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证券|2025年A股十大主题展望

财富   2025-02-02 15:23   北京  

秦培景  刘 易  王冠然  侯苏洋  卿施典

  白弘伟  任恒毅  许英博  刘海博  姜 娅

  王 喆  陈 竹  徐 涛

2025年有望成为A股市场主题投资大年,A股当前正站在马拉松行情的起跑线上,主题赛道是市场普遍关注的焦点。

四大因素共同推动2025年全年A股市场的主题投资机遇。四大因素包括资金风格偏好、商业技术催化、政策落地驱动、中美博弈推动,其具体内容如下:其一,个人投资者和活跃机构将成为增量资金主要来源,此类资金的风格偏好更聚焦于主题投资。其二,在AI等新技术成熟和新商业模式清晰催化下,更多新兴产业有望步入高速成长期。其三,政策发力驱动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先立后破”下传统产业整合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双双提速。其四,中美博弈进入新阶段,自主可控、贸易摩擦和出海发展等主线将升级迭代。

十大主题将贯穿2025年全年A股行情,他们分别是:①AI+、②智慧交通、③人型机器人、④悦己经济、⑤首发经济、⑥生物制造、⑦未来能源、⑧中美博弈、⑨资本运作、⑩产能化解;本报告对这些主题的驱动催化、受益逻辑、细分方向进行了研判。

“主题30”个股组合根据十大主题构建,可重点关注,供投资者参考。


展望一


AI+:AI引领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AI+带动产业链投资热潮。

2024年大模型的推理能力持续增强、应用场景在不断拓宽。在2025年,我们预计随着AI能力的持续提升,AI生态丰富度有望进一步拓宽,AI入口将成为科技巨头的必争之地;随着模型性能的持续提升以及应用场景的不断扩宽,AI产业在应用端将加速落地。关注三个细分主题:①国产算力产业建设迎来爆发期,相关的算力芯片、配套铜互连及AIDC等板块;②AI+应用场景持续拓宽,相关的AI+办公软件、AI+工业以及数据服务等板块;③端侧AI普及度持续提升,相关的AI手机、AIoT配套产业链以及脑机接口等板块。


展望二


智慧交通:技术日臻成熟,载体与基建比翼齐飞。

智慧交通是人工智能革命和新能源革命的集大成者,是新质生产力代表方向之一;其发酵期将贯穿2025年全年,是A股有催化、空间大、能落地的核心主题。新能源电动化由汽车向航空航天等更多载体延伸;智能驾驶、低空经济等是AI时代能够快速落地的超级应用;中国走的是空天地协同与单车/单机智能共同发力的一体化路线,需要大量的智能化“新基建”,因此卫星互联网、北斗及车路云也必不可少。关注三个细分主题:①智能驾驶,NOA加速渗透,相关的OEMs、域控制器&芯片、激光雷达、智能底盘;②低空经济,政策基建加速,相关的整机产业链、基础设施及运营环节;③商业航天,卫星发射爆发,相关的卫星制造、商业火箭、地面设备、运营服务等。


展望三


人形机器人:巨头引领,产业奇点到来。

人形机器人的优势在于其更容易融入人类的生活环境,进而具备更多的应用场景,并且具备规模化生产和成本改善空间。展望2025年,在技术更新迭代、产品百花齐放、产业链协同发力、政策持续催化的共同作用下,机器人行业将继续处在发展的历史机遇期中。结合特斯拉、Figure、1XNEO、优必选、开普勒、智元、宇树等机器人厂商的部署节奏,以及OPENAI、Sanctuary Al和英伟达在模型端的加速迭代。我们预计2025年人形机器人将迎来从demo到量产的产业奇点。商业化前夕需紧密关注下游整机放量节奏以及上游元件选型定产动态。关注三个细分方向:①技术力及商业化较为突出的整机厂商;②产业参与确定性强的总成厂商;③相关度较高的上游零部件厂商,包括电控、机械、传感等环节。


