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菜:12月的日复盘

文摘   2024-12-31 19:28   北京  

> > > > 12.1

1.这周犯了今年损失最大的一个错误,平时99%的项目都是别人操作,过年时想着自己没啥事,自己动手刷了某个项目空投,投入了不少时间和钱。结果到了空投那天,居然忘了领取。

之后看着价格一路上涨,犯错含金量还在提升。

2.当我有能力帮助一些人时,会对待每个人设立一个明确的标准。一个容易满足的人和一个不容易满足的人是非常好区分的,不容易满足的人经常通过“卖惨”的方式博取关注,比如说自己很焦虑、一段时间没赚到钱等。这种人往往擅长抱怨,但在真正赚钱时却从未分享过喜悦。时间一长,我会刻意远离这种总是消极抱怨的人。

切换视角来看,如果我们意识到自己展现的状态会直接影响资源分配,是否通过改变心态和表达方式,就能更好地获取支持?答案是肯定的。

举个例子,有人跟我说:“最近很焦虑,到年底了都没赚到什么钱,怎么办?”

心情好的话会骂两句,心情不好的话我就先删了,一个星期之后加回来。

假如他换个方式:“最近任务完成得差不多了,还有什么可以额外做的吗?我保证完成任务。”

这样的态度通常会立刻赢得更多资源支持。

从结果来看,前者除了挨骂更郁闷之外,什么都得不到;而后者的积极表达方式,往往会带来质的飞跃。这不仅仅是资源的获取,更是一种高效沟通的能力。

3.很多人说话含糊不清,就是不愿意用这类积极的词语,因为他会担心万一自己说了“保证完成任务”最后没完成怎么办。

最近我在狠抓说废话现象,一个典型的情况就是通篇内容不表态,天衣无缝,比如早上看到一个复盘是“明确目标,优化流程”,这是什么意思?都懒得问怎么明确的,怎么优化的,因为大概率又会给我延展出来一些更加含糊的词。

> > > > 12.2

1.把第二期十句话挑战结算完了,简单复盘一下,由于有第一期的结果前两天的参与人数还是很多的,起码过了百人。

转折点在8月的时候,由于我受不了太多垃圾内容,主动劝退了一批人,不过即使劝退有些人坚持还在发,截止12月1日大致符合要求的有12人,以瓜分奖池的方式结束了第二期的挑战。

改天有机会详细复盘。

2.同样是可以上比较大仓位的项目,相比于赚钱的来说,我更喜欢不亏钱的。

3.最近大家状态调整的都很不错,12月感觉要赚钱了。

(十句话挑战评判维度


> > > > 12.3

今天周会分享下简要可以公开内容:

1.12月马上迎来几个重要项目的空投,还有什么能做的么,得出的结论明天先去烧香拜佛一下吧。

2.情绪在文字记录中往往会有所减弱,如果希望表达的内容显得积极,用词需要更加积极。相反,如果文字中包含了一些消极情绪,它们的影响力往往会被放大。

3.在周会开始前,我让北风和媛媛把自己的工作内容全部展现一下,一个是作为查缺补漏的作用,第二个是希望他们在团队里边展现出来工作量,再直白一些讲,我希望他们能有能力“邀功”,而不是闷头做事。

4.昨天跟何夕打电话,又讨论了那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为什么要合作。电话里跟他说到,合作的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经济层面的意义,我们并不单纯追求多赚一些或避免风险,更重要的是,如果合作中断,我们之间可能就会失去交流的话题。就像这次打电话,咱们碰撞出的想法非常有价值,甚至可能因此设定新的目标。

过去的经验看,我们往往是在特定的契机下才有通话的机会。如果没有合作,这种沟通的频率可能完全取决于偶然随缘,有时甚至两三个月都难以交流一次。而一旦某个项目达成合作,在讨论项目进展的同时,往往也会扩展到管理经验的分享,有时我甚至会分享自己最近的心得体会。

