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版】六下第一单元备课指导(中):设计怎么学(细致的进阶操作流程)

文摘   2025-01-27 06:47   安徽  
核心学习任务设计与子任务分解

什么样的学习任务能够帮助学生经由连贯的语文实践活动达成预期学习结果,实现对大概念的理解呢?结合单元阅读文本和习作的主题内容,学习任务的核心应该围绕“家乡的风俗”这样主题内容来设计。学习任务作为目标落实的驱动器和载体,作为语文实践活动安排的线索,要能够承载起帮助学生建构目标导向的学习体验的责任。

学习任务是目标任务,也必须是情境任务。这个单元的学习情境,已经有了学生的生活境遇作为基础,可以这样创设:春节的热闹喜庆还在空气中洋溢,还在心头荡漾,我们一起怀着对春节丰富多彩的生活的留恋开启了新学期。每个人心中的春节,有相同的印象,更有不同的体验。从春节想开去,我们中国各地、各民族还有很多传统节日,这些节日都有独特的风俗活动,比如我们熟悉的元宵节有灯会、端午节划龙舟、中秋节吃月饼赏月等等。我们对这些节日和风俗也有属于自己的了解和体验,甚至心中还留下了自己和某个风俗活动的故事。每个节日,每个人家乡的风俗,都有独特之处,都有故事可讲。当我们用心分享这些风俗习惯、活动和故事时,也是在分享、传承和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这是一件既有趣又有意义的事情呢。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阅读、回味、分享家乡的风俗吧,我们一定会对各种风俗习惯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基于学习情境的创设,单元学习的大单元核心学习任务设计为“‘出版’民俗作品集”——这一学习任务,是直接从单元“习作”中借鉴和生发的。这一核心学习任务,能够很自然地整合单元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能够让学生为了成果(评估证据)的产出而积极运用详略知识和表达技能,并在运用中理解详略得当的价值。

核心学习任务的实施,要分解为一下三个子任务,帮助学生建构更具层次性的学习体验,一步步发现和理解大概念。

子任务一:生发需求——家乡风俗介绍热身

从大单元学习情境创设入手,顺势让学生在口头分享家乡风俗的基础上,学习《古诗三首》,进一步营造情景氛围。初步讨论如果要用一篇文章来介绍自己印象深刻的家乡风俗,可以有哪些介绍的方法和策略。然后,在课堂上初试身手,围绕某一个节日或一个风俗习惯撰写一篇文章,让读者了解这一节日的风俗习惯或某个风俗习惯的独特之处。撰写过程中,把自己遇到的困惑记下来;小组分享时,再次梳理共同觉得需要进一步学习解决的问题。交流梳理表达方法和策略学习的需求,发布单元核心学习任务,确定单元学习成功标准。

子任务二:破解秘密——名家如何写家乡风俗

带着问题阅读学习单元文本,发现名家作品表达的秘密,重点聚焦详略得当和与风俗习惯描述相关的词语积累运用。从表达意图和读者意识两个维度深入探究和认识详略得当的表达价值,初步发现和理解大概念。

子任务三:产出成果——写风俗故事,出版作品集

迁移运用从课文学习中习得的知识和技能(主要是“详略得当”的表达策略),修改“热身”作品或重新撰写介绍分享家乡风俗的文章,根据评价量规和同学、老师的建议修改完善,然后合作编写、“出版”作品集,开展作品集“出版”发布会,举行单元学习结业庆典。

课程支持回放,报名当然来得及!
两人凑团,超值优惠
(1-6年级都有哦)

学习实践活动设计

子任务一:生发需求——家乡风俗介绍热身

板块一:创设学习情境,畅聊家乡风俗

一、创设学习情境。

教师边出示PPT,边谈话,适时展开师生对话。

春节的热闹喜庆还在空气中洋溢,还在心头荡漾,我们一起怀着对春节丰富多彩的生活的留恋开启了新学期。每个人心中的春节,有相同的印象,更有不同的体验。从春节想开去,我们中国各地、各民族还有很多传统节日,这些节日都有独特的风俗活动,比如我们熟悉的元宵节有灯会、端午节划龙舟、中秋节吃月饼赏月等等。我们对这些节日和风俗也有属于自己的了解和体验,甚至心中还留下了自己和某个风俗活动的故事。每个节日,每个人家乡的风俗,都有独特之处,都有故事可讲。当我们用心分享这些风俗习惯、活动和故事时,也是在分享、传承和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这是一件既有趣又有意义的事情呢。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阅读、回味、分享家乡的风俗吧,我们一定会对各种风俗习惯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二、畅聊家乡风俗。

