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博主朱佳航的视频,她用大冰的经历分析了如何做好一个IP,并分享了两个核心理念:1.在低谷时,更要做到“无我利他”,多为别人着想,给人们一些信心和希望;
2.一个IP要传递出好的内容,心态一定是“大家爱我,我也爱这个世界”。听完这些之后不夸张的说起了一身鸡皮疙瘩。因为这个月的写作状态一直不太理想,总感觉缺点什么。虽然我认真地在写,但内容显得机械,少了些灵魂。这种状态从十月初就开始了,始终有些事情困扰着我,导致写作的感觉不再像之前那样流畅。
朱佳航分享自身的经历我也略微能感同身受。她提到自己有段时间对创作失去了热情,不明白帮助别人到底有何意义,甚至有种“把最好的东西献出去,却被无视和嘲笑”的感觉。我倒不会觉得那么极端,但确实自十月以来,我对很多事的处理方式有些消极,比如,大号删掉了3000人,小号也开始注销,虽然没多说什么,但这些行动本身就是一种信号——或许不是被琐事打败了,只是有些疲惫了。大冰的故事让我有所启发。从畅销书作者风光一时,到被嘲讽为“冰学”代表,甚至成为网络调侃的对象,他没有辩解,只是默默地淡出公众视野。直到最近再次出现,不是以作家或名人的身份,而是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跟大家聊天、直播解惑、甚至帮助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面对故意挑衅的黑粉,他只用一句“你说的对”回应,反倒让人觉得他确实有所成长,有些“东西”。如今大冰的状态仿佛是已经获得了很多,心怀感恩,并愿意回馈他人。这让我意识到自己最近的写作缺乏“爱与被爱的显化表达”,过去的内容中并未觉醒这种感知力。比如,昨天在打牌时就经历了一个小插曲。比赛临近泡沫期,我被淘汰,而对手是去年跟我单挑并最终夺冠的选手。我的QQ对上他的AK,翻牌出A,他站起来语气友善对我说:“又把你BB掉了,去年单挑就是KQ打败了AJ,真的不好意思,别的比赛继续加油。”之所以对他印象深刻,是因为去年那场比赛,桌子上有人推出来一摞筹码,我误以为他是全压了,于是我仅仅说call并且亮出自己的QQ,结果他并没有全压(因为有一摞筹码被遮挡住了,当然由于失误没看到)。结果翻牌出了一张K,我只能硬着头皮继续打下去,对手是AK,全桌人都在看我笑话,而他则在一旁说,这种打法确实不够光明正大,明明是翻起就要all in的牌。
打牌的时候,我见过很多像之前对手这样非常绅士的人,也经常看到张扬浮夸的人,还有那些戴着理查德打着牌起身聊几百万大生意的人。反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这些高深莫测、赢牌时不炫耀、输牌时也大方祝福的低调之人。这两件事情给我的启示是,有些人天生拥有好背景和修养,仿佛一出生就在罗马。写这篇内容我倒是完全没有抱怨的意思,而是觉得对我们这些需要“逆天改命”的人来说,这条路需要莫大的勇气和毅力去坚持。只有在心态上达到“爱与被爱”的平衡,才有可能真正感受到创作和生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