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的饺子,元宵的汤圆;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几乎每一个中华传统节日都离不开一种既好吃又有寓意的美食。其中,饺子是最负盛名的了,因为这可是过年辞旧迎新之际的吃食,寓意着团圆和美满,象征着财富和好运呢。包饺子的手法多种多样,相同的外观,咬开有不同的馅;不同的外观,咬开可能是相同的馅。包饺子如同艺术创作,像文学的修辞,如电影的镜头……《哪吒》的导演,艺名是饺子。《哪吒》是春节档上映,第一部是,第二部还是,相信第三部亦如是——不过新的一部可能又要等上五年,观众很急,艺术创作却急不得,需要精打细磨,需要沉淀发酵。春节档上映,饺子这艺名就最是应景了,更何况“哪吒”本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人小孩都熟悉的形象。当然,更重要的是,电影的确很好看,导演饺子没有辜负“好吃不过饺子”这句俗语。票房就是极具说服力的明证之一,至正月初五下午,《哪吒2》实时票房已经超过了30亿,在整个春节档影片中是断崖式领先,第二名的《唐探1900》和第三名的《封神2》加起来也抵不上。有人说《哪吒2》票房高,它是动画片是一个重要原因,适合家长带着孩子一起看。这或许算一个理由吧,不过《熊出没》也是动画片。那还有一点是《熊出没》没办法比的,就是“哪吒”自带的传统文化形象的光环……其实,票房的持续强劲,“好看”才是硬道理,“口碑”才是软广告。电影的成功与否,当然与电影艺术的方方面面都有关系,故事、镜头(叙事手法)、剪辑、特效,还有演员的演技等等。笔者一直认为,好故事是好电影的基础。所以,编剧是最具挑战的活之一。如果故事的框架没有太大的区别,那就看细节的设计,叙事手法的讲究。这可能就不单单是编剧的匠心了,导演的艺术创造力同样重要。我很喜欢丹泽尔·华盛顿主演的《伸冤人》,就是导演将动作片拍出了艺术片的效果。《哪吒2》的总体故事架构并没有什么新意,但是依然能让观众看罢有意犹未尽之感,而且是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身份角色的观众都感到意犹未尽,那是为什么呢?从魔丸降世那一刻起,哪吒就以天生的顽童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他魔性逆天,破坏力惊人;他天真率性,胆大顽皮;他桀骜不驯,从不服输;他玩世不恭,自信好胜;他孤僻叛逆,自负冷漠……顽童形象在诸多艺术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中被反复塑造和诠释。《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我的跑道》中的男孩“幽灵”,《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汤姆,《小飞侠彼得·潘》中的彼得·潘,《长袜子皮皮》中的皮皮,《木偶奇遇记》中的匹诺曹,还有中国古诗词中的一些顽童,比如胡令能《小儿垂钓》中的小儿、吕岩《牧童》中的牧童、杨万里《舟过安仁》中的两小儿等等。但是,很少有作品像电影《哪吒》这样,让一个天生顽童置身于复杂的背景下和矛盾冲突中,让他经历各种挑战和磨难,在与周遭的互动中遇见各不相同的他人,慢慢发现和认识自己……如果说第一部中,更多的是淋漓尽致地展现顽童哪吒的顽劣一面,这第二部则是更加立体地解构了他的方方面面。因为天生是魔丸降世,相比于灵珠转世的敖丙,哪吒在外表上就是一幅“粗糙”的模样,黑眼圈、大板牙、鼻孔朝天……但是,他同样渴望外表的帅气俊朗。太乙真人用莲藕为他和敖丙重塑肉身的时候,元神看到自己初成雏形的肉身模样,他想象着能否重塑成各种不同的样子,最后竟然抢过“小飞猪”的“刻刀”,自己动手“雕刻”起来。他依然大大咧咧,动身去玉虚宫参加晋仙考核时,躲开娘亲的拥抱;他依然双手插进裤腰里,走起路来大摇大摆;他依然……但是,为了能够顺利通过考核,他心甘情愿一次次吞下药丸让自己沉睡,让敖丙的元神控制自己的肉身,因为他心系对好朋友的承诺,他要为敖丙重塑肉身拿到玉虚宫里的玉液琼浆。在与申公豹的父亲申正道战斗时,没有料到申正道会自断手臂,他感到不解和愧疚;在无量仙翁拿要他用自己的性命救父母时,他毫不犹豫地答应……原来,每一个顽童,哪怕是天生的顽童,也渴望有帅气的外表,渴望得到肯定,心中也有柔软和敏感。其实,整个故事中,魔丸和灵珠本就是一体,象征着一个儿童内心的复杂性,或者说每一个人内心的两面性。每个人内心深处不都有一个如哪吒一样的顽童,同时又希望自己如灵珠转世般俊朗飘逸、玲珑明慧吗?大多数人成长的过程,不就是不断隐藏顽童秉性而彰显成熟智慧的过程吗?但是,失去了顽童秉性,就意味着失去了天真率性,失去了活泼泼的游戏精神,失去了心灵的独立性和主体性。