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大概念”目标,或者说深度理解目标的落实,并不是因为要提倡“大单元教学”。“大概念”指向的是普遍性的观念和认知,真正具有强大的迁移力,让学生拥有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在探寻单元中的“大概念”时我不禁思考:我们是不是可以从“大单元教学”的圈子里跳出来,探寻语文教学中具有普遍性的“大概念”呢?
“大概念"的提取讲求抽象概括,也就是说要能从现象抵达本质,从特殊推及一般。譬如故事性文本往往由起因、经过、结果三部分组成,从这类文本中我们就可概括出一个“大概念”——起因、经过、结果共同构成了故事的完整框架,阅读故事性文本时,分清起因、经过、结果,可以帮助我们把握故事内容和意义。由此联想到语文教学,是不是也需要有从现象到本质、从特殊到一般的思考呢?我们常常说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其实就隐含了一种本质性、一般性的思考,即学生掌握的静态的、特殊的知识,也不过是大一些的“两脚书橱”;在知识获取极为便捷的今天能力、素养、品格则更为重要。这便是一种“大概念”。葆有它,能让我们在教学时,尤其是在确定教学目标时,看到知识背后可迁移的能力、永恒的价值观会。
杰伊·麦克森和哈维·F·西尔维在《为深度学习而教》一书中指出,当下的学科教育教学也好,融合性课程也好,之所以强调要聚焦大概念,有四个原因:1.有太多的信息,但学校教育无法涵盖知识爆炸时代的所有内容;2.教育教学如果是如涵盖太多内容,会导致粗浅低效的学习;3.对大概念的强调反映出我们知晓知识应该怎样有效地组织;4.现代世界的快速变化和不可预测性要求学习者能够进行学习迁移,死记硬背事实型信息并不能使学习者将其有效地应用于新的情境中。
"大概念”的提炼讲求理性。“大概念的提炼,需要教师能够系统地、有逻辑地对诸多关联性的事实进行理性判断和理论观照。有人说,汉语与其他语言不一样,有“意会”的追求,有“感悟”的需要,有“欲辨已忘言”的传统,所以应该少一点“理性分析”。这话有一定道理。但在语文教学中,也离不开对理性的追求。庄子云:“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必要的理性分析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这其实也是一个“大概念”。例如,学习一首古诗,除了感悟其内容、意会其情感、欣贯其美妙,还需要分析其结构、技巧、语言,乃至知人论世等,这些都需要理性的观照。感性与理性并重,不盲目地反对“分析”,葆有这一“大概念”会使语文教学更为科学与有效。
“大概念”的视角往往是上位的、关注的是整体,做的是顶层设计。知识是结构化地存在着的,教学需要有整体性的视角,这也是一个“大概念”。葆有这一“大概念”,探索整体性的教学,如大单元教学、主题式教学等,有助于学生将知识“化多为少,化复杂为简单”达到闻一知十的效果。譬如,教学写人类习作若一个技巧一个技巧地教学,课常会显得零散。而若围绕“人物”来教,让学生在品味人物的过程中发现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侧面烘托等技巧,那么学生便会形成结构化的认知,在以后描写人物时便能自然调取。
语文教学一直在探索与革新中,对课程内容、组织形式,以及实践方式和路径,也有多种多样的改革和创造。但“万变不离其宗”教学的“大概念”,是永不过时的。
“请注意,我们建议强调大概念和可迁移的过程,但并没有贬低传授基本技能或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我们只是提出把基本事实和基础技能作为达到更高目标的一种手段——换句话说,就是将其作为理解更广泛概念的原材料,进而使学生能够掌握这些知识。”(《为深度学习而教》)
那么,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提炼大概念并落实深度理解目标呢?大单元教学理念和实践,是积极的选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