1.做简单准备,与小组同学聊一聊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种家乡风俗习惯——哪个节日或什么情况下,有什么风俗习惯,给人印象深刻的是什么。

2.组织班级分享。每个小组一个人分享,教师随机记录。

小组

节日/事件

风俗习惯

深刻印象

















板块二:学习三首古诗,丰富情境氛围

一、通读三首古诗,初步感知古诗内容。

1.自主读通读顺,初步了解古诗内容。

2.根据古诗内容填写学习单。

古诗

写到的节日

风俗习惯

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读后想法
















二、品读诗句,领悟情感和文化。

(一)《寒食》品读

1.前两句与后两句分别写什么?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前两句写景,处处飞花,东风柳斜,一片欣欣向荣的春日景象;后两句写事,宫中传赐新烛,权贵豪门都得到了赏赐,一片皇恩浩荡的氛围。)

2.你觉得景与事两部分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先独立思考,再相互交流,然后班级分享欣赏。

3.结合补充材料,谈谈你觉得韩翃要通过这首诗表达什么。

补充材料:(1)寒食是中国古代的传统节日,古人每逢此节,前后三天不生火,只吃现成冷食,故名寒食。据《西京杂记》记载,在汉代,寒食这天虽然全国都禁火,但皇帝却赏赐给侯门贵族以蜡烛,特许照明,以示恩宠。唐承汉制,因袭旧例,也在寒食传烛示恩。(2)历代学者对此诗的主旨有不同的看法。第一种观点认为此诗为讽喻之作,或说是讽刺杨贵妃的得宠,或说是讽刺唐代宦官的专权,还有人笼统地认为讽喻的是当时的权臣。第二种观点认为此诗只是描摹盛世春光的感兴之作,不过是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城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承平的歌咏。第三种观点认为此处刻画富贵之家的受宠,是为了衬托贫寒之家的孤苦,也就是抒发寥落文人的愤懑情怀。(3)建中年间(公元780-784),韩翃因此诗被唐德宗所赏识,被提拔为中书舍人。

4.熟读成诵。

(二)品读《迢迢牵牛星》

1.边读诗句,边思考意思,说说题目为什么用“迢迢牵牛星”,而不用“皎皎河汉女”。

2.诗中哪些句子或词语运用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什么?(根据学生交流,重点引导欣赏叠词的表达效果和表现人物心情的诗句,体会诗中表达了离别相思之苦。)

3.补充有关七夕的古诗,体会其中蕴含的共同文化元素——由传说到世间的爱情、相思。

七夕

(唐)杜牧

云阶月地一相过,未抵经年别恨多。

最恨明朝洗车雨,不教回脚渡天河。

七夕

(唐)杜甫

牵牛在河西,织女处河东。

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

4.熟读成诵。

(三)品读《十五夜望月》

1.结合《寒食》,自主品读前两句与后两句,说说自己的发现和体会。

2.“秋思”是怎样的思念?边读边想象画面情景,哪些词语或景象让你对诗人表达的情感氛围有特别体会?(如:“冷露无声”让人感受到心怀秋思之人的孤寂心情。)

3.交流自己想到的表达“秋思”的诗句。(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4.熟读成诵。

(四)作业:搜集与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词,制作主题小报。

板块三:尝试书写习俗,分享学习需求

一、讨论:如果要用一篇文章来介绍分享家乡的某种风俗习惯,你会怎么构思撰写?

