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一份教材单元的整体教学解读和大单元教学设计,我大概需要2-3天(假日里,没有上课、批改作业等任务)完成。现在有了人工智能,是否可以让它们帮帮忙呢?我决定试一下。我分别向DeepSeek、豆包、文小言、KIMI、讯飞星火投喂了范例(三下第一单元)和三下第三单元的教材内容,给出的指令是:“请仿照上传文件,针对统编版三下第三单元撰写一份教学解读与学习活动没计文案,结构与表达风格与范例基本一致,8000字左右。”
DeepSeek给出了一份2000多字的文案,却标示说是8000字左右。我再强调仿照范例来写,它就一次次以“服务器繁忙,请稍后再试”来搪塞。豆包给出了5千多字的文案,虽然在表达上过于格式化,整个教与学的逻辑与单元内容特点有不契合之嫌,学习单设计也有明显不足,但对范例的把握还是很见水平的。
文小言给出了3千字的文案,框架逻辑遵照范例,学习目标梳理竟然生搬硬套三维目标框架,提示之后也不会修改。
讯飞星火给出了2千多字的文案,生搬硬套范例框架,内容很多照抄范例,对第三单元的重点学习目标不管不顾,课时设计从第五课时直接跳到了第十课时。看来,人工智能在真正需要适应特定场景的创意设计上,尤其像教学这种极具创造性的工作规划上,短期内是没办法替代人的。
下面将豆包和文小言的文案分享给大家。至于我的文案和设计思路、教学逻辑,大家有兴趣了解的话,那就报名参加2025春季谷里备课营吧。文后有报名二维码和链接。
统编版三下第三单元教学解读与学习活动设计
一、厘清学什么
“中华传统文化” 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的智慧结晶,承载着民族的精神内核与价值观念。语文教材将其纳入重要学习主题领域,旨在通过多样化的读写实践,引导学生深入探寻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激发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使命感。本单元以 “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根” 为人文主题,编排了丰富的文本内容,从古诗到说明文,从建筑到绘画,全方位呈现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其在历史长河中的深远影响,进而在心中种下传承传统文化的种子。这不仅是单元人文目标的核心,也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文化根基。(一)单元文本剖析
1.《古诗三首》:《元日》描绘了春节时热闹喜庆的场景,爆竹声声、春风送暖、更换桃符,展现了人们辞旧迎新的欢乐氛围;《清明》则在细雨纷纷的情境中,刻画了行人断魂的哀愁,凸显了清明节祭祀先人的传统习俗与凝重情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通过诗人在重阳节对亲人的思念,体现了这一节日登高、插茱萸的习俗,传达出浓浓的亲情与乡愁。这些古诗以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描绘出传统节日的独特风情,承载着古人的情感与文化记忆。农耕时代,传统节日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节点,诗人们将节日中的所见所感融入诗篇,赋予了节日深厚的文化内涵。学生在学习古诗时,不仅能领略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还能深入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2.《纸的发明》:文章详细介绍了造纸术的发明历程,从最初文字记录的困难,到蔡伦改进造纸术,再到造纸术对世界文明的巨大推动作用。清晰展现了我国古代科技的辉煌成就,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与创新精神。造纸术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改变了信息记录和传播的方式,促进了知识的积累和文化的传承。学生学习这篇课文,能了解科技发展的脉络,认识到创新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3.《赵州桥》:介绍了赵州桥的设计与建造特点,其雄伟坚固的结构和美观的雕刻,展现了古代建筑技艺的高超。这座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屹立的石拱桥,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赵州桥的独特设计,如单拱加小拱的结构,既减轻了桥身重量,又增强了泄洪能力,在建筑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学生通过学习,能欣赏到古代建筑的艺术之美,了解建筑背后的科学原理,体会传统文化在建筑领域的深厚积淀。4.《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描述了《清明上河图》的画面内容,展现了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景象和市井生活。这幅画不仅是艺术珍品,更是研究北宋社会风貌的重要资料,反映了当时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状况。张择端通过细腻的笔触,生动地描绘了各行各业的人物、热闹的街市和丰富的生活场景。学生学习这篇课文,能欣赏到绘画艺术的魅力,了解古代城市的生活风貌,感受传统文化在艺术领域的生动呈现。(二)语文要素解读
1.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这一要素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会分析文本结构,找出段落的中心意思,并理解作者是如何运用具体事例、描写手法等将其阐述清楚的。如《赵州桥》第 3 自然段,围绕 “赵州桥非常美观” 这一中心意思,通过详细描写桥面石栏上精美的龙图案,运用 “有的…… 有的…… 还有的……” 的句式,将龙的各种姿态描绘得栩栩如生,使读者清晰地感受到赵州桥的美观;《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第 3 自然段,为了表现 “画上街市的热闹”,作者描写了各种各样的店铺和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让读者仿佛置身于繁华的街市之中。通过学习这些课文,学生能够掌握围绕中心意思写一段话的方法,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水平。2.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写一写过节的过程:此要素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收集资料,学生能够拓宽知识面,深入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风俗习惯;在交流过程中,锻炼口语表达和沟通能力;写作则要求学生将自己对节日的了解和过节的亲身经历用文字表达出来,培养写作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的感悟能力。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学生可以自由组成小组,分工合作收集资料,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分享,最后进行写作练习。这一过程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还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三)深度理解目标提炼
