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发现:手机最先摧毁的,是底层家庭的孩子
文摘
2025-02-07 16:56
北京
孩子生活在爱里,他就走出了孤独。
让孩子在现实中有牵绊,他就不会沉溺在虚拟世界。
——虎妈
表哥常年在外,一年难得回一次家,本想趁着春节和外甥多交流,增进感情,可外甥却一天到晚抱着手机。表哥气急,伸手就要去收手机,没想到外甥一下就炸毛了,大吼道:“你干什么?你有病吧?!”语罢,就进房间关上门了,徒留表哥在原地气得哑口无言。春节走亲访友时,我就发觉农村的很多孩子,不再到处走街串巷,而是三五成群围在一起,要么是刷短视频、看直播,要么是一起打游戏。就连邻居家一个不过2岁的孩子,都已经能够熟练地操作手机看短视频了,不给看的话,孩子还会撒泼打滚。网友回农村后也发现,村里的孩子已经不会去山上游玩,河里摸鱼了。他们只会待在家里玩手机,一个个精神萎靡,情绪暴躁。网上有这么一句话:“穷人沉迷多巴胺,富人追求内啡肽。”当一些孩子沉浸在打游戏、刷短视频的爽感中时,有钱人却在教孩子远离垃圾快乐。比如奥巴马,他规定孩子周末才能用手机,电脑只能用来写作业;乔布斯也禁止孩子使用iPad,周末就陪着孩子在家看书、聊历史。我身边很多家境较好的父母,也大多有这样清醒的认知:低级的娱乐是廉价的,自律带来的快乐,才是有价值的。就像我堂姐,她严格限制侄女手机使用时间,偶尔上网,也是引导她通过手机拓宽知识面。最重要的一点是,堂姐一家平时就喜欢阅读,很少玩手机。年初四我去城里拜访堂姐时,就看见侄女正聚精会神地看书。一问才知道,不止春节,整个假期,侄女都坚持每天看书一个小时,写作业、运动、绘画、练琴等活动,也规划得很合理。偶尔需要手机,也只是把手机当做一个工具,用来查找资料,了解时事。对比之下,不禁想起一位教育家的感慨:上层家庭的孩子一直在努力向上爬,而底层家庭的孩子却还深陷“奶头乐”之中,难以翻身。我们以为手机是连接世界的桥梁,让孩子能随时获取知识的窗口,其实,手机是加速社会分层的利器,最先摧毁的是底层孩子的未来和希望。“学习累,需要思考;打游戏不用想,见人打就完事了。”可自从父母把他留在农村老家后,小光开始沉迷玩手机,刷短视频、网聊,时常玩到半夜。即使在记者采访期间,他的双手也在不停拨弄手机,视线一刻也没有离开过游戏。小光沉默一下,最终开口道:“ 学习太累了,对将来没啥打算,初中毕业以后不上学了。”他们不像城里孩子一样,放学了有各种精彩的娱乐活动,有形形色色的辅导班、兴趣课要上。他们没有激烈的排名竞争,更没有父母的陪伴、督促和管教。手机在给他们的世界打开一扇门的同时,也大肆夺走了他们的时间,破坏了他们的专注力和自控力,毁掉了他们的斗志和拼劲。拥有40年农村教学经验的夏老师,也说出了自己的苦恼:“现在和过去相比,条件真的是好了不知多少倍,但是学生成绩反而不如以前了。”
不是因为学习压力大,而是因为学生们们偷着玩手机,根本管不住。尽管学校三令五申不许带手机进学校,但学生们就像变魔术一样,总能迅速把手机藏起来,避开老师。学生们还偷偷组建了一个游戏群,三分之二的学生都在里面,其中包括成绩优异的班长。课后,他们会在群里交流游戏装备和升级技巧,群聊信息分分钟就能冲到99+。放学后,很多孩子更是作业不写,吃饭、走路、上厕所,都时刻紧握着手机。负责照顾孩子的老人,威严不够也不敢管,想没收孩子的手机吧,孩子直接闹着要绝食。而没有约束后,手持手机的孩子就像野马褪去了缰绳,彻底失控。曾经的“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如今都成了“儿童散学归来疾,躲进小屋端手机”。
通过手机获得的廉价快乐,正在一点点封锁并摧毁他们本就窄而小的上升通道。我不禁陷入思考:这些孩子为什么会手机成瘾?为什么会深陷其中?查资料的时候发现,有人曾做过一个采访,这些孩子说出了自己沉迷手机的原因:“能认识很多朋友。”
“好朋友不跟我玩,要去游戏中找朋友。”
“没人玩的时候,可以玩游戏找点乐趣。”
……
是亲情的缺失,让他们急需找个替代物来消解这种孤独感。当孩子感受到爱和温暖,孩子自然无需到手机里寻找陪伴。在知乎上,就有位妈妈分享了自己拯救“网瘾”儿子的经历。为了让儿子有一个好的物质基础,她和丈夫在儿子1岁时,就远走他乡打工。家里的老人,怕儿子磕着碰着,又怕儿子淘皮捣蛋,便经常把手机丢给儿子。如今,儿子不过9岁,却有8年的“网龄”,成天拿着手机跟着了魔似的,两只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屏幕,喊他吃饭都听不见。但儿子甘之如饴,说如果这是种毒,他情愿感染一辈子。有一次,班主任让大家说出自己喜欢事,儿子竟脱口而出:第一是喜欢玩儿手机,第二是喜欢看别人玩手机。看着儿子近视度数越来越高,分数却越来越低,她心痛不已,一番挣扎后,她做出辞工的决定。“孩子学坏了,即使赚再多的钱,又有什么意义呢?”回到老家后,她没有说教,也没有管教,每天就做三件事:接送儿子上下学,给儿子准备一日三餐,睡前聊半小时。一开始,儿子并不理她,每天依然手机不离手,她就默默陪在一边,最多提醒儿子注意用眼。她和儿子聊天时,儿子也一度充耳不闻,她也不恼不怒,就说自己在外工作的经历,说对他的想念,对他的期盼。渐渐地,儿子玩手机的时间慢慢少了,也开始和她越来越有话聊。半年后,不仅成功戒掉了网瘾,而且在班级中的排名,提升了18名。父母多一点关注,孩子就少一点放纵;父母多一点陪伴,孩子就少一点成瘾。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真真切切的爱,就是是治疗“手机成瘾”的最好解药。自媒体博主@小林公主曾在贵州大山支教,期间有两个学生让她印象深刻。一个是小A,他头脑聪明,如果好好学习,完全有能力考上一所不错的高中。另一个是小B,成绩中等,有些贪玩,当时看来考上高中的可能性不大。然而,多年后当她重返当地时,却得知了一个意外的消息:小A辍学打工去了,小B则考上了大学。原来,初二时,小A沉迷上了手机,荒废了学业,成绩一落千丈。
小B被父亲接到了县城上学,为了更好地陪伴和督促他,父亲放弃外出打工,选择在县城做零工。虽然收入减少了,但小B的成绩却稳步提升,最终成功考上大学,走出了大山。千万不要因为忙于挣钱,而忘了表达爱和关心,把孩子置于孤独之中。也不要在孩子最需要教育的时候,把他丢给手机,让他在虚拟的网络中迷失方向。把孩子培养好,把教育抓好,其实就是在为未来投资,也是在挣钱。点个在看,与各位父母们共勉。
*本文系男孩派原创,我家有男孩,成长交流平台,400万精英家长都已经关注我们。
![](/static/gotop.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