不合作的话,每天硬着头皮打一个电话也行,似乎这样更难,从我的视角来看,这也是一个借假修真的过程。

5.北风最近有个早上的日报习惯非常好,每天整理三个问题给到我,这些问题都明确指出需要我做出决策。这种沟通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效率。当看到这些问题时,能够意识到在提出这些问题之前,北风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和思考。

我发现提问并不是一定要寻求答案,当我收到一个精心构思的问题时,从自己的视角看,能够提出这样具体而深刻的问题的时候,问题已经不是问题了。

> > > > 12.4-12.6

在济南参加黄河杯TJPT,没洗头,没刮胡子,没戴墨镜,就水灵灵的拿了个冠军。
一个最重视发型的人参加了两年大赛,极少数情况没搞造型,两次夺冠全赶上了,以后决定比赛都不洗头。

(很明显第一次拍照是一脸懵逼的

(背靠背又拿了一个冠军)


> > > > 12.7

因为没赶上最后一班车,深夜造访了济南团队,晚上11点到的时候大家都还在加班,随便聊了下,早上看到团队给我的复盘,刚好我再重新整理下,分享给大家:

1.积极争取机会

机会从来不是等来的,得靠自己主动争取。成年人不能等着喂饭,尤其是和自己利益相关的事情,脸皮要厚一点,主动问“这个项目我能不能参与一下?”

主动要项目合作,哪怕最终没有成功,至少展现了自己的积极态度。

2.寻找有价值的沟通点

在沟通时,不一定非要有完整的项目计划才开口,零星的想法其实更有价值。

关键是把这些想法先说出来,而不是藏着掖着,想得多但输出得少。很多赚钱的机会其实都是在无意中的沟通里产生的,多说、多碰撞,合作往往就在这些瞬间萌生。

3.拒绝防御心态

面对自己能力圈外的事情,很多人下意识的抗拒。所有的拒绝都是在拒绝钱,别想着怎么拒绝,而是试着想“这个机会能不能放大我的收益?”即使暂时不完全理解,也可以先接着看看,慢慢摸索。

4. 合作深化与复盘

现有的合作项目是放大机会的入口。比如冒险岛这个项目,能不能多往前推动一步?在正式服上线前,提前做准备,比如搜集周边写字楼资源、人员储备,不管最后是否成功,先把方案做出来。

这次是一次很好的练兵机会,兼职管理、闭环打造,这些都是能沉淀下来的宝贵经验。

5.减少一线执行,聚焦决策与战略

一线执行的事情尽量减少,把更多时间放在决策、思考、寻找新机会和推进合作上面。

6.动态评估项目

用动态的视角看待项目,比如ME,它既可能从好项目变成差项目,也可能从差项目再翻盘成好项目。

项目本身的赔率是会变的,就之前被否决了,也不能放下不管,得时不时问问、盯着看,找到新的切入点再推进。

7.像素级的SOP和基建查漏补缺

流程化、标准化是业务扩展的关键,尤其是像素级的SOP。

没有文档化的流程,团队协作容易乱套。平时闲的时候,就得看看哪块基础设施还有缺口,比如有没有能够快速响应的资源,这样下一次大机会来了,才能说冲就冲。


> > > > 12.8

推荐一部被剧名耽误的好剧:《我是刑警》。

这部剧前期节奏非常快,但到了张克寒案时花了整整十集才完全交代清楚,然而我却不觉得拖沓,还原了真实案情,我代入了一种做项目的视角来看抓捕罪犯,几次都替主角团捏了一把汗。

怕的不是抓不住坏人,而是这要顶着多大的压力才能坚持做下去。

故事改编自真实案件:2004年至2012年间,一个职业罪犯,多次恶性枪击案导致12人死亡。于和伟饰演的秦川在全力侦破过程中,与犯罪分子多次擦肩而过。整个追捕过程让我联想到我们做项目时的那种“快抓住机会又滑走”的窘境。

(以下可能略有剧透,但绝不影响你再看一遍)

