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抱怨儿子一天花50元,网友:“穷就别生啊!”

健康   2025-01-18 17:41   山西  

阿尔法是比昂精神分析一个重要理论,它的含义代表把不能忍受的情绪感受转化为可以情感接受或者可以承受的感觉。


希望这里我们彼此疗愈将生命不能忍受的痛转变为光,照亮我们的人性深处的黑暗,遇见我们真正的自己······


摘要


贫穷心理比贫穷更让孩子痛苦,影响成长。父母应诚实面对经济压力,不哭穷,不绑架亲情,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和安全感,避免强调对比和差距,以免孩子自卑和“不配得感”。

文/老K

最近刷视频看到这样一个消息,非常让我感叹。

视频中家长炒着剩菜,边做饭边吐槽自己心酸和无奈,言语中透露着对孩子的不满。

表示孩子在学校一天要花30多,再买一杯20来元的奶茶,一天甚至需要50元,导致老两口只能在家吃剩饭。

说实话,每个阶层家庭不同,我们不能评论什么。但50元一天对于一个大学生的生活来说其实并不是很夸张。

很多网友看到这里纷纷对孩子表达同情,认为如果家里特别穷,甚至自己生活水平倒退的话那就不要生孩子,不要把一切责任都丢给孩子。

其实这样类似的事情很多,比如去年高铁上,一家三口在返程路途中,结果到了饭店十岁的孩子订了3份饭,非常开心的对爸爸说:

我买了三份饭哦!而且是不同口味,还有一份宫保鸡丁呢!

结果妈妈上厕所回来后发现孩子买了三份饭,顿时火冒三丈训斥孩子:

给你钱难道都要花完?给你这一百块你买那么多干嘛,赶紧退了!

妈妈拉着哭泣的孩子把饭退了,小心的把剩下钱塞进口袋。孩子抽泣的吃着唯一留下的那份饭。

01、

心穷的父母,让孩子的不配感如影随形

黄磊曾在《向往的生活》里这样和老狼聊他的育儿观:

我要让她见识广一些,这样就不会被人随便买个包就骗走了。

虽然这句话有点开玩笑成分,但道理非常简单,有这么一个孩子,打小就没享用过、品尝过啥好东西,这样一来,就特别容易变得自卑,还容易觉着自己啥都不配。

要知道,对于心智还不太成熟的孩子来讲,这可是在成长途中一块巨大的绊脚石呐。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一个人越是贫穷越容易感觉世界的不公平。

比起贫穷来说,贫穷心理带给人的屈辱感更让人痛苦。

例如小时候爷爷经常给我讲个故事,他们那个年代的孩子在宿舍睡觉的时候,从来都不脱衣服,为啥呢?就因为怕别人发现自己没钱买内衣。

鞋子挤脚倒没啥,可要是被人瞧见鞋子小了,那才糟糕呢!这种屈辱的感觉啊,让孩子觉得整个世界都在嫌弃自己。

02、

越穷越希望通过某些东西彰显和补偿

在我的来访者里面,经常能碰到那种心理特别匮乏的孩子。就算他们长大以后特别优秀,心里头也老是有一种甩都甩不掉的“不配得感”。

碰到好看的女生,哪怕自己已经挺不错了,可就是不敢去表白,就算在一起了也老是担心会失去对方。

还有一些孩子,因为心里头匮乏,就去找一些外在的东西来填补自己的自卑。

不久前,在知乎上看到一个分享,莫名觉得心疼。

在父母那个年代,由于物质缺乏,责任众多,他们学会了克制和节省,觉得能把表哥表姐甚至爸爸的衣服给到孩子穿,已经是很好的了。

比如说贷款买好多奢侈品,想显示出自己有优越感,但是他们不知道,外人可能根本不会一直在意这些,可自己却每个月都得为这些超出消费能力的东西花钱。

这不就是俗话说的,越缺啥长大后就越想补啥嘛。

著名的精神分析师阿德勒在他那本叫《理解人性》的名作里,通过过度补偿的心理机制,把好多心理现象解释得特别有力:

要是有个孩子存在某种生理上的缺陷,或者他自己心里觉得自卑,那这孩子的生活方式就会倾向于去补偿,甚至是过度补偿那种缺陷或者自卑感。

最近有个新闻很好揭示了这个道理,有数据统计,每年有超过7000万成年人会为自己买玩具,很多人无法理解这种行为。

有网友对这些买玩具的成年人的心理做了分析之后,起了个新的词儿,叫“童年报复性补偿”。这个词是用来形容那种小时候各种欲望被狠狠压制住,等成年实现财务自由了,就开始进行报复性补偿的现象。

03、

没钱怎么富养孩子?

