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去杭州参加生财新的一期活动,这次是最近几次中收获比较大的一次,所以回北京第一时间先把复盘写了,这里的一个tips是如果你想写复盘的话,最晚也就是活动结束一两天就要写完,否则很可能就不了了之了。此次收获大的主要原因有两点:
人只能基于已知和已信的知识来理解新知识。过去半年,我在深度思考中无形地完成了一次认知进化。所以,当台上嘉宾分享观点时,虽然让我拍案叫绝,但这些其实都是自己内心早已形成的价值观,收获更多的原因是基础足够扎实。
• 周四傍晚到杭州,晚上和老薛聊了 4 小时;
• 周五上午继续聊了 2 小时,下午跟一个 00 后聊了 2 小时,晚上夜话输出了 4 小时内容;
• 周六活动当天完整听完分享,中午约饭聊天 1 小时,晚上继续交流 4 小时;
• 今天写完复盘,算是为这次活动的参与画上一个完整的句号。在正式活动之前至少保持一定的沟通量,让大脑调整到一个足够活跃的状态参加嘉宾分享,活动结束之后温故一遍自己输出的内容和学到的东西,警惕看起来很充实的状态。接下来再聊下我整个活动的一些心得:
我和一个 00 后约了时间聊业务。从他的业务逻辑来看,整体清晰,无需梳理。但在交流中,我发现了一个问题:情商不高。创业是智商决定下限,情商决定上限的一件事。聊到一些问题时,他问我是如何处理类似情况的。回答说:“我是随着生财成长起来的一代创业者,那你应该用什么姿势参与这次活动,才能保证收获最大呢?”于是举了个关于反馈的例子:30分:聊完后,你把内容重点整理输出,并发给我。这样,我知道这两小时的时间没有被浪费,完成基本的反馈。60分:如果你能把整理后的内容,再结合这几天活动的学习心得,不仅在群里刷了一个存在感,也完成了定向对我的情绪价值输出。80分:你可以按照生财精华帖的标准,写一篇《00后参加线下聚会心得》的深度复盘文章,这能提供从00后的视角对整个活动的总结,也是对自己的梳理。完成这三个步骤,其实就是一个不断打磨的 SOP。这套流程对我的收益良多,即使我现在写复盘也是这样的标准。看起来自己表达得很清楚了,结果说完之后两天就没消息了。有反馈不仅是与人合作的关键,更是个人成长的基础。创业过程中,哪怕是最简单的事,有反馈,才会有进步。![]()
这是我夜话分享聊天产出的内容,本来仅作为这个主题随便聊聊,但是有一个印象非常深刻的一件事是有人问我一个问题:怎么留住团队里边比较优秀的人,你认为给团队足够多的钱,给足够的成长空间,还是行业的护城河比较深?我愣了下说你不是把答案说出来了么,我认为好的团队应该都是符合这三条标准的。提问者更想知道前两者的答案,但是这里最先应该解决的是第三条,有些行业明显护城河太浅了,核心竞争力弱,能分的钱不多,何谈前两者呢。在此基础上,再去探索如何分配利润和如何保持团队成长性。![]()
“尊重常识”这个字眼在这次活动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在邓怡然分享当中出现的,她提到:做业务需要先模仿,再优化,最后创新。而所有的模仿,都是基于常识的基础。常识是大多数人都觉得对的东西。虽然满分的内容没有标准答案,但优秀的内容一定有模板。说个题外话:前一天晚上,她来夜话房间打了个招呼,说callback一下四年前她第一次参加生财活动时,就参加了我的夜话。四年前对她当时的印象并不深刻。但第二天听完她的分享,有点汗流浃背了。简单说个成绩是:年引流私域 1000 万。我评价她为“没见过进步如此之快的人”。不过转念一想,大概率并非如此,可能四年前她就已经是个低调又厉害的人了。第二个是周扬老板,做 App 转型出海的,在这方面取得了非常成功的成绩。他在分享中举了一个例子:关于选择做哪个国家的出海生意,VC、牛人和一线生意人普遍认为:做大国的生意是最好的。但坊间有个小道消息,说越南和印尼是小中国,机会巨大。这时就需要尊重常识——尊重大多数人的选择,而不是追逐小道消息。常识是经过时间和经验检验的结果,它是普遍适用的“地基”。做选择,无论是行业趋势还是市场方向,尊重大多数人的判断比盲目跟风更可靠。只有建立在常识基础上的创新,才有机会真正实现突破。
生财的分享,大多数跟自己的业务本身没什么直接关系。尤其是第三个可拉在分享跨境年销售额一个亿的心得,我想这肯定和自己没什么关系,但是他没具体讲业务内容,主要讲了一些处理团队运营模式上的心法,居然和我的理念有80%的重合。比如他说他在面试业务操盘手时,会先设置一个坑,比如让候选人做一个测试题,但并不会主动发给对方。这是为了考察对方是否有主动反馈能力。这样的测试可以提前过滤掉那些可能在工作中因信息不全而“甩锅”的人。例如,当布置任务时,如果细节给得不够齐全,优秀的员工会主动反问或补充,而不是拖延任务或抱怨指令不明确。另外还有他会让面试者谈谈对一些开放性问题的看法,比如中医好还是西医好。这是为了考察面试者是否有表达欲,以及能否逻辑清晰地阐述观点。•自驱力和生命力
有“折腾精神”的人,即使没人布置任务,也会主动寻求解决方案。•沟通能力
•情绪状态
通过只言片语感受到正向能量,和这类人一起工作会更轻松愉快。包括分享后续的工作中,也设计诸如此类的工作细节,含金量有多高,我敢说自己是全场最知道含金量的人之一了,分享了多个ppt给我们团队的人。上午分享结束后,我立刻抓住机会单独约了可拉吃饭,同时认识了他的朋友。三个人聊得非常投机,甚至可以说是“一见如故”。在这样的活动中,遇到真正对得上的朋友,实在太开心了。![]()
这是亦仁在分享中提到的一点,我们对团队的员工或操盘手会不会过于苛刻了,我们往往带有一种过高的预期,总希望他们能快速解决问题,避免犯错,但回过头来想想:“你自己创业踩了这么多坑、亏了这么多钱,为什么要求别人不踩坑就能解决问题?”我现在逐步进入放权阶段,创造一个允许试错的环境,成长并不是一蹴而就,对这件事要有耐心,好好睡觉,不管发生什么事,天塌不下来,好好睡一觉。![]()
还是亦仁的一段分享,他说过去的一段时间里,自己做的七八成的事情其实都是错的,一定程度进入了低谷期。他总结说:“每一个业务都会经历成熟期、衰退期、衰落期。当你意识到这不仅是你一个人的经历,而是所有人都会经历的,你就不会觉得孤单。”当遇到这样的一群人抱团取暖,互相补充心力时,我们就具备了穿越周期的能力。穿越周期的魔力还在于,四年前你在,四年之后你还在。用他的话说:人们看见你,不是第一眼就看到你,而是过了很久,发现你还在这里,这才注意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