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春节的各种风俗活动中“浸泡”了几乎一个寒假之后,回到学校,回到教室,打开新的语文课本,遇到的第一个单元,主题就是“民风民俗”,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就是描述春节的,一定会感到很亲切吧。带着对家乡春节风俗活动的切身体验和新鲜记忆走进这个单元,学生就能够借助鲜活的经验与文本展开对话,同时在文本内容的启发下,重新梳理、体会自己的相关经验,进一步建构对亲身经历的节日风俗的理解。所以,这是一个与学生生活境遇密切联系的主题单元。这种联系,也为学生进一步领会和落实单元读写目标奠定了积极的心理基础。教师意识到这些,进行这个单元的教学设计和组织实施时,就能够充分考虑学生的先有经验,合理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从多维度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单元主题是“民风民俗”,重点读写目标聚焦的是“详略得当”。“分清主次,详略得当”是实现表达意图的需要,从接受心理角度看,又是呼应读者阅读期待的需要。“自说自话”,说明表达者只考虑自己要表达或能表达什么,甚至可能于自己的表达是无意识的,断不会考虑接受者需要的是什么。以交流分享为目的的书面表达,当然既要对自己想要表达什么有清晰的自我觉知,又要心系读者,对要引起读者怎样的阅读期待和希望给读者带来怎样的阅读体验,以及向读者明确地传达什么等,有清晰的考量和预设。充分实现表达意图,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材料内容的选择取舍、遣词造句的风格定位、行文思路的规划设计……文本内容的主次定位、详略安排自然是这一系统工程的要素之一。要学会在自己的表达中做到详略得当,最周全的实践行动大概应该是这样的:既带着清晰的体验目标到现成文本中去探究、判断、评价,还转换角度想一想“如果我来表达的话……”,然后从中初步提炼出规律性认知,再通过自己的表达实践来验证认知,最终建构属于自己的理解——能够指导自己如何做到“详略得当”的读写实践的理解。【复习:还有哪些篇章结构的安排策略也是为表达目的服务的,既体现了作者的表达意图,又呼应了读者的阅读心理期望,也就是具有双向意义的“读者意识”。】为什么要借助“民风民俗”主题文本来帮助学生学习体验“详略得当”呢?用其他主题文本可以吗?既然详略得当是几乎所有书面表达中都需要遵循的“规则”之一,那么任何主题的文本都可以用来帮助学生建构这一读写经验,形成相关的概念性理解。教材之所以安排“民风民俗”主题文本,除了人文主题的领悟也是语文学习的目标要求之一外,更有说服力的理由是,这一主题与学生“当下”的生活境遇十分贴合,最易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共鸣,为学生学习和理解“详略得当”提供了心理保障。这就是为什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几乎每一个学习任务群下的教学提示第1条都会强调要围绕具体的“学习主题”创设学习情境的缘故。整个单元,阅读与习作,以及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第二题,都是围绕“民风民俗”主题组织编排的,而另一项属于“表达与交流”实践领域的学习活动——口语交际,以“即兴发言”为训练点,内容主题是开放性的,语言运用的目标之一是呼应单元重点“详略得当”的。这样的编排,既充分利用了主题情境,又实现了“迁移运用和理解”,正如大单元教学中对大概念理解的追求——能够“跨情境、跨文化、跨时间”迁移运用。接下来结合具体文本和读写活动安排,探讨单元主题和读写目标的编排特点和落实路径。“民风民俗”中蕴含着丰厚博大的传统文化,“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体现了我国各地各民族多样的风俗文化。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本单元以“民风民俗”为主题编排组织学习内容,为学生了解和体验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打开了一扇门。要比较全面深入地了解一种风俗,需要做多方面的工作,小学生由于直接间接生活经验的局限,即使对自己亲身体验过的风俗活动,了解也可能是很有限的,还需要通过多种方式途径以了解更多,丰富相关的知识和体验,正如习作要求中所提到的——“写之前,先查阅资料或问问长辈,深入了解这种风俗”——实际上,只有将查阅资料或问问长辈与身临其境的体验联系起来,才能达成“深入了解”。本单元围绕“民风民俗”编排有精读课文《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和略读课文《藏戏》。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这四篇课文给读者展现的都与“传统节日”或“风俗习惯”相关。节日是一种纪念,节日风俗是一种仪式感,让节日这一天区别于日常的日子。不同的节日,不同的风俗活动,不同的信仰和情感寄托,外在的形式活动,蕴含着信仰、文化的传承,传达着对宇宙、自然、民族、生命的热爱与信念。单元阅读训练要素:“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习作训练要素:“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阅读训练要素中“内容的主次”“详写主要部分”和习作训练要素中的“抓住重点”“写出特点”是对应的,读的关注点,正是写的训练点。