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初,我在南京读书,发现那些来自欧美的留学生乘公交,和我们一样也是争先恐后地往上挤,丝毫不见欧美人的文明与素质。这才明白鲁迅所说中国人特有的劣根性,即虚伪、自私、贪财、好色等,这是人之本性,不独中国人有。
上世纪90年代的欧美,公共资源配置非常合理,公交、地铁发达,讲讲绅士风度是可以的,又不影响出行。可那时中国呢?公共交通非常落后,如果欧美人再讲什么绅士风度,恐怕一个月也乘不上一班公交车。人总要权衡利弊得失,在欧美政治制度下讲绅士风度有利的,在中国讲绅士风度是有弊的。所以伟人有言:离开利益,一切看不清。真是千古真理。
鲁迅思想形成,离不开他的生活经历。他于1902年4月至1909年8月在日本留学,在日本留学长达7年之久,可以说日本对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那时的日本,明治维新已经30多年,日本人文明、开化与中国人的愚昧、落后形成鲜明的对比。但那时的日本与成熟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还有好多不完善之处,存有不少封建遗毒与军国思想,这些对鲁迅思想形成都会产生很大影响。
长期以来,我总认为鲁迅的性格中不乏偏执、狭隘、激进。他的见识、胸襟以及对现代政治的理解与留美的胡适、傅斯年大不同。鲁迅以为中国的落后,缘于中国人劣根性。中国要进步,首先要务是提高国人素质,然后才能实行好的政治制度。而胡适、傅斯年的想法是先实行好的政治制度,然后才能提高国人素质,中国才能进步更快。他们的思想正好相反。
二战后,南、北韩,东、西德的发展对比,无可辩驳地表明好的制度才是一个国家兴旺保障而非所谓人种优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