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12岁女孩从20楼跳下,遗书曝光:“懂事的孩子最倒霉!”

健康   2025-01-22 20:27   山西  

阿尔法是比昂精神分析一个重要理论,它的含义代表把不能忍受的情绪感受转化为可以情感接受或者可以承受的感觉。


希望这里我们彼此疗愈将生命不能忍受的痛转变为光,照亮我们的人性深处的黑暗,遇见我们真正的自己······


文/老K
如果说这世上最倒霉的一类人,那这类人就是懂事听话的孩子。
因为他们长大后只会委屈自己,就算自己的利益遭受威胁也只会从自身找原因。
我一直相信一句话:“这世上的孩子永远都爱父母,如果父母开始不爱孩子了,他们并不会停止爱父母,而是开始停止爱自己。”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个孩子。故事的主角茜茜(化名)学习成绩优异,突然从20楼跳下,在窗边写下了三个字:“再见了”,然后窗边还放着一个小本子上面写着:
“家不是依靠,而是用假笑应对的场合,国际公寓20楼,我知道我只会逃避,谢谢你们,路脏了,抱歉。”
事情起因源自家长接到班主任电话,电话里班主任觉得茜茜拿了老师的钱。
因为茜茜学习好,是班里的学习委员,所以有老师办公室的钥匙,所以办公室的几个老师一起叫茜茜到办公室询问是否偷钱的事情,监控也显示,茜茜从老师办公室出来,右手从兜里掏出疑似钱的东西。
因为事关重大,母亲立马给茜茜打电话,可电话一直打不通。
妈妈立马和爸爸一起跑到学校还是没有找到茜茜,没想到不久这样的事情就发生了。
后来学校方面是这么解释的:
有个老师发现自己的钱不见了,就去看监控,结果发现是茜茜偷的。然后学校的 3 名老师一起找茜茜谈了话。茜茜承认拿了钱,还求老师别跟家长说。
可学校觉得这事儿挺严重的,还是给茜茜妈妈打了电话,谁能想到最后会弄出这么个悲剧呢。
说实话,从这件事中我看到了另一层面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孩子那么害怕被批评呢?
孩子的自杀事件频发,总是看到网友对孩子的批评,说他脆弱、矫情,甚至有人说,就是从小骂得少才会这样,要更严厉一些等等,我真的非常愤怒。
不仅没有人情关怀,更严重的是,这样的认知和舆论,不知又会给多少孩子带来伤害。
这些年关于“被批评+自杀”的组合报道越来越多。
很多时候觉得批评对方是为了纠正对方的行为,但更多一部分也许是为了发泄自己的不满。
轻易强烈的指责,其实就是在否定对方的本来状态,在杀死对方的这个状态。
大人都是从小孩子长大的,可为什么长大后就会忘记孩子在同龄人面前的自尊心是多么的重要呢?
十来岁的孩子呀,正处在自我认同感和尊严感形成的关键阶段。
对于他们来讲,能得到同龄人的认可和好感,在同龄人面前能保住体面、留住尊严,这可比考个 100分重要多。
尤其是班级中的学习委员,投射了多少人期待的目光呢?那种被裹挟的“好学生心态”是多么经不起负面评价的批判呢?
作为青少年心理健康领域的专家,徐凯文曾在北大做过一个数据调查,他想知道,到底有多少学生处在“好学生困境”里?
结果显示:40.4%的学生深陷“好学生困境”,认为自己活着没意义,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活下去而已。
如同被折断翅膀、拔掉獠牙、绑住四肢,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可,被迫过自己并不喜欢的人生。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抑郁和自杀多了都是脆弱导致的,而脆弱又都是惯的。
可事实却相反,心理专家武志红曾说过:“一个人太脆弱,很少是宠出来的,大多是幼时没被看见。”
当一个人的感受没有被看见和尊重,需要顺着父母、社会才能获得爱和认同,否则就会被批评和忽视时,人的核心自我就会很不稳定。
所以为了得到认可,我们就需要不断追求外界的表扬和赞美,可只要有个外在的攻击,它们立马就会垮掉,撒得满地都是。
没法自信起来,也没法反击。
《人间失格》的作者太宰治曾经讲过:别人简简单单几句话的责备,对我来说就像晴天里打了个大雷。
说的差不多就是这种滋味儿。
挨骂不会让人坚强。
批评和忽视,才最让人破碎不堪。
这时候有些家长可能会说,难道孩子偷钱就放任他们犯错吗?
说得好,可我想反问这些家长:你批评孩子的初衷是什么?是为了让孩子真正改变还是只是发泄自己的愤怒?
倘若你是希望孩子改变行为,那么你是个称职的家长,因为没有孩子不会犯错,这时候引导大于批评。
以前看过一个新闻,有个奥迪车主遭孩子把车子划了,然后报警把孩子父亲叫到了派出所。
这时候孩子父亲做出了教科书式的处理步骤:
1、首先承担责任,赔偿车主3500元。
2、和孩子沟通后选择相信孩子(因为车并不是孩子划的)。
3、努力寻找真相为孩子“平反”。
4、在证明事情冤枉了孩子后,努力夸赞孩子,为其骄傲。
事件中的父子
说实话,在这件事中,孩子是否划伤车子不是重点,父亲选择承担责任并且和孩子一起面对问题的态度才是值得每个家长学习的。
不论发生什么事情,孩子在未成年时父母都有教育人品的责任,所以就算孩子犯错了,家长并非完全没有责任,其次最重要的是孩子遇到问题后,家长选择和孩子站在一边。

