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好奇心

文摘   2024-10-23 20:01   北京  
之前有一个观察,身边一些混得比我好的人,常常会犯一些看似低级的错误,比如在群里转发明显是假的消息,那种褒浆的图片或毫无根据的谣言。他们会很惊讶地问:“啊?这是真的么?”每次看到这种情况,都会怀疑这些人为什么能混得这么好,难道不像我一样能一眼看穿这些虚假的内容么?
直到昨天看完周鸿祎的新书《超越好奇》,我才对这个问题有了新的感悟。他说老的标志之一是失去好奇心,看到新鲜的事物不再刨根问底,而是以“这个我知道了,一定是这样的”心态应对。人一旦陷入这种状态,无论年纪多轻,其实已经开始“变老”了。
我也常常会陷入这种“微老”的状态。有时看到一些东西一眼就能看明白,就懒得再去深究,即便自己知道这是变老的表现,却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周鸿祎的观点让我重新思考,保持好奇心究竟意味着什么。
这让我联想到一件看似不相关的事情:什么才算是好的采访?鲁豫作为一名备受争议的主持人,因为问一些奇怪的问题而被批评。比如她的经典发问“真的吗?我不信。”经常被认为是低情商的表现。然而,为什么即使备受诟病,鲁豫依然能在主持界混得风生水起?
仔细观察她的采访风格,可以发现其中的独到之处。看似问了许多“蠢”的问题,实际上是为了引导嘉宾流露出真实的情绪和想法。她故意把自己的姿态放得很低,用一种“低情商”的工具人人设,去烘托嘉宾的反应和表现。因为她知道,采访的主角应该是嘉宾,而不是自己。
同样是主持,几个月前程前与周鸿祎的互怼就显得问题重重。程前作为主持人,多次打断周鸿祎的发言,还暗示周鸿祎没有好好准备。结果被周鸿祎反唇相讥。归根结底,程前搞错了自己的角色定位,没有意识到主持人的职责是服务于嘉宾和观众,而不是自我表现。
对比之下,一目了然。
我意识到一些事情:采访中金句的诞生并不是靠灵光一现,而是通过无数个看似重复、无用的问题堆积出来的;一个好的项目往往也是在试错和不断尝试中产生的。
同样写出好的内容、拍出好的视频、招到合适的员工等等,也都是遵循“多做,大力出奇迹”的逻辑。
而保持这种不断探索的动力,正是要拥有一颗好奇心,不断激励自己向前。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陷入“老去”的状态,保持对世界的敏锐感知和持久热情。


我的其他文章:
写作、生活与爱的平衡
熟人怎么分配利润
血糖控制记录

紫菜同学
解决10w年轻人的副业刚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