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临证治验

健康   2024-11-05 18:34   广西  




慢性萎缩性胃炎临证治验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以胃功能损害为特征的病变,受累范围表现为炎症浸润使腺体数目减少甚至消失,使胃的消化、吸收及防御功能障碍,甚至可进一步发展为癌变。本病的病机为脾胃湿热,兼夹毒之邪。治以清热祛湿,化瘀解毒,脾胃同调。

陆某,男,54岁。3年前因饮食不节后出现中上腹胀痛不适、夜间痛甚,脘闷灼热,口干口苦,纳呆恶心,无反酸、烧心、呕吐等症状,曾到当地医院行电子胃镜检查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炎并糜烂”,活检提示“慢性轻度萎缩性胃炎”予泮托拉唑胶囊口服治疗后,中上腹痛缓解。此后求诊多家医院,均予抑酸药、促胃动力药等治疗,症状仍反复发作并逐渐加重而来诊。

刻诊:中上腹胀痛不适,夜间痛甚,脘闷灼热,口干口苦,时有嗳气反酸,胃脘部嘈杂,无恶心呕吐,纳差,夜寐一般,大便黏腻,小便可,舌质红,苔黄腻,舌下脉络迁曲,脉弦滑。中医诊断为胃脘痛。辨证为脾胃湿热,兼杂毒瘀。治宜清热利湿,解毒化瘀。方用:槟榔10克,厚朴10克,草果9克,知母12克,白芍15克,柴胡10克,黄芩10克,藿香10克,法半夏 12克,杏仁9克,白豆蔻 10克,薏苡仁20 克,川芎12克,金不换10克,生甘草9克,人参12克。7剂,水煎取液,分3次餐前服,每日1剂。

二诊:药后,中上腹胀痛不适好转,脘闷灼热、口干口苦、胃脘部嘈杂减轻,纳良寐安,大便较前成形,小便可,舌脉同前。原方加丹参30克,赤芍15克,白花蛇舌草 30克。续服7剂。

三诊:腹痛明显减轻,余症均明显改善,舌红苦薄黄,脉弦,舌下脉络粗细度适中,守上方加减治疗2月余,诸症基本消失。复查胃镜及活检示糜烂性胃炎。后续继续治疗。

按:

患者老年男性,自发病以来多处寻求诊治疗效不佳。初诊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及舌脉,四诊合参,属湿热胶结、毒瘀为患,以清温化浊法治疗,清热利湿、解毒化瘀以攻补兼施、调气活血、祛邪扶正。慢性萎缩性胃炎属难治性疾病,药性过于温和易导致药不胜病,索然无味,故除湿热选达原饮这类辛香燥烈猛药,以藿香、白豆蔻这类芳香祛湿之药,起到宣化的作用。不同于温散、淡渗祛湿之法的清宣芳化更易使胶结之湿热离散,湿更易祛,再以通利三焦郁热之意,取柴胡,黄芩作为本方中解郁之药。有研究报道,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存在率更高,更加契合小柴胡可治疗情志病的范畴。兼顾本病是脾胃之气不足为发病之先机,故方中以人参之类扶正气,祛毒邪。

二诊患者症状较前均有好转,应加强活血化瘀之效,此时方病相应,进一步抓住“毒瘀”的病机。若忽视则可致胃脘痛缓解甚微,故加用丹参、赤芍活血祛瘀、通络止痛,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凉血消痈。药理学研究发现白花蛇舌草对癌细胞的生长有抑制甚至是消灭作用,故常用白花蛇舌草、白英、半边莲、半枝莲等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三诊诸症趋好,考虑脾胃湿热已去大半,而瘀血毒邪亦消散颇多,嘱患者连续治疗,以3个月为1个疗程,坚持2~3年,治疗期间每年复查胃镜及活组织检查1次。

本病是一个难治性慢性病,现代仪器的检查使得中医的诊断技巧延伸,故复查胃镜是必须要的手段。本患者用药第一年后成功逆转萎缩,症状亦基本消失,生活质量极大地提高。后续追踪第二年治疗,患者湿热与血瘀之象均明显减轻,而用药增加扶正之药用量,同时回归到脾胃气虚的先机,再加上四君子汤以健脾益气,恢复气机的升降。本方的加减治疗充分体现了从病机出发,标本兼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良好。




作者:马龙

审核:吴小红

编审:张海波

编辑:黄婉恬




民族医药报
《民族医药报》是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药管理局指导,广西中医药大学主管,广西国际壮医医院主办,我国唯一一份公开发行的民族医药类专业报纸。专注于推动中医药民族医药传承发展,服务大众健康生活。国内统一刊号CN45-0047,邮局发行代号47-44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