好多大人呐,压根就不明白,碰到危机的时候,跟十来岁的孩子表明自己跟他是一伙儿的,这有多重要。
不少大人为了证明自己没错,跟十来岁的孩子划清界限、针锋相对,甚至还控制打压他们。这可真是大错特错!
孩子的世界中,父母和老师就是全世界,这两类人组成了他目前世界中的绝大多数存在。
如果想要教育一个孩子,想要教育好一个孩子,那就永远不要用高高在上的成人思维来和孩子沟通。
所有打着“我都是为你好”、“老师不会害你”的口号,来实施对孩子从高至低的教育,都不是教育,而是控制。
真正的教育是带有爱的,是带有责任的,一定是把小孩看做平等个体对待的。而不是简单粗暴,以爱为名的控制。
- END -

文章作者:老K


老k简介:心理咨询师(国家二级、三级双证持有),从业10年,神经症亲历者 ,佛学爱好者,公号“阿尔法心理研究所”创作者 ,头条认证心理领域创作者(青云计划科普类获奖者),长期坚持省三甲医院动力学个人体验分析110小时+ (目前仍在进行),督导小时数:60小时以上。


培训/学习经历:国家心理咨询师系统面授培训、曾奇峰精神分析60讲、武志红心理学课、熊逸佛学50讲、施琪嘉创伤疗愈系列课程、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副主任医师彭旭《走出抑郁,学会自我疗愈》系列课程等


我是老K。

近期微信改变了推送规则,不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排序。

要想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好内容,

那么可以每次读完后点个【在看】。

这样你就不会错过馆君啦!

点个【在看】,老K 给你更多好内容。



(点击上方关注我们,定时给你疗愈自我的机会)

(「预约心理咨询」长按扫描二维码添加老师微信了解)


我是一名亲历抑郁焦虑5年以上的痊愈者;

也是一名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十年的咨询师;

更是一名亲历无数自杀危机干预的干预员。

如果你有心理方面困惑,抑郁焦虑强迫都可以和我聊聊。

点赞」➕「推荐」 支持一下我呗!

阿尔法心理疗愈
🏥一个泛心理疗愈中心(我不治愈你,我只启发你自己治愈你自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