1.从手忙脚乱到标准流程

故事发生在2010年前后,那时查犯罪嫌疑人最快的方法就是调监控,但基层警力不足带来了很大阻力。第一次案发时,秦川要求200人查监控。

剧中有个细节,说眼药水你省着点用,附近的药店都被买空了。这么连轴查了一个月之后,原定要的200人,局长说只能给你80人来查,最后实际能干活的只有十几人,结果导致力度不够,错失线索。

隔年再次案发,这次吸取经验,调了1000人,包括警校生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全员在体育场内有序查看监控,结果还是没找到嫌疑人。

这一幕真的燃起来了,所有学生有序进场的时候,觉得罪犯这次一定能抓到,结果呢,又跟罪犯擦肩而过。

让我想起去年做BigTime项目,第一天我们快速部署了50组机器,准备大干一场,结果第三天项目就黄了。

又过了一年,案发枪杀造成2死1伤,组织1000人查监控被一笔带过了,已经习惯了这套流程,不再自我感动,就是按标准任务去执行。

能不能成功不知道,最终虽然凶手是否能抓到尚未可知,但监控环节绝不能成为短板。

联想到最近我们在做冒险岛,能不能赚钱也是一个未知数,但是决不允许在准备环节出现问题。

2.太多人不沟通了

秦川有一次说自己真的累了。因为第一年,他要求全城摸排,把没有第二代身份证的人列为重点排查对象,必须上报。

结果在摸查时,这条规则却没被完全遵守,把嫌疑人直接漏掉了。但更气人的是,一年之后排查到了这个人的住处,当地派出所没有按流程汇报,而是擅自行动,惊动了嫌疑人,结果对方再次跑掉。这种“自作主张”的行为不仅仅发生了一次,而是屡次出现,严重打乱了整体计划。

每次离抓住犯罪分子只差一步,总有人或为了邀功,或为了少担责任,就擅自决策,不沟通、不汇报。

这个场景熟悉吗?太熟悉了。

无论是在项目中还是工作中,总有类似情况。关键时刻,有人为了表现自己或者规避风险,做出未商议的决定,结果让机会白白溜走。每到这种时候,我都很想摔桌子——为什么就不能提前沟通几句?

这样的场景在剧中还有很多,用做项目的视角来看,真的让人揪心。所以没看过的朋友,不妨站在这个视角看一遍这部电视剧,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 > > > 12.14

来看了三亚芒禾音乐节,见到了好多熟悉的乐队,想起来以前看音乐节的场景,果然应验了那句歌词:一代人终将老去,但总有人正年轻。
王栎鑫也是演出嘉宾,今天台上台下,明天一个桌子同场竞技。


> > > > 12.19

包了一片海滩过生日。


> > > > 12.20

来香港参加王川群的川友聚会,会上有跟多人做分享,基本上完全听不懂,不过就像之前说的,学习是个借假修真的过程,借着这次机会也见识到了另一个群体的生活,平时在做些什么想些什么,感觉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 > > > 12.21

看了刘德华的演唱会,提前过年了。不愧是顶流偶像,60多岁了还在舞台上又唱又跳,整整3个小时,太敬业了!


> > > > 12.24

把家里布置了一下,1月欢迎回家过年。


> > > > 12.25

最长一次没写小记的记录,间歇性开摆。

没写小记的日子,真是无聊,没写公众号的日子也是一样。最近在考虑,明年是否开始日更一年。人是靠flag驱动的,最近这几天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以下是一些闲聊:

1.少即是多,应该专注于自己已经知道的事情和项目,减少无关信息的干扰。再玄学一点,当我从一个项目中赚到钱时,反过来想,付出的代价是什么?最直接的就是注意力消耗,也就是说,在同时期,我错失了其他项目的机会。

2.人是通过语言和行为来改变自己的内在机制的。所以,当我们说假话时,第一个骗的人其实是自己,这样做非常不划算。

3.李嘉诚说:“我总是在桌上给我的伙伴多留一点钱。你不仅会非常富有,而且会非常开心。如果你让你的伙伴赚到了钱,他们总会继续回来和你做生意。你的机会将源源不断。”

