,宽八十厘米的餐桌六张。面馆的主厨姓梁,陕北人,因为家里穷,三十几岁了还找不到对象,凭借不错的做饭的手艺,只身来到西安打拼,寻找发财的机会和结婚成家的姻缘。服务员小琴,甘肃平凉女子,20岁出头,因不满父母包办婚姻给自己找了一个40来岁的男子,跟同学偷偷跑到西安来追求自由。亲戚大哥带着妻子和孩子来西安已经好多年了,在西安跑过摩的,当过搬运工,倒腾过小生意,摆过地摊。所有奔波和忙碌的辛苦,就是为了换作家人安稳生活的底气。开面馆之前,大哥和大嫂经营一种被当地人挚爱的美食——凉皮肉夹馍。后因经营的成本过高,大哥决定换成面食生意。 

美味首先来源于食材,作为店主的大哥,他每天都要一大早亲自骑着三轮车赶到早市上去买新鲜的菜品和配料。他心里清楚,要想让香菇面在面食花样繁多的西安有一席之地,除了价格上优惠一些之外,还有在食量上和味道上不同于其他面食,因此,每天的配料环节,他都要亲自把关。

大嫂每天的工作日常除了收钱记账之外,还有重要的活就是和面,香菇面要用凉水和面,尽量和的硬一点,面和好后,用布盖上让面醒半个小时左右,中途还需反复揉醒这是面筋道的成因。在醒面的过程中,大嫂作为大厨小梁得力助手,一起炸丸子。丸子是香菇面的灵魂,主要是素丸子和肉丸子两种。炸丸子的主要原料,就是把胡萝卜、瘦肉末、葱花等放在一起,用刀在一个大案板上剁碎,然后加白面和水搅在一起,放上一些盐和调料,比如五香粉或花椒面什么的,这样就算把丸子馅和好了。店门口有一个用砖头切成的土炉子,炉膛内红色的火苗在鼓风机“呼呼”的作用下顺着炉口往外跳跃着,一口洗衣盆似的黑乎乎的大铁锅坐在火上。大嫂把和好的一大盆丸子馅放在油锅边上的桌子上,然后用手抓起一把,只见她熟练地用手一挤,便从手的虎口里,挤出一只圆圆的丸子,另一只手拿起顺手放进油锅里,就这样循环往复,只有几分钟的时间,油锅里就飘出了一大层丸子,眼见那丸子在沸腾的油锅里慢慢的变成了金黄色,不一会儿,从锅里飘出了一股股的香味儿,丸子炸熟了,大厨小梁用铁丝笊篱把丸子捞出来,放进一个盆子里,随后在熬制汤汁时在一起下锅。“香菇肉片碗里装,荤素丸子配清汤”。这通俗、质朴又形象的表达,让香菇面在不朽的南泥湾精神影响下声名远扬。

一个好厨师是美味的传递者,更是美味的创造者。大厨小梁要想得到更多食客的认同,除了掌握必要的技能,更高的层次是揣摩食客的味蕾和心理。尤其是熬制香菇汤汁的过程中,小梁用食材的配比,精湛的刀法,五味的调和,绝妙的创意,升级了汤汁,变的更适合关中和陕南人的口味。汤汁先把新鲜大骨头和鸡架入冷水后,用火加热至清水沸腾,撇出浮末,目的是取掉血腥味。熬制两三个小时以后骨头香味和鸡架的鲜味完全融入汤里,锅里加入少许食用油,放入葱段、姜片、蒜瓣煸炒出香味。加入熬好的高汤,加入香菇,油炸丸子、木耳、加入盐、虾米、味精等佐料。这样汤汁味道才最为醇厚。除此之外,饭馆还有准备西红柿鸡蛋汤和炸酱,以备客人有其他面种的需求。

我的角色主要是协助服务员小琴招呼客人,当客人落座后,先倒上沏好的茶水,然后询问客人想吃什么,是否需要凉菜拼盘、啤酒或冰峰等饮料。询问完毕后,报给大厨小梁,小梁一番行云流水般操作之后,我们把做好的面端到客人跟前,待客人吃完后,负责收拾碗筷桌椅。一开始我招呼客人时有些羞羞答答,说话声音嗓门太小。小琴见我不太适应,就悄悄对我说,她刚干服务员这个行业时也有些傻不拉几,知道其中的滋味,日子长了,她悟出一个道理,“眼要亮、嘴要甜、心要细、腿要勤”的十二字要诀是衡量一位“店小二”的是否称职的标准。她还说如果做不到的话,就会遭受大厨的白眼和被老板解雇的危机。