二、尝试撰写文章,分享发现需求。

1.独立试着撰写一篇介绍分享家乡风俗的文章,把撰写过程中遇到的困惑记录下来。

2.小组内分享文章和自己的困惑,合作梳理共同遇到的问题。

3.各小组汇报初试身手的情况,一起梳理遇到的共性问题,明确要写好介绍分享家乡风俗文章的学习需求。

板块四:发布核心任务,明确成功标准

一、发布核心学习任务:编辑“出版”民俗作品集专刊。

二、讨论确定单元学习成功标准。

1.学会单元生字新词,积累有特色的词句,丰富语言积累。

2.有情有趣地朗读诗文,理解并背熟四首古诗。

3.借助学习单梳理区分《北京的春节》《腊八粥》《藏戏》中内容的主次和详略,准确说出作者的表达意图,思考并理解内容详略与实现表达意图之间的关系。

4.了解更多的民俗文化,深入了解一种家乡的风俗,撰写一篇文章介绍这种风俗或告诉读者自己如何亲身体验这种风俗的。写之前确定自己的表达意图,通过内容的详略安排和准确的语言运用突出自己的表达意图。

5.和班级同学一起编辑“出版”民俗作品集专刊。

子任务二:破解秘密——名家如何写家乡风俗

板块一:明确阅读目标,自主通读梳理

一、自主熟读课文,初步把握主要内容。

1.缘题猜想,运用预测策略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先根据课文题目批注自己对作者表达意图和文本内容的猜想预测,在带着预测阅读课文,对比预测了解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初步理解作者想要表达什么。

2.再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词语,圈画自己觉得值得积累的词句。

3.小组分享学习成果:每个人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篇课文,说说阅读前的猜想预测与读后的验证情况,将自己初步积累的词句读给大家听,简单说说为什么选择这些词句。

二、借助学习单,自主细读探究。

1.明确细读探究目标:先想一想作为读者,自己期待从作者的文章中读到什么,或者如果自己以课文题目为题会写哪些内容,再梳理作者写了哪些内容,分清内容的主次和详略,思考理解内容详略安排与表达意图实现之间的关系。

2.借助学习单,细读探究。

学习单一:

课文

我会如何构思安排

作者写了哪些内容(按顺序概括梳理)

详写的主要内容

作者的表达意图与详略安排的关系

给我的启发

北京的春节






腊八粥






藏戏






综合理解


学习单二:

课文

词句摘抄

词句与表达意图的关系

给我的启发

北京的春节




腊八粥



 
藏戏



板块二:组织分享,深化理解

一、对照学习单,组内交流。

先每人选择一篇课文,分享自己对内容详略和语言运用与表达意图之间关系的理解,再共同选择一篇课文准备班内交流分享(教师根据班级分组情况,引导各组选择课文,确保三篇课文都在班级交流时涉及到)。

二、班级交流,深化理解。

同一篇课文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小组做了准备,一个小组重点分享,另外小组做补充。根据分享情况,顺势引导就重点内容(词句段)深入交流。每篇课文重点交流内容如下:

《北京的春节》——

1.内容详略安排的好处——表现出“北京”的春节独特之处。分享:你的家乡春节有哪些独特的风俗和活动?对比:《北京的春节》与斯妤《除夕》中的除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练笔:用几段话写一写自己家乡过除夕的情景。

2.课文中北京小孩子过春节的描写——想到了自己过春节时的哪些事情?选择一件事写一个片段。

3.京味儿语言特点——为什么要运用京味儿的语言?你想到了春节时哪些具有家乡特色的语言?

《腊八粥》——

1.详略安排的意图——详写等粥,既表现出腊八粥的吸引力,又塑造了可爱的八儿形象,还让读者感受到了一家人的温馨和乐。分享:你想到了什么节日或风俗活动,可以怎样安排详略来表现其中具体事物或活动的特点?

2.故事中的八儿让你联想到了谁?什么事情?

3.语言特点——对腊八粥的细腻描写给自己的印象和感受;练笔:仿照第1自然段写一种自己喜爱的食物(尽量写某个节日的食物)。

《藏戏》——

1.详略安排的好处——重点描述藏戏的起源和围绕面具描写藏戏的表现方式、演出形式,突出藏戏朴实、夸张、雄浑、随心所欲的特点。

2.语言特点——排比罗列、节奏感强,契合藏戏的特点。(可以联结《京剧杂谈》的语言运用,理解语言运用与表现不同艺术样式特点的关系。)你想到了自己家乡的什么艺术样式,一想起它,就想到了哪些词语或句子,分别写几个出来与大家分享。