可能有些人看到这里就会和我“杠”,例如我昨天发的一个小动态也是说孩子被过度“穷养”毁掉的事情。

底下立马有人就抬杠表示节俭如何如何,其实这就是现实,我们在探讨的问题根本不同, 也许每个人都会站在自己角度上思考问题。

正所谓屁股决定脑袋,探讨家庭关系本来就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因为没有法律规定父母具体需要怎么对待孩子,所以这件事就没有对错。

但事实上作为临床心理咨询来说,我们接待的问题孩子很多都是因为这类问题困扰来的。

一般对待这种事情,我都会忽略,但这次我就要反过来和这类家长“杠一杠”,因为即便家里不富裕我见过很多父母一样养育出那些丰盈的孩子。

富养还是穷养孩子,这取决于父母的心态,跟家里经济条件咋样关系不大。

在回应孩子的需求时,只要做到真诚就行。孩子的那些愿望能满足还是不能满足,得看你的能力和想法。

要是没能力满足孩子想要的,那就跟孩子直说:

你的愿望特别好,你配得上所有最好的东西,只是爸妈没这个能力。

就算孩子很多愿望都没实现,他也能明白这是父母的问题,不是自己不配,以后照样能通过工作过上富裕的物质生活。

即便家里真的很穷,但只要父母不哭穷、不把经济压力倾泻给孩子,诚实劳动认真生活,孩子哪怕作业本都得省着写,也照样能养出高贵的气质,遇事儿不抠搜不猥琐,将来凭自己本事实现阶级跨越。

实事求是的父母,就是最好的父母。

每次听到父母说“我这么辛苦赚钱都是为了你”的时候,我其实就知道这个孩子不知道又受了多久的委屈。

这简直就是一种亲情上的绑架,让孩子都不知道该咋办了。

真正的爱,应该是没有任何条件的,这样才能给孩子很强的安全感,才能让孩子的内心变得充实丰富。

要是打着爱孩子的名义“哭穷”来管着孩子,到最后,只能是两败俱伤。

作家张佳玮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最坏的教育,不是在物质方面穷养孩子,而是一直强调对比和差距的好坏,不停地跟孩子说“你的情况很糟糕”,这可比穷养孩子还要糟糕得多呢。

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聪明了,建议父母真的别总用“这都是为了你好”来解释一切行为了,这种行为就类似于每天让你996然后告诉你这是为了你的前途着想一样让人恶心!

- END -

文章作者:老K


老k简介:心理咨询师(国家二级、三级双证持有),从业10年,神经症亲历者 ,佛学爱好者,公号“阿尔法心理研究所”创作者 ,头条认证心理领域创作者(青云计划科普类获奖者),长期坚持省三甲医院动力学个人体验分析110小时+ (目前仍在进行),督导小时数:60小时以上。


培训/学习经历:国家心理咨询师系统面授培训、曾奇峰精神分析60讲、武志红心理学课、熊逸佛学50讲、施琪嘉创伤疗愈系列课程、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副主任医师彭旭《走出抑郁,学会自我疗愈》系列课程等


我是老K。

近期微信改变了推送规则,不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排序。

要想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好内容,

那么可以每次读完后点个【在看】。

这样你就不会错过馆君啦!

点个【在看】,老K 给你更多好内容。



(点击上方关注我们,定时给你疗愈自我的机会)

(「预约心理咨询」长按扫描二维码添加老师微信了解)

点赞」➕「推荐」 支持一下我呗!

阿尔法心理疗愈
🏥一个泛心理疗愈中心(我不治愈你,我只启发你自己治愈你自己!)
 最新文章