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研究|通胀读数外热内温,暂缓市场忧虑情绪:美国2024年12月CPI点评

财富   财经   2025-01-16 08:07   北京  

韦昕澄  崔嵘  李翀  贾天楚

美国2024年12月CPI报告“外热内温”,总体CPI同比如期受能源价格推动而反弹,核心CPI同比则是过去半年来首次回落,服务通胀未因强劲的就业状况而反弹。本份CPI报告尚不足以改变1月暂停降息的共识预期,但可缓解市场在特朗普就职前对美国通胀粘性的忧虑。我们认为潜在的渐进式加征关税方案难以消除美国商品通胀隐忧,在特朗普具体政策计划陆续揭晓前,短端美债相对于长端美债可能更具配置性价比。


事项:


美国2024年12月总体CPI读数符合预期、同比和环比分别如期升2.9%和0.4%(前值分别为2.7%和0.3%),核心CPI读数则低于预期、同比和环比分别升3.2%和0.2%(预期和前值都分别为3.3%和0.3%)。



本份CPI报告“外热内温”,可缓解市场近期对通胀粘性的担忧。


本次总体CPI读数的反弹主要由能源价格推动,核心项的涨价压力则多数都较温和,核心CPI同比增速是过去半年来首次回落,服务通胀未因强劲的就业状况而反弹。这尚不足以改变1月暂停降息的共识预期,但可缓解市场在特朗普就职前对美国通胀粘性的担忧。具体而言: 


1)食品项环比增速由前值0.4%回落至0.3%,其中家庭食品项和在外饮食项都环比上涨0.3%,两者表现都较稳定。 


2)能源价格季调后环比增速由前值0.2%大幅升至2.6%、是2023年8月以来最高值,为总体CPI环比贡献了大约四成涨幅,主因汽油价格季调后环比升4.4%(季调前环比降1.1%),电力价格和天然气价格则分别在季调后环比升0.3%和2.4%、两者都高于前值。近期油价的涨势或会扰动1月CPI读数,不过原油期货曲线隐含的市场预期表明今年能源价格可能不易持续大幅上行。 


3)核心商品价格环比涨幅由前值0.3%缩窄至0.1%,其中新车和二手车价格季调后环比分别涨0.5%和1.2%、都较前值回落,服装价格环比涨幅缩窄至0.1%,医疗保健商品价格环比零增长,家居陈设、休闲商品、教育与通讯商品等价格则分别环比下降0.2%、0.5%和0.9%。这表明目前美国多数消费品可能尚未因特朗普潜在的加征关税计划而提前涨价。 


4)住宅项(shelter)环比增速持平于温和的0.3%,对核心CPI环比的贡献由前值15.4bps进一步缩窄至11.8bps,同比增速则降至2022年1月以来最低值4.4%。分项看,主要住所租金(RPR)和业主等价租金(OER)的同比增速分别为4.3%和4.8%,两者分别是2022年2月和2022年4月以来最低值,租金通胀降温的趋势仍在延续。我们依旧认为在租屋市场再平衡、市场租金涨价压力温和的环境下,CPI住宅项同比还存在进一步下行的空间。 


5)除住宅外核心服务(ex-shelter)的同比增速由前值4.3%降至4.2%,是2024年全年的最小读数,其中运输服务分项因机票价格上涨而环比升0.5%,医疗保健服务、教育与通讯服务、休闲服务的价格则分别环比升0.2%、0.2%和0.4%,表现中规中矩。我们认为潜在的驱逐移民对服务通胀的扰动可能较小。