这是一个读写结合的教材单元。“阅读与鉴赏”和“表达与交流”的目标要求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本单元除了导语页(篇章页)的阅读训练要素与习作训练要素的聚焦点一致外,课文后面的练习题、口语交际的训练点、习作提示和要求、交流平台中的提示和梳理,聚焦的都是内容的主次、表达的重点和详略的安排。具体梳理如下:《北京的春节》第1题: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的,哪几天写得详细,哪几天写得简略,再讨论一下这样写的好处。《腊八粥》第2题: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部分内容,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藏戏》导语:默读课文,说说藏戏有什么特色,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口语交际:……想想要讲哪几点,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哪一点需要多讲几句。习作“家乡的习俗”:……想一想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可以分几个方面介绍,重点介绍什么。……然后重点描写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的感受。交流平台:读文章的时候,分清文章的主次,就能领会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意思。习作的时候,先想好重点要表达哪些内容,把它们写得具体详细一点儿,其他内容则写得简略一点儿。详略安排得当,中心突出,才能更好地让别人了解自己想表达的意思。这样的读写结合单元,以读促写,以写悟读,读写联动,单元学习目标十分聚焦,整体性的系统设计也就有了明晰的线索。在主题上,课文内容也好,“阅读链接”、习作内容、词句段运用的第2题等,都是围绕着传统节日风俗和故事的。本单元的课文,涉及春节、中秋节这些传统节日,还有七夕(牛郎织女的传说),这些都是学生已经非常熟悉的内容。三下第三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板块提出的学习要求就是: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并写一写过节的过程。由此可见,从人文主题角度来看,学生对传统节日中的民风民俗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定了解。不过,正如导语页所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地各民族都有关于这些传统节日的风俗,但是因为作者自己生活在不同地域,甚至属于不同民族,其笔下所写内容和学生所熟悉的节日风俗或有不同,这就需要让学生进一步去理解作者的视角,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除了这些学生已经较为熟悉的节日风俗外,本单元还有一些内容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如寒食节、藏戏风俗,学生可以通过这些内容来拓展对节日的了解。分清文章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写主要部分的。纵观统编版语文教材,与“表达内容的组织安排”“体会(或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相关的语文要素,我们可以依照册序列举出如下: | | |
| | |
| | |
| | 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
| | |
| | |
| | |
| | |
| | |
| | 阅读时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
从上面的表格中可以看出,就“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一训练点,三四年级,关注文本内各部分内容组织的逻辑关系,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人物事件关系等,从而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到了五六年级,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体地把握文章内容方法基础之上,进一步学习“梳理信息”“抓住关键句”来把握主要内容,了解文章主要观点;进而,学会关注文本内容在突出表达意图上的作用和价值,分清主次,对比详略,理解详略安排与实现表达意图的逻辑关系。本单元的表达训练要素是“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纵观十二册统编版语文教材,与本单元纵向相关的表达训练要素汇总如下表所示: | | |
| | 就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写清楚过节过程 |
| | |
| | |
| | |
| | |
