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备受关注的公摊面积问题,近期出现了新变化。12月12日,湖南衡阳市称,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关于全市商品房销售实行套内建筑面积计价的通知》,销售实行套内建筑面积计算。
12月以来,多个城市先后宣布,“取消公摊”或逐步推进“取消公摊”。
取消公摊,这个看似全民欢呼的好事,真的会让买房更划算吗?
公摊面积是从香港传来,但香港早在2013年就通过立法彻底告别了“公摊”。公摊面积这个制度在我国是从2001年开始实施,商品房建筑面积是由套内建筑面积和公摊面积组成。
套内建筑面积套内使用面积+套内墙体面积+阳台面积。
公摊面积包括电梯、楼梯、垃圾道、公共门厅和过道、地下室等这些公共使用的部分。
网上常见的老百姓吐槽非常简单粗暴:为什么我花一百平方米的钱,却只买到六七十平方米的房子?取消公摊后,我多付的钱可以退回来吗?
那“取消公摊”究竟能不能让买房更划算?答案超级简单,一个有意思的比喻——卖土豆,带皮3块,去皮4块,你理解了吗?
很多人以为,自己花1000万买了个100㎡的房子,取消公摊后变80㎡,这房子只要800万就能买了。实际上去掉公摊后80㎡的房子,开发商可能定价抬高至12.5万,然后你会发现1000万的房子还是1000万。
如果,大家有去菜场买鱼的经验就懂。烧酸菜鱼,通常需要花鲢鱼的中段,你连着头尾一起买,单价会便宜些,你只买中段就不是一个价了。
所以,取消公摊绝不可能是简单的现有房价乘以得房率。
既然,取消公摊不可能粗暴实现买房优惠,它的好处是什么?放下土豆,我另外拿榴莲来比喻。
去超市买榴莲,往往带壳称斤。榴莲这种水果出肉率差异很大,有几房?皮厚皮薄?干包死包?都会影响最后你实际买到的榴莲肉价值。
取消公摊,就相当于卖榴莲直接拆壳卖肉,所见即所得,明码标价。买房子不像水果还担心去壳的保鲜问题,这不就是实现了透明和公平嘛。
我们来看看现下在上海买房的过程:大家看的房首先会户型对应一个“建筑面积”,比方现下常见的100㎡主流三房。然后,细心的买房者会咨询销售“得房率”,然而楼宇没有全部建造完成前,一般开发商只能给你一个全盘参照值。黑心点的开发商,甚至会拿全盘最高得房率来误导你。但一般得房率高不高,大多数买房者还是可以通过样板房,做一定的肉眼判断。
一般过程到这里,是买房者可以掌握到的全部数据了。接下来买了房,到正式交房时,你会拿到一份合同。里面才是你买到房子最后的面积测量,大多在一般合理范围内多退少补。其实,在网上房地产平台上,我们也可以查询到整个小区每一个房源的实际套内面积。只是大多人不会去关心,而且到那个时候,其实买房流程也已经走完了。
因此,取消公摊很好理解,整个购房过程可以直接跳到最后一步。你买到的那套房子你会得到一个相对准确的套内面积数据,不用担心开出来的榴莲肉,和自己肉眼判断的,或者开发商宣传、你自己想象的有很大差异。
所以取消公摊究竟是不是一件好事?当然是好事。
最近,看到一篇有关取消公摊的文章,作者为博眼球可谓另辟蹊径,指出了取消公摊的坏处。截取文中一段给大家看看:
本来你维权,或者物业你不满意,你还可以理直气壮,这公区老子出过钱的,我有权益。那么现在去公摊以后,你还能喊这句话吗?人家一句话呛死你“这绿化你出钱了吗,没出钱闭嘴”。
作者其实是偷换了一个概念,买房时计价方式发生了改变,不意味社区的公摊部分业主没有权益。去饭店买牛排299一份,难道旁边的配菜就不是你买的?
微博还有个科学科普领域博主,发文就更搞笑了——取消公摊就是新房降价去库存,顺便把二手房“晾”一边去,因为二手房都是有主的。当然,在房价下行的区域,通过取消公摊实现“降价”并不是不可能,改变计价方式后,面积下降了,单价维持不变或者小幅上涨,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房价下跌对购房者的预期影响。
但有公摊的二手房,会因为“取消公摊”的新房,而被迫降价甚至卖不出去,这个逻辑就混乱了。再拿榴莲做比喻,你家一只5斤整榴莲100块,和今日水果店基本一个价,但明日水果店卖5斤榴莲肉还是100块,归根到底是榴莲降价了呀,关壳什么事?
总结下,取消公摊对房价是没有本质影响的。该跌的本该跌,靠取消公摊价格不变实现的降价,只是换了个美丽的“降价过程”。
但取消公摊,必然是一件利于购房者的大好事。抛开上海相对规范的地产市场,我们不熟悉的地方,有太多不合规、开发商钻公摊空子,让购房者吃亏的案例。楼市止跌回稳,鼓励好房消费,就该给市场一个公开、透明的交易环境。
☞买黄金不如买上海城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