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编74师前身是国军第74军,1937年8月淞沪会战时成立,首任军长俞济时,辖51师(师长王耀武)、58师(师长冯圣法)。1938年底,武汉会战后,74军已成为主力军,为了加强该军的实力,常公将57师(师长施中诚)划入。
1939年秋,俞济时升任第10集团军副司令,王耀武接任74军军长,他对74军做了一些调整:副军长施中诚;51师师长李天霞;57师师长余程万;58师师长廖龄奇。王任军长后,狠抓作风和军纪,亲自教导战术,带领74军参加上高会战,歼灭了日军近万人,接着又参加长沙会战、常德会战等,立下了赫赫战功,被誉为抗日铁军,国军中的王牌军。
王耀武黄埔三期,资历不高。但在黄埔生中,既当“中执委”、省主席,又当“绥靖区”司令官仅他一人。他之所以晋升那么快,原因一,他打仗很有一套,战功显赫。原因二,在于他的精明与憨厚。王耀武是店铺小伙计出身,察言观色的功夫一流,擅长做生意,家里开饼干厂。
据沈醉回忆:王耀武擅长送礼,能送得恰到好处。礼品首选派克金笔和瑞士手表,当时都是很贵重的。他送礼从不在私底下送,而是光明正大的送。
每次去重庆,王耀武都会带不少金笔、手表,开会时向“目标人”借笔或手表。等会议结束后,他将自己带的金笔或瑞士手表再“还给”人家。为免除误会,他还会提前贴上“王耀武敬赠”小字,这样一来对方就会很默契地收下了,哪怕蒋介石、宋美龄在场。所以王耀武人际关系非常和谐,上下级关系都处得很好。
说王耀武憨厚,因为他不吃空饷,不喝兵血,在国军中是一股清流。他请客送礼的钱,都是他自己做生意赚的。对伤残士兵,他自己出钱额外补贴,所以74军凝聚力非常强,战斗力自然就强悍,抗战胜利后,74军被评为“五大主力”之首。
1944年2月,王耀武升任第24集团军司令,100军军长施中诚改任74军军长,74军副军长李天霞升任100军军长。李天霞走后,74军副军长余程万接任。施中诚到74军是过渡,他走后谁当军长?从余程万被任命为副军长来看,他应该是俞济时和王耀武心中最佳人选。
1943年12月常德保卫战,57师官兵几乎全部战死,最后关头余程万擅自带200多人突围,惹恼常公,从此被打入另册。抗战胜利后,1946年4月施中诚升任20集团军副司令,常公弃用余程万,委张灵甫为74军军长。
5月,74军整编为整74师,原先的3师9团制军改为3旅6团制的整编师,3个旅番号分别为51、57、58旅。74军整编前32720人,整编后为30978人。
张灵甫当军长后,为人跋扈且不善处理人际关系,得罪了不少人。1947年2月,王耀武和俞济时向常公建议:以整74师和整83师组建整编军,李天霞当军长,常公同意了。2个月后,整74师全军覆没,这事也就不了了之。王耀武和俞济时向常公建议让李天霞担任整编军军长,说明他们不认可张灵甫能力。
全面内战爆发后,1946年9月整74师两淮战役中损失3000人。10月涟水战役,第一次损失2000人;第二次虽攻下了涟水,但损失近6000人,总计损失高达10909人。在数次苦战后,74师步兵损耗已经达到极高的程度,急需补充兵员,尤其是连排级军官。后补充该师兵员14990人,但只有7697人到位。剩下7293人是该部3个新兵团兵力数。所以孟良崮战役前,整74师全部兵力为27000多人,步兵连老兵比例已经下降到40%。
1947年3月,整74师扩编为3旅9团。新扩3个团——51旅的153团、57旅的169团、58旅的174团,在后方安徽(短暂在南京)整训,负责整训的长官是74师副师长邱维达,没参加孟良崮战役。
同年5月16日孟良崮战役中整74师全军覆没,团以上军官命运如下:师部:师长:张灵甫,阵亡。副师长:蔡仁杰,阵亡。参谋长:魏振钺,被俘。副参谋长:李运良,被俘。炮兵指挥官:王玉卿,阵亡。辎重团团长:黄政,被俘。
51旅:旅长:陈传钧,被俘。副旅长:皮宣猷,被俘。参谋长:林铸年,突围。151团团长:王奎昌(突围)。152团团长:谢恺堂(突围)。
57旅:旅长:陈嘘云,被俘。 副旅长:明灿,阵亡。参谋长:王重之,阵亡。170团团长:冯继异(突围)。171团团长:周少宾(阵亡)。
58旅: 旅长:卢醒,阵亡。副旅长:贺翊章,被俘。 参谋长:程金波,被俘。172团团长:李仁俊(突围)。173团团长:雷励群(被俘)。
从孟良崮战场上逃出来的国军官兵有1000多人,包括旅参谋长林铸年和王奎昌、谢恺棠、冯继异、李仁俊4位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