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理解与实践 | 李竹平

文摘   2025-01-22 07:35   安徽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于20224月颁布,20227月,由课程教材研究所组织编写,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编写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2022年版)>解读》一书便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之后,关于新版课程标准解读以及如何在实践中落实课标理念的著作、论文等就不断涌现。这些著作文章不约而同地将大量笔墨集中的“课程内容”部分,对六大学习任务群进行多角度的解读,并努力结合教材单元提出教学建议,或者分享各自认为科学的实践案例。

这些著作文章之所以聚焦“课程内容”部分的解读和实践讨论,那是因为这个部分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提示”,从概念和描述上,都是最切近一线教师课堂实践的。也因此,这些著作文章的的确确为一线教师理解课标,努力践行课标理念带来了很多积极的启发。但是,由于课程标准本身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再加上教师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所凭借的教材,未能显性地呈现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的规划和设计,大多数一线教师对六大学习任务群框架下的课程内容的把握,还是感到朦胧飘忽,实践中,依然有很多的疑惑。即使是一年级修订版教材,专家们依然是将“学习任务群”隐藏起来,美其名曰“隐性综合地体现”或“隐性地融入任务群要求”,且强调这就是“贯彻了学习任务群精神”。也就是说,一线教师使用语文教材,基本上得靠自己根据课程标准中对六大学习任务群的描述,来判断每个教材单元“属于”或“融入”了哪些个学习任务群。这是巨大的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讨论六大学习任务群之一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理解与实践,必然也会面临诸多的难题,因为有很多与实践落实相关的问题需要探讨和厘清。例如:如何界定课程内容意义上的“文学”?“文学”阅读有哪些特征和要求?“创意表达”是不是文学表达的本质特征?从这一学习任务群的命名来看,“文学”一词是用来限制“阅读”还是同时限制“阅读”和“创意表达”的?“文学表达”与“文学创意表达”是一个意思吗?教材当中的文学文本从课程内容上判断,都可以归属于这一学习任务群吗?如何厘清不同学段教材中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课程内容与学段目标要求的关系?教师如何厘清整个义务教育阶段或者整个小学阶段教材中“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课程内容序列?相关学习任务的设计同样有序列性吗?这一学习任务群的学习价值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评价其在学生素养发展上的价值意义……这些问题,很多教师都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下面笔者将选择其中几个话题,结合案例与大家交流探讨。

一、“文学”是“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灵魂

修订版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围绕“积极思考”主题选编了《小小的船》《影子》《两件宝》,编者并没有明确单元在课程内容上归属于哪个学习任务群。通过研读单元的文本,结合教材编写意图所提示的单元重点学习目标定位,再对照课程标准中六大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内容”,我们就能比较科学地判断一个单元的学习任务群归属。这个单元选编的三篇课文都是儿歌,儿歌属于文学类作品。这是一个“阅读”单元,阅读三首儿歌,除了顺带识字写字外,主要围绕课文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以想象的、奇异的、浪漫的视角观察世界,以童真的眼光发现我们人与天地万物的联系,以游戏的方式体验和探索这种联系。学生可以在富有创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观察、思考、想象和表达能力。

到底该怎样来学习这三首儿歌呢?首先,朗读成为学习体验的主要方式,因为儿歌在语音上具有节奏美和韵律美,节奏韵律又赋予儿歌形象以亲切感,带来丰富的情感体验。第二,要感受语言表达中的创意思维,例如“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这句中,就是把“弯弯的月儿”想象成“小小的船”,这船儿仿佛就在河面上轻轻摇荡着;“影子常常跟着我,就像一条小黑狗”,把影子比作小黑狗,赋予影子以生命,给人以亲切感……;第三,情感体验是自自然然的选择,哪怕不作引导,阅读儿歌的儿童,也能从中感受到亲切、愉悦。第四,与大千世界和生活海洋建立多维度的联系,展开多角度的心灵对话,也是儿歌阅读必然的选择。“弯弯的月儿”给人带来的美感,让人联想到类似的可爱事物,比如“弯弯的小桥”“弯弯的眉毛”;读到“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马上就会让人联想到自己的双手和大脑都能做些什么。这,就是文学阅读。正如“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第一学段“学习内容”所表述的:“学习儿歌、童话,阅读图画书,体会童真童趣,感受多姿多彩的生活,初步体验文学阅读的乐趣。”

