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都是“有福之人”(深度专业解读版)

健康   2025-01-23 17:03   山西  

阿尔法是比昂精神分析一个重要理论,它的含义代表把不能忍受的情绪感受转化为可以情感接受或者可以承受的感觉。


希望这里我们彼此疗愈将生命不能忍受的痛转变为光,照亮我们的人性深处的黑暗,遇见我们真正的自己······


前言


内容4000字,希望你可以耐心读完,读后你会深有感触的。

文/老K

说实话,抑郁症是有福之人会让人觉得这是个标题党,甚至觉得我们做心理的在胡说八道。

抑郁症明明那么难受,甚至我都被抑郁折磨的那么惨,你凭什么说这个东西对人有福呢?

但只要你走出抑郁后,甚至对抑郁有深刻的反思,那么抑郁后的你一定会辩证看待这件事。

就像有一位故人曾说过:“痛苦是最大的财富”。这里我想说的更准确一些:“对痛苦的反思才是财富,而没有反思的痛苦它就是灾难”。

歌德说过一句话:

痛苦留给的一切,请细加回味。苦难一经过去,苦难就会变为甘美。

所以我这里准确来说,抑郁症本身不是财富,而对抑郁的反思会成为你人生最重要的一场经历。

01、

活出生命的意义

抑郁期间有本书对我的影响非常深刻,这本书的名字也起的一般,但书的作者却是非常坚强并且厉害的一个人,他就是著名心理学家弗兰克尔,这个人一生的心理成就来源都是源自于自己的苦难。

在20世纪30年代,整个欧洲那可都被纳粹的恐怖给笼罩住了。

那个时候,弗兰克尔是维也纳一家医院神经官能症科的主任,他有个幸福美满的家庭。美国驻维也纳的领事馆为了能让他安全,就邀请他去领移民签证。

可他呢,舍不得那些痛苦的患者,也舍不得年迈的父母,就决定留下来。谁能想到,短短几个月之后,纳粹占领了维也纳,他还有他的父母、妻子、兄弟姐妹,全都被抓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

后来不少和他一样都是社会上层的群体一起被抓进了集中营,在这里没有了体面、更加不会有基本的人格。

他们带来的所有财物都被党卫军扣下,还像牲畜一样,被关进了最多只能容纳200人的棚屋里。

在这里,他们每天只能吃一小块面包加一碗汤,一年四季只能穿一身单薄破旧的衣服,还要做修铁路、铺轨道等辛苦的体力活。

在这里只有无情沦为苦力,如果自己没有了利用价值会立马被扔进毒气室,在这种糟糕环境中很多人精神崩溃,可天性坚强的弗兰克尔却没有失去意志,并且拼尽全力保住生命,工作队的囚长喜欢回忆过去,他就耐心倾听并且用自己专业知识帮助对方解答。

后来囚长非常喜欢他,而且还会帮他说话,但即便如此,集中营糟糕的环境以及不断面对自己亲友被虐杀,他还是遭受了巨大心理打击。

就在这个时候,他心里燃起一个念头,那就是要把这场经历记录下来,并且出版成书。

三年的牢狱之灾,让他的内心越来越强大,他对人性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研究出了独特的“集中营心理学”。

泰戈尔曾说:

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练,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

德国二战失败,他被救了出来,可出来之后他却发现自己的亲友基本都被害死了。

有一些集中营认识的人也都出国了,他非常孤独。

之后他决定把那些珍贵的经历整理为资料,并花9天时间写出了《活出生命的意义》。

之后的几十年里,他还写了30多部著作,到世界各地游历讲学。

巴尔扎克说过这样一句话:

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

要说,这本书最让我动容的地方在于,他说:

人即便在最艰苦的环境中,你仍然有选择的权利

他认为环境和境遇如何糟糕,我们依然还有不会被剥夺的东西,那就是自由,人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有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的自由。

你认为自己的抑郁让自己很倒霉,所有的一切都很痛苦无奈,仿佛世界一切的灾难都是为你准备的,可你仍然拥有选择行动和行为的自由。

要知道,在你最想放弃的时候仍然有选择坚持下去的权利,而康复就是在绝望中孕育的。

02、

人的成长必然有痛苦

做了十年心理咨询,见了无数人的人生后,我一直有个疑问,直到最近去香港培训的时候得到了答案。

这个疑问就是,到底人有没有不受苦难就能成长的权利呢?