板块三:小结发现,阅读迁移

一、说一说自主阅读和分享交流的收获。

二、阅读迁移,加深理解。

阅读沈从文的《端午日》(节选自《边城》),完成练习。

端午日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大约上11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船只的形式,与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拖下水去。每只船可坐12个到18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激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好事的军人,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500响鞭炮。

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派士兵把30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自由下水追赶鸭子。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于是长潭换了新的花样,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

船与船的竞赛,人与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练习:

短文详写的内容是                                   ,略写的内容是          

。作者这样安排详略的目的是                                   

子任务三:产出成果——写风俗故事出版作品集

板块一:迁移理解,二度“创作”

对照课文阅读发现,修改或重新创作“家乡的风俗”。

1.讨论:结合单元课文的阅读,现在认为一篇介绍家乡风俗或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经历的文章,符合哪些要求才算是一篇好文章?

2.根据讨论制订习作评价量规。

“家乡的风俗”习作评价量表1

习作内容

介绍一种家乡的风俗

评价项目

满足成功标准

超出成功标准

接近成功标准

 
 
内容主次

详略安排

1.从不同方面介绍一种风俗习惯。

2.按一定顺序介绍,条理清楚。

3.能够突出这一风俗特点的内容详写,其他内容略写。

4.适当穿插自己对这一风俗的体验,突出表达意图。

除满足成功标准所列4项要求外,还做到:

1.开头和结尾有创意,达到给读者留下更深印象的目的。

2.运用了对比的策略突出风俗。

至少满足成功标准所列出的3项基本要求。

 
词句运用

1.语句通顺,意思表达清楚明白。

2.用词造句能够突出表现这一风俗的主要特点。

除满足成功标准所列2项要求外,还做到:

灵活引用古诗词句或传说故事等。

至少满足成功标准所列出的第1项基本要求。

“家乡的风俗”习作评价量表2

习作内容

以故事的方式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评价项目

满足成功标准

超出成功标准

接近成功标准

 
 
内容主次

详略安排

1.按一定顺序叙述,条理清楚。

2.详写风俗活动现场情况和自己的感受。

3.适当穿插描述这一风俗特点和来历。

除满足成功标准所列4项要求外,还做到:

1.开头和结尾有创意,达到给读者留下更深印象的目的。

2.很自然地表达了自己对这一风俗活动的看法。

至少满足成功标准所列出的2项基本要求。

 
词句运用

1.语句通顺,意思表达清楚明白。

2.用词造句能够突出表现这一风俗的主要特点和活动现场的氛围。

除满足成功标准所列2项要求外,还做到:

灵活引用古诗词句或传说故事等。

至少满足成功标准所列出的第1项基本要求。

3.对照量规,修改或重新创作“家乡的风俗”。

4.小组内分享,根据同学的意见再次修改、完善。

5.在讲评指导的基础上,再次修改、完善。

板块二:班级“出版”风俗作品集

1.即兴发言。选择其中一个话题做即兴发言。

怎样让这本风俗作品集令人喜爱?在编辑“出版”风俗作品集的工作中,自己最能提供贡献的是什么?如何让更多的人读到作品集中的作品?

2.讨论编辑“出版”要做哪些事。

3.分工,按大家共同的设想编辑风俗作品集。

4.举办“出版”作品集发布会。

(1)制作宣传海报。

(2)举办发布会,介绍作品集的内容、特点,结合作品分享单元学习收

近期链接

【最新版】六下第一单元备课指导(上):澄清学什么(充分利用春节资源)

今天开讲!

别让学生把时间浪费在那些无用又无聊的作业上

寒假提前备课,备什么,怎么备

寒假不无聊!和孩子一起观看这些精选纪录片,开启知识之旅

语文备课上课,这本书值得好好研读

10年来最好看的十部动画电影!

1-6年级2024-2025寒假精选书单 | 我在小学教语文研制(附部分图书购买链接)

2025年小学生寒假分年级阅读推荐书目丨“祖庆说”&“百班千人”联合研制



感谢阅读!请随手点亮红心,让更多需要的人看见!

我在小学教语文
记录教育生活,分享教育思考,创造教育人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