以上针对儿歌梳理的学习内容和方式选择,几乎是所有“文学”作品阅读的选择——对应着看,有读者意识的作者创作文学作品,心中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呼应着这四点:契合审美体验的语言节奏和韵律、富有创意的言语形象思维、真切而丰富的情感体验、对话人生对话生命对话世界万物并思考人与世界的关系。

教材中文学作品的体裁是丰富多样的,包括儿歌、童话、诗歌、散文、寓言、神话、民间故事、小说等。这些体裁的作品具有共通的“文学性”——形象化的语言表达艺术,用《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就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抓住“文学”这一灵魂,才能准确理解“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学习价值,并在具体单元学习时设计出适切的学习任务——学习任务尽量是体验性、审美性和创造性的。例如,三年级的童话文体单元,设计的学习任务可以是“成为班级童话大王”,分解的三个子任务分别是成为读童话的能手、成为写童话的高手、成为演童话的好手;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有散文、诗歌,主题是“自然美景”,设计的学习任务可以是“当好好地方推荐官”;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一个以学习真切抒发情感为学习目标的习作单元,文体是散文(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结合学生的生活境遇,学习任务设计为“撰写照片故事——用于成长纪念册”……所有的学习任务设计,都要体现“文学”的方式和精神,让学生感受文学的美好和智慧,播下热爱文学的种子,进而把文学阅读甚至表达培育为一种生活方式或生活中的一种习惯。

二、“文学阅读”是一种审美性的生命体验阅读

语言学习和运用是语文课程最本体性的目标,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运用,发展思维能力,提升审美品质,培养文化自信。“阅读与鉴赏”是语言文字运用的重要实践领域之一,梳理一下课程标准中这一领域的学段要求,我们就会发现,每个学段都有一条是明确针对“文学阅读”提出来的(见下表)。

第一学段

第二学段

第三学段

第四学段

3. 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他人交流。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4. 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4. 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和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4.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细读表格中每个学段的表述,我们就会发现文学阅读一以贯之的目标要求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提升审美品质,二是丰富生命体验。以第一学段为例,“向往美好的情境”“感受语言优美”都属于审美要求,“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都属于生命体验。再以第二学段为例,“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属于审美要求,“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属于生命体验。

应然地,“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功能和定位概述,旗帜鲜明地突出了文学阅读的审美价值和生命启迪意义:“……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作品,提高审美品位……”这里尤其突出了其审美价值。每个学段的“学习内容”描述里,结合内容选择进一步明确了这样的功能和定位。相应地,教学提示中就有了这样的表述:“……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之美……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

之所以有这样的目标要求和内容定位,主要是“文学”作品本身的特点和阅读价值决定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钱谷融先生提出“文学是人学”的理论,强调文学应以人为中心,关注个体的经验和情感。经历了时代的波折后,他的这一理论在中国成为了一种共识——其实也是一种世界性的共识。文学作品通过多姿多彩的文学形象(诗歌散文中的意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等)体现其“以人为中心,关注个体的经验和情感”的特点,实现其审美浸润和生命启迪的价值。例如,一首妇孺皆知的《静夜思》,几乎不用做任何讲解诠释,阅读者就能从节奏音韵和形象的表达中感受到审美的愉悦,“低头思故乡”五个字,自自然然引起了阅读者的共情。

文学阅读的审美性和生命体验性如何在学生的学习实践中得到积极回应和落实呢?这就要在任务情境中,设计安排指向审美鉴赏和生命体验的语文实践活动。

《一匹出色的马》编排在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这个单元以“关爱”为主题,属于典型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主要学习读句子想象画面,试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下面是学习欣赏描写“景色异常美丽”的句子的片段——

师:除了刚才的这句话,你还画了哪些句子呢?请把自己画的句子朗读出来。

生:(有情有趣地朗读)路的一边是田野,葱葱绿绿的,非常可爱,像一片柔软的绿毯。

师:听着她的朗读,你特别想做一件什么事?