从上表中可见,三下第三单元的表达训练要素在主题内容上与本单元十分相似,都是要关注传统民俗,这也与本单元的文本阅读内容在范围上相一致。如何将习作的重点部分写清楚、写具体,从上表可以看出,是五六年级一个重要的训练点。每学期都有一次针对性的训练安排。这样的训练安排,是为了让学生在表达实践中不断体验表达意图实现与材料安排之间的逻辑关系,对“重点突出”形成概念性认知。前面谈到,在春季学期的第一个单元选择传统节日中的民风民俗主题文本,帮助学生体会详略得当的表达价值,在时间上正好与学生相关的生活体验(春节)自然联结,有境遇契合的优势。那么,就一个具体文本而言,为什么此一内容详写,彼一内容略写,其内蕴的表达意图、读者意识到底是如何定位的?教材在单元语文园地中以《北京的春节》为例,讨论为什么重点写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这几天,是这样分析的:“仔细阅读就会明白,《北京的春节》讲的是当年北京地区过春节的独特习俗,而最能表现北京独特习俗的,莫过于这几天。这几天可以说是春节的高潮,所以要详写。其他的日子大体相似,就没有必要一一详细描述了。因此,文章主要写什么,次要写什么,是根据作者想要重点表达的意思决定的。”教材中的这段话,是比较片面的认识。一个成熟的作者,不仅要考虑“我想表达什么”,还会同时考虑“我要给读者带来什么”或者“读者关心什么”。文章题目是《北京的春节》,写的是“北京”这一特定地域的春节景象,不是其他地方的春节景象,在内容安排上,不仅仅是考虑北京春节哪几天相对于其他日子更有特色,而且要考虑这样的特色是不是北京区别于其他地方的,或者能够帮助读者激活自己的经验。对于阅历、经验有限的儿童来说,一般主要考虑的是“我想表达什么”,读者意识处在萌芽阶段——这种萌芽是宝贵的,教师要鼓励儿童在表达时有意识地心系读者,让自己的表达意图得到更好的实现。“习作时抓住重点,突出特点。”这一表达训练点实际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实现表达意图”——重点的确定,是为表达意图的实现服务的。学生需要在读写实践中理解:具有强烈而鲜明的读者意识的表达意图,通过表达时的材料选择和组织、详略安排等表现出来,以保障交流价值的有效实现。从单元的选文、训练要求等方面综合来看,课程内容上主要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选文文本都是用文学的方式来反映传统节日的生活意义和文化价值的,让传统节日生动在一个个有情有趣的故事里。具体文学文本在语言运用上都具有特色,词汇运用的丰富性和语言的审美性,是“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所关注的学习点。除了前文提到的训练要素“详略得当”的写法外,《北京的春节》《腊八粥》两课后面的练习题和“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都是对语言表达特色的关注,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和表达经验。结合单元整体解读和“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相关要求,本单元KUD目标梳理如下:1.不同地域不同传统节日的风俗各不相同,这些不同的风俗成就了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2.文章内容有主次,主要内容作者会详写,次要内容作者会略写。1.阅读时分清内容的主次,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2.写作时确定重点,做到详略得当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准确地实现作者的表达意图。1.阅读文章时能够标示出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判断作者的表达意图。2.在介绍家乡某种风俗或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时,明确自己的表达意图,根据表达意图实现的需要确定重点内容,做到详略得当。上述KUD目标中,隐含着需要达成的概念性理解(学科大概念)是:2.表达时做到详略得当,有利于突出表达意图,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共鸣。学习目标即预期学习成果,学习过程中产出的哪些证据,可以证明学生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和体验,实现了预期学习成果呢?1.能准确区分文本中的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分清详写和略写,并据此判断作者的表达意图,理解并说出表达中的读者意识与内容详略安排的关系。2.在即兴发言时做到表达有条理,重点讲得详细具体一些,意图表达清楚明白。3.围绕家乡的一种风俗撰写文章,能够先深入了解这种风俗,再确定自己的表达意图,分清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写作时做到详略得当。4.在班级编辑“出版”民俗作品集时,除了提供自己认真撰写的作品,还能积极承担具体任务,如审稿、封面设计、版面设计等。(请点亮右下红心,让更多需要的人看见!)近期链接:
今天开讲!
别让学生把时间浪费在那些无用又无聊的作业上
寒假提前备课,备什么,怎么备
寒假不无聊!和孩子一起观看这些精选纪录片,开启知识之旅
语文备课上课,这本书值得好好研读
10年来最好看的十部动画电影!
1-6年级2024-2025寒假精选书单 | 我在小学教语文研制(附部分图书购买链接)
2025年小学生寒假分年级阅读推荐书目丨“祖庆说”&“百班千人”联合研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