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旅行,喜欢玩扑克,所以我经常旅行,其中有些旅行就是去参加扑克锦标赛。这意味着每年我都要花很大一部分积蓄在旅行和玩扑克上。”
我今年有一个目标是每个月精读一本书,并且在公众号上边写一篇深度复盘。第一本书是《最优解人生》(文末有彩蛋),作者比尔·帕金斯是一名对冲基金经理,同时也是高额德州扑克玩家。当第一次读到前几页的上边这段话内容的时候,我惊呆了,这不就是在写我。
读完第一遍后,我对作者充满了好奇。在 GPI 网站查了一下他的德州扑克成绩,发现他确实算是超高额玩家,线下总奖金累计约 550 万美元。最近的一次成绩是在 2019 年的一滴水慈善赛,买入高达 105 万英镑。我非常好奇,这个人得有多深的后手,才能参加这么贵买入的比赛。
(作者在GPI 网站近期成绩)
继续深扒后,我在 YouTube 上找到了一段他的采访,才知道他最早是通过石油和天然气交易,在一年内赚了 1 亿美元。相比书中的内容,他的个人经历显得更加传奇。
书中内容作者提到源于他的工程学思维引发的思考,在我看来看更像是德州扑克带来的思考,最优解(Optimal Solution)不正是 GTO(Game Theory Optimal,博弈论最优策略)。这样思维方式就更容易理解了,带着这样的认知,以及某种程度上的个人崇拜,又认真读了一遍,并写下这篇精读笔记。这本书其实只探讨了一个核心问题:既然每个人的最终结局都是死亡,我们如何让有限的一生发挥最大价值?
作者以极其理性的视角给出了两个答案:幸福最大化和浪费最小化。书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围绕这两个核心框架展开的。
(作者活跃在高额德州的赛场)
1.你的人生是你体验的总和,你每天、每周、每月、每年及一生仅一次的所有体验——都决定了你是谁,体验的丰富程度将决定人生充实程度。
作者举了一个例子:在他父亲生命的最后阶段,他送给父亲一台存有年轻时参加橄榄球比赛高光片段的视频设备。父亲非常喜欢,反复观看时,一会儿笑,一会儿哭,整个人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之中。由于年纪大了,他已经无法再去创造新的重要体验,更多的是靠回忆度过退休生活的。
我觉得这个例子是神来之笔,有时候也会想,当自己老了身体机能都变得很差的时候,什么是最重要的事?能最终陪伴我们的只有这些回忆。如果在年轻的时候积累足够多的体验和回忆的话,是不是可以减少一些老去的恐惧。
(2014年,10年前在大学足球比赛拿到冠军的照片)
2.人生就是收集回忆的过程,这里作者引入了一个比较新颖的概念叫做“回忆红利”
我们往往关注金钱带来的红利,比如投资时追求资金的回报率。如果我们有 10,000 块钱,每年 5% 的收益率,一年后就能获得 500 块的收益,这是实实在在可见的增长。
投资体验也是一样的,你体验一件事时,你可以获得当下的、即时的愉悦,同时也留下日后可以重温的回忆。这是作为人很重要的一部分:无论是好是坏,你日后都会重温这个体验,而且常常不止一次。
这和我过去的观念不太一样。曾经自己更关注金钱的复利,比如如果坐经济舱能省 2,000 块,那这 2,000 块作为本金,50 年后可能变成 20,000 块,我觉得这是更理性的选择。但在这个过程中,忽略了每次出行的体验,以及时间本身的价值。
作者对“体验”的定义也更为宽泛——不仅包括旅行、听演唱会、与好友聚餐,还包括学习、陪伴子女成长等。最终,我们赚钱的目的,还是为了获取更多、更好的体验。回忆带来的愉悦,可能远不及当下体验的十分之一,但它们构成了你的生命轨迹,塑造了今天的你。
(2019年,看新裤子演唱会提前一个月就兴奋了)
3.投资人生体验,并且趁早开始!趁早开始!趁早开始!