那些每笔生意都锱铢必较的人,反而是最不开心的。为什么?因为他们每次多争取了一分钱后,又开始后悔为什么不争取两分钱。所以这种人永远不会真正开心。

我从上帝视角看别人,这个简单的道理执行的一塌糊涂,假设一个人很聪明甚至狡诈,用这个思维包装自己,大概率也会非常成功吧。我会时常自查,看看自己是否在生活和工作中有类似的不开心行为。  

4.市场行情回暖,看到又有不少新人入场,从我的视角看,这是最不适合入场的时机。现在入场赚钱大概率要熬过一个周期,短则半年,长则一年两年,如果等行情稍微冷静下来一点,这个周期至少在缩短一半的时间。

我不相信现在入场的人能熬过一整个周期,这样就完全跟赚钱的节奏打乱了,等该赚钱的时候刚好倒在黎明前,赚钱又fomo入场。


> > > > 12.26

1.分享一个昨天跟教练沟通的结果。

最近有个项目赚了一些钱,因为照顾别人情绪,我觉得这份钱赚得不太开心。这个是我常规的操作,常常会为不该焦虑的事过度焦虑。

我没有抱着解决问题的态度去聊,因为我大概知道都会用什么话术还对付自己,不过聊到了第二轮用一个出乎意料的方式给“聊通了”。“如果你觉得这个钱赚得不开心,说明这个钱的能量不对,你可以选择捐出去,或者用它做其他善事。”乍一听,觉得很有道理,确实能解决一些卡点。

但转念一想,我自己赚的钱,凭什么因为要照顾别人的情绪而捐出去呢?于是,我想,或许这个钱也没那么不开心了。

2.不知道外人会怎么预想我的工作状态,但我自己是一个极度敏感的人。所以,大部分事情处理的方式是选择视而不见。比如,自己不在团队群里,凡是能大概算出来的,就不去深究。

3.在几次与教练的沟通中,被问过无数次“这跟你有什么关系?”我好像总在纠结那些可能跟自己没关系的事。虽然投入了很多精力在这些无用的事上,但我又是绝对的受益者。

无论是情绪上的反馈,还是经济利益,我都觉得自己做得还挺好,但又为此困扰,陷入内耗。所以我意识到,这才是自己是否下定决心解决的根本问题。

4.好像第一次公开谈论这类情绪问题。能开口说出这些问题,说明我已经开始准备解决它们了。

> > > > 12.27

今天到广州,和派大星聊了一下午,效率很高,原来以为要聊到很晚,短时间就把要解决的问题都解决了

创业路上遇到同频的挚友,真的很幸运,感谢派大星的大餐,值得记住的一天


> > > > 12.28

跟一行聊了一下午。

上一次单独聊还是在三月,那时他说是他的至暗时刻,连续几个大项目偏偏只有自己没拿到结果,心态一度崩了。

记得当时他见面准备了几十个问题问我,最后我们一起划定了一个目标,不过这个目标是多久的,已经记不清了。

可能是“垫刀”够久了,最近他几个项目都收获颇丰,金额和时间都远超当初定的目标。

为什么分享这个事情,想让大家不要只关注结果,而是去看之前做了什么准备。比如像他那次,提前准备几十个问题,其实问题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沟通进入一种“心流状态”。

见面之前有没有先准备了足够的沟通内容,多数见面都是无效的,经常聊半小时就尬住了。


> > > > 12.29

今天借着老薛的光,在沙田马场看了一场赛马。赛后感慨,赛马会的机制设计得非常巧妙,如果没有人带路,可能很难想象这套闭环是怎么运作的。

比赛从中午12:30开始,共有10场,每场参赛马匹在10到14匹之间,加上替补,总共有接近140匹马。而每一匹马背后都有一个主人,可能是个人、公司团队、或者是几个朋友合伙买的。

马主人可以邀请亲朋好友来观赛。比赛开始前还有一个仪式,可以近距离接触赛马。今天我们跟随姜总,他的赛马是第4场13号,名字叫“八勇士”,我们和这匹马拍了合影。八勇士最后拿了当场第七名,但如果它能冲到第一名,所有人就可以和冠军马一起拍照,这种体验会更有一种仪式感。

