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十九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云:“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是进入冬季后的第一个节气,此时起,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草木凋零,百虫开始伏藏。
01
节气习俗
贺冬。贺冬亦称“拜冬”,在汉代即有此习俗。如办冬学、拜师活动,都在冬季举行。
吃饺子。立冬节气是秋冬之交,交子之时吃饺子,立冬自古有吃饺子的风俗。
02
节气养生
立冬养生应以“藏”为主,即立冬开始,人们养生应顺应自然界“闭藏”的规律,并以敛阴护阳为根本。在日常起居上应讲求养“藏”,即坚持早睡晚起、日出而作的好习惯,充足的睡眠有利于人体阳气的潜藏、阴精的蓄锐。此外,天气寒冷影响人体的内分泌系统,使人体的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等分泌增加,加速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热源营养素的分解,增强机体的御寒能力,同时也造成人体热量散失过多。因此,立冬后可适当进补。
饮食宜温补。冬季是人体阳气潜藏的时候,也就是说人体的生理活动因冬季气候特点的影响而有所收敛、减慢。冬令进补是我国几千年来用以防病强身的传统方法,能使营养物质转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贮存于体内,滋养五脏。因此,立冬后可适量增加优质蛋白、脂肪的摄入,即适量多食如红肉、禽肉等动物性食物,另外奶类及奶制品也不可或缺,其有利于人体抵御即将到来的冬季低温。同时,还应增加维生素A、维生素C、B族维生素及矿物质的摄入,多吃新鲜蔬果,增强身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
运动应舒缓。立冬之后,运动宜以静态运动为主,养阳气并使阳气藏。在运动项目方面,可选择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强度应以身体微微出汗为佳,过量运动会导致身体大量出汗,从而使阳气外泄,不利于冬季养生立冬之后还应注重精神养生,即在精神调养上尽力做到“力求其静,控制情志活动,保持精神情绪安宁”,以避免烦扰,从而使体内的阳气得以潜藏。
防病需谨慎。立冬时节为秋冬交替之际,往往呈现天气干燥、气温变化频繁等特点。立冬后,冷空气会大频率出现,多变的天气会使人体的皮肤和呼吸系统难以适应,从而更加容易罹患感冒与其他呼吸系统疾病。由于气温越来越低,人体新陈代谢缓慢,心脑血管更易受冷空气刺激,因此容易导致血管阻塞、血管破裂等,进而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因此,立冬防病养生应以预防感冒等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等为主。
03
壮医养生
养生重在“藏”和“暖”。为适应寒冬,自然界百虫伏藏,用冬眠的状态养精蓄锐,以便为来春生机勃勃做好准备。此时人体的代谢相对缓慢,因此,冬季养生要着眼于“藏”。壮医认为人不得逆天地,即人体之气若能与天地之气保持同步协调平衡,可保持健康状态。反之,人体三道阻塞或调节失度,则三气不能同步而疾病丛生。
立冬正值“交子”之时,此时养生应顺应“冬藏”,即阳气潜藏的特点使天、地、人三气同步,气血通畅,以预防和治疗疾病。此时,人体内在的阴阳之气也受到自然界的影响出现阴阳消长。根据壮医天、地、人三气同步理论,可对穴位进行艾灸,艾绒燃烧产生的药热之气,能激发经络之气,可温补人体阳气,调动机体潜能,以便更好地提高机体的抗病和应变能力。
冬季是进补的好时节,可加强营养,增加热量。立冬,在饮食上颇有讲究,既要合理滋补,又要调理脾胃,壮医药膳有妙招。
(1)黑山羊萝卜陈皮汤方。
用料:黑山羊肉500克,白萝卜1000克,陈皮10克。
做法:炖汤,喝汤吃肉。
功效:温阳散寒,行气健脾。
(2)五指毛桃老鸭汤方。
用料:五指毛桃30克,陈皮15克,老白鸭500克。
做法:炖汤,喝汤吃肉。
功效:滋阴益肾,理气健脾。
(3)参芪山药母鸡汤方。
用料:党参15克,五指毛桃100克,山药150克,陈皮15克,老母鸡500克。
做法:炖汤,喝汤吃肉。
功效:健脾益肺,补气养阴
壮医特色技法
节
气
壮医点灸疗法
壮医点穴疗法是以壮医理论为基础,将相应的药酒涂在患者身体的特定穴位上,医者运用指、掌、肘等部位施行点、按、揉等按摩手法直接作用于穴位,同时以意领气,以意灌指,以指代针,气功指针,意气相合,意至气至,对症相求,以去其疾,以通调三道两路,使三气同步,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功效】祛风毒,除湿毒,化瘀毒,散寒毒,通调龙路、火路气机等。
【适应证】寒毒、湿毒、瘀毒内阻等引起的病证,如神经性头痛、周围性面瘫、颈椎病、肩周炎、网球肘、胸椎功能紊乱症、腰椎间盘突出症、骨质增生症、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臀上皮神经炎、梨状肌损伤、退行性膝关节炎等伤科疾病;失眠、腹痛、腹泻、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等内科疾病;闭经痛经等妇科疾病。
【禁忌证】严重心脏病、皮肤病、传染病,各种骨折及急性软组织损伤,各种出血性疾病。年老体弱,醉酒、饥饿、剧烈运动后禁用,妇女妊娠期、经期、产后未恢复者禁止在腰部、臀部和腹部治疗。
审核:吴小红
编审:张海波
编辑:黄婉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