1.文本结构与表达技巧:通过分析课文,学生理解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方法,包括如何确定中心意思、选择合适的材料以及运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如描写、举例等,提升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2.传统文化内涵挖掘:深入探究传统节日、古代科技发明、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等背后的文化内涵,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3.实践与表达能力培养:在收集资料、交流分享和写作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信息收集与整理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点评:深度理解目标的提炼抓住了关键概念,但表述上还是在知识技能层面兜圈。】(四)单元学习 KUD 目标与学习证据、学习成功标准梳理
| | |
K.1 了解传统节日的时间、习俗及相关文化内涵 K.2 知晓造纸术、赵州桥、《清明上河图》等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及特点 | 能准确说出至少三个传统节日的过节时间和主要习俗; 能阐述造纸术发明的过程、赵州桥的设计特点和《清明上河图》的画面内容 | 对传统节日和文化遗产的介绍准确无误,包含关键信息; 能从文化价值角度分析其重要性 |
U.1 理解课文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一段话的结构和方法 U.2 体会传统文化在古诗、科技、建筑、绘画等方面的体现和意义 | 在阅读课文时,能正确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落大意,并指出围绕的中心意思; 能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传统文化元素所表达的情感或思想 | 分析课文结构和方法准确合理,有自己的见解; 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深刻,能联系生活实际阐述 |
D.1 收集传统节日资料,在小组内交流分享 D.2 仿照课文,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D.3 写一篇关于传统节日的习作,把过节过程写清楚 | 积极参与小组资料收集活动,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所写段落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条理清晰; 习作内容完整,能详细描述过节过程,融入个人感受 | 在小组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资料丰富多样; 段落写作符合要求,语句通顺; 习作主题明确,情感真挚,结构合理 |
【点评:KUD目标梳理中,U是深度理解目标,人工智能不能准确提炼。学习成功标准的梳理,显然既不符合单元目标要求,也不符合学生视角。】
二、规划怎么学
(一)创设学习情境
运用多媒体展示传统节日的热闹场景、古代科技发明的图片、赵州桥的建筑风貌以及《清明上河图》的局部画面,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是如何传承下来的?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传统文化值得去了解和探索?由此引出本单元的学习主题,赋予学生 “传统文化小使者” 的身份,让学生带着使命感去学习和探究。(二)设计学习任务
结合单元深度理解目标,确定本单元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如何通过文字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让更多人了解和热爱传统文化?引申问题:在阅读和学习过程中,怎样汲取知识提升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表达能力?相应地,设计核心学习任务为:“传统文化知多少” 主题展示会 —— 用多样形式传播传统文化。【点评:学习任务的设计体现出了目标导向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不错。】(三)梳理学习逻辑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传统文化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如参加过传统节日活动、见过一些古代建筑等,但缺乏系统深入的了解和理性思考。他们具备一定的阅读和写作基础,但在围绕中心意思组织语言、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方面还有待提高。因此,教学从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让学生分享自己知道的传统文化,发现自己认知上的不足,从而产生深入学习的欲望。在学习课文时,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表达方法和文化内涵,将所学知识迁移到实践活动中,逐步提升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四)分解子任务
1.子任务一:传统文化初探寻 —— 我身边的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生活中接触到的传统文化元素,如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家里的传统习俗等,选择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方面,尝试用简单的文字记录下来。通过这一任务,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让他们对传统文化有初步的思考和表达。2.子任务二:文本研读悟方法 —— 跟着课文学表达:深入学习单元课文,分析每篇课文围绕中心意思组织段落的方法,体会作者是如何通过文字展现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积累文中生动优美的语句和写作技巧,为后续的表达实践提供借鉴。3.子任务三:实践探究展风采 —— 传统文化传播行动:组织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收集传统节日资料,制作手抄报、撰写习作等,以多样的形式展示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最后,举办 “传统文化知多少” 主题展示会,让学生在展示和交流中分享学习成果,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五)设计全过程学习单
1.一看到 “传统文化” 这几个字,我能想到很多与之相关的内容,我把它们记录下来:2.在这些传统文化中,我最感兴趣的是 ,我对它的了解有:[简单描述自己已有的认知]3.我想用一段话写下我对它感兴趣的原因:[完成写作后,与小组同学交流分享]2.我自主认识了生字新词,并按计划练写字词书写。( )3.我圈画了自己觉得生动优美的语句,还摘抄在了积累卡上。( )2.阅读课文时,我分析了每篇课文围绕中心意思写一段话的方法,记录如下: | | |
| | |
| | 按时间顺序叙述,列举不同阶段的记录方式和造纸术改进要点 |
| | |
| | |
4.我从课文中学到的生动优美的语句和写作技巧有:[详细列举并说明对写作的启发]1.我参与了传统节日资料收集活动,我负责收集的节日是 ,我收集到的资料有:[分类整理资料,如节日起源、习俗、传说等]2.根据收集的资料,我制作手抄报(或撰写习作)的思路是:[阐述手抄报板块设计或习作大纲]3.在制作手抄报(或写作)过程中,我遇到的困难有:[记录困难并写出解决方法]4.我对自己的作品评价如下:[从内容、形式、创意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点评:学习单的设计,学习内容很丰富,也与单元学习目标的落实相关,但没有体现出“学生如何学会”的进阶线索和逻辑。】(六)子任务分解与课时语文实践活动设计