人生或许只有一个阶段,既不失顽童秉性,又同时兼具责任担当的勇气和光明美好的人格魅力——那就是“少年”。哪吒义无反顾地冲破无量仙翁的穿心咒后,完成了肉身的再次重塑,重塑后的肉身就是一个俊朗的少年模样。现实当中,成人是从内心里排斥顽童的,遇到任何一个或一种顽童,都是要想千方设百计地进行改造——好在电影中“老师”太乙真人并不是一个自以为是的“改造师”,哪吒的父母也不是那种咬牙切齿的“恨铁不成钢”的形象。顽童的叛逆就是对权威的挑战,就是对秩序的威胁。电影也从一定程度上还原了这种现实——魔丸是要被摧毁的。现实当中,少年意气是难得一见的。每一个儿童从一降生就被各种规训,等到长成少年,已经眼中无光芒,心中无意气,胸有丘壑气吞如虎与当下的少年没有什么关系。这样的现实是显性的,是被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的,所以,坐在电影院里看哪吒的心情就会五味杂陈。儿童可能会回味着哪吒的潇洒和勇敢、叛逆和担当,但是,少年乃至青年,可能却咀嚼出另一番滋味,这滋味里可能还有怀疑和失落。至于成年人……《哪吒2》被指成功在于“讨好观众”,其中最具讨好人格体现的就是对亲情的渲染。其实,讨好观众是电影制作者的必然选择——得不到观众的认可,只顾自说自话,也就失去了电影作品的价值。春节档里,自说自话的电影,票房肯定是羞涩的。无论怎样宏大的叙事,离开了人性和亲情,留下的就只有一个空壳。前段时间很火的电视剧《大奉打更人》,既让人笑又让人感动的,就是许七安和二叔一家的亲情演绎。有人指责《封神2战火西岐》有拍成了爱情戏之嫌,不说这种判断是否恰当,设想一下,如果把电影中的这些情节去掉,剩下的是什么呢?家国情怀,有人才有家,有家才有国。没有了人与人之间最真切的情感,所有的宏大叙事都是虚空。《哪吒1》里,明明被哪吒踢的毽子砸个半死,父亲李靖和母亲殷十娘却说不疼不疼。《哪吒2》里,令人感动的亲情细节贯穿始终。哪吒要去玉虚宫参加晋仙考核,李靖和夫人恋恋不舍地送别,殷夫人更是为哪吒准备了一大包裹吃食,还追上断桥千叮咛万嘱咐。东海龙王敖光为了儿子敖丙一次次为儿子出头,放言:“我儿若死了,全陈塘关都要陪葬!”申正道父子之间,申公豹和申小豹兄弟之间,亲情的分量同样是那么打动人心。因为李靖在申小豹面前给申公豹留足了面子,原本对陈塘关百姓性命不管不顾的申公豹,竟然马上为城中百姓运来了大量药材和粮食。申小豹目睹父亲的惨状,不顾生命危险保护父亲,父亲又为小豹挡了鹿童的致命一箭。当得知家人被杀,申公豹再也不管不顾,要为家人复仇,舍身死战……电影中最用心的一笔,就是哪吒母亲的两次拥抱。一次是给哪吒送行时,向儿子索要一个“大大的拥抱”,却被哪吒躲开了(顽童的叛逆和敏感);第二次是被困无量仙翁的炼丹炉,在元神即将被炼成丹的前一刻,不顾被儿子身上的穿心咒刺进肉里,鲜血淋漓,紧紧地拥抱着哪吒……天下所有的父母不都是这样的吗?不管不顾,全心全意,把所有的希望都给了孩子,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子女。甚至,反思也是为了孩子,比如电影尾声,敖光对敖丙说:“父王只是想用自己的经验为你谋幸福,但现在看来,父辈的经验毕竟是过往,未必全对,你的路还需要你自己去闯,今后,忠于自己内心的选择吧!”看电影的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这些情节,这些细节,都是感动,都是教育。这里的反抗精神,不单单是顽童的叛逆与反抗,而是所有被道德和政治压迫者的反抗,无论被压迫的是仙是魔还是妖。大多故事中,最大的反派往往都是最慈眉善目、道貌岸然、自诩名门正派的伪善者。《哪吒2》中的无量仙翁就是最大的反派,他以正义的维护者视人,口口声声都是除妖降魔,都是保护苍生黎民,暗地里做的事情却是阴谋诡计、栽赃陷害、屠戮百姓。其他人被压迫、被欺骗却不自知,还对无量仙翁感恩戴德,还对成仙痴迷渴望。其实,现实大多亦如是吧。不同的是,电影中总有英雄站出来,拼死反抗那些高高在上的“伪人”;现实生活中,没有这样的英雄。电影勇于反抗的英雄,是观众们心中的梦,亦是观众们心中的刺,所以观众喜欢看英雄痛扁最大的反派。看的时候,意不平;看过之后,亦意不平。可还是爱看。成人的爱看,与儿童的爱看,是不一样的。成人是五味杂陈,儿童就感到痛快。反抗精神是可贵的,是高贵的,张扬反抗精神也是电影讨好观众的必然选择。好在,我们可能还惦记着哪吒的少年模样,还有曾经的顽童模样。近期链接:
今天开讲!
别让学生把时间浪费在那些无用又无聊的作业上
寒假提前备课,备什么,怎么备
寒假不无聊!和孩子一起观看这些精选纪录片,开启知识之旅
语文备课上课,这本书值得好好研读
10年来最好看的十部动画电影!
1-6年级2024-2025寒假精选书单 | 我在小学教语文研制(附部分图书购买链接)
2025年小学生寒假分年级阅读推荐书目丨“祖庆说”&“百班千人”联合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