展望四


悦己经济:情绪消费和“质价比”共振,悦己消费渐成主流。

在政策提振内需和消费内生动力不足的宏观环境下,具有“质价比”与情感价值的消费品却逆势实现增长。经过多年的市场教育后,当下消费者逐渐趋于成熟与理性,不再满足于表面的光鲜,更看重消费带来的情感共鸣、心理愉悦与价值观认同。展望2025年,我们继续看好能与消费者产生“情感连接”以及“高质价比”的消费品持续增长及其相关的投资机会。关注三个细分主题:①面向“Z世代”情绪消费的谷子经济;②受益于美丽经济的美妆;③体验经济与入境政策优化利好的旅游板块。


展望五


首发经济:鼓励消费产业供给端创新,首发经济潜力无限。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发展“首发经济”,充分体现政府对促进优质新型消费供给、刺激消费内需的高度重视。“首发经济”主要是指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新模式、新业态的首次发布和展示,强调整个链式发展的完整过程,还要体现时尚、品质、新潮的消费升级特征,有望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消费潜力,助推消费和产业升级。展望2025年,我们看好融合首发经济和新经济业态的消费模式发展,关注三个细分主题:①零售百货调改转型;②潮玩与IP经济;③微信小店“送礼物”商业模式创新等机会。


展望六


生物制造:政策扶持力度加大,产业化有望提速。

生物制造是以基因工程、合成生物学为基础,利用生物组织或生物体(如酶、微生物细胞等)进行物质加工,生产相关产品的先进工业模式。生物制造具有低成本、可持续、定制化开发、安全度高等优势。生物制造领域有望引来政策端的大力扶持,并在医药医疗、化工、新材料领域的产业化进度加速发展。关注三个细分主题:①食品&酶制剂:建议关注母乳低聚糖、替代蛋白、酶制剂等方向;②生物化工新材料:建议关注新型聚合材料、高性能蛋白、大宗化学品、可持续航空煤油等方向;③生物制药医疗:建议关注细胞和基因治疗(CGT)、减肥药、外泌体等偏消费医美属性的药品。


展望七


未来能源:技术创新持续驱动,未来能源多点开花。

2024年以来,固态电池变革持续积累,产业化逐步开启;钙钛矿作为光伏代际升级方向,产业化进程加快;氢能受到多维度政策驱动,应用场景开拓可期。展望2025年,技术创新依然在持续驱动,产业政策有望加大扶持,行业进展有望稳步演绎,应用场景有望不断拓宽,未来能源领域有望多点开花,逐步开启产业化进程,不断催生主题投资机会。关注技术成熟催化领先的三个细分主题:①固态电池;②钙钛矿;③氢能。


展望八


中美博弈:中美博弈新阶段,产业安全新高度。

“特朗普1.0”时期,中美贸易摩擦深化并延伸至科技领域,导致部分行业受损,同时也使得部分行业逆向受益。展望2025年,特朗普回归后中美博弈进入新阶段,自主可控、贸易摩擦和出海发展等主线将升级迭代。关注这三个细分主题:①自主可控:外部限制倒逼之下,我国自主可控的逻辑或仍将持续强化,半导体设备、精密仪器等有望从基础走向高端;②贸易摩擦:我国对美国加征关税的反制措施主要集中在农产品、飞机、战略资源等领域,相关领域国内企业有进口替代机遇;③出海发展:从市场、产业、政策三个维度推演,2025年出海仍然是重要方向之一,包括产能出海、品牌出海、商业模式出海三种模式。


展望九


资本运作:资本运作新时期,并购重组大时代。

2024年4月,新“国九条”明确表示要加大并购重组改革力度,多措并举活跃并购重组市场,多项鼓励并购重组的新政策随后相继出台。政策导向上,包括促进传统行业内部资源整合和转型发展、支持科技型企业并购重组进而培育新质生产力。展望2025年,政策积极鼓励+产业高质量发展所需的背景下,并购重组是满足当下政府、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利益的“最大公约数”。此轮并购重组浪潮关注两个方向:①以产业链整合、做大做强为导向的产业内并购重组,包括电子、医疗器械、汽车零部件等领域,尤其是央国企;②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产业升级为导向的跨产业并购,可聚焦一些已公告“控制权变更”或实控人有体外资产的企业。


