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付宸硕 刘海博 张清源
特种机器人在极端工况下具备明显优势,伴随技术逐步迭代,其应用场景拓展潜力巨大。其中,军用机器人在效费比等方面优势明显,是未来战场的重要趋势。伴随机器人技术及智能化的不断突破,我们看好特种机器人在主要场景下的渗透率逐步提升,认为军用机器人将在“十五五”期间迎来较大内装机遇,同时也具备较好的军贸前景。我们看好具备产品竞争力的整机厂、以及相应供应链中技术壁垒较高的细分环节。
▍特种机器人:特殊工况优势明显,下游应用广泛。
特种机器人指在特殊环境下执行任务的机器人,包含应急救援、极限作业、军事等应用场景。相较于有人工作场景,特种机器人可在极端环境下保障人员安全,在高重复性工作中提升效率。伴随硬件技术及软件算法能力的持续迭代,特种机器人应用场景不断丰富,主要包括:1)消防机器人:应用包括灾情侦查、火源扑灭和人员搜救等任务;2)核工业机器人:因其耐辐照、高可靠性和易去污的特点,广泛应用于核设施的日常监控、核燃料生产、乏燃料处理以及灾难救援等领域;3)水下机器人:凭借其在危险环境和零可见度水域中的作业能力,广泛应用于海洋科学研究、装备检测维修、搜救、石油开发等领域;4)防爆机器人: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煤矿、军工及危险品处理等高危行业,主要承担巡检、探测、排险和灭火等任务;5)电力巡检机器人:专门用于变电站、电力隧道及输电线路的巡检作业;6)警用机器人:承担巡逻监控、交通指挥、排爆排险和救援侦查等多种任务。
▍特种机器人:技术迭代驱动,市场快速扩容。
相较于工业机器人及其他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在感知能力、适应性、执行能力及移动能力上的要求相对更高,上述能力的提升也成为特种机器人技术迭代趋势。据中商研究院,全球2023年特种机器人市场规模约120亿美元,2019~2023年CAGR约22.7%;国内2023年特种机器人市场规模约203亿元,2019~2023年CAGR约29.4%,其中,军用机器人为主要应用端,市场占比71%;极限作业机器人占比23%,应急救援机器人占比6%。当前国内市场来看,电力巡检仍是特种机器人的主要应用场景,伴随人工智能驱动下特种机器人在特殊工况中的能力持续迭代,警用、防爆、消防、核工业等场景的应用渗透率也正逐步提升,优秀的院所资产及民营公司正快速成长。
▍军用机器人:效费比突出,机器战争走向现实。
军用机器人有陆海空天之分,狭义上大多指代地面机器人或无人车等,能够完成战场侦察、监视、目标捕获与指示、通信中继、扫雷、输送物资、直接攻击敌方目标、战场救护等多种任务。相比于传统的有人作战模式,军用机器人可突破人体生理极限,提升作战效能,具备适应性强、无畏性高、作战灵活性强等特征,为新域新质作战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军用机器人由驱动系统、控制系统、感知系统、通信系统等部分组成,其高效协同直接决定了机器人在任务中的表现。相较于工业等其他领域,军用机器人更注重自主性、稳定性、可靠性,而对成本敏感性相对较低。智能化、集群化、网络化为军用机器人发展的重要趋势,智能化显著提升了机器人战场效率与决策精准度,集群化之下的饱和攻击有利于创造攻守两方作战成本的非对称性,而陆海空天一体的网络化作战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作战效能。
▍军用机器人:大国争相布局,百亿市场蓬勃发展。
陆战对机器人装备需求尤为迫切,机器人或将在未来陆军装备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各军事强国均在该领域加速布局。全球军用机器人领域发展较快,布局较早的国家为美、俄、法三国,其战略规划较为清晰,且在国防军费领域中无人装备投入力度较大。我们预计2024年军用机器人市场规模约为175亿元,结合当前战争无人化趋势,以及航展等公开场合机器狗等装备演示情况、技术成熟度,我们认为当前节点正处军用机器人产业爆发初期。当前国内军用机器人领域主要由军工集团下属研究院所引领行业层面应用。构型方面,前期主要以轮式/履带式构型,伴随自身姿态平衡、运动步态等方面逐步成熟,四足机器人的应用正逐步打开。预计伴随人工智能催化下自主规划、决策等的逐步成熟,以四足构型为代表的军用机器人将更具备大规模应用价值,带动产业链迎来“由1到N”的跃升。
▍风险因素:
特种机器人研发节奏不及预期,特种机器人产业化进度不及预期,军用机器人定型列装节奏不及预期,军用领域批量列装后降价风险,军贸方向进度不及预期,产业链中上游竞争加剧。
▍投资策略。
特种机器人在极端工况下具备明显优势,伴随技术逐步迭代,其应用场景拓展潜力巨大。其中,军用机器人在效费比等方面优势明显,是未来战场的重要趋势。伴随机器人技术及智能化的不断突破,我们看好特种机器人在主要场景下的渗透率逐步提升,认为军用机器人将在“十五五”期间迎来较大内装机遇,同时也具备较好的军贸前景。我们看好具备产品竞争力的整机厂、以及相应供应链中技术壁垒较高的细分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