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法是比昂精神分析一个重要理论,它的含义代表把不能忍受的情绪感受转化为可以情感接受或者可以承受的感觉。
希望这里我们彼此疗愈将生命不能忍受的痛转变为光,照亮我们的人性深处的黑暗,遇见我们真正的自己······
过去以分数论英雄后,孩子们却成为了教育的牺牲品,大多数孩子非但没有成为父母心目中理想的样子,相反心理健康却越来越严峻。
文/老K
过去最内卷的大概都是“卷娃”这件事了。
那些被奉为“鸡娃”的孩子真的如愿以偿成为父母呢心中的龙凤了吗?
得到的结论却是,龙凤只是万里挑一,太多的孩子被卷成了精神障碍患者。
01、
“烂尾娃”
前段时间在互联网学习到了一个新词“烂尾娃”。
意思就是和烂尾房一样,普通人倾注了大量金钱和心血供养一个孩子学习,结果上了十几年学后出来照样没工作。十年寒窗之后不仅没有真正的学识和本事,反而高不成低不就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啃老。
父母被社会言论洗脑,就像当初人们认为房价永远只会升值不会贬值那样,觉得孩子只要刻苦努力上了好大学就会有好的前途。
就近几年的情况而言,社会发展进入平稳阶段以后,教育投入的“成材率”是越来越低啦。社会学家张虹讲,在 80 年代末的时候,大学生的“成材率”能有 50%呢,可如今 985、211 毕业的学生,“成材率”才只有 5%。
学历带来的回报持续减少,家长们培养孩子的方向将会从“成才”这条道转向“成人”这条道。不再追求那种逆袭和跨越阶层,而是注重精神方面以及普通人生活的和谐自在。
过去父母认为孩子读书是一件投资最少回报最高的“赛道”,可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意识到,逼孩子并非是一件只需要努力就有回报的“投资”,相反随着越来越多的孩子出现抑郁症、焦虑症等,这显然是一件高风险低回报的事情了。
而且过去,父母自己省吃俭用让孩子跟名师上好学校,例如举家之力买一套学区房就是为了让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但看到孩子越来越不听话后,很多父母开始产生巨大的落差和怨恨心理。最后亲子关系越来越差。
02、
“鸡娃”教育的悲剧
当成绩被视作评价优劣的唯一准则时,孩子们的情感、兴趣以及人格等方面都会遭到忽视。每一场考试仿佛都是一场激烈的战争,成绩直接决定着孩子能否进入一流的学校,是否能够迈入理想的大学之门。
父母的殷切期望以及教育系统的固化模式持续给孩子们增加压力。在如今这个信息过度丰富的时代,孩子们不但要应对知识的大量积累,还得承受来自父母、老师以及社会的种种期望。在这样的环境之中,众多 00 后在成长的历程中变得愈发焦虑,他们感觉自身的努力似乎永远都难以达到要求,内心一直缺乏安全感和满足感。
还记得前几年很火的一个心理诊断“空心病”不?那些孩子非常优秀,但每天就是不知道自己存在的意义是什么。甚至吃各种抗抑郁药物也无法缓解这种空虚和抑郁感。
可能是因为不明白,也可能就是想逃避问题,好多家长在孩子发出求助信号的时候,常常不当回事,觉得孩子是“大惊小怪”,还来上东亚父母的终极绝招“这算啥苦?我们小时候那才叫苦呢!”。甚至要等到问题严重得没法不管了,才会想办法处理,说不定还会给孩子扣上“心理脆弱”“日子过得太舒坦”“吃不了苦”这几顶大帽子。
过去以功利论英雄的时代,全民无比焦虑,但社会资源毕竟是有限的,我们知道经济的发展背后是创新驱动的,可我们过去的教育带来了多少创新呢?
当分配资源有限,社会又可以容纳多少“成龙成凤”之人呢?
这种观念太单一啦,完全没把多元发展和个性培养当回事。结果呢,孩子们就被卷进了这场竞赛里,连自我都弄丢了。好多孩子最后都快走到“精神病院”去了,变成了“失落的一代”。
汇丰YH的fupeng,如此高的高校升学率背后是为了降低什么?大家聪明点,学历贬值这件事可能会越来越明显。让孩子获得一个幸福童年和心理反而可能是更好的“出路”,聪明的家长早就放弃卷孩子了。
文章作者:老K
老k简介:心理咨询师(国家二级、三级双证持有),从业10年,神经症亲历者 ,佛学爱好者,公号“阿尔法心理研究所”创作者 ,头条认证心理领域创作者(青云计划科普类获奖者),长期坚持省三甲医院动力学个人体验分析110小时+ (目前仍在进行),督导小时数:60小时以上。
培训/学习经历:国家心理咨询师系统面授培训、曾奇峰精神分析60讲、武志红心理学课、熊逸佛学50讲、施琪嘉创伤疗愈系列课程、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副主任医师彭旭《走出抑郁,学会自我疗愈》系列课程等
近期微信改变了推送规则,不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排序。
要想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好内容,
那么可以每次读完后点个【在看】。
这样你就不会错过馆君啦!
点个【在看】,老K 给你更多好内容。
(点击上方关注我们,定时给你疗愈自我的机会)
(「预约心理咨询」长按扫描二维码添加老师微信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