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年轻人再也不愿吃苦了?

教育   2024-08-04 00:01   江苏  


记者随机街头采访几个年轻人,问为什么现在年轻人不愿吃苦了?

第一个女孩回答道:“因为吃苦的付出和收获不对等。”

第二个穿着清凉的女孩回答道:“吃得苦中苦,老板开路虎。”

第三个年龄稍大点的回答:“因为他们不吃没有意义的苦。”

第四个女孩回答:“因为只要能吃苦,就有吃不完的苦。”

第五个也是质疑,“关键是为什么要吃苦啊?苦难就是苦难,不会带来成功。”

这一代年轻人堪称人间清醒,这些回答可见一斑。

当吃苦的惨重付出和收获不对等,那么,为什么要吃苦?即便吃苦的付出和收获对等了,年轻人也未必愿意吃苦。

我们以往不吃苦,很可能就会饿肚子,有根鞭子一直在抽打我们,使得我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到了最后甚至弄颠倒了,一怕不苦,二怕不死。

年轻人往往遵循享乐原则,只要饿不死就ok,就可以躺平了。甚至不愿意结婚生子,一人吃饱,全家不饿。

“吃得苦中苦,老板开路虎。”这句话来源于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一条早就被狂批得体无完肤了。人就是人,生而平等,为什么要做人上人?还要以吃苦为代价?

路虎是一款越野豪华汽车,当年《蜗居》中大秘宋思明和海藻吹牛时,讨论过自己的这款爱车。他说,“有血性的男人,都希望拥有一辆路虎。”

老板怎么开上路虎的?当然需要员工拼命。这个命题的怪异在于,员工拼命了,员工获得了什么?获得了996、伤痕累累、腰椎间盘突出、疲惫不堪、未老先衰,最后的血汗成果却被老板收割了。

员工也不傻,当然不愿意,不少员工炒老板鱿鱼原因即在此。

年轻人不愿意吃没有意义的苦。

这个意义的理解,年轻人和我们可能不一样。我们认为为了光宗耀祖,为了衣锦荣归,甚至为了“不吃馒头争口气”,就可以咬牙吃苦,和自己死磕。里尔克说,“哪有什么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

但年轻人觉得这一切都没有意义,他们头脑里没有这些陈规陋习。他们所谓的意义,定义权在于他们自己。他们喜欢体验,喜欢尝试,喜欢规则,喜欢创造……如果和这些无关,他们就会漠然摈弃。

“只要吃苦,就会有吃不完的苦。”

这句话太经典了,这是孩子们从无数血淋淋的事实中得出的教训,成人一直遵循孩子的吃苦原则,都希望孩子多吃苦,多磨砺。

但孩子慢慢意识到吃苦是一个无尽的过程,一旦最初信奉了吃苦精神,这辈子就会有吃不完的苦。

比如孩子吃苦考了80分,我们就希望孩子吃更多苦考90分,考95分,考100分,甚至鼓励孩子考唯一的满分。

我们的奖状上写的是:“再接再厉,取得更大的进步。”我们从来没踏踏实实让孩子享受过一次安宁,享受过一次成功的喜悦。

更大的进步是什么?即便大到天上去了,我们也不会满意。最近在看奥运会,看到那些获得银牌的人,事实上他们是天下第二,但很多人还是觉得不得劲。即便他们天下第一,又希望他们大破纪录,最好永远卫冕,不然就是失败。

关键是为什么要吃苦啊。苦难就是苦难,苦难不会带来成功。
为什么吃苦,还是探讨吃苦的意义。但与上者不同的是,这句把苦难与成功的逻辑关系打碎了,当苦难的必然走向不是成功,而是吃更多的苦,那么谁还能忍受无尽的苦难,做推石头上山的西西弗斯呢?

当然,吃苦在一定的意义上,的确能够提升人的精神品质,增强人的意志,使得一个人可以最大限度地摆脱生命的庸常。

但通过吃苦走向成功是有条件的。这首要的条件,就是苦难的承担者必须具有非凡的毅力、超人的心智,以及对自己牺牲较低价值换取更高价值的坚定不移。否则吃苦就会毁坏人的尊严,伤害人的心灵,扼杀天才的创造力,使得人们在苦难下呻吟流汗,进退维谷,举步维艰。

这样的吃苦就是活受罪,如果不是受虐狂,肯定会心生埋怨,最终或许就会在绝望中崩盘。

《雪中》北凉世子徐凤年,先是三年流浪,吃尽天下苦,后又孤身入北莽九死一生。


为什么这个苦一定要吃?为什么这个险一定要冒?因为不吃这个苦,不冒这个险,就担不起北凉30万铁骑的重托,担不起离阳王朝第一个异姓王的世袭罔替,更担不起为天下百姓守住北疆,不让一兵一卒骚扰中原的承诺。


天不生我徐凤年,人间万古如长夜。

与清风舞,共明月醉

王开东
偶尔针砭教育,偶尔建设学科,偶尔戏说历史,偶尔吐槽现实……绝不偶尔的是——永远保持原创,做教育的盗火者,纵火者,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