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内容原本是昨天分享在生财航海家的内容,跟工作人员确认过可以发布自己的公众号,原文如下:
首先感谢生财,感谢秀儿的数十次邀请,让我在年末这个时刻做航海家最后一次分享。在过去的三年里,我在生财的出现频率并不高,一直专注于带团队这件事。
今天的分享是我首次公开讲述,内容也是非常接地气且实操性强的。这里面有一个核心思想:所有的内容,只有自己能够做到,才有资格要求别人。先对自己狠,再对别人狠。这个思路适合那些已经有扎实业务模式的团队,尤其是希望快速扩大规模、筛选合适的项目合伙人或操盘手的朋友们。
一、团队问题本质上是一个自我成长、自我修炼的过程
创业多年,17年开始踏上这条路,期间经历了三代创业团队。最初的几年有很长一段儿时间我都觉得有点自我怀疑,因为干一个团队就干黄一个。
后来才明白,团队搭建和管理,实质上是一个自我成长、自我修炼的过程。刚开始的时候,总以为问题出在别人身上,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现团队遇到的所有问题,其实都是我个人的问题。
当自己的能力、心力和能量不足时,如果把问题用给别人,那就永远无法留住人,更别提筛选合适的人了。人是留不住的。
举个例子,大多数团队遇到的问题,往往是业务模式的问题。在一些护城河较浅、容易复制的行业,怎么可能留住人呢?在这种情境下,花时间在无解的问题上寻找答案,只是在浪费时间。
我特别喜欢段永平的一句话:"做对的事情,把事情做对,慢一点,不要做错。"这个护城河可以是行业给的,也可以是因为个人能力的天花板足够强,总之,得有些东西做支撑,才有意义谈技巧。
二、培养成长性极强的团队成员
过去三年里,团队做哪些事情做的比较好?
- 我们所有人养成了写日记和复盘的习惯,80%的人在进行日更,并且通过公众号分享自己的复盘。
- 团队内部自发开展游学活动,去年30人的团队,共同进行了超过100人次的异地游学和拜访。
- 引用一个外部的视角:上一次邀请金马哥参加我们的活动时,他感慨道,活动在九点半开始,没有一个人迟到一分钟。
这些其他视角来看团队的表现,至少会让大家认可这是一只能打的团队,这种氛围下也容易比较取得比较大的结果。
最理想的状态是,团队负责人不在公司,团队仍然能够正常运转。负责人可以有时间学习、运动,甚至去旅行,留足时间陪伴家人。我们正是按照这个标准来推动团队的。目前看这小目标已经进度过半了,大多数人可以可以完成。我们也正式进入下一个阶段,下一个阶段的目标是"大部分时间躺平、读书、锻炼身体、修养身心“的生活。当面对高质量的机会时,从容不迫地抓住,不断重复这样的生活方式。最早的团队成员是从我的付费社群筛选的,但这个方法的参考性并不大,培养心力的性价比也不够划算。后来,我采用了一种性价比非常高的筛选方式,这种方式可以有效筛选掉99%的无效候选人。目前,我只有一种筛选方法:如果有人想加入团队,先要求写一年的复盘,发在哪里不重要,也不做任何承诺,一年之后再说。这个方法对我自己和候选人都提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2.我需要有足够强的个人IP属性,让别人能通过侧面的方式了解我们的团队和业务。3.最重要的一点是,我刚才提到的“做对的事情”,不急着一时用人。
如果我们的业务模式非常急迫,我是没办法给一个人一年时间来观察和适应的。甚至等到一年之后,业务可能就没有了。但是,如果经过一年的复盘,过程中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并给了试错的机会,那候选人正式加入时,能够迅速上手并稳定下来。我相信这种故事:在武侠小说中,想修炼绝世神功的弟子,师傅常常让他先砍柴三年,磨练心性。对候选人来说,这一年的过程正是这种“磨炼心性”的阶段。市场上从不缺聪明人,但缺乏的往往是执行力和耐心,筛选掉一些“聪明人”。这个过程与我们做项目时的心态非常相似。