拥有一匹马可以进入赛场某种程度上已经是人生赢家了,这个机制还会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欲望,总要有一次拿到第一吧。不过,赛马的乐趣并不仅仅在比赛本身。大部分时间我们都待在包厢里聊天,一边下注一边感受比赛节奏。半小时一次的下注刺神经整个下午,时间过得飞快。

有件挺有趣的事,去之前我还在猜想,这些大老板下注时是不是都会豪掷千金?结果和老薛一起取钱,他说:“取个5000够了吧”,我却觉得怎么也得准备2万才够。结果到了现场发现,他们下注大多都是20块20块地玩,更多是为了体验,而不是比拼投入。

我们这一组的气氛轻松愉快,下注也不是很多。有一场比赛,我们买了“位置Q”(押两匹马都能进前三),下注了300块,结果中了3000块。给包厢每个人给每人发了100块红包,也算是一个高光时刻。

每场比赛的下注总金额大约有2000万港币,10场下来收益相当可观。不过,这一切的核心其实不在于“赌”,而在于赛马会的公益属性。赛马的利润会用来支持慈善事业,据说香港超过一半的学校都接受过赛马会的捐助。所以,很多人并不介意输掉一些钱,觉得是为公益出力。这种机制让大家的参与感更强,心态也更轻松。

这一次赛马之旅,解锁了新的体验,还拍了几张人生照片,非常满足。

> > > > 12.30

这两天虽然在香港,但却成了我近期最忙的两天,每天忙到深夜。

主要原因是来之前和几个人进行了几次深入的沟通,也发现了团队里一些需要调整的问题。具体的改革方案涉及内部事务,就不多讲了。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我意识到一个重要的改进:我开始更加遵循自己内心的想法去做事。

因为我知道没有完美的方案,这种做法往往会让少数人不开心,我拒绝一些中庸的方案,要对绝大多数人负责。

举个例子,之前有些人习惯性地不回复群里的消息。这种行为会导致一个恶性循环:当所有人都认为“别人”应该产生内容时,群聊就会变得死气沉沉。这其实也是所有社群产品的通病。一方面,时间久了,大家的注意力被新圈子吸引;另一方面,缺少新鲜血液注入,群里的人自然更难兴奋起来。

我把这种状态形容为“它老了”。就像你没办法要求一个老头去跳街舞一样,群的活力确实难以强求。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是最近才发现的,早在一年前就存在了。但那时候,我对这个问题无能为力,只能选择“保守治疗”。如今,解决它的关键是我自己的心力有了提升。

比如说,我必须坦诚,自己是一个非常敏感的人。每当有人不回复消息时,我心里都会很难受。

去解决这件事的时候几乎把我所有心力都消耗了,说出来大家可能不太相信,在有些人身上我付出了巨大的心力,无论经济回报和情绪价值回报都是没有的。

所以开始决定改变现状,自己想法是,紫菜在这个团队里边是一种稀缺资源,如果你觉得我能为团队提供一些专业价值,那么希望自己也能得到一些配合,让我感受到积极的回应。

哪怕仅仅是,因为我很敏感。

接下来,我计划在今年完成一轮“换血”。可能会劝退一些不适合的成员,同时也会吸纳一些新鲜血液进来,为团队注入新的动力。

> > > > 12.31

这两天看了几个人发的年终总结。既感慨大家卷的程度又提升了一个档次,早早把年终总结都发完了,也觉得在这条路上有这些人同行非常幸运。

关于我自己的年终总结,预计2月初发。公开说一下,也算给自己立了一个flag吧,避免年终总结这件事情不了了之。

点击查看老薛的2024年终总结:

老薛的2024|什么更重要?

点击查看老胡的2024年终总结:

老胡2024年终总结,大戏开演,行至中章

点击查看兔博的2024年终总结

2024年的风,吹了整整366天……


延展阅读
2024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2023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2022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紫菜同学
解决10w年轻人的副业刚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