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技术驱动应用落地,特种机器人乘势而起

财富   财经   2025-02-04 16:15   北京  

付宸硕  刘海博  张清源

特种机器人在极端工况下具备明显优势,伴随技术逐步迭代,其应用场景拓展潜力巨大。其中,军用机器人在效费比等方面优势明显,是未来战场的重要趋势。伴随机器人技术及智能化的不断突破,我们看好特种机器人在主要场景下的渗透率逐步提升,认为军用机器人将在“十五五”期间迎来较大内装机遇,同时也具备较好的军贸前景。我们看好具备产品竞争力的整机厂、以及相应供应链中技术壁垒较高的细分环节。


特种机器人:特殊工况优势明显,下游应用广泛。


特种机器人指在特殊环境下执行任务的机器人,包含应急救援、极限作业、军事等应用场景。相较于有人工作场景,特种机器人可在极端环境下保障人员安全,在高重复性工作中提升效率。伴随硬件技术及软件算法能力的持续迭代,特种机器人应用场景不断丰富,主要包括:1)消防机器人:应用包括灾情侦查、火源扑灭和人员搜救等任务;2)核工业机器人:因其耐辐照、高可靠性和易去污的特点,广泛应用于核设施的日常监控、核燃料生产、乏燃料处理以及灾难救援等领域;3)水下机器人:凭借其在危险环境和零可见度水域中的作业能力,广泛应用于海洋科学研究、装备检测维修、搜救、石油开发等领域;4)防爆机器人: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煤矿、军工及危险品处理等高危行业,主要承担巡检、探测、排险和灭火等任务;5)电力巡检机器人:专门用于变电站、电力隧道及输电线路的巡检作业;6)警用机器人:承担巡逻监控、交通指挥、排爆排险和救援侦查等多种任务。



特种机器人:技术迭代驱动,市场快速扩容。


相较于工业机器人及其他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在感知能力、适应性、执行能力及移动能力上的要求相对更高,上述能力的提升也成为特种机器人技术迭代趋势。据中商研究院,全球2023年特种机器人市场规模约120亿美元,2019~2023年CAGR约22.7%;国内2023年特种机器人市场规模约203亿元,2019~2023年CAGR约29.4%,其中,军用机器人为主要应用端,市场占比71%;极限作业机器人占比23%,应急救援机器人占比6%。当前国内市场来看,电力巡检仍是特种机器人的主要应用场景,伴随人工智能驱动下特种机器人在特殊工况中的能力持续迭代,警用、防爆、消防、核工业等场景的应用渗透率也正逐步提升,优秀的院所资产及民营公司正快速成长。



军用机器人:效费比突出,机器战争走向现实。


军用机器人有陆海空天之分,狭义上大多指代地面机器人或无人车等,能够完成战场侦察、监视、目标捕获与指示、通信中继、扫雷、输送物资、直接攻击敌方目标、战场救护等多种任务。相比于传统的有人作战模式,军用机器人可突破人体生理极限,提升作战效能,具备适应性强、无畏性高、作战灵活性强等特征,为新域新质作战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军用机器人由驱动系统、控制系统、感知系统、通信系统等部分组成,其高效协同直接决定了机器人在任务中的表现。相较于工业等其他领域,军用机器人更注重自主性、稳定性、可靠性,而对成本敏感性相对较低。智能化、集群化、网络化为军用机器人发展的重要趋势,智能化显著提升了机器人战场效率与决策精准度,集群化之下的饱和攻击有利于创造攻守两方作战成本的非对称性,而陆海空天一体的网络化作战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作战效能。



军用机器人:大国争相布局,百亿市场蓬勃发展。


陆战对机器人装备需求尤为迫切,机器人或将在未来陆军装备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各军事强国均在该领域加速布局。全球军用机器人领域发展较快,布局较早的国家为美、俄、法三国,其战略规划较为清晰,且在国防军费领域中无人装备投入力度较大。我们预计2024年军用机器人市场规模约为175亿元,结合当前战争无人化趋势,以及航展等公开场合机器狗等装备演示情况、技术成熟度,我们认为当前节点正处军用机器人产业爆发初期。当前国内军用机器人领域主要由军工集团下属研究院所引领行业层面应用。构型方面,前期主要以轮式/履带式构型,伴随自身姿态平衡、运动步态等方面逐步成熟,四足机器人的应用正逐步打开。预计伴随人工智能催化下自主规划、决策等的逐步成熟,以四足构型为代表的军用机器人将更具备大规模应用价值,带动产业链迎来“由1到N”的跃升。



风险因素:


特种机器人研发节奏不及预期,特种机器人产业化进度不及预期,军用机器人定型列装节奏不及预期,军用领域批量列装后降价风险,军贸方向进度不及预期,产业链中上游竞争加剧。



投资策略。


特种机器人在极端工况下具备明显优势,伴随技术逐步迭代,其应用场景拓展潜力巨大。其中,军用机器人在效费比等方面优势明显,是未来战场的重要趋势。伴随机器人技术及智能化的不断突破,我们看好特种机器人在主要场景下的渗透率逐步提升,认为军用机器人将在“十五五”期间迎来较大内装机遇,同时也具备较好的军贸前景。我们看好具备产品竞争力的整机厂、以及相应供应链中技术壁垒较高的细分环节。






本文节选自中信证券研究部已于2025年1月26日发布的《国防与航空航天行业特种机器人系列报告(二)—技术驱动应用落地,特种机器人乘势而起》报告,具体分析内容(包括相关风险提示等)请详见报告。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


本资料所载的证券市场研究信息是由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证券”)的研究部编写。中信证券研究部定位为面向专业机构投资者的卖方研究团队。通过微信形式制作的本资料仅面向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行为。中信证券不因任何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中信证券的客户。若您并非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应首先联系中信证券机构销售服务部门或经纪业务系统的客户经理,完成投资者适当性匹配,并充分了解该项服务的性质、特点、使用的注意事项以及若不当使用可能会带来的风险或损失,在此之前,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信息。本资料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还请见谅!感谢您给予的理解和配合。若有任何疑问,敬请发送邮件至信箱kehu@citics.com。

重要声明:


本资料定位为“投资信息参考服务”,而非具体的“投资决策服务”,并不涉及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需特别关注的是(1)本资料的接收者应当仔细阅读所附的各项声明、信息披露事项及风险提示,关注相关的分析、预测能够成立的关键假设条件,关注投资评级和证券目标价格的预测时间周期,并准确理解投资评级的含义。(2)本资料所载的信息来源被认为是可靠的,但是中信证券不保证其准确性或完整,同时其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能会根据中信证券研究部后续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也可能会因为使用不同的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观点和分析方法而与中信证券其它业务部门、单位或附属机构在制作类似的其他材料时所给出的意见不同或者相反。(3)投资者在进行具体投资决策前,还须结合自身风险偏好、资金特点等具体情况并配合包括“选股”、“择时”分析在内的各种其它辅助分析手段形成自主决策。为避免对本资料所涉及的研究方法、投资评级、目标价格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在必要时应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4)上述列示的风险事项并未囊括不当使用本资料所涉及的全部风险。投资者不应单纯依靠所接收的相关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须充分了解各类投资风险,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本订阅号中的所有资料版权均属中信证券。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发送或复制本订阅号中的内容。除经中信证券认可的情况外,其他一切转载行为均属违法。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中信证券研究
中信证券研究官方公众号,“一号在手,投资无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