大厨小梁作为店里的“大拿”,除了有技压群雄的厨艺还有过人的领导才能,我们这群人都是围绕他在转。和面的、洗菜的、备料的、调汁的忙而有序。

每到饭点,尤其是每天的中午11点刚过,来饭馆就餐的人多了不少,点餐的、叫号的、找位置的,不大的饭馆一下子拥挤起来。

“今天想吃啥进来坐!”“这会人多,你俩能不能拼个桌!”“要不要啤酒饮料?”“大碗还是小碗?”“喝茶水还是面汤?”我一边招呼着熟悉的客人,一边帮刚进店的客人找位置。

此刻,在店外的临时搭建起来的操作间里,有一大一小两口锅,大锅煮面,小锅炖汤,鼓风机一吹火力全开。小梁身穿白色厨师服,脖子上打一条毛巾,开始他的一番“刀光剑影”我站在煮面锅前看小梁削面,小梁先把一大团面,少说也有五六斤重,放在一块长40公分左右宽10公分的木板上,用左手托着,放在手掌与小手臂间,面和的很硬,右手拿一个巴掌大略弯的薄铁片,与肩同宽的一字步站在开水翻滚的铁锅前,热气腾腾中,小梁抬臂展腕手起面落,嗖、嗖、嗖,一条一条长形的面片以优美的弧形飞入锅中,在沸水中不停的翻滚。削面的动作轻快、自如、潇酒,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梁在削面的时候,大嫂用另外的那个小锅,把汤汁烧开,木耳、平菇、丸子、黄花菜等配料次第入汤,左边是漏勺捞面,右边大勺加汤,左右开弓。煮熟的面捞进碗里,舀上滚烫的香菇汤,根据食客的需求撒一把葱花或香菜,面香、葱香和汤香瞬间激发,汤鲜味浓,油而不腻,光滑筋道的南泥湾香菇面就出锅了。

在香菇面的咸香和氤氲中,客人们边吃边聊,各得其乐,我们在忙碌中迎来送往了一批又一批食客。

“一碗面大概4分钟左右,既保证口感,也不能让客人等太久”小梁告诉我说:“作为服务员一定要记住客人的进店的顺序和要求,端面时,切记将面从客人头顶越过,要向客人打招呼,使用服务敬语‘对不起,久等了,打扰一下’等,然后从客人的间隙送上。”小梁还说:“影响饭馆生意的因素很多,如饭菜没特色、服务不够好、环境卫生差等,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赶走客人”。在小梁和小琴的指点下,我逐渐从起初的羞涩变得老练,由舌笨变得嘴甜。

中午两点多,客人逐渐少了,我们开始轮流吃午饭,但凡想吃面,如油泼、凉拌、炸酱等。这便是我展示“才艺”的时刻。我学小梁那样手起面落,虽说面削得长短不一,薄厚不均,但没人嫌弃我,还鼓励我多学多练。我也是从那时打下了会削面的基础,也养成了爱吃面的饮食习惯。

下午,来饭馆吃饭的人战线会拉的长一些,随着天色渐暗,华灯初上,东仪路人流如织,更入佳境。砂锅、搅团、啤酒、烤肉、小笼包、养生粥……东仪路两边的门店是全方位的,视觉的享受往往伴随着味觉的体验,这里没有大餐,只有价廉的地方美食。三五成群的路人,要么手拿着吃,要么挑个空地坐下来吃,看似平静的东仪路已经被无数的食客预约,而在这里经营餐饮业的我们也习惯了忙碌的节奏,学会用淡定的心态在动静之间自由转换。每天饭馆打烊后,我们都会聚集在一台14寸的彩色电视机前,喝着啤酒看着《新白娘子传奇》或《包青天》。有一次,大哥也不知从哪里弄来一个双卡录音机,我们与其他饭馆的伙计们一起又唱又跳,结果还招来警察一顿批评教育。让我羡慕的是相邻开无锡包子店的,店主是无锡人,候鸟般的生活使夫妻俩与家人们聚少离多,他们一家人从江苏无锡出发,一路经营着小笼包生意,来西安之前,他们是从哈尔滨来的,古城西安是他们待过的第九个省会城市,他们每到一处往往待一至两年。时间待够了或者厌倦了,他们就会选择下一个城市。男主人曾给我说过,在江苏老家他们住的都是独居的别墅,一年也回不了几次家,茫茫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是他向往的下一个地方。夫妻俩一天最忙碌的时刻是早上,人们排长队买包子阵势让他们应接不暇。他们索性把收钱盒子放在醒目的地方,任由客人自个投放。十个包子为一笼,卖价一元钱,味道鲜美,方便快捷小笼包,博得了大家的青睐。他们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一天只卖500笼,卖完了就歇业了。之后,他们会做出丰富的晚饭,这是他们忙碌一天之余的正餐。有荤有素,有凉有热,吃的只是一份悠闲。男主人说,小笼包子是由北方的灌汤包子带入南方地区后演变而成的,二者系出同门,小笼包子起源于江苏的常州和无锡两地,常州味鲜,无锡味甜,但都具有皮薄卤足,鲜香美味等共同特点,是小笼包子界的先辈。杭州、成都、上海等地小笼包都是继承和发扬了他们无锡包子的优点。一笼普通的小笼包,通过一代代传承人的努力,演变成了烹饪与营养,饮食与文化的完美结合。我向男主人请教过他们的生意经,他说每次选择地方的时候,要考察周边的环境,连续看三天,每天看早中晚三个时间段,可以根据人流去向决定经营地点。后来我琢磨明白了为什么在同一路段做生意有的人赔钱,有的人经营惨淡。当我把在延安开小笼包的想法告诉他之后,男主人爽快的答应我,一定帮我找一个理想的店铺。同时也顺便到圣地延安转转。因为店铺相邻,我们之间相处的很融洽,有时候他们会给我们送来几笼包子吃,我们有时也会削碗面给他们尝。小笼包子和香菇面二者都传承了人们的智慧和情感,是一种对历史和文化的敬重,也是对美食的热爱和追求。亲戚大哥一家和无锡夫妇他们始终怀着一颗向往美好的心灵,用五味的调和传递舌尖上的人生感悟,用热爱生活的激情创造出更多属于自己的精彩!