1.子任务一:传统文化初探寻 —— 我身边的传统文化1.第一课时:创设学习情境,明确单元核心学习任务,围绕 “传统文化” 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传统文化的初步认识,确定本次写作的主题范围。根据学习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传统文化内容,口头分享其大致情况,并用一段话写下自己的感受,自主标记这段话中较生动的词句。2.第二课时:进行计时写作挑战,要求学生围绕选定的主题,写一篇短文,展现自己对该传统文化的理解。写作完成后,梳理写作时遇到的困难和希望得到的帮助,在小组内交流,互相提出建议。2.子任务二:文本研读悟方法 —— 跟着课文学表达1.课前自主学习:学生自学生字词,读熟课文,摘录给自己带来深刻感受的语句,挑战背诵指定的内容。教师设计提供字词学习及评价单、语句摘录卡。2.第三课时:开展自主学习成果展示与评价活动。学生展示自己的字词学习成果、摘录的语句等,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鼓励学生主动进行拓展阅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3.第四课时:借助学习单中的表格,围绕单元核心目标进行课堂自主学习。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领会围绕中心意思写的方法,小组内交流讨论,总结阅读和表达的策略。4.第五课时:学习《古诗三首》,引导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在节日中表达的情感。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古诗朗诵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朗诵得最有感情,最能展现古诗的意境。5.第六课时:学习《纸的发明》,通过小组合作,制作造纸术发明历程的思维导图,清晰呈现其发展脉络。小组代表上台展示思维导图,并讲解造纸术发明的重要意义。6.第七课时:学习《赵州桥》,让学生以 “小小建筑师” 的身份,用自己的语言介绍赵州桥的设计特点,可借助画图辅助说明。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描写赵州桥美观时的写作方法,进行小练笔,描写一处自己熟悉的建筑。7.第八课时:学习《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开展 “我是小导游” 活动,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理解,向 “游客” 介绍《清明上河图》中的某个场景,锻炼口语表达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描写画面热闹场景的方法,积累写作素材。3.子任务三:实践探究展风采 —— 传统文化传播行动1.第九课时:组织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自由组成小组,确定要展示的传统节日。小组内分工收集资料,如节日的起源、习俗、传说等,并进行整理和筛选。2.第十课时:各小组根据收集的资料,制作手抄报或撰写习作。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展现传统节日的特色。3.第十一课时:举办 “传统文化知多少” 主题展示会。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对传统节日的理解和感悟。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提问、评价,最后评选出 “最佳展示小组”“最具创意作品” 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第十二课时:进行单元结业评价,教师设计评价单,从知识掌握、能力提升、学习态度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的学习过程,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为今后的学习提供经验。【点评:课时学习活动设计将学习单的运用考虑进来了,这一点很赞!】统编版三下第三单元教学解读与学习活动设计
设计人:[您的姓名]
一、厘清学什么
“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根”是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主题。本单元围绕“传统文化”这一核心,通过一系列文本和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与文化内涵,体会古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细腻感受,并通过写作实践,学会如何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这一单元的学习不仅丰富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还提升了他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一)单元选文分析
本单元选取了多首古诗和几篇现代文,通过不同文体和内容的结合,全方位地展现了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元日》:宋代诗人王安石描绘了农历正月初一(春节)的热闹景象,通过爆竹、屠苏酒、新桃符等元素,展现了古人对新年的庆祝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清明》:唐代诗人杜牧通过描绘清明时节的雨纷纷和行人的断魂之态,反映了古人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对自然景物的敏锐感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代诗人王维在重阳节之际,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通过登高、插茱萸等习俗,展现了古人对家庭亲情的重视。·《纸的发明》:介绍了中国造纸术的发明和演变过程,突出了蔡伦改进造纸术的重要贡献,展示了中国古代科技的伟大成就。·《赵州桥》:通过介绍赵州桥的设计、结构和历史价值,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以及对建筑美学的追求。·《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以《清明上河图》为例,展示了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景象和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反映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卓越成就。(二)单元教学目标
·认识本单元的生字新词,能够正确书写并理解其含义。·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文化内涵,体会古诗中的情感表达。·学习如何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掌握基本的写作技巧。·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多种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运用图像化策略,将文字转化为画面,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通过小组合作、资料收集等方式,拓宽学习视野,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尊重传统、珍惜文化的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学会用语言文字记录和表达生活中的美好瞬间。二、规划怎么学