香港一个非常厉害的医生讲了几个他接诊过的牛逼的人故事,他虽然不能告诉我这些人是谁,但是这些人都是香港的最上层的人。

最终我得到的结论是,这种人是有的,但作为普通人就不要幻想了。

熟悉精神分析的人都知道他曾把人格分成几个阶段0-1岁的口欲期、1-4岁间的肛欲期、以及后续的俄狄浦斯期。

可不知道有人知道吗,我们每一次的人格成长都会伴随巨大的丧失和痛苦。

很多人为了维持在过去的人格阶段不惜搞出很多问题,要想知道一个人是不是成长得特别好,那就得看他对新经验是啥态度。

就好比说,认识新的人啦、拥有不一样的人际关系、读以前不咋喜欢的书、听以前不爱听的观点啦,或者是去不熟悉的地方。

要是对这些新玩意儿都抱着开放的态度,那就能说这个人的人格已经成长到挺高的水平啦。

如果我们观察很多神经症患者尤其是强迫症患者,他们非常拒绝获得新的经验,因为他们觉得这些经验都是不安全的甚至是可以威胁到自己生命的。

所以这些人就会固着在旧的人格体系中,可旧的人格不能支撑其当下年龄需要面对的发展课题。

例如一个几岁的孩子天真可爱我们会非常喜欢他,甚至觉得这个孩子有意思,但一个40岁的成年人还很天真可爱想法单纯,这个人就会遇到巨大的人生困难。

所以我们在帮助这类来访者解决问题时也挺无奈。

因为所有的心理咨询(我说的是靠谱的啊)都不是为了让来访者快速舒服摆脱痛苦的,因为所有的心理症状都是有意义的,这样说可能很多人听不懂,我说的尽可能通俗一些。

那就是,几乎所有的神经症患者潜意识都是拒绝成长的,所以症状产生带来的都是“不成长的痛苦”

而心理咨询帮助他们走向“成长的痛苦”,可惜很多来访者拒绝成长,其次他们只希望舒服和开心,这些人可能最好就是采取药物治疗了,至于后续能否有持续性还是要看他们是否在状态好的时候愿意成长,这里想说的我见过所有真正康复的来访者,他们的心理人格都会发生巨大变化的。

这里我曾经和很多医生以及抑郁痊愈者(包括我自己)讨论过一个问题,那就是“成长的痛苦”和“不成长的痛苦”究竟哪个更痛苦呢?

几乎所有人都回答的是“不成长的痛苦”是无法忍受的。

因为不成长的痛苦是持久性的,只要你不成长就会始终在痛苦中,乃至到老到死。但成长的痛苦是阶段性的,只要你完成了成长的任务,这个痛苦就会自然消失。这里很有意思的就是大多数抑郁焦虑和强迫患者康复也都是自然而然的,这就是他们不知不觉成长的过程。

从这个角度来说,抑郁康复后你真的该好好感谢一下它,因为它通过痛苦的方式驱使你改变,去经历每个人该经历的。

03、

哀悼是成长的代价

从精神分析来讲,精神分析的治疗实际上就是一直在处理哀伤和哀悼的一个过程。

实际上我们讲的哀悼就是接受现实,接受现实本来的面目然后达成心灵的一个整合,这就是一个比较理想的、相对成熟的心智状态。

所以我们这一辈子都在做这件事,这一点和有句诗很像:“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仔细读这首诗告诉我们的昨天是留不住的,那我就别再有想把昨天留住的心思啦,昨天跟我没啥关系,我得面对的是今天,这才叫哀悼。

前面我说过,人类有个不好的习惯就是总想回到过去,所以我们一生都在和过去分离,甚至打我们出生就在做这件事。

记得佛陀刚刚出生就说过一句话:“天上地下唯我独尊”。这是多么自我中心和自恋,所以人年龄越小全能自恋就越严重,可年纪小没事大家会觉得“童言无忌嘛”,但你试试成年后还如此全能自恋,真的让人讨厌的。

