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中那些看起来简单,提升却不容易的事

文摘   2025-01-21 08:18   北京  
1.能交流就行,为什么还要深度学习语文?

“交流”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不仅有口头交流,还有书面交流;不仅有面对面的即时交流,还有隔了时空的交流;还有只见文字不见作者的交流,比如阅读,也是一种交流……交流都是有目的的,有的目的容易实现,有的目的不容易达成。如此等等,都在说明语言文字运用并不是一件简简单单的事情,要想做到自如地、高效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各种交流,不仅需要学习,而且需要深度学习。

什么是深度学习呢?就是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都能根据不同的需要灵活运用,完成任务,解决问题,实现目标。说简单点,深度学习,就是学了之后,能够通透理解所学有什么用、怎么用。举个例子,有的学生遇到生字,不查字典或请教别人就不能解决困难,而理解了汉字构字规律和智慧的学生,就可以根据字形做出判断。再如,区分文章中的环境描写与理解为什么要有环境描写,学习的深度是不一样的,只有深刻理解了“一切景语皆情语”,阅读时才会真正读懂环境描写,写作时才会智慧地运用环境描写。

2.背诵有什么用?有哪些技巧?

背诵的目的是积累,积累的目的是运用。这就是为什么要避免“死记硬背”。死记硬背的,是没有理解的死材料,用不起来。如果一见到相关的事物情景,马上就想起了曾经背诵的相关内容,这些内容就不是死记硬背的了,而是融入了理解的积累。理解了的背诵,让自己的语言库得到了扩充;量变还会促进质变,积累丰富了,语言理解力和运用智慧也会有提升。所以,“学富五车”的人,往往都是指不仅积累丰富而且能够“出口成章”“文章锦绣”的人。

背诵并不止依赖“记忆力”,还有技巧。一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二是梳理归类背诵;三是创造运用的机会,在运用中背诵。

语言积累对于提高孩子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整体语文素养的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毋庸置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已不是某个读书人的个人体验,而是被千千万万的实践所证明了的真理。关键是,怎样的语言积累才是适切的,才具有切实提升语文综合素养的作用。
通过背诵或诵读完成的语言积累,不是孤立的言语碎片的累积,而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融合,积累语言的同时,也在丰厚精神的底子,丰富人的情感世界。所以,到底背诵什么,怎样背诵,不能简单地做加法。
在特定的年龄段,学生适合和需要怎样的语言积累,是可以进行探索、实践并得出比较科学的答案的。例如,低年级的孩子背诵一些优秀的儿歌、儿童诗、笠翁对韵、浅易古诗是比较合适的,学生从感性体验上也会倾向于喜欢这些背诵内容,篇幅较长、缺乏节奏感和韵律感的文学作品,肯定不适宜。背诵要从低年级开始,循序渐进地加大容量,拓展范围。如果学生在低中年级没有经历一个有梯度的、大量背诵积累的实践过程,到了高年级就直接将一般认为适合高年级诵读积累的内容呈现给他们,结果很多学生会觉得困难,常常叫苦不迭。
3.做摘抄有效果吗?

做摘抄是有效果的,并不是没有效果。关键在于,你是积极主动地、有自己想法和规划的摘抄,还是被动的、糊里糊涂的摘抄。也就是说,摘抄应该有明确的目的。例如,为了培养自己的创意表达能力,有一段时间聚焦于有新鲜感的、富有创意的句子,一遇到就摘抄下来,研读欣赏,迁移练习,久而久之,自己的表达也更加灵动、富有创意了。著名作家钱钟书就养成了摘抄的习惯,边读书边摘抄精华,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卡片”,奠定了学识基础,最终汇聚成了博大精深的学问。

注:本文应《光明少年》杂志约稿而写,发公众号时内容有增加。
近期链接:
我跟着李竹平老师备课,真把学生教聪明了!
大单元教学中的课时规划与实施
刚放寒假,我就开始新学期的备课了
1-6年级2024-2025寒假精选书单 | 我在小学教语文研制(附部分图书购买链接)
2025年小学生寒假分年级阅读推荐书目丨“祖庆说”&“百班千人”联合研制

我在小学教语文
记录教育生活,分享教育思考,创造教育人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