很多项目在进行中,我们也开始怀疑自己,不知道是否值得继续投入。但大多数项目在平台期时,可能只需要再坚持一下,就能迎来突破。关于成长这个事情,自己曾经有过一种比较强硬的态度。我会要求团队成员看书、写读书笔记,心态一度是:“都他妈给我成长啊!"结果弄得大家都心生惶恐,气氛有些压抑。后来,渐渐放松了这种要求,或许是无心插柳的原因吧。2022年5月,我开始了自己默默的日更,没想到带动了团队中几个成员在年底也开始日更。这个良性循环逐渐发酵,几乎所有人都开始了自己的日更习惯。在上一次活动中,我还想做个统计,看看有多少人都在日更,结果大半个团队都举了手。昨天拜访涛哥,他说这叫做晓之以情,诱之以利,有耻目格,这种正向循环,逐渐让剩下的人也自发地开始进行日更,形成了强大的内驱力。所以日更并不是目的,而是自发学习和成长的具象化体现。大家开始担心跟不上团队的进度,而这比任何强迫的要求都更加有效。这种自我驱动和成长的力量,才是最宝贵的。为什么会有这种觉察,是因为自己变好了,自己做到了,大家才会因此受到影响。更具体来说,就是管理人。无论是谁,就算是个超级个体都必须有线下管理人的经验。只有经历过管理,很多事情才能对齐,做到真正的感同身受。比如管理中需要接受的一点是效率差异,甚至在初期要接受"3个人不如1个人"的低效现象。通过管理踩坑中,学会权责分明,习惯在问题变复杂之前前置解决,避免后期拖延带来的麻烦。最重要的是而当一个人开始管理,他才能真正理解我所说的话,要么经常出现鸡同鸭讲的情况。只要把负责人放到一个三四人的小团队中,让他们自己去经历这些管理问题。无需刻意教导,很多问题在实战中自然就能解决。我的责任就是尽早推动他们迈出这一步。沟通是我过去两年的关键词。如果没提过1000遍,也至少有800遍了。我常说,所有问题都是沟通问题,而沟通=赚钱。很多人天性不喜欢沟通,也明确告诉过我这点。他们以为自己是很特殊,但实际上,10个人里有8个人都会明确表达不喜欢沟通,另外2个人只是没说出来。所以,从未有过天生话多的人。说话就是工作,沟通多了,钱自然就多了。吃过太多没沟通的亏,非常重视即时反馈。工作中最忌讳的就是猜大小、猜意图。我经常说,所有事情只要在发生的那一刻处理,天塌下来都有办法解决。真正处理不了的问题,往往是因为有人把事情弄得乱七八糟后才甩给我。
思考和复盘是好的,但是冲突的时候,行动应当大于思考。我经常用更极端的词语来形容,比如我非常讨厌为了复盘而复盘的人。2.平时工作中禁止说废话,即不准确的话,一句话能说清楚的,绝对不多浪费文字。我把这件事当做一种技能,且这种技能需要训练,比如我经常要求大家来问问题,以此来暴露出来工作中是不是有疏漏。我发现自己的成长路径里边学到了很多事情太过于随机了,举一个生活的例子,有一次去深圳出差拜访老薛,老薛给我叫了一辆专车接送,又安排好了酒店。这个感觉很好,我就学会了,但是如果没有遇到的话,就很难学会,我去哪个团队那边出差,就会讲这个例子。与所有人都应当是从一下飞机开始,良好的情绪就出来了。反之也是让团队成员有问题也要及时反馈,比如觉得分润有问题,哪些工作不合理的地方尽量直接提出。我们团队所有负责人并不在一个城市,目前约定了3个月见一次面,很多人线上与线下状态不同,线下更能感受真实情况。但是实际中,肯定会有人产生一些情绪,我用的方法是当预判到有人有情绪需要处理的时候,会先让找团队中的其他成员聊一聊,净化一下信息,再来找我,这样自己才不会受影响。不过这一条是因为我自己的体质过于敏感,是我的一种特殊处理方式。我过去两年有句口头禅:"垃圾群退一退。"即使在一个信息爆炸的行业,我认为需要的信息也只有那么一点就够了并不是群越多,知道的信息就越多。知道越多,知道越少
