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中的三首古诗分别是杜甫的《绝句》、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和曾几的《三衢道中》。前两首写的是春景,后一首写的是江南初夏景象。农耕社会,人与自然关系密切,文人骚客对自然景象,尤其是具有鲜明季节特点的景象更加敏感,审美体验更加真切。入诗的基本都是日常景象,但通过诗人的提炼、描摹和组织,尤其是属于诗人个体的审美选择,就沉淀为承载着丰富情感体验和审美内涵的意象。杜甫《绝句》中,山水秀丽,花草飘香,如此春日美景,足以叫人神舒心畅。但这还只是美妙春日的背景,更加令人陶醉的,是“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若没有燕子翻飞、鸳鸯暖睡的点染,春天似乎就失去了生命的神韵,山水花草就会显得寂寞冷清了。燕子翻飞是生命的活泼、兴奋,鸳鸯暖睡是生命的闲适、沉醉,或动或静,都是春天蓬勃的意象。杜甫的《绝句》,一句一句读下来,脑海中就描绘出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又仿佛置身于春的旷野中,任由全身的感官被春天叫醒。如果联系杜甫创作这首诗的背景,诗中的生灵形象就更值得咀嚼。这是杜甫居成都草堂时写的。这个时候的杜甫,已经不再将政治和社会理想作为抒写的中心,更多关心的是生活的日常,是眼前的花鸟。他从自然的生灵身上看见生命的鲜活和美好,寻得一份心灵的慰藉。曾经很少用情于自然生灵本身,一心关心社会民生、关心社稷河山的杜甫,经历了多年的颠沛流离,在故人的帮助下,终于拥有了一方草堂栖身,突然觉得,生命还有另一种体验和意义——这就是与自然生灵对话,就是关心“粮食和蔬菜”,就是“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诗,尤其是写景诗,图像化策略的运用应该是自自然然的。从画面景象中捕捉诗意,用语言文字描写出来,是图像化策略的逆向运用,但从语言文字实践角度来看,比将文字在脑海中转换成画面一定更具挑战性。苏轼的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就是缘画成诗,充分体现了苏轼对画之景、画之境的艺术把握能力。“竹外桃花三两枝”可以看做是画中真实景象,“春江水暖鸭先知”就是从鸭子戏水联想到了“春江水暖”,朴素的鸭子就成了报春的精灵。视线投向远景(大概),“蒌蒿满地芦芽短”又是实景,“正是河豚欲上时”便是联想——不仅仅是承接上一句的联想,且是承接前面三句自然生发的联想。捕捉画面景象中的典型景物是一种艺术自觉和能力,通过画面景象中的事物展开充满意趣的联想和想象,则是一种更加突出的艺术自觉和能力了。如此解读《惠崇春江晚景》,并将这样的解读渗透于学习内容中,是可以将鉴赏所得迁移到现代文的阅读以及单元习作中的。与杜甫对比,苏轼似乎洒脱得不得了了。抒写自然,抒写在自然中的体验,寄情于山水草木,是苏轼旷达人生观的一种诠释。我们读这么一首题画诗,无论是节奏还是意象,都给人一种超然的灵动之感。杜甫写“迟日江山丽”,是沉浸式用情;苏轼写“竹外桃花三两枝”,是写意式审美。万物复苏的欢喜和激动,是春天的主旋律;枝繁叶茂的踏实和闲适,是夏天的主题词。曾几的《三衢道中》写的就是夏天的一次心满意足的出游经历。梅子黄时,应该是梅雨季节。之所以称为梅雨季节,是因为受到东南季风带来的太平洋暖湿气流影响,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其周边地区会出现持续性的阴雨天气,而此时,正值梅子黄熟时节。但是,这个夏天有点不一样——梅子黄时日日晴。阴雨天气,只能待在屋子里,看烟雨朦胧,看久了也就了无情趣了;天气晴朗,就可以“小溪泛尽却山行”了。这一路果然是诗情画意,叫人流连——“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一路绿树成荫,生机蓬勃,偶尔传来几声黄鹂的鸣叫,为这次出游更添了几分情趣。“不减”,已经满足了对一路美景的期待;“添得”,就是令人欣喜的锦上添花。读着诗句,在图像化策略中跟着曾几一起“小溪泛尽却山行”,越发觉得《三衢道中》这么一首七言绝句,胜过了今日网络上多少图文结合的旅游推介或攻略!是啊,每首诗里的花鸟虫鱼,都是多么可爱的生灵!相比于杜甫和苏轼,曾几就是一名纯粹的闲适游人了,在美景见流连、沉醉,见景是景,乐在其中。写景古诗的欣赏,避开逐字逐句解释的雷,图像化策略的运用就会成为学生的积极选择,也让学生感受到了古诗的美妙,进而从古诗的写法中汲取表达的智慧。小学生的图像化,是技能的运用,是进入诗境的第一步,所见即所感,所感缘所见。随着审美能力的提升和阅历的积累,图像化策略就只是诸多促进理解的自动化要素之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