那么自打出生后我们就要进行无数“哀悼”:

出生之后,我们就进行很多的“哀悼”,比如说:

比如“我不是世界的中心、我不能独自占有我的妈妈、我不是完美的宝宝,所以我不是无所不能”。

而这些哀悼都需要伴随痛苦,你不愿意接受这些痛苦,好!那就让你持续痛苦,让你痛到不能痛,痛到痛彻心扉为止。

在弗洛伊德1917年的文章《哀悼与抑郁》中,就讨论到“哀悼、抑郁还有分离”的主题。

精神分析中,对哀伤和哀悼的讨论,最早会回溯到弗洛伊德,当然后来的认知行为治疗也会研究这部分。

所以哀悼背后是抑郁,弗洛伊德说到,这样的人具有一些特质,即他们不能从将力比多从丧失对象身上转移出去,相反力比多还有自恋性的回撤。

力比多在现实环境中找不到、也投注不出去,于是在力比多的回撤中,等于把丧失的客体也收到自我之中。

所以文章有一句非常好的话,非常精辟,非常生动:

“对象客体的影子倒伏在自我的身上,自我从此将受到一个特殊代理的批评,似乎它就是一个客体,那个被放弃的客体。”

这时候,这些能量就会反噬自己以至于潜意识产生对自己的“恨意”,这些恨意会不断伤害自己,所以你会发现抑郁症总是攻击自己。

有些人就会疑惑哀悼和抑郁不是一种情绪嘛,这就是弗洛伊德的牛逼之处,他准确把抑郁和哀悼分别解释了出来。

随便举个例子你就清楚了,比如你的御姐女神离你而去了。

这时候哀悼就是,我知道她离开了我,虽然我难过但是我确认我失恋并且接受了这个现实,可能不仅这个人离开了我,我和她的所有记忆也一并消失了。

但抑郁却不同,抑郁是始终停留在幻想层面,觉得她离开自己是什么什么原因,自己能否改变,到处寻找和她有关的人求助渴望通过这样的方式不断挽回,但事实却是人家跟了更牛逼和有钱人走了且再也不会回头,留下的就是你无尽的遗憾和沮丧,这就是抑郁!

看到了吗,哀悼是成长是回到现在,而抑郁是拒绝成长,活在过去。

这里,我们心理咨询的工作就是努力把抑郁变成哀悼,同样是需要经历痛苦,而哀悼显然是健康的。

所以,抑郁是有福这句话不仅仅是鸡汤,更是需要你去经历的,抑郁症更是一个过程,要相信治愈会慢慢发生,也要留给自己在情绪中反复的空间。说句鸡汤吧:和过去好好告别,接受当下的体验,剩下的交给时间。

- END -

文章作者:老K


老k简介:心理咨询师(国家二级、三级双证持有),从业10年,神经症亲历者 ,佛学爱好者,公号“阿尔法心理研究所”创作者 ,头条认证心理领域创作者(青云计划科普类获奖者),长期坚持省三甲医院动力学个人体验分析110小时+ (目前仍在进行),督导小时数:60小时以上。


培训/学习经历:国家心理咨询师系统面授培训、曾奇峰精神分析60讲、武志红心理学课、熊逸佛学50讲、施琪嘉创伤疗愈系列课程、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副主任医师彭旭《走出抑郁,学会自我疗愈》系列课程等


我是老K。

近期微信改变了推送规则,不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排序。

要想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好内容,

那么可以每次读完后点个【在看】。

这样你就不会错过馆君啦!

点个【在看】,老K 给你更多好内容。



(点击上方关注我们,定时给你疗愈自我的机会)

(「预约心理咨询」长按扫描二维码添加老师微信了解)


我是一名亲历抑郁焦虑5年以上的痊愈者;

也是一名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十年的咨询师;

更是一名亲历无数自杀危机干预的干预员。

如果你有心理方面困惑,抑郁焦虑强迫都可以和我聊聊。

点赞」➕「推荐」 支持一下我呗!

阿尔法心理疗愈
🏥一个泛心理疗愈中心(我不治愈你,我只启发你自己治愈你自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