(一)创设学习情境
通过展示中国传统节日的图片、视频和实物,如春节的鞭炮、清明节的菊花、重阳节的茱萸等,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回忆自己过节的经历,分享节日中的趣事和感受,激发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兴趣和好奇心。(二)设计学习任务
结合单元教学目标,本单元的核心学习任务可以设计为:“传统文化之美——探寻节日习俗,传承文化精髓”。通过这一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文化内涵,学习如何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并尝试用文字记录和表达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三)梳理学习逻辑
本单元的学习逻辑可以概括为“感知——理解——运用——表达”四个阶段。1.感知阶段:通过阅读课文和观看相关视频、图片等,初步感知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文化内涵。2.理解阶段: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古诗中的情感表达,学习如何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3.运用阶段:通过综合性学习活动,如资料收集、小组讨论、手工制作等,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4.表达阶段:通过写作、朗诵、展示等方式,表达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四)分解子任务
为了更好地实现单元学习目标,可以将核心学习任务分解为以下三个子任务:·目标: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文化内涵。·活动: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自由组成小组,选择感兴趣的传统节日进行研究,收集相关资料,制作手抄报或PPT进行展示。·目标:学习如何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掌握基本的写作技巧。·活动: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围绕一个意思进行写作的,提炼出写作技巧并进行练习。通过仿写、扩写等方式,提升写作能力。·目标:引导学生用文字记录和表达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活动:选择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可以写自己家过节的过程,也可以写节日中发生的印象深刻的故事。通过朗诵、展示等方式,分享自己的作品,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五)设计全过程学习单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设计以下全过程学习单:一、我选择的传统节日是_________,我了解到的节日习俗有:二、我和小组成员一起制作的展示作品是_________,我们展示了以下内容:一、我阅读了课文《》,作者围绕“”这个意思进行了写作。我从中学习到的写作技巧有:一、我选择的传统节日是_________,我写的习作题目是《_________》。【点评:学习单的设计逻辑还是很清晰的,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三、学习活动设计
(一)子任务一:了解传统节日习俗
1.创设学习情境,展示中国传统节日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兴趣。2.明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选择感兴趣的传统节日进行研究。3.分组讨论,制定研究计划,包括收集资料的方式、展示作品的形式等。(二)子任务二:学习写作技巧
1.阅读课文《纸的发明》,分析作者是如何围绕“纸的发明”这个意思进行写作的。2.提炼写作技巧,如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使用恰当的过渡句等。3.学生进行仿写练习,尝试用学到的写作技巧写一段话。1.阅读课文《赵州桥》,分析作者是如何围绕“赵州桥的特点”这个意思进行写作的。2.继续提炼写作技巧,如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使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3.学生进行扩写练习,将课文中的一段话扩写成一篇短文。2.教师总结写作技巧,强调在写作中要注意围绕一个意思进行叙述和描写。(三)子任务三:表达传统文化之美
1.引导学生选择一个传统节日,思考如何围绕这个节日进行写作。2.学生通过朗诵、展示等方式分享自己的作品,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1.举办“传统文化之美”展示活动,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2.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展示作品,评选出优秀作品进行表彰。四、学习资源拓展
为了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可以推荐以下书籍和文章供学生阅读:·文章:《端午节的由来与习俗》《中秋节的传说与文化》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如中国传统节日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等,了解更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五、结语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文化内涵,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还能够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培养文化自信。希望学生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继续关注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点评:豆包和文小言在单元整体教学解读上,都显得格式化、呆板,不可能有教师自己基于丰厚的知识背景、文化背景和专业背景的个性化理解,缺乏整体性。 】近期链接:
《哪吒2》:从顽童到少年,又及……
语文备课上课,我们都借鉴这本书
今天开讲!
别让学生把时间浪费在那些无用又无聊的作业上
寒假提前备课,备什么,怎么备
寒假不无聊!和孩子一起观看这些精选纪录片,开启知识之旅
语文备课上课,这本书值得好好研读
10年来最好看的十部动画电影!
1-6年级2024-2025寒假精选书单 | 我在小学教语文研制(附部分图书购买链接)
2025年小学生寒假分年级阅读推荐书目丨“祖庆说”&“百班千人”联合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