   四   

东仪路沿途这些店铺,今儿是重庆小面,明儿变成过桥米线,没过几天挂个麻辣香锅的招牌。走的走,来的来,一茬又一茬,这就是生活的节奏,每个人都在各自的轨道上运行着,互不干扰。这里的店铺没有山珍海味,没有高档的就餐环境,却拥有最火爆的人气,像亲戚大哥开的香菇面馆、无锡夫妻俩开的小笼包子一样,总让人难以割舍,尽管它们偏居一隅,但凭着独特的口味和一份淳朴的坚守,而成为本地人难以割舍的家乡情怀和外地人舌尖上的城市味觉符号。进店就餐的客人,来了走了,又来了又走了,忙忙碌碌,不一定相识,来来去去,正如在东仪路上学的学子们一样,有毕业的老生,也有刚入学的新生,一波又一波。小霞是陕北神木人,初见她,是在大哥的饭馆里,与小霞一同前来的是她的父亲,那时,她的父亲也就三十多岁,1米8的个头,黝黑的皮肤显得年纪更大一些,背微微有些驮,苍黑的国字脸上,已经留下被岁月风霜刻出的纹路,说着浓浓的陕北口音。进店时,肩膀背着一个尼龙袋,里面装着被褥,手里提着一个皮箱,满头大汗,大嫂见状,立马端来一盆凉水和毛巾,并舀好了绿豆汤。因为都是陕北老乡,所以一见面彼此就有一种亲近感。她的父亲和我们热情地交谈着,略显羞涩的小霞则在一旁安静地坐着,仔细聆听我们的谈话。她的父亲说,他是神木县一名普通的货车司机,小霞的母亲是一个纯粹的家庭主妇。小霞考取了省卫校,尽管这只是一所中专,但在她们村也是破天荒第一个。

“孩子没有让父母失望,是我们家的骄傲。”这是父亲说的最动情的一句话。离开饭馆前,她的父亲给我们送来两个大西瓜,并向大嫂多次叮嘱,孩子小,从来没出过远门,第一次到西安来上学,有些不放心,望大哥大嫂能多照顾一些。

小霞有着一头乌黑的齐耳短发,眼睛不大不小,是双眼皮,苗条的身段,高挑的个头,还有那微黑的皮肤,但丝毫不影响她的俊美,反而增添了些秀色。小霞倒是个勤快人,经常在下午放学或周末来饭馆。她也不闲着,不是帮我们择菜,就是给客人倒水端饭,渐渐地我们之间就由陌生变得熟悉,别人还误以为小霞是服务员。什么时候看见小霞,她都一脸喜不自禁的样子。偶尔还带她班的学生到饭馆来吃饭。每次看到这些青涩脸庞的学生,我都很羡慕他们能在西安上学,于是在服务态度会更加热情一些。有一天,小霞对我说,她想去康复路买东西,说那里的货物全,价格还便宜,陕北好多商家都是在康复路批发市场进货。大嫂得知后,给我说,一个女孩去不安全,你陪她去吧。我俩都是第一次去康复路,担心迷路先买了一张西安的地图,然后坐多少路车,到什么地方换车。一切都准备妥当之后,我们坐上了去康复路的公交车。

