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十七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露》:“寒露,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古代把露水作为天气转凉变冷的表征。寒露后,露水增多、我国有些地区会出现霜冻,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云红叶,偶见早霜,南方也秋意渐浓,蝉噤荷残。
(一)
节气习俗
(1)登高望远。重阳节登高的习俗由来已久。重阳节与寒露接近,寒露时节宜人的天气又十分适合登山,慢慢地重阳节登高的习俗也成了赛露的风俗。
(2)促织鸣,懒妇惊。蛐蛐儿也叫促织,一般听见蛐蛐儿叫就意味着入秋了,天气渐凉,提醒人们该准备过冬的衣服了,故有“促织鸣,懒妇惊”之说。
(3)饮菊花酒。旧时就有寒露重阳饮“菊花酒”的习俗,菊花酒是由菊花加糯米、酒曲酿制而成,古称“长寿酒”。这一习俗与登高一起,为我国重阳节特色之一。
(二)
节气养生
(1)早卧早起,以待日光。寒露时节昼短夜长,自然界中的“阳气”继续收敛、沉降,是人们保养阳气之时,因此,起居时间也应当做相应调整早睡可顺应阳气收敛,早起可使肺气得以舒展,因此寒露节气养生应做到“早卧早起,以待日光”,以顺应节气,分时调养,确保健康。
(2)登高望远,避免“秋冻”。寒露节气是户外登高活动的黄金时节。尤应注意,寒露之后降温幅度会加大,昼夜温差也会加大,这个时候对大多数人特别是抵抗力较弱的老人和孩子来说,已经不适合进行所谓的“秋冻”、否则很容易着凉。此外,寒露过后,一般是心脑血管病、老年慢性支气管哮喘、肺炎等疾病的高发期,中老年人要特别留心,最好推迟晨练时间,少日常锻炼频率,多注意休息。
(3)祛寒保暖,足部为先。寒露过后,要特别注重足部的保暖,切勿赤脚,以防寒从足生。此时我们除了要穿保暖性能好的鞋袜,还要养成睡前用热水泡脚的习惯。热水泡脚除了可预防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还能使血管张、血流加快,改善脚部皮肤和组织营养,降低肌张力。局部血液循环得到改善后,可减少下肢酸痛的发生,缓解或消除一天的疲劳。
(4)寒露进补,先调脾胃。“秋冬进补,开春打虎”。两广地区夏季炎热,人们酷喜冷饮,多有脾胃功能减弱等现象,故秋凉伊始忌贸然匆匆进补。寒露节气当先调理脾胃,为脾胃更好地受纳补品做好准备。此时宜食甘淡补脾食物,如山药、大枣、粳米、糯米、鲈鱼、鸭肉、莲子等,逐渐增强脾胃的功能。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就可根据身体的需要,进食有关的补品或补药。
(三)
壮医养生
1.壮医药浴
金秋寒露凉爽时,壮医颐养正当时。壮医药浴疗法是采用壮药煎煮至沸腾后,取药液淋洗、浸泡全身或者局部,从而产生治疗作用的一种预防保健方法。可分为全身药浴和局部药浴,壮医足浴为其中的一种方式。
药物:艾叶20克,红花、黄花倒水莲各15克,肉桂6克,干姜10克。
功效:具有通龙路、火路气机,清热解毒,消炎止痛,消肿祛瘀,杀虫止痒等功效,使皮肤受热均匀,腠理疏通,血管扩张,气血流畅,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2.壮医药膳
(1)金桂酒方。
用料:糯米500克,酒曲3克,水50毫升,桂圆肉30个,鲜桂花、枸杞子各适量。
做法:糯米浸泡一夜,沥干,入锅蒸熟。待微温,加入酒曲拌匀后,倒入清水,继续搅拌直至米散,入瓮密封两三日成醅。将桂圆肉、鲜桂花、枸杞子洗净晾干后倒入醅内,搅密封,再过一夜取出酒液,金桂酒便成了每日适量少饮。
功效:行气活血,醒脾和胃。
(2)菊花糕方。
用料:粘米粉200克,糯米粉130克,桂圆肉、大枣各100克,糖15克:水100毫升,各色果干、菊花瓣、豆沙少许。
做法:桂圆肉、大枣切碎和粘米粉、糯米粉、糖一起拌匀,加水拌成湿粉再搓散,静置一段时间,让粉充分吸收水分。将搓散的湿粉过筛成细致轻盈的粉状。取一个模具,垫上纱布,将一半粉倒入后轻轻抹平,水开后放入蒸笼中大火先蒸5分钟取出,铺上豆沙抹平,再倒入另一半粉抹平,表面均匀地放上各色果干和洗净的菊花瓣,上笼大火蒸约30分钟即可。
功效:养脾补血,滋养容颜。
壮医特色技法
壮医水蛭疗法
壮医水蛭疗法是利用饥饿的医用活体水蛭
(菲牛蛭)对人体体表道路网结(穴位、痛点)进行吸治,吸拔局部瘀滞之气血,同时释放水蛭素入人体从而疏通三道两路,调节气血均衡,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功效】祛风散寒,除湿化痰,活血祛瘀等。
【适应证】中风偏瘫,顽固性面瘫,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骨质增生症,退行性膝关节炎、神经性头痛等。
【禁忌证】出血性疾病、皮肤破损处禁用。
水蛭吸治
来源:《二十四节气壮医养生》
审核:吴小红
编审:张海波
编辑:黄婉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