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自身学习力的培养和展现尤为重要,因为教师的学习力会直接影响教室里的课程图景和生态,进而影响学生对于学习的情感和态度。
终身学习是新时代人才素养的标配之一。教师是主要的人才培养者,自身当然应该具有终身学习的自觉。但是,终身学习并不是一件轻松惬意的事情,它意味着你要不断改变甚至否定自己,要吐故纳新,要凤凰涅槃。一个人从自我享受的舒适区里走出来,走向一个不确定的陌生区域,去重新适应,重启征程,重塑认知,重练本领,那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智慧啊!的确,对于很多人来说,“终身学习”远没有“坐享其成”具有现实吸引力,尤其对于部分已经取得一些专业成就的中青年教师而言,更是如此。
每次从网络上读到反对大单元教学或其他新理念新概念的文章,在认真阅读完作者的观点之后,我都会接着欣赏评论区的热闹。评论区越热闹,就感觉某种氛围越浓郁——按理说,热闹中的人应该是积极阳光的模样,但这种评论区的热闹,总让人联想到每个参与热闹的人背后深长幽暗的胡同,仿佛他们一转身,就被无尽的暗影吞没了。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脑补”呢?因为我也拥有过这样的热闹,比如毫不犹豫地全盘否定电子游戏,比如几十年里都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为圭臬,比如以为儿童的问题都可以用情怀和耐心来解决……后来被事实一次次教训鞭打,才意识到,拒绝学习和改变,却自以为手握真理,是多么荒谬和可笑。
大概二十来年前吧,教师群体里流行一种45岁现象,指的是一些地方在教师管理上以45周岁为节点,满45周岁的教师可以享受一些“优待”,如备课可以不写详案、职称评审可以加年龄分、可以不参加课赛、可以不上研讨课等等。管理者可能是认为45岁以上的教师都经验丰富、专业积淀深厚,在职业生涯上到了“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更加值得信任了。但也避免不了站位不同的另一种理解——满了45周岁,就可以无欲无求,混吃等退了。如此,专业成长也就几乎与自己无关,更别谈什么终身学习了。
从本质上讲,教育教学立足当下,指向未来,应该是最需要创造力的工作。拥有创造力的前提是具备长足的学习力。一个学习力匮乏的教师,无论是课程开发,还是课堂教学;无论是班级管理,还是理解学生,要想有所变革,与时俱进,定会捉襟见肘,甚而手足无措——当课标修订需要理念更新、教材改动需要教法革新时,他们自然就希望有人能够振臂高呼“传统的才是最好的”,仿佛如此一来,自己就能够以旧有经验为矛为盾立于不败之地了。
是啊,“一群不读书的教师希望学生爱上读书”“一群不学习的教师希望学生爱上学习努力学习”,如此景观,怎不令人唏嘘呢?
当认识到自己只是一个知识贫乏、见识浅陋的草根教师时,我终于不敢停止学习的步伐。这,或许就是中青年教师拥有学习力的第一原则:勇敢承认自己的不足,并做到凡是自己不明白的,都永远好奇着,都永远愿意去了解,去探究。
是的,教师要永远像儿童一样,对世界,对新事物保持好奇心。
20多年前,在偏僻的乡镇小学任教的我,终于“上网”了,通过网络了解到很多语文教育教学的“新事物”,如整本书阅读、小古文教学、文本解读……我这才意识到,语文教育教学绝不能囿于一本教材,语文课程应该有更加广阔的天地。认识到自己是井底之蛙,是一件很尴尬的事,也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因为我带着尴尬努力往外跳了。
说到我目前正在深入研究和践行的“大单元教学”,与其说是一路走来的必然收获,不如说更是对新事物保持好奇心的结果。十几年前,我开始探索单元整体教学,努力弄明白一个单元内各项学习内容应该如何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为整体性学习目标的落实服务。有了单元整体观,文本教学解读的视角也更加科学了。后来,接触了多样性的语文课程的开发和实践,我开始对语文课程到底应该追求怎样的目标产生了新的好奇,进而从学生读写综合素养发展的视角来看待语文教育。“听读课”就是在这样的启发和认知改变下开发的一项教室课程。当融合性课程成为热点的时候,我同样充满了好奇心,开始结合多方面的经验从不同视角弄明白为什么要“融合”,思考语文课程如何自自然然地向大千世界敞开怀抱,回归语言文字运用的本真样态,探求语言文字学习和运用之于一个人生命成长的核心价值。“为儿童全生活着想”的母语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就源自新的好奇心带来的新探索。
好奇心让我对新事物葆有一定的敏感。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颁布的时候,我就在想,核心素养时代,接下来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是不是也会有相应的修订和变化。再加上“统编版”教材的诞生,我关心起“一套教材统天下”的背景下,如何才能让语文教育教学真正担起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任。我所理解的大单元教学,正是源于这样的好奇心,经历了概念质疑、学习探究、实践验证等历程,才渐渐成为一种笃定的课程理解和实践方式。当大家都从字面上简单理解大单元之“大”时,我从渗透“大概念”理解的视角,重新定位了“大”的内涵,让深度理解目标的落实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紧密结合,努力让学生真正学到有用的语文、开放的语文、有意思的语文和深度的语文。探索和实践这样的语文大单元教学,我研读的书籍不可谓不多,连现在没再出版的民国时期的有关书籍文献,我也尽量找来阅读研究。
始终不丢失好奇心是中青年教师拥有学习力的第一原则,第二原则是什么呢?当然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阅读力。著名出版家聂震宁写过一本名为《阅读力决定学习力》的书。书的内容主要是讨论如何提高阅读能力的,但书名所传达的观点,更值得我们教师关注和思考。“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不一定是真的,但可以推断出故事的主角赵普的阅读力应该是很了得的。教师的阅读力,指的是爱读书基础上的善读书,进而做到为了汲取和理解新知能静心啃读一些书。