在西安城东长乐西路,坐落着全国著名的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医院旁边有一条不起眼的小路,人们祈求尽早康复、身体健康,便把这条路称为“康复路”。起初,小路的开通是为了南来北往前来看病的患者就医方便,后来有的小贩开始在路边贩卖蔬菜和水果,时间长了,这个长不过千米,宽不足十米的的背街小巷,演变成一个熙熙攘攘的“小商品批发市场”。最后康复路演变成西北地区物贸交流中转站和集散地,是最知名的服饰批发市场,也是很多人的购物首选地。康复路人头攒动,里三层,外三层全是人,南腔北调的叫卖声混杂在一起扑面而来,凌乱的摊位、拥挤的人流,坑洼的道路、脏乱的环境并不影响人们购物的热忱,无愧于“西北第一市”这个称号。来康复路之前,小霞拿出五十多块钱交到我手里,让我替她保管着,她担心被贼偷或弄丢了。一进康复路市场,我的方位感就没有了,我俩在拥挤的人群里,从这个店进,从那个店出,小霞什么时候拽扯着我的衣角,一路上我竟然毫无察觉。逛了大半天,我们什么东西也没有买,主要原因一是分不清物品的优劣,二是我俩都不会讨价还价,生怕被商家抗蒙拐骗了。从康复路挤出来,横穿马路时,面对疯狂的车流,我能隐约感到小霞的紧张,出于安全考虑,我捏着小霞的衣角在大街上来回穿插。坐车回到饭馆,天色已晚,疲惫不堪的我俩发誓再也不去康复路半步。

和小霞熟起来以后,通过一些交谈,我知道小霞上省卫校有点心不甘,她想上高中,考大学,可老师们和家里人认为女孩子考上省卫校,毕业后,能分配在医院里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这一生就有着落了。小霞也知道我刚参加完高考,如果等不到录取通知书,我就结束学生时代,从此走向社会。小霞每次来饭馆手里常握卷着书,有时会给我津津有味地转述书中一些乱七八糟的爱情故事,我向来对这样的故事毫无兴趣,而小霞竟然能说得眼泪汪汪。

时间在忙碌中“嗖”的一下飞走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眨眼间就没了,我的录取通知书来了,是我离开西安的时候,大厨小梁特意做了一桌饭菜,服务员小琴把我的衣服洗净叠齐,大哥托人买了一张卧铺票。我走出饭馆的时候,不止一次的向他们挥手致意,这是比语言更深沉的一种感激。

我离开西安是临时决定的,没有告诉过小霞,恰好那几天她也没来饭馆,再说,那时我也没必要给她打什么招呼。

有一次和大嫂聊到小霞,大嫂说,小霞得知我离开饭馆去上学后,来饭馆的次数也少了,每次来都打听我的联系方式和地址。其中有一会,不知道为什么一个人在饭馆里静静地坐了好长时间,好像很难过的模样。听到这里,我的心里没有任何反应,仅仅是个故事听听而已。

上学中,我正在宿舍睡觉,宿舍的楼管阿姨,站在楼下冲着我的宿舍大声喊道:有你一封西安来的信。我很纳闷,有谁会给我寄信呢?

我拆开没有落款的信封:……你的地址是饭馆阿姨告诉我的,得知你收到了录取通知书后,我很高兴,并衷心的祝福学业有成。自从你离开饭馆后,我偶尔还去饭馆吃饭,刚开始有一种落魄天涯的孤独感攫紧了我的心。……我走在东仪路上,感觉到自己变成了一个孤单的人。……感谢你陪我走过东仪路的那些风那些雨,感谢在康复路我无助的时候有你鼓励……告别炎炎酷暑,迎来金秋如画。愿你在求学的征程上,结识新交,不忘故知,一起拥抱美好的明天!

这是一封友谊信件,我凝望着白纸黑字,不禁感叹,人世间的缘分何其美妙,人世间的相知相识又何其简单!在来饭馆吃饭的人潮中,这个朦朦胧胧的身影,还未来得及思索,她就已经在滚滚人流中消失了。

我的“店小二”生涯结束了,香菇面馆每天还要继续开张,大哥他们一家已经习惯了忙碌的生活。他们虽然不能像其他年轻人一样,有更多的悠闲时光。但他们也享受着一份属于自己的踏实和快乐。大厨小梁用家乡的美味收获了甘肃姑娘小琴的芳心,从此二人在西安这座大都市相依相偎。再到后来,生活总不是顺风顺水,命运使然,曾经的雄心壮志的不得不向现实低头,最终他们都决定回到了陕北农村老家。

杨旭,陕西宜川人。喜欢沐浴在文字之河,记录现在,缅怀过去,展望未来。


圣书房
圣地大家的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