生:去那里玩一会儿。

师:一定要去那片田野里玩一会儿,你准备怎么玩呢?

生1:去坐在草地上吃东西。

师:看来你郊游过,坐到那个绿色的毯子上,吃点自己爱吃的零食。

生2:我想在田野空着的地方用铲子挖一挖,把自己喜欢的种子种进去。

师:真是一个爱美、爱大地、爱绿色的小姑娘。如果这个绿毯哪稍稍缺了一块,她一定把那一块给种上,让所有的地方铺上这柔软的碧绿的绿毯。

师:哎,小男孩,你要到绿毯上做什么?

生3: 躺在上面玩。

师:那你来读,想象着你在上面躺着。(生读)

生:我想在上面吃东西。

师:那这东西肯定变得越来越好吃了、越来越香了、越来越甜了、越来越美了。那你一边吃东西一边读。(生读)

师:你坐在那,周围摆了许多好吃的是吧?一边吃一边欣赏。

师:你们每个人肯定都想在上面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那么你读这句话的时候,就想象着你在做那件事。自己读一读吧。(生纷纷自读这句话)

师:的确是异常美丽的景色,还有吗?

生:河岸上垂下来的柳叶,拂过妈妈和爸爸的头发,我和妹妹看着都笑了。

师:你此时就是姐姐,你这个姐姐看到柳叶拂过爸爸和妈妈的头发,为什么笑了呢?

生:因为爸爸妈妈就像变成柳树一样了。

师:爸爸妈妈也变成了柳树精灵,柳树精灵和柳树精灵在一块交流呢!这样的画面哪能不让人开心地笑呢!那我们再听听她是怎么读的?(生读)

师:妹妹看着为什么笑了呢?你这位妹妹说说看。(指一女生)

生:我觉得那个柳叶拂过妈妈和爸爸的脸颊,就像一双温柔的小手抚摸着他们的头发。

师:爸爸妈妈一定感受到了这是春天对他们的抚摸啊,不仅仅是柳叶的抚摸了。妹妹来读读吧!(生读)

课堂上,想象、朗读,将句子的节奏美、形象美读进了学生的心田里,将美好的生活和情感体验读进了生命里。通过想象和朗读的方式展开学习对话,就是低年级文学阅读最主要的实践方式。

而在六年级学习《夏天里的成长》,朗读的运用一如既往,讨论文本内容安排顺序的匠心应该成为学习的一个焦点——想到常见生物的成长,是大多数人都能做到的;从常见的生物,想到“山、地、水”的“成长”,需要慧心和慧眼;进而发现“铁轨、柏油路”的“成长”,就需要灵心灵眼了;最后写到人,是中心主题的升华,突出了对生命成长的积极体验。

是的,不同学段,审美鉴赏和生命体验的层次要求是不同的。从语言的节奏韵律美到词句表达的创意美,再到文本内容的结构美,从文学形象的感性美到象征美,这是审美鉴赏目标的递进;从愉悦的情感体验,到丰富的生命成长感悟,再到社会认识的关切,这是生命体验的进阶。阅读与表达往往是相辅相成的,阅读的进阶,也是表达应有的进阶。

