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林医事|广西左江花山岩画

健康   2024-10-09 20:25   广西  


广西左江花山岩画


在广西宁明县城西南约25公里处的明江河畔,有一座断岩山,临江断面,形成一个明显内凹的岩壁 。岩壁上留存有大批壮族先民骆越人绘制的赭红色岩画,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左江花山岩画。

花山,壮语称为 pay laiz(岜莱), 意为绘有花纹图像的山 ,是一座峰峦起伏的断岩山,高270米,南北长350余米 ,临江西壁陡峭 ,向江边倾斜 。岩画以赤铁矿和动物胶 、血混合调制的颜料绘制 ,呈红色 。除模糊不清的外 ,可数的图像尚有1800余个,大约可分为110组图像 。花山岩画是左江流域岩画群的代表,也是目前为止中国发现的单体最大、内容最丰富 、保存最完好的一处岩画 。据考证 ,花山岩画的绘制年代早期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历经了战国、西汉、东汉等多个历史时期的不断完善 ,才形成这震撼人心的鸿篇巨著。

作为战国、秦汉时代壮族先民的艺术杰作,花山岩画蕴含的社会内涵是多方面的,对于其医学内涵,已得到医学界专家的充分肯定 。从岩画画像来看,远在战国秦汉时期,壮族先民至少已掌握一定的解剖知识,对人体结构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蕴含气功导引防病治病、养生保健和祛病康复的内涵。

花山壁画所绘制的人像大体可分为若干组 ,每组画像几乎总有一个身躯高大魁梧 、装束与众不同的人像居于中心,为半蹲式正面像,其两膝弯曲 90 °~110 °,两手上举,肘部弯曲 90 °~110 °,五指叉开 ,疑是首领 。而四围的人像较小 ,两腿向后叉开呈半蹲姿势,两手向上伸张,排列整齐 ,队形多变 ,有呈横排 ,有呈纵排,有的则围成圆圈,动作整齐有序,像是跟从首领手舞足蹈,习舞练功 。在首领的旁边还有铜鼓 ,是节律和伴奏舞蹈的乐器 ,整个场面当 是集体舞蹈的形象反映 。从医学角度分析 ,这些动作显然具有舒筋活络 、强壮筋骨的保健作用 。对其医药卫生文化内涵 ,目前较一致的观 点认为是壮医为防病强身而创制的舞蹈、气功之类的动作图。

壮医与中医一样均重视整体观念 ,强调天人合一 。壮族人民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天人自然观 ,认为自然界的天 、地 、人三气是同步运行的 ,而人体又分为上部天 、下部地和中部人 ,人体的天 、 地 、人三部之气也是同步运行的 。在生理上人体的天、地、人三部与自然界(天 、地)同步运行,制约化生,生生不息 ,人体才能达到健康 ,若天 、地 、人三气不能同步运行 ,则百病丛生。

花山壁画典型画面中 ,人物正面形似站桩形式 ,双膝微弯成平马步,双肘微屈上举成莲花掌,是人体站得最稳的功式 ,重心自然凝聚于气海丹田 ,是一种典型的功夫动作形象图 ,其旁还可见有太阳图像。有壮医学者将其命名为“壮医乾坤掌子午功”。著名壮医专家覃保霖    认为,左江流域在一个回归年中,由芒种经夏至回到小暑前后 ,都有特定时刻太阳正临当地子午线天顶,而天地人同在一宏观引线上 ,符合 天体力学的宏观理论 ,其练功效果最佳 ,因而认为花山壁画气功体现了壮医人与自然界天地“三气同步 ” 运行的理论 ,由于人体受天体宏观  引力作用,“三气同步 ”调动体内微观生理机能 ,使躯肢脏腑气血运行一致,健运不息,起到养体健身祛病康复之效。

学者们还将花山壁画气功图与春秋战国时期带气功铭文的玉佩、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导引图帛画并列为中国三大气功文物。

作者:李凯风

审核:吴小红

编审:张海波

编辑:黄婉恬




民族医药报
《民族医药报》是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药管理局指导,广西中医药大学主管,广西国际壮医医院主办,我国唯一一份公开发行的民族医药类专业报纸。专注于推动中医药民族医药传承发展,服务大众健康生活。国内统一刊号CN45-0047,邮局发行代号47-44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