潜在的渐进式加征关税方案难以消除美国通胀隐忧,幅度比形式更重要。


市场近期较关注特朗普潜在的渐进式加征关税计划,即依据《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案》(IEEPA)制定累进关税时间表,旨在提高谈判筹码并避免通胀飙升;若按对华关税逐月加5%直至60%、对全球其它地区关税逐月加2%直至10%的进程推算,则完成加税过程分别需要大约三个季度和两个季度的时间。这种相对循序渐进的做法确实可能弱化美国进口商面临的单次价格冲击幅度,但进口商品包罗万象、涉及产业链各个环节,由于菜单成本的存在,从关税落地到相关消费品完成涨价的过程难以一蹴而就,源于中国和源于其它地区的进口品可能分别大致需要两年半和半年时间来向美国消费者完成价格转嫁过程(请见《2025年海外宏观与大类资产配置展望—美国大选后的“变”与“不变”》2024-11-12)。换言之,如果特朗普设想的加征关税幅度被不折不扣落地,那么无论是“一次性全加”还是“逐月加2~5%”,居民部门届时面临的商品通胀压力都可能会持续较长时间,加税的幅度比加税的形式更值得关注。



在特朗普具体政策计划陆续揭晓前,我们仍更看好短端美债相对于长端美债的配置性价比。


美国2024年四季度的总体CPI同比读数均值为2.7%,与我们年度展望中的预测值一致,因此我们相应维持美联储今年全年降息两次各25bps的预测。本次低于预期的核心CPI读数预示着本月末将发布的12月美国PCE平减指数表现可能也将较温和,我们预计其总体环比升0.30%,核心环比升0.21%,总体同比升2.6%,核心同比升2.8%。这应能让非农数据发布后一度“遥不可及”的降息预期有所恢复,然而特朗普的具体政策计划在就职日揭晓悬念前仍将是一大风险点。在政策不确定性(尤其是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落地前,我们仍更看好短端美债相对于长端美债的配置性价比。



风险因素:


美国经济增长动能超预期;美国就业市场供需关系超预期;美国经济与贸易政策变化超预期;油价变化超预期;市场流动性或情绪变化超预期。








本文节选自中信证券研究部已于当日发布的《晨会》报告,具体分析内容(包括相关风险提示等)请详见报告。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


本资料所载的证券市场研究信息是由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证券”)的研究部编写。中信证券研究部定位为面向专业机构投资者的卖方研究团队。通过微信形式制作的本资料仅面向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行为。中信证券不因任何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中信证券的客户。若您并非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应首先联系中信证券机构销售服务部门或经纪业务系统的客户经理,完成投资者适当性匹配,并充分了解该项服务的性质、特点、使用的注意事项以及若不当使用可能会带来的风险或损失,在此之前,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信息。本资料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还请见谅!感谢您给予的理解和配合。若有任何疑问,敬请发送邮件至信箱kehu@citics.com。

重要声明:


本资料定位为“投资信息参考服务”,而非具体的“投资决策服务”,并不涉及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需特别关注的是(1)本资料的接收者应当仔细阅读所附的各项声明、信息披露事项及风险提示,关注相关的分析、预测能够成立的关键假设条件,关注投资评级和证券目标价格的预测时间周期,并准确理解投资评级的含义。(2)本资料所载的信息来源被认为是可靠的,但是中信证券不保证其准确性或完整,同时其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能会根据中信证券研究部后续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也可能会因为使用不同的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观点和分析方法而与中信证券其它业务部门、单位或附属机构在制作类似的其他材料时所给出的意见不同或者相反。(3)投资者在进行具体投资决策前,还须结合自身风险偏好、资金特点等具体情况并配合包括“选股”、“择时”分析在内的各种其它辅助分析手段形成自主决策。为避免对本资料所涉及的研究方法、投资评级、目标价格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在必要时应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4)上述列示的风险事项并未囊括不当使用本资料所涉及的全部风险。投资者不应单纯依靠所接收的相关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须充分了解各类投资风险,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本订阅号中的所有资料版权均属中信证券。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发送或复制本订阅号中的内容。除经中信证券认可的情况外,其他一切转载行为均属违法。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中信证券研究
中信证券研究官方公众号,“一号在手,投资无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