无论教师任教的是哪个学科,大量阅读才能让教师对学科本身保持热情,才能不断建构对学科的新认识和理解,才能从多维度发现学科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才能成为学科教育的专家。自我设限故步自封必然导致目光短浅,认知陈旧,热情消失,原本具有无限魅力的教学工作变得枯燥乏味,度日如年,教师自身的生命质量就会打折。大量阅读乃至勇于啃读,能够启发中青年教师自我突围的勇气,并为中青年教师的自我突围指明方向和积蓄力量。
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各个领域的变革往往会令人猝不及防,知识、技术乃至理念的更新,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迎面扑来。如何理解这些新生事物,尤其是新概念新理念,并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行动回应,首先就依赖于教师的阅读力。近些年,多学科学习、跨学科学习、项目式学习等概念,让诸多已经在单一学科教学上积累了丰富经验的中青年教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些概念对应的都是新事物,且不容易厘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有些教师干脆就避而远之或视而不见。如果教师能够积极主动地大量阅读相关书籍,结合案例进行理解区分,且还做到追本溯源,不仅能够澄清这些概念,梳理明白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还有可能结合自己的学科认识和教育理解,为自己的课程实践带来崭新气象,也为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带来更多可能性——笔者就是这么做的。这么美好的事,何乐而不为呢?
我所认识的很多一线名师,虽人过中年,依然不断更新自己,不断创新进取,与他们具有突出的阅读力密切相关。高子阳老师不仅自己博览群书,还通过课程实践推动学生大量阅读;何捷老师常常研读前沿的教育教学论著,并很快转化为自己的理解,应用到备课上课中;凌宗伟老师已经退休,依然读书不辍,并通过公众号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阅读力是拥有长足学习力的基础,作为一线教师,离开了阅读力,几乎不可能拥有真正的学习力。
拥有学习力的第三原则是探究力——也就是既能对新问题新事物保持敏感,又能积极主动地去实践,去比较,去辨析,去澄清,去建构新的认知和理解。教育教学是创造性的活动,没有人能够做到“以不变应万变”——除非这不变的正是“勇于改变”。
我之所以积极进行大单元教学探究与实践,是因为面临着一个现实性的问题:为什么明确了教材单元整体性的知识技能目标,也围绕目标进行了学习活动的系统设计和实施,学生依然难以拥有良好的理解和迁移能力?结合以往“为儿童全生活着想”的母语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经验,对比“语文要素”揭示的知识技能目标与深度理解目标(大概念)的异同,尝试提炼每个单元的深度理解目标,然后以深度理解目标指引学习内容的选择、组织和学习任务的设计、运用,才真正找到了问题解决之道。而在大单元教学探究和实践的不断推进和深入的过程中,一个新的问题又进入我的视野,即如何在大单元教学模式下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澄清“学生如何学会”入手,我尝试开发具体教材单元的“全过程学习单”,让学生借助一张学习单的使用,层次递进地建构清晰的“如何学会”的学习体验,进而提升了学生的目标理解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接着,相关的第三个现实问题又来了——大单元教学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如何多维度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通过听课观察,结合平时的教学研讨活动和调研,我梳理出新课标背景下实施大单元教学需要从哪些方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比如目标理解力、文本解读力、课程实践力、课堂组织力等。
不停止探究的步伐,让探究力成为自身专业素养的有机组成,学习力就会常常被点亮,成为教师专业生命增值的启明星。
无论什么人,学习力都不是与生俱来的,以教会学生学习为己任的教师亦然。但,教师自身学习力的培养和展现尤为重要,因为教师的学习力会直接影响教室里的课程图景和生态,进而影响学生对于学习的情感和态度。如此,中青年教师更应该关注自己的学习力,避免被曾经的成功经验束缚,不知不觉中让学习力悄然流逝,让“终身学习”离自己越来越远。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读、写、行、思——我最普通的专业成长之路》,就发表在《师道》杂志上。把“读、写、行、思”落到实处,不就是拥有好奇心、阅读力和探究力的体现吗?中青年教师如果在专业生活中养成了“读、写、行、思”的自觉和习惯,学习力也就自自然然种进了专业生命里,教育教学的每一天,都会遇见美好的风景。
来源:《师道》(人文)杂志
作者:北京亦庄实验小学 李竹平
编辑:黄佳锐
▼扫码进入中国邮政微商城订阅▼
批量订阅请致电020-83548703
商务与广告合作请致电020-83517065
投稿请点击https://gdjy.mike-x.com/p83GPAG
感谢阅读!请点亮红心! 这样就不会错过每天的推送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