比钱更重要的是时机,年龄越大能体验新东西的能力就越差,体验的回报也就越差。所以很多投资应当趁早开始,这个趁早应该是“现在立刻开始”。
4.不要养成“为钱而活”的价值观,以死前归零为目标
这又和我受到的教育价值观冲突了,和中国传统习俗不太一致,我们更容易活在另外一个极端的例子里边,大多数人的情况是几十年如一日的积累财富,直到很晚才开始消耗财富。
当然作者的意思并不是把钱花的一分不剩,而是有些人存太多、想太远,他们剥夺了自己的现在,只为照顾未来那个年迈的自己——他们活不活得到用这笔钱,还是个问题。所以作者用了一个极其理性的思考方式,得出这样的结论,也就是“浪费的越少越好”。
除了这个字面意思之外,我想到了身边的很多人,很多人的状态是赚钱带来的快感超过了真实生活带来的快感,这里用人生体验来打分的话,那就一定不是高分了。
5.第一次看到这个目标的时候是非常抗拒的,因为太多不确认性的事情了,人们都习惯在一个安全的舒适区待着,第二遍的时候我开始深度思考,要搞清楚这种抗拒从何而来。从而制定策略。我想起之前上课时,教练让我把恐惧具象化,不断追问:“最坏的结果是什么?它会带来什么影响?”
作者也提出了一些可能利用的上的工具和思维公式,有助于解决一些关心的问题。
(书中给出的幸福公式)
6.寿命计算,为了更好地理解“死前归零”这个概念,我们首先需要知道自己的预期寿命。作者在书中列举了一些寿命计算工具,不过由于这本书出版于2020年,那时候 AI 还不够普及,预测的精准度相对有限。如今,结合 AI 技术,应该已经有更先进、更精确的寿命预测方式了。
我用的作者建议的是Living to 100 这个网站,它提供了几十道关于长寿影响因素的问卷。其中,烟酒的影响最大,其次是饮食和运动。有趣的是,其中还有一道问题是:“你坐车时是否系安全带?” 由于我没有抽烟喝酒的习惯,最终预测寿命为 91 岁,这一结果和其他平台的预测基本一致(90-100岁)。
有了基本的寿命预测后,我们就可以进一步思考 “长寿风险” 和 “早亡风险”,尽量在这件充满不确定性的事情上找到合理的应对方案。
在公众号聊死亡虽然理性,心理上还是有些忌讳,所以这里我就不拿自己作例子了。核心的解决方案是利用保险作为财务杠杆。作者的建议是,寻找 固定收费的顾问 来咨询保险配置方式,以避免利益冲突,从而更理性地理解保险产品。不过,这种方式在国内并不现实,所以最好的做法还是自己花时间去研究,推演不同可能性,确保在人生大事上做好充分的规划。
(Living to 100网站显示的预期寿命是91岁)
(题库中我的一些选项)
7.关于子女:作者的核心观点是,在金钱的效用最高时给予子女帮助。这一点很好理解——如果按照我当前的寿命预测为100 岁,那么我的子女届时可能已经70 岁 了。显然,这笔钱在他们 70 岁时的价值远不如在他们30 岁、40岁时来得大。
因为一个人从“赠予之物”中真正获得快乐的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同理,过了某一个年纪,你将钱财转化为愉悦体验的能力也将下降。许多活动都需要你至少达到一个最低限度的心理与生理状态才能去享受。
不过,这部分资金应该属于 “非归零资金”,那些钱并不是我自己的钱,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花自己的钱,我也是。
8.真正的遗产不是金钱,作者很巧妙的解释了这一点,作者一直在强调的是体验,而陪伴子女就能创造一份亲子回忆,同样我获得一份,孩子也获得一份,对于子女来说,真正的遗产是与他们共同拥有的体验,特别是在他们成长过程中创造的那些体验——你给予他们的教诲及其他回忆。
继续以理性的思维方式来看待这个问题, 量化亲子体验的价值,能够迫使我们停下来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符合孩子最佳利益的事情?也许是多赚钱,也许是多花时间陪伴他们。(注意,这里作者并不是一味的说陪伴是最重要的,要找到之间的平衡点)。
我们常常听到身边有些家长,尽管非常富有,却在家庭教育上感到苦恼,问题的关键往往在于他们忽视了最重要的体验——陪伴。如果只顾着赚钱,却忽视了与孩子共同创造的回忆和体验,最终可能会舍本逐末。
(2021年,结婚)
9.不做规划的话就是在一个随机的时间把随机的一份资产给到子女,一个随机的礼物怎么称得上是负责任呢?
10.关于慈善,书中用了一定的篇幅来讲慈善和捐款,这个又是一个价值观冲突的地方,作者说做慈善要越早越好,结合我开始看的youtube的采访,作者说自己一共捐款了5600w刀。
由于价值观的不同,我想到一个更符合国情的设定,借用午饭老师的一个观点,财富的衡量值本身是什么?是社会对你的负债,你的钱越多社会未来需要对你的偿付就越大,所以钱要从社会上赚再回到社会上去。
(腾讯公益很方便)
11.平衡健康、财富与时间,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可以回顾一下普遍的人生轨迹:年轻时,许多人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充足的自由时间,但却没有财富。到了六十多岁退休时,财富积累起来了,但身体状况却大不如前,享受财富和时间的能力也大大降低。
尽管健康、财富和时间这三者之间存在某种平衡,但健康却对你享受体验的能力有着更深远的影响。健康比财富更加宝贵,因为如果身体健康不好,无论你有多少财富,都无法弥补这一点。而如果身体健康但财富匮乏,你依然可以拥有许多美妙的体验。
这个观点难免正确又俗套,不愧是我偶像。接着,他举了一个我非常喜欢的例子:他非常喜欢通过健康目标进行赌约,例如自己是否能跑完马拉松,能否将体重减到某个目标值等。这些赌约的金额非常高,通过这些挑战,他帮助一位扑克朋友成功减重了100磅。
他自己已经记不清这样的赌约打了多少次了,尽管最终他成了输家,但通过这些赌注,他帮助了他人实现改变人生的目标,这种成就的价值远远超出了赌注本身。这一点非常有意思,通过设置高额赌注来帮助他人完成可能无法完成的目标,简直酷了。
12.不要让自己的时间贬值,适当的用金钱换取自由的时间,比较典型的就是自己要做一些家务,一个可选的方法是花钱请保洁,自己利用这些时间陪孩子逛公园、阅读一本书、去做任何比打扫房间更让人快乐的事情。
花钱摆脱自己不喜欢的任务,你就同时减少了负面人生体验的数量、增加了正面人生体验的数量(因为你腾出了更多时间)。如此一来,人生的快乐怎么可能不增加呢?
13.净资产峰点,这个峰点不是一个资产数额,而是一个年龄,当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你的支出将开始大于收入。如果你一直专注于增加净资产,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牺牲掉一些重要的人生体验。
这一点更像是迎合大众的口味写出来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来读吧,这个观点比较贴合“浪费最小化”,虽然这个观点看似在提倡“浪费最小化”,但它又似乎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我个人则更倾向于投资于像特斯拉这样的公司,让全球最顶尖的公司为我工作。我不太理解为什么自己的资产会变少,所以对于这一点,还是持有保留意见。
(此刻记录的TSLA股票价格)
这本书中举了几个例子都非常细腻和精彩,其中有一个故事让我印象深刻。作者在女儿还小的时候,经常被邀请一起观看《小熊维尼之长鼻怪大冒险》动画片,他和女儿反复看了很多遍。
(动画里的长鼻怪)
直到有一天,当作者再次邀请女儿看这部动画片时,女儿却说这是小孩子才看的电影,并表示不愿再看了。作者感慨地说,如果有人提醒他会有这么一天,他一定会更加珍惜与孩子们一起度过的时光。
有些体验,必须在特定的时刻去享受,每个阶段都有属于自己的“长鼻怪”。
“一个人的一生中,过度的延迟满足及由此产生的悔恨,不会只发生一次;相反,在你人生每个阶段都可能发生:从高中时期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美好未来,只知道埋头学习而牺牲太多,错过无数青春期的快乐,到中年时期为了一次又一次的升职,只知道永不停歇地工作,而一再错过自己青春期孩子不能重来的成长。”
算上读书笔记这本书一共看了三遍,每一遍都有新的体会,读的过程中我就在想哪些是我记忆中加分的体验,我回顾朋友圈,找到了一些特定时刻的回忆。
这是我新年第一篇读书笔记,希望大家喜欢,送出10本《最优解人生》,2025年2月12日12点准时开奖,中奖的小伙伴请在开奖后尽快填写收货地址领奖。
(我的长鼻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