三、“创意表达”是“文学表达”的根本性特征

什么是“创意表达”?就是用新颖独特、有表现力的方式表达思想情感,包括词句运用的创意、内容选择的创意、思路结构的创意、文体选择的创意等。文学是一门艺术,创意是所有艺术的本质追求和特征。所以说,“创意表达”是“文学表达”的根本特征。几乎所有文学体裁的作品,都离不开创意表达,缺失了创意表达,也就失去了文学性。例如儿童诗《四季》,“草芽尖尖,/他对小鸟说:/‘我是春天。’”简短的诗句里,儿童的修辞和童真的意象,契合了儿童天真浪漫的趣味。《剃头大师》中,无论是“害人精”“剃头大师”这样的称呼,还是对“我”和表弟的描写,都充满引人入胜的戏剧性。《穷人》里的对比和心理描写的细节,给读者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震撼心灵,引入深思……当这样的创意被感知,被欣赏,被领会,学生的创意表达的欲望就会被唤醒和激发,在适切的表达境遇里,就会去尝试,去实践,逐步沉淀为文学表达的元认知和素养。

儿童具有天生的创意表达能力——因为儿童一开始不受任何语言规范限制的童真表达,往往会让人感受到一种大巧无痕、自然天成的诗意,所以成人有了这样的“发现”。但是,儿童在生活中的这种“灵感”时刻是不自觉的,是即时性的,并不是一种有意识的创造或创作。在语文课程生活中,只有当学生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感受到创意表达的魅力,才能让创意表达成为一种积极的认知和实践追求。所以,无论是低年级的“写话”,还是从三年级开始的“习作”,创意表达都应该成为学习文学表达一以贯之的目标追求。课程标准和教材,都特别重视创意表达的训练和落实。“表达与交流”第一学段有这样的表述:“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第二学段有:“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第三学段:“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梳理教材中的习作内容和要求,尤其是小学阶段,属于文学表达的占了70%以上的比例,八个习作单元,除了五年级上册的说明文写作,其他七个都可以归入文学表达的范畴,占比近90%。这些都足见“创意表达”被重视的程度,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创意表达对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三年级上册习作单元,学习《搭船的鸟》,将菁莽的《翠鸟》和何腾江的《没有谁比翠鸟更有耐心》中描写翠鸟外形和捕鱼动作的片段进行对比,不仅仅是认识到语言积累的重要性,也是在启发学生的创意表达。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习作是推荐一个好地方,怎样的推荐才是最具吸引力的呢?那就是文学性的创意表达——用富有画面感的描写向读者呈现推荐地方的特点。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创意表达的魅力和价值,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观潮》后以下面的表格帮助自己写出推荐地方的“好”,然后再学习《走月亮》《繁星》中的写法,让创意进阶——不仅有画面感,还融进了自己的感受。让“创意”被看见被感知,创意表达才能充满吸引力,才能促使学生在实践中拥有表达的成就感。

景观名称

景观特点

脑中浮现景观画面时想到的词语

描述脑中浮现景观画面的句子













到了小学高年级,往往习作的要求就蕴含了创意的追求,比如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到底运用那种方法,要有创意选择;比如“让真情流露”,既可以直接抒情,也可以间接抒情,如何运用,各有创意;比如首尾照应的写法和不同的开头写法……

教师只有从习作内容和要求中“看见”其中的“创意表达”元素,并在课程实践中自自然然地融进学习目标要求中,学生才能一步步习得创意表达的智慧。

关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理解和实践,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一线教师只要养成了边教边思边研的习惯,就能基于实践性反思和反思性实践,拥有更丰富的实践智慧,用好用活这一学习任务群的课程内容。

注:本文发表于《小学教学(语文版)》2024年第11期。

近期链接:

大单元教学中的课时规划与实施

刚放寒假,我就开始新学期的备课了

1-6年级2024-2025寒假精选书单 | 我在小学教语文研制(附部分图书购买链接)

2025年小学生寒假分年级阅读推荐书目丨“祖庆说”&“百班千人”联合研制

我在小学教语文
记录教育生活,分享教育思考,创造教育人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