所有内容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工作证明,或在飞书上留下痕迹,或在微信群留下痕迹,在极端一点,我很长一段时间要求的是,如果紫菜没看到,这件事就当你没做了。要敢邀功,这样未来才能成长,利益绑定的情况下,才能来承担责任。比较粗糙的举了近期的一些例子,我对团队的要求大概就是如此,和我的主题差不多,不讲大词,都很适用。在上一次生财夜话中,有人问我:"在团队里,给别人足够的钱和给别人足够的成长空间、行业护城河,哪个更重要?"听到这个问题时,我愣了一下,我认为总结的挺精准的。这里其实前两项是能够学习和被总结的,但是后者比较要命,就比如不少人做流量生意,行业容易复制,这就更谈不上护城河了。有些人会问我:"我的业务模式很容易被复制,自己一个月只能给员工5000,但员工单干的话能赚到20000,怎么办?"优秀的人最终会选择走向更高的地方。这就是我之前提到的,先对自己狠。如果行业本身就有问题,单靠所谓的技巧去留住人,这是根本不现实的。不过问题也能解决,那就得打开自己的格局,我的思路是将靠谱的员工转化为管理层。如果一个人非常优秀,能够快速带团队,我可以接受不要任何分润的情况。但实际上,能够在短时间内就能带好团队的人少之又少。很多人刚开始做管理时,最后还是会打回原形。所以,首先要稳住,再说。况且不会有人傻到在团队里边继续做,不分你利润的情况,所以核心还是赚钱,到底什么时候是个头呢?这里有一个叫做“6次胜仗理论”的心理学实验?科学家让两只小老鼠相向而行过独木桥,在老鼠的世界里,有等级差异,低等级的老鼠要给高等级的老鼠让路。科学家对让路的小老鼠大脑做了改造,让它具备了勇气,再次走上独木桥时,它就不再让路。更重要的是,实验表明,经过6次的改造后,这只小老鼠即使没有外力影响,也能勇敢地与其他老鼠对抗。这个理论放在团队管理中同样适用。当团队经历了6次胜利,赢得的结果会改变每个人的基因,团队成员对你的信任也自然建立起来了。最好的留人方法,只有一个:持续带领团队打胜仗。小团队常常避免不了投入过多的感情因素,尤其是在成员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关系时。对此,我认为可以采取一个方法:本质上,所有的感情最终都可以通过利益来衡量。当感情和利益都难以理清时,我们就要学会先算利益,再考虑感情。再功利一点直接算投入人效上边的投入产出比是多少。举个例子,团队中有人明显不适合,但是因为感情因素,我们很难下决心淘汰这个人。这时候,必须理性大于感性,算清楚自己在这个人身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是否值得继续。最重要的是,学会及时止损,避免拖延和无谓的等待。首先,我们要区分不靠谱的类型,因为几乎所有人都会在“不靠谱”到"靠谱”之间转换。所有的不靠谱行为,其实都来源于不赚钱。怎么区分呢?关键在于看这个人是否有足够的能量。如果他做了一段时间的工作后开始摆烂,或者对工作有很多不满,但没有抱怨,能够对自己的业务保持信心,那么我认为,他并不是真的不靠谱。因为,没有人会对赚钱的生意不靠谱。在团队中,我们要客观看待每个成员,尤其是上游和下游成员之间的关系。团队就像一个生态链,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影响整体的运作。举个例子,团队的上游团队常常会产生一种价值感,因为他们会被经常所有所需要,被感恩,这种价值是别人代替不了的。另外一种情况是比较难处理的,如果某个成员出现违反原则性的问题,比如撒谎或背离团队的基本价值观,那么就需要及时处理没话说。但大部分人,如果没有本质性问题,是可以给一定成长空间的,谁不是从犯错中学习过来的呢?我能给多少次犯错机会呢,没算过,一旦我开始认可的人,给个十来次犯错机会肯定是有的。
放权和责任的关键在于让团队成员理解,钱从哪里来。在我的团队中,分配相对比较细,涵盖了执行、管理承担风险等不同方面的责任和利润。每个阶段,我都会根据具体情况调整风险和利润的分配。如果有团队成员能承担行业中极高的风险,我会毫不犹豫地把足够多的利润,甚至是全部的利润给他。这个需要再明确一下,有人能干我的活,我是愿意把所有利润全部给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