展望十


产能化解:聚焦格局优先改善的制造业龙头。

与上一轮产能周期比较,本轮产能扩展周期以相对高技术产业为主导,市场化程度更高,且龙头企业率先完成扩产,行业格局向龙头集中。在行业磨底阶段龙头有望通过并购非龙头闲置产能重构供求格局,在需求底部拐点后龙头市占率有望快速提升。在2025年,一方面政策支持内需修复,另一方面过去几年过剩产能有序化解,供需格局优先改善的制造业龙头可能获得更强大的定价权。结合产能周期和价格信号,关注两条主线:①率先完成产能周期磨底,龙头格局占优,且有价格逆周期调节能力的锂电池、电力设备、贵金属行业龙头;②光伏、煤炭化工、消费电子板块内,聚焦格局有望明显改善的细分龙头。



风险因素


整体:宏观经济复苏不及预期;地缘政治摩擦加剧;产业政策不及预期;各行业内竞争加剧等。

AI产业链:AI大模型研发或应用生态发展不及预期;AI算力需求不及预期风险;端侧AI需求不及预期风险等。

人形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的量产落地不及预期;人形机器人硬件国内降本节奏低于预期;人形机器人的人工智能能力发展低于预期;国内技术研发不及预期。

智慧交通:技术与产品迭代风险;产品推广速度低于预期;汽车销量下滑风险;扶持政策的力度低于预期;出现智能驾驶、低空飞行的恶性事故;主机厂适航取证进度不及预期;地方基建投资力度或建设速度不及预期;可回收火箭技术研发进度不及预期;卫星互联网星座建设速度不及预期。

自主可控:国产替代进程不及预期;国内晶圆厂扩产不及预期;先进制程技术发展不及预期;通胀导致的原材料涨价风险;对我国制裁加码的风险等。

消费:国内消费市场复苏进度不及预期;下游需求不及预期等。

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超预期变化;半固态电池量产装车进展不及预期;光伏新增装机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波动较大等。

医疗健康:带量采购风险;创新药临床研发失败风险;医疗服务医保政策风险;医疗事故风险等。

并购重组:资本市场改革不及预期,并购整合效果不及预期等。



本文节选自中信证券研究部已于2025年2月1日发布的《主题策略聚焦系列—2025年A股十大主题展望》报告,具体分析内容(包括相关风险提示等)请详见报告。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


本资料所载的证券市场研究信息是由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证券”)的研究部编写。中信证券研究部定位为面向专业机构投资者的卖方研究团队。通过微信形式制作的本资料仅面向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行为。中信证券不因任何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中信证券的客户。若您并非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应首先联系中信证券机构销售服务部门或经纪业务系统的客户经理,完成投资者适当性匹配,并充分了解该项服务的性质、特点、使用的注意事项以及若不当使用可能会带来的风险或损失,在此之前,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信息。本资料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还请见谅!感谢您给予的理解和配合。若有任何疑问,敬请发送邮件至信箱kehu@citics.com。

重要声明:


本资料定位为“投资信息参考服务”,而非具体的“投资决策服务”,并不涉及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需特别关注的是(1)本资料的接收者应当仔细阅读所附的各项声明、信息披露事项及风险提示,关注相关的分析、预测能够成立的关键假设条件,关注投资评级和证券目标价格的预测时间周期,并准确理解投资评级的含义。(2)本资料所载的信息来源被认为是可靠的,但是中信证券不保证其准确性或完整,同时其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能会根据中信证券研究部后续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也可能会因为使用不同的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观点和分析方法而与中信证券其它业务部门、单位或附属机构在制作类似的其他材料时所给出的意见不同或者相反。(3)投资者在进行具体投资决策前,还须结合自身风险偏好、资金特点等具体情况并配合包括“选股”、“择时”分析在内的各种其它辅助分析手段形成自主决策。为避免对本资料所涉及的研究方法、投资评级、目标价格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在必要时应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4)上述列示的风险事项并未囊括不当使用本资料所涉及的全部风险。投资者不应单纯依靠所接收的相关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须充分了解各类投资风险,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本订阅号中的所有资料版权均属中信证券。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发送或复制本订阅号中的内容。除经中信证券认可的情况外,其他一切转载行为均属违法。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中信证券研究
中信